新書推薦:
《
定言命令式:康德道德哲学研究(政治哲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590.0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NT$
440.0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1400.0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NT$
280.0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NT$
490.0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NT$
190.0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編輯推薦: |
这本书是《中华遗产》杂志十年卷首语的选集,但又不止于此,更有对中国不同门类的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
关注中国的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精神遗产与技术遗产、记忆遗产与口头遗产,再现古典中国之美
|
內容簡介: |
本书精选《中华遗产》杂志近十年来的卷首语,分为寻史、问道、格物、闻见四部分。其中,寻史依循中国历史脉络,揭示庞杂背景之下的细部;问道关注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符号;格物聚焦传统工艺(包括产品)和工匠精神;闻见是作者的游历见闻,勾画出身边的中国故事。
|
關於作者: |
黄秀芳,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为北京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先后在《人民中国》杂志、《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担任记者、编辑、编辑部副主任;2008年至今,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中华遗产》杂志主编。多年来矢志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并以杂志为媒介,全面系统地梳理、传播、弘扬华夏文明。希冀于通过《中华遗产》,昭示中华文明之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给中国人一个热爱中国的理由。
|
目錄:
|
序
自序
寻史
中国有多久
春秋争霸,为何不是分而是合?
美男毒方
男人戴花
成吉思汗的遗产
永乐大帝的阴谋
居庸关上的烟尘
当落后成为一种力量
丧钟被谁敲响?
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现代化吗?
当上海人遇上洋人
读书人与政治
古物有灵
谁的历史谁来说
问道
我们都是风俗中的人
夏至过大年?
今夜露白月明
我的困惑
地图如画,画如地图
颜色,这个文化的基因
从银鼠灰到典雅灰
家族这所大学校
冠冕何以堂皇
我见青山多妩媚
钱神灵不灵
人总得信点什么
荆轲怎能不是侠?
无处投递的情感
妖怪:是真也是幻
醉翁之意不在酒
人间何许是真茶
自然地活着
大学者亦大楼也
格物
见微知著,然后以微制著
那个彩陶王国
纹样上的史书
最奢侈的消费
烛光灯影留给我们的
麻将里有什么
在门的背后
写在屏风上的心思
塔动?心动?
800年来的补经之手
不仅仅是手工具
它是美的,优质的
由我得之,由我遣之
从明天起,做一个有手艺的人
闻见
明朝这个太监
这个寂寞有名的蔚县
小城巩义的荣光
胡同名儿里的北京
徽州的光阴
谁的古村谁的家?
如果你有一片园子
乾隆和他的倦勤斋
向谁去致敬
让我看见历史
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
舒适是一种奢侈
慢的收获
|
內容試閱:
|
卷首语
序
《中华遗产》已经创办十余年时间了,这是一本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图文并茂的优秀刊物。正如刊物题头所表述的梳理华夏文明,叩击历史星空,《中华遗产》正是体现了这样的宗旨。
由于涉猎极其广泛,因此每一期的《中华遗产》都会有个鲜明的中心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组织一系列的有关文章,也就是每期刊物的中心内容。也正因此,开宗明义,每一期针对刊物的本期主题都会有篇卷首语,十年耕耘,暑往寒来,集腋成裘,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图书。
承《中华遗产》抬爱,我曾经为这本刊物写过一年时间的专栏,也因此认识了刊物的主编黄秀芳女士。黄秀芳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是一位非常好学用功的人。在我们多年的接触中,我深知她创办《中华遗产》的艰辛。也正是由于这本刊物所涉及的内容过于浩瀚,史学、文学、考古学、地理学、博物学乃至科技史和社会生活史的方方面面,无不囊括其中,其信息含量之大,确实达到了再现最美中国的文化传承目的。每期刊物从构思立意到文稿的组织,都是难度很大的工作,因此,更需要刊物有极强的人脉,联系诸多领域的作者,黄秀芳作为该刊的主编,逐渐能在不同的界别打开局面,殊为难能可贵。
《中华遗产》的每期卷首语都是由她亲自撰写,不管是什么中心主题,都写得十分精彩,绝对不是对内容的泛泛介绍,从标题的确定,到文字的撰写,无不体现了编者独具的匠心。每次寄来的刊物,我都会认真地拜读她写的文字,但却总是在阅读整个内容之后再去读她的卷首语,这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我不想让她的卷首语带我去导读每期的中心内容,也不想让她的卷首语给我先入为主的印象。但是,当我浏览通篇中心内容之后,却总会不由自主地去看她写的卷首语。也正是如此,我才越发觉得她写的文字不是空泛之言。
她的文笔很好,绝对没有造作之感,也没有矫饰之嫌,却经常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甚至出现美学与哲学的思绪,颇见功力。也时有纵横捭阖,抉隐发微的探索,甚至中外文化比较的表述。她的卷首语很有自己的见地,在很多文字中,她也会抒发独到的见解和情感,而绝非是强加给读者的导读。在这里,她似乎不是刊物的编者,而是写出一个普通读者的感受。
她写的卷首语对主题内容的切入点把握得很准确,尤其是在了解了整个期刊主题内容之后再去读,往往会有同感,或许也会有你不曾想到的问题。每于斯时,才会感到卷首语的精彩。
黄秀芳是个事业型的女士,无论是办刊的艰辛,还是生活中的打击,都没有动摇她的进取精神,这令我十分感动。《中华遗产》有着普及通俗的一面,也有着学术精深的一面,这在普及型刊物中是非常难得的。我不太愿意用雅俗共赏这样的词汇,因为这本刊物是求知者的净土,是文化传播的画卷,不存在什么雅与俗的问题。我想,读者大概也会有这样的体会。
今天,十分欣慰地看到黄秀芳十年来的卷首语能够结集出版,或许这正是对她辛勤耕耘的回报。几年前,我就曾经说过,希望她能将多年以来撰写的《中华遗产》卷首语整理成书出版。因为这些文章并非是一种刊物的弁言,而是她对中国不同门类的传统文化的见解之作。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到她对华夏文明深邃的爱,对博大精深历史文化的情。实际上,这些独立成篇的文字完全可以游离于刊物之外,成为一部体裁独特的文化随笔。
如果读者能由此对《中华遗产》产生阅读的兴趣,我想,或许这是黄秀芳最大的愿望与企盼。因为她爱这本刊物更胜过爱自己。
赵 珩
戊戌新岁于彀外书屋
自序
十年前2007 年12 月的一天,社长李栓科把我找去,然后开门见山地说:我们要接手一本新刊《中华遗产》,你来做主编怎样?《中华遗产》原为中华书局主办,交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出版制作,是看重《中国国家地理》的品质。事发突然,没有丝毫准备,但我想了想,还是同意了。因为这是一本历史人文月刊,属于我的喜好范畴。不过我说:我先试试,不合适的话,您随时换人。不料,这一试,就是十年。
十年如一日只做一本杂志;十年如一日的每月要写一篇卷首语,很多人说太不可思议了,自己想想,也是不可思议。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自己坚持这么久呢?毫无疑问,是历史的魅力,传统中国的魅力。
《中华遗产》杂志有一个先天的缺陷,很多人天然地不喜欢遗产这两个字,认为遗产难免与死亡关连。在我接手《中华遗产》时,被媒体曝光或者说报道的,也大都是濒临灭绝、消亡的遗产,诸如某一种工艺,某一座建筑,某一处遗址。是需要人们努力挽救与保护的对象。现状与前景都是一片黯淡。写的人,向社会高声疾呼,声嘶力竭;看的人哀婉、叹息,爱莫能助。这样的遗产,确实让人越看越萎靡。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难以计数的发明创造,有富有东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它们都是中华遗产,它们又何曾是濒临灭绝与消亡的?不仅不是,而且还如血液如基因般,流淌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身上,构成了中国的内涵与外延,让中华文明绵延有续,并格外独到。如果《中华遗产》能够完美、完整有序地将它们挖掘、呈现、传播,就是在用一本杂志塑造一个传统的中国,一个文化的中国。我把自己能有幸从事于开掘、弘扬中华遗产中华宝藏的工作,视为上苍对我的厚爱。而这样的工作,值得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久地一直做下去。
每一期杂志,我们都要讲述一种中华遗产。如果要细分,有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有精神遗产和技术遗产,有记忆遗产和口头遗产。儒释道是遗产,锔锅锔碗、琢玉烧瓷也是遗产。
在挖掘中华遗产的价值、文化与美感时,每一次都会不由自主地被它们打动。潜移默化地,就接受了如大海般浩瀚、深邃的历史与文化的滋养。每一个月,当杂志即将付梓时,我都会沉下心来想一想,这一次,历史又告诉了我什么,我又有什么要告诉我的读者或后来人?我从中华遗产里汲取的一点心得与体会,是否有反哺与留存的价值?而这,就是我写卷首语的出发点与原则,虽然远没有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但也是发自肺腑,杜鹃啼血了。
感谢《中华遗产》以及与我一同与它为伍的伙伴。感谢喜爱《中华遗产》的读者。感谢那些鼓励我将卷首语结集出书的老师、朋友。感谢,让我遇到了最美的中华遗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