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战争事典085:德国人眼中的欧战胜利日:纳粹德国的最终失败
》
售價:NT$
499.0
《
步履匆匆:陈思和讲当代人文(杰出学者陈思和的人文之思、情怀之笔!)
》
售價:NT$
299.0
《
宋朝三百年
》
售價:NT$
790.0
《
礼制考古经典选读
》
售價:NT$
1340.0
《
MATLAB实用教程(第六版)
》
售價:NT$
695.0
《
中国思想的再发现(壹卷:近观系列,沟口雄三教授以其精湛的学术洞察力,旨在呈现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思想图景)
》
售價:NT$
325.0
《
骨科康复学(第2版)
》
售價:NT$
1140.0
《
笔记启蒙 : 英国皇家学会与科学革命
》
售價:NT$
390.0
|
編輯推薦: |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特色一:奥地利著名哲学家、奥斯维辛幸存者、大屠杀文化中的圣人让埃默里自杀前的*后一部著作。出版30年再版逾13次,被译为英、法、意、西等多种语言。从黑暗中爬出的灵魂,再探死亡的边界。这是他命运的终章,还是突破自我的序曲?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特色二:面对自死这一论题,让埃默里观察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于主流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将之视为冰冷的逻辑理性构筑的自杀现象学。让埃默里试图深入自死者的心理世界,以让-保罗萨特式的存在主义方式,探寻他们面对各种社会压力时的荒诞处境。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特色三:让埃默里三部曲(《变老的哲学》《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收官之作!让埃默里延续其一贯的隽永沉郁的写作风格,再探死亡经验和个体自由之边界!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特色四:让埃默里带领读者进入众多自死者的精神世界:唱尽晨歌却无力度冬的普拉斯,将肉身沉于集中营的策兰,以武士之姿谏世的三岛由纪夫等等。这些选择了把他们至高空幻的货物付之丙丁的自死者,以其最终的虚无否定了存在的行为,是否才是他们(曾)存在的至高空幻呢?诚如埃默里所说,虚无的
|
內容簡介: |
宗教和社会对自己主动选择走向生命尽头的谴责使其好像一桩罪行,一种反自然、极荒唐的举动。但这些观念和偏见是否传达出一种虚假的客观性?让埃默里没有把自死看作一种行为,反而将其视为一种对抗社会学和心理学陈词滥调的个人思想和意愿。他并非在为自杀辩护,而是希望人们承认一个*基本的事实:一个人是他她自己肉身*基本的主宰者,一个人的身体,与其所处的社交网络无关,也与生之宿命无关。
|
關於作者: |
让埃默里(Jean Amry,19121978),原名汉斯梅耶(Hanns Mayer),出生、成长于奥地利维也纳,并在这座城市学习了文学和哲学。1943年,埃默里因散发反纳粹读物而遭逮捕,被押往奥斯维辛集中营。苏联军队进驻波兰后,他先后被转移到布痕瓦尔德和贝尔森集中营,关押直至1945年才被释放。战后,埃默里在一家瑞士德国报社做记者谋生。1966年,他出版了书写自己奥斯维辛经历的文集《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并因此广为人知。后又出版数本著作,包括他最著名的哲学论著《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等。1978年,埃默里自杀身亡。
|
目錄:
|
代序:理解他人的可能与不可能 杨小刚
前言
Ⅰ.跃出之前
Ⅱ.死亡何其自然?
Ⅲ.自赴黄泉
Ⅳ.属于自己
Ⅴ.走向野外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前言
那些已经对作者的作品,即那本《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有所了解的读者,很有可能会把本书后文中对于自死的思考当作它直接的延续。但请这些读者不要太早就做出如下的论断:这部摆在你们面前的小集子中,连任何一丁点儿能让你们多多少少想起学术作品的内容都不包含。
而对作者完全陌生的读者们,我在此严正提醒:没有人能够把之于自死的斟酌总结得如同那些献身于学术性自杀研究的自杀学者那样好。读者既不能从此书中获知,在哪些国家,又是为何这些国家的自杀者比其他国家多,也无法在实际阅读中了解到是何种精神状况、社会环境(或是个体早前的何种体验)最终导致了自杀行为。本书没有数据统计拓展读者的知识面,也没有图表以展示学术水平,作者更不会为自杀建立什么数学模型。
这些文本是与社会学及心理学格格不入的。它开始于自杀学结束的地方。我尝试着不从外部,不从生者或是幸存者的世界来探究自死;而是从内部,从那些被我称为自杀者或是有自杀意愿者的角度来探究。因而这是自杀的现象学?那也许太过形而上了。所有被标签化的词语以及过于确切的概念我都弃而不用。这不但是出于对严谨研究的谦逊态度,也同样是出于怀疑。我对这些文献中的一部分还是非常熟悉的。而唯一例外的是,我仍旧依循了那些被我弃用的文献的惯例,列出了参考书目。这于我而言不可或缺,我要感谢这些作者以及他们的作品为我带来的灵感及知识,没有它们我无从下笔。首先我要在此列出的是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的全部作品,即使我的偏好与总结可能与萨特的大相径庭,但在我下笔的时候,曾多次在他那牢固的思维建筑中寻求庇护,单是因此,我就觉得有必要明确地表达我的感谢。此外还有一本优美且意义深远的书,弗拉基米尔扬科勒维奇(Vladimir Janklvitch)[2]的《死亡》也对我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它仍未被译成德语。最后我要感谢一本学术著作,我在本书第一章已经引用过其内容(至今也未被译为德语),让巴什勒尔(Jean Baechler)[3]那本颇具影响力的《自杀》,也为我提供了完全崭新而客观的学术视角。
最为重要的是,这本集子是超越于客观研究的。总体来说,我的一生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是与死亡相伴的,尤其是自死,与知识渊博的友人们的谈话,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个人体验,给了我如此写作的权利,这自然也是我写作的条件。也许某些情况下有人会误认为我或许是在此为自死辩解。这类错误的想法是断然不该出现的。某些关于自杀的研究看起来才是热衷于为自杀辩护,然而这类研究根本不理解它们的研究对象,即寻求自我解脱之人。这种矛盾的状态既荒谬又怪异。我所做的无他,无非是探索条件性自杀中无解的争议,并为其辩护言尽于此。
让埃默里
布鲁塞尔,1976年2月
[1]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作家,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代表作《存在与虚无》论述虚无,探讨自身与他者的存在。他的小说《恶心》曾获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但被他主动拒领。若无特别标注,本书脚注均为译者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