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精华类化妆品配方与制备手册
》
售價:NT$
990.0
《
经纬度丛书:出祁山:诸葛亮北伐得与失
》
售價:NT$
440.0
《
心理治疗中的真意:心理治疗师的心灵之旅
》
售價:NT$
440.0
《
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经典入门(第3版)
》
售價:NT$
650.0
《
无冕之王:齐桓公与齐国崛起
》
售價:NT$
290.0
《
中国涉外法治蓝皮书(2024)
》
售價:NT$
484.0
《
黄庭经详解(全2册)
》
售價:NT$
660.0
《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大系·绘画卷(全十册)
》
售價:NT$
47400.0
|
內容簡介: |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53种的修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文),加快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医学人才成才规律和中国医学教材建设规律,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精品教材。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
關於作者: |
主 审 简 介
男,医学博士,教授。1946年12月生于天津市。曾任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副院长、医学影像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医学影像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理事,中国医师学会放射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及《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等7种专业期刊的资深编委、编委。
从事教学工作40年。主编、副主编和主审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不同专业和版次的规划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学》等8部,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不同专业和版次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等5部。主编专业参考书《内分泌疾病影像学诊断》《疑难病例影像诊断分析》等4部。在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和Clinical Radiology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 6篇。于199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并被授予天津市中青年授衔专家。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和三等奖5项。主 审 简 介
白人驹
男,医学博士,教授。1946年12月生于天津市。曾任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副院长、医学影像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医学影像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理事,中国医师学会放射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及《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等7种专业期刊的资深编委、编委。
从事教学工作40年。主编、副主编和主审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不同专业和版次的规划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学》等8部,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不同专业和版次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等5部。主编专业参考书《内分泌疾病影像学诊断》《疑难病例影像诊断分析》等4部。在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和Clinical Radiology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 6篇。于199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并被授予天津市中青年授衔专家。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和三等奖5项。
主 编 简 介
徐 克
男,1954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清原县。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四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首届会长,北美放射学会会员,辽宁省介入医学会前任主任委员,沈阳市放射学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医学影像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五年制规划教材第7版及第8版《医学影像学》主编,《中华放射学杂志》副主编。
徐克教授从事教学工作45年,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并紧密结合国人疾病特点,潜心研究我国一些高发且难治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介入治疗。曾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作为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十二五国家863计划1项;作为第一负责人曾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及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各1项以及其他国家级及部省级等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75篇,总影响因子258分,主编或主译学术专著6部,主编教材2部。获得国家专利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以及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共14项。
龚启勇
男,1963年10月生,华西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影像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任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精神磁共振分会主席、国际华人磁共振学会主席、中华放射学会磁共振专委会副主委、Frontiers in Psychiatry2017年影响因子=3532分册主编(Specialty Chief Editor)等职务。
从事教学工作至今33年,主编国家统编教材《神经放射诊断学》,并受邀担任北美放射医师临床医学继续教育经典CME系列Neuroimag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分册Psychoradiology主编。曾入选华西临床医学院学生最喜爱的十位教师。近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973863等项目课题资助下,就神经与精神放射影像的临床难点做了系统而深入的工作并取得系列成果,并因此受邀在放射学排名第一的Radiology以及神经精神疾病领域权威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和Biological Psychiatry等发表特约综述;作为通讯作者在PNAS、JAMA Psychiatry等SCI杂志发表相关论文100篇(含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力论文,其中Radiology论文11篇),并受邀在放射影像磁共振领域最权威的国际学术组织ISMRM作大会New Horizons Lecture荣誉冠名主题演讲。相关成果写入国际放射学百科全书、国际专家共识和临床诊疗手册、入选ISMRM和北美放射学会(RSNA)CME课程。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含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是首届中华放射学会突出贡献奖金质奖章唯一获得者。先后获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杰出教授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及ISMRM Senior Fellow奖。
韩 萍
女,医学博士,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1957年3月出生于武汉市。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学教研室主任、放射科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二届至第十四届常委、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影像专委会第十三届主委,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副主委。现任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员及消化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放射学分会副主委、中国装备协会CT应用专委会常委,湖北省放射医学质控中心主任,湖北省放射学会常委;兼任《临床放射学杂志》常务副主编、《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副主编、《中华放射学杂志》等十本专业期刊的常务编委和编委。
从事放射诊断和教学工作3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参加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在BJR、Academic Radiology、JCAT、 Scientific Reports、JCMR等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单篇最高IF达5.601。主编医学专著4部,副主编、参编医学专著8部;主编全国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第4版)、研究生规划教材《腹部放射诊断学》及本科生规划数字教材《医学影像学》(第7版);副主编《医学影像学》规划教材3部(共4版)并主编其配套辅助教材(共2版)。湖北省《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负责人,并荣获2017年宝钢优秀教师奖。
副主编简介
于春水
男,1970年8月出生于天津市,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医学影像学院院长、总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天津市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务委员。
从事教学工作24年,是国家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及天津市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天津市教学名师。主要从事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SCI他引4000余次。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6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得第十一届茅以升北京市青年科技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王 滨
男,1963年3月生于山东潍坊市,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滨州医学院院长。中华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高校首席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和高校重点实验室分子影像与转化医学学术带头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35年。主编、参编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教材7部。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和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奖10项。发表论文39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20余名。1998年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并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文 戈
男,1967年9月出生于山东泰安市,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影像教研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放射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学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放射专业委员会腹部学组秘书长。《分子影像学》杂志编委,《临床放射学》等多个杂志审稿专家。
擅长神经系统疾病及腹部疾病影像诊断;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本科生全国统编教材3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
高剑波
男,1963年7月出生于河南长葛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任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曾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短期访问学习。《中华放射学杂志》等期刊的常务编委、编委或审稿人。
从事放射影像临床、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33年。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及参编影像学专著和教材20余部,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9项。致力于消化系肿瘤和肺部疾病的临床影像学及新技术研究。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及伦琴学者奖章获得者。
王绍武
男,1962年9月生于山东莱西市。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教学名师。现任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骨肌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等多个核心期刊编委。
从事影像诊断学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编、副主编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类iCourse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3部,参编临床医学五年制、长学制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共8部,主译、副主编及参编《肌肉骨骼影像学》等专著10部,获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研究生类)一等奖1项、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主讲辽宁省精品课《医学影像学》1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
|
目錄:
|
绪论1
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简史和应用范畴1
二、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价值3
三、如何学习和运用医学影像学4
第一篇 影像诊断学
第一章 影像诊断学总论8
第一节 X线成像8
一、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8
二、X线设备与X线成像性能8
三、X线检查方法10
四、X线检查的安全性10
五、X线图像特点10
第二节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11
一、CT成像的基本原理11
二、CT设备与CT成像性能11
三、CT检查方法12
四、CT检查的安全性13
五、CT图像特点14
第三节 超声成像15
一、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16
二、超声设备与超声成像性能17
三、超声检查方法18
四、超声检查的安全性18
五、超声图像特点19
第四节 磁共振成像19
一、MRI成像的基本原理19
二、MRI设备与MRI成像性能21
三、MRI检查方法23
四、MRI检查的安全性25
五、MRI图像特点25
第五节 分子影像学与核医学26
一、分子影像学与核医学概念和成像基本原理26
二、分子影像学与核医学成像设备及技术27
三、分子影像学主要应用及前景28
第六节 对比剂29
一、对比剂成像基本原理29
二、常用对比剂种类与性能30
三、对比剂不良反应及其处理31
第七节 不同成像技术的比较与临床应用31
一、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比较31
二、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32
第八节 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32
一、图像的观察和分析32
二、影像诊断原则33
第九节 影像检查的申请和影像诊断报告的应用36
一、影像检查的申请36
二、影像诊断报告的应用37
第十节 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与信息放射学39
一、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39
二、信息放射学41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44
第一节 检查技术44
一、X线检查44
二、CT检查45
三、MRI检查45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46
一、颅脑正常表现46
二、脊髓正常表现49
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50
一、颅脑基本病变50
二、脊髓基本病变51
第四节 疾病诊断52
一、颅脑疾病52
二、脊髓疾病67
三、精神放射影像70
第三章 头颈部74
第一节 眼部74
一、检查技术74
二、正常影像表现74
三、基本病变表现75
四、疾病诊断76
第二节 耳部79
一、检查技术79
二、正常影像表现79
三、基本病变表现80
四、疾病诊断81
第三节 鼻和鼻窦83
一、检查技术83
二、正常影像表现83
三、基本病变表现83
四、疾病诊断84
第四节 咽部85
一、检查技术86
二、正常影像表现86
三、基本病变表现86
四、疾病诊断86
第五节 喉部89
一、检查技术89
二、正常影像表现89
三、基本病变表现90
四、疾病诊断90
第六节 口腔颌面部91
一、检查技术91
二、正常影像表现91
三、基本病变表现92
四、疾病诊断92
第七节 颈部94
一、检查技术94
二、正常影像表现94
三、基本病变表现94
四、疾病诊断 95
第四章 呼吸系统98
第一节 检查技术98
一、X线检查98
二、CT检查98
三、MRI检查99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100
一、胸廓正常表现100
二、肺部正常表现101
三、纵隔正常表现105
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107
一、肺部病变107
二、胸膜病变116
三、纵隔改变119
第四节 疾病诊断120
一、支气管扩张症120
二、肺炎121
三、肺脓肿123
四、肺结核123
五、弥漫性肺疾病127
六、肺肿瘤128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132
八、胸膜病变134
九、胸部外伤
第五章 循环系统140
第一节 检查技术141
一、X线检查141
二、超声检查141
三、CT检查142
四、MRI检查142
五、SPECT和PET检查142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143
一、心脏与心包正常表现143
二、冠状动脉正常表现146
三、主动脉和肺血管正常表现146
四、外周(下肢)血管正常表现147
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147
一、心脏位置和形态大小异常147
二、心脏运动和血流异常148
三、冠状动脉异常149
四、心包异常149
五、主动脉异常149
六、肺血和肺血管异常149
第四节 疾病诊断150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50
二、心脏瓣膜病152
三、原发性心肌病153
四、先天性心脏病154
五、心包病变155
六、主动脉疾病156
七、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57
八、肺动脉血栓栓塞158
第六章 乳腺160
第一节 检查技术160
一、X线检查160
二、超声检查161
三、MRI检查161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161
一、正常解剖结构161
二、X线检查162
三、超声检查164
四、MRI检查164
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165
一、X线检查165
二、超声检查166
三、MRI检查167
第四节 疾病诊断169
一、乳腺增生169
二、乳腺纤维腺瘤171
三、乳腺癌
第七章 消化系统与腹膜腔174
第一节 食管与胃肠道175
一、检查技术175
二、正常影像表现176
三、基本病变表现178
四、疾病诊断179
第二节 肝脏、胆系、胰腺和脾188
一、肝脏188
二、胆道系统202
三、胰腺211
四、脾218
第三节 腹膜腔和肠系膜222
一、检查技术222
二、正常影像表现223
三、基本病变表现223
四、疾病诊断223
第四节 急腹症226
一、检查技术226
二、正常影像表现227
三、基本病变表现228
四、疾病诊断
第八章 泌尿生殖系统与腹膜后间隙237
第一节 泌尿系统237
一、检查技术237
二、正常影像表现239
三、基本病变表现241
四、疾病诊断242
第二节 肾上腺249
一、检查技术249
二、正常影像表现249
三、基本病变表现250
四、疾病诊断250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254
一、检查技术254
二、正常影像表现255
三、基本病变表现257
四、疾病诊断257
五、妊娠262
第四节 男性生殖系统263
一、检查技术263
二、正常影像表现263
三、基本病变表现264
四、疾病诊断264
第五节 腹膜后间隙267
一、检查技术267
二、正常影像表现268
三、基本病变表现268
四、疾病诊断
第九章 骨骼与肌肉系统271
第一节 检查技术271
一、X线检查271
二、CT检查271
三、MRI检查271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272
一、骨骼正常表现272
二、关节正常表现275
三、软组织正常表现276
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276
一、骨骼基本病变276
二、关节基本病变280
三、软组织基本病变282
第四节 疾病诊断283
一、骨骼疾病诊断283
二、关节疾病诊断299
三、软组织疾病诊断306
第十章 儿科影像诊断学313
第一节 儿科影像学检查技术313
一、X线检查313
二、超声检查313
三、CT检查314
四、MRI检查314
五、检查前准备314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315
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15
二、胚胎脑病316
第三节 头颈部316
一、腺样体肥大316
二、早产儿视网膜病317
三、视网膜母细胞瘤317
第四节 呼吸系统318
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18
二、呼吸道异物319
第五节 循环系统320
一、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320
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320
第六节 消化系统321
一、十二指肠闭锁321
二、肠套叠321
三、先天性巨结肠322
第七节 泌尿生殖系统与腹膜后间隙322
一、肾母细胞瘤322
二、神经母细胞瘤323
三、新生儿肾上腺出血323
四、子宫阴道积液324
第八节 骨关节与肌肉系统324
一、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324
二、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25
三、肌间血管瘤326
第十一章 传染性疾病327
第一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327
一、HIV脑炎327
二、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327
三、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328
四、弓形虫脑炎329
五、颅内淋巴瘤329
六、耶氏肺孢子菌肺炎330
七、肺隐球菌病330
八、肺卡波济肉瘤331
第二节 布鲁菌病331
第三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332
一、甲型H1N1流感332
二、人禽流感333
第四节 梅毒333
一、骨梅毒333
二、神经梅毒334
第五节 棘球蚴病334
一、肝棘球蚴病334
二、肺棘球蚴病337
第二篇 介入放射学
第十二章 介入放射学总论340
第一节 血管介入技术340
一、血管介入技术的基本器材、材料与药品340
二、血管介入基本技术342
第二节 非血管介入技术344
一、非血管介入技术的基本器材、材料344
二、非血管介入基本技术345
第十三章 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348
第一节 主动脉疾病348
一、主动脉夹层348
二、腹主动脉瘤350
第二节 分支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351
一、弓上动脉狭窄、闭塞351
二、肾动脉狭窄352
三、主髂动脉闭塞症353
四、下肢动脉狭窄、闭塞355
第三节 急性动脉出血性疾病357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357
二、介入技术与操作方法357
三、并发症及其防治359
四、疗效评价359
第四节 静脉狭窄、闭塞性疾病359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360
二、上腔静脉综合征362
三、布加综合征363
第五节 门静脉高压症364
一、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365
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365
三、球囊阻塞逆行性静脉曲张消融术367
第六节 颅内血管性疾病368
一、颅内动脉瘤368
二、颅内动静脉畸形369
三、颈动脉海绵窦瘘370
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卒中372
第十四章 非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374
第一节 胆道梗阻374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374
二、介入技术与操作方法374
三、并发症及处理375
四、疗效评价375
第二节 消化道管腔狭窄梗阻375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376
二、介入技术与操作方法376
三、并发症及处理377
四、疗效评价377
第三节 气管、支气管狭窄377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377
二、介入技术与操作方法377
三、并发症及处理378
四、疗效评价378
第四节 脓肿与囊肿378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379
二、介入技术及操作方法379
三、并发症及处理380
四、疗效评价380
第五节 椎间盘与椎体病变380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380
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382
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382
第十五章 良、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386
第一节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386
一、肝动脉化疗栓塞术386
二、肝癌的消融治疗388
三、肝癌并发症的介入治疗389
第二节 其他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390
一、肺癌的介入治疗390
二、肾癌的介入治疗391
三、胰腺癌的介入治疗391
四、盆腔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393
第三节 良性肿瘤的介入治疗393
一、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393
二、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394
推荐阅读397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398
本书测试卷
绪论1
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简史和应用范畴1
二、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价值3
三、如何学习和运用医学影像学4
第一篇 影像诊断学
第一章 影像诊断学总论8
第一节 X线成像8
一、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8
二、X线设备与X线成像性能8
三、X线检查方法10
四、X线检查的安全性10
五、X线图像特点10
第二节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11
一、CT成像的基本原理11
二、CT设备与CT成像性能11
三、CT检查方法12
四、CT检查的安全性13
五、CT图像特点14
第三节 超声成像15
一、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16
二、超声设备与超声成像性能17
三、超声检查方法18
四、超声检查的安全性18
五、超声图像特点19
第四节 磁共振成像19
一、MRI成像的基本原理19
二、MRI设备与MRI成像性能21
三、MRI检查方法23
四、MRI检查的安全性25
五、MRI图像特点25
第五节 分子影像学与核医学26
一、分子影像学与核医学概念和成像基本原理26
二、分子影像学与核医学成像设备及技术27
三、分子影像学主要应用及前景28
第六节 对比剂29
一、对比剂成像基本原理29
二、常用对比剂种类与性能30
三、对比剂不良反应及其处理31
第七节 不同成像技术的比较与临床应用31
一、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比较31
二、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32
第八节 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32
一、图像的观察和分析32
二、影像诊断原则33
第九节 影像检查的申请和影像诊断报告的应用36
一、影像检查的申请36
二、影像诊断报告的应用37
第十节 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与信息放射学39
一、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39
二、信息放射学41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44
第一节 检查技术44
一、X线检查44
二、CT检查45
三、MRI检查45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46
一、颅脑正常表现46
二、脊髓正常表现49
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50
一、颅脑基本病变50
二、脊髓基本病变51
第四节 疾病诊断52
一、颅脑疾病52
二、脊髓疾病67
三、精神放射影像70
第三章 头颈部74
第一节 眼部74
一、检查技术74
二、正常影像表现74
三、基本病变表现75
四、疾病诊断76
第二节 耳部79
一、检查技术79
二、正常影像表现79
三、基本病变表现80
四、疾病诊断81
第三节 鼻和鼻窦83
一、检查技术83
二、正常影像表现83
三、基本病变表现83
四、疾病诊断84
第四节 咽部85
一、检查技术86
二、正常影像表现86
三、基本病变表现86
四、疾病诊断86
第五节 喉部89
一、检查技术89
二、正常影像表现89
三、基本病变表现90
四、疾病诊断90
第六节 口腔颌面部91
一、检查技术91
二、正常影像表现91
三、基本病变表现92
四、疾病诊断92
第七节 颈部94
一、检查技术94
二、正常影像表现94
三、基本病变表现94
四、疾病诊断
95
第四章 呼吸系统98
第一节 检查技术98
一、X线检查98
二、CT检查98
三、MRI检查99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100
一、胸廓正常表现100
二、肺部正常表现101
三、纵隔正常表现105
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107
一、肺部病变107
二、胸膜病变116
三、纵隔改变119
第四节 疾病诊断120
一、支气管扩张症120
二、肺炎121
三、肺脓肿123
四、肺结核123
五、弥漫性肺疾病127
六、肺肿瘤128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132
八、胸膜病变134
九、胸部外伤
137
第五章 循环系统140
第一节 检查技术141
一、X线检查141
二、超声检查141
三、CT检查142
四、MRI检查142
五、SPECT和PET检查142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143
一、心脏与心包正常表现143
二、冠状动脉正常表现146
三、主动脉和肺血管正常表现146
四、外周(下肢)血管正常表现147
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147
一、心脏位置和形态大小异常147
二、心脏运动和血流异常148
三、冠状动脉异常149
四、心包异常149
五、主动脉异常149
六、肺血和肺血管异常149
第四节 疾病诊断150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50
二、心脏瓣膜病152
三、原发性心肌病153
四、先天性心脏病154
五、心包病变155
六、主动脉疾病156
七、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57
八、肺动脉血栓栓塞158
第六章 乳腺160
第一节 检查技术160
一、X线检查160
二、超声检查161
三、MRI检查161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161
一、正常解剖结构161
二、X线检查162
三、超声检查164
四、MRI检查164
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165
一、X线检查165
二、超声检查166
三、MRI检查167
第四节 疾病诊断169
一、乳腺增生169
二、乳腺纤维腺瘤171
三、乳腺癌
172
第七章 消化系统与腹膜腔174
第一节 食管与胃肠道175
一、检查技术175
二、正常影像表现176
三、基本病变表现178
四、疾病诊断179
第二节 肝脏、胆系、胰腺和脾188
一、肝脏188
二、胆道系统202
三、胰腺211
四、脾218
第三节 腹膜腔和肠系膜222
一、检查技术222
二、正常影像表现223
三、基本病变表现223
四、疾病诊断223
第四节 急腹症226
一、检查技术226
二、正常影像表现227
三、基本病变表现228
四、疾病诊断
231
第八章 泌尿生殖系统与腹膜后间隙237
第一节 泌尿系统237
一、检查技术237
二、正常影像表现239
三、基本病变表现241
四、疾病诊断242
第二节 肾上腺249
一、检查技术249
二、正常影像表现249
三、基本病变表现250
四、疾病诊断250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254
一、检查技术254
二、正常影像表现255
三、基本病变表现257
四、疾病诊断257
五、妊娠262
第四节 男性生殖系统263
一、检查技术263
二、正常影像表现263
三、基本病变表现264
四、疾病诊断264
第五节 腹膜后间隙267
一、检查技术267
二、正常影像表现268
三、基本病变表现268
四、疾病诊断
268
第九章 骨骼与肌肉系统271
第一节 检查技术271
一、X线检查271
二、CT检查271
三、MRI检查271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272
一、骨骼正常表现272
二、关节正常表现275
三、软组织正常表现276
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276
一、骨骼基本病变276
二、关节基本病变280
三、软组织基本病变282
第四节 疾病诊断283
一、骨骼疾病诊断283
二、关节疾病诊断299
三、软组织疾病诊断306
第十章 儿科影像诊断学313
第一节 儿科影像学检查技术313
一、X线检查313
二、超声检查313
三、CT检查314
四、MRI检查314
五、检查前准备314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315
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15
二、胚胎脑病316
第三节 头颈部316
一、腺样体肥大316
二、早产儿视网膜病317
三、视网膜母细胞瘤317
第四节 呼吸系统318
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18
二、呼吸道异物319
第五节 循环系统320
一、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320
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320
第六节 消化系统321
一、十二指肠闭锁321
二、肠套叠321
三、先天性巨结肠322
第七节 泌尿生殖系统与腹膜后间隙322
一、肾母细胞瘤322
二、神经母细胞瘤323
三、新生儿肾上腺出血323
四、子宫阴道积液324
第八节 骨关节与肌肉系统324
一、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324
二、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25
三、肌间血管瘤326
第十一章 传染性疾病327
第一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327
一、HIV脑炎327
二、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327
三、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328
四、弓形虫脑炎329
五、颅内淋巴瘤329
六、耶氏肺孢子菌肺炎330
七、肺隐球菌病330
八、肺卡波济肉瘤331
第二节 布鲁菌病331
第三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332
一、甲型H1N1流感332
二、人禽流感333
第四节 梅毒333
一、骨梅毒333
二、神经梅毒334
第五节 棘球蚴病334
一、肝棘球蚴病334
二、肺棘球蚴病337
第二篇 介入放射学
第十二章 介入放射学总论340
第一节 血管介入技术340
一、血管介入技术的基本器材、材料与药品340
二、血管介入基本技术342
第二节 非血管介入技术344
一、非血管介入技术的基本器材、材料344
二、非血管介入基本技术345
第十三章 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348
第一节 主动脉疾病348
一、主动脉夹层348
二、腹主动脉瘤350
第二节 分支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351
一、弓上动脉狭窄、闭塞351
二、肾动脉狭窄352
三、主髂动脉闭塞症353
四、下肢动脉狭窄、闭塞355
第三节 急性动脉出血性疾病357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357
二、介入技术与操作方法357
三、并发症及其防治359
四、疗效评价359
第四节 静脉狭窄、闭塞性疾病359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360
二、上腔静脉综合征362
三、布加综合征363
第五节 门静脉高压症364
一、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365
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365
三、球囊阻塞逆行性静脉曲张消融术367
第六节 颅内血管性疾病368
一、颅内动脉瘤368
二、颅内动静脉畸形369
三、颈动脉海绵窦瘘370
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卒中372
第十四章 非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374
第一节 胆道梗阻374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374
二、介入技术与操作方法374
三、并发症及处理375
四、疗效评价375
第二节 消化道管腔狭窄梗阻375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376
二、介入技术与操作方法376
三、并发症及处理377
四、疗效评价377
第三节 气管、支气管狭窄377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377
二、介入技术与操作方法377
三、并发症及处理378
四、疗效评价378
第四节 脓肿与囊肿378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379
二、介入技术及操作方法379
三、并发症及处理380
四、疗效评价380
第五节 椎间盘与椎体病变380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380
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382
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382
第十五章 良、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386
第一节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386
一、肝动脉化疗栓塞术386
二、肝癌的消融治疗388
三、肝癌并发症的介入治疗389
第二节 其他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390
一、肺癌的介入治疗390
二、肾癌的介入治疗391
三、胰腺癌的介入治疗391
四、盆腔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393
第三节 良性肿瘤的介入治疗393
一、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393
二、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394
推荐阅读397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398
本书测试卷
|
內容試閱:
|
新一轮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的修订工作恰逢我国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为适应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和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我们对第8版《医学影像学》认真组织修订。本版教材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教材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相关精神为指导,遵照《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及《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经主编会、编委会认真讨论,在传承第7版《医学影像学》成果并全面总结、归纳该教材应用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遵循教材的三基五性和三特定编写原则,对第8版《医学影像学》进行了全面认真修订,确保教材具有如下特色:
一、针对性。教材以本科生为主要读者对象,也可作为重要参考书供规培住院医师使用。坚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为首要遵循的宗旨。
二、先进性。充分发挥数字资源海量化、数字化、立体化的鲜明特点,更新或增添大量幻灯、案例及图片,作为数字资源融合在教材中,提升影像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先进性,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修订《学习指导与习题集》,进一步提高了辅助教材学习的互动性。
三、前沿性。精准适度地反映影像学进展:第一章新增对比剂一节,以便学生对临床常用各种对比剂的作用原理、种类、性能、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做系统了解;在分子影像学一节加入适量核医学内容,以便学生完整了解分子影像学的设备与技术,加深对其应用前景的展望思考;新增第十一章传染性疾病,对HIV、流感等新型多发传染病的相关影像做简要介绍,弥补前版教材此方面的缺如。
四、权威性。根据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关于教材编写队伍的建议,本版教材在保留第7版大多数编委的同时,进一步吸纳学术权威的专家教授参与编写,并扩大参编院校。特别聘请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中国超声医师分会副会长冉海涛教授编撰总论超声成像一节,并为整本教材涉及的超声内容把关,确保相关内容的专业性及严谨性。
本教材已历经8版修订,凝聚几代参编专家的心血。在此,向以吴恩惠教授为代表的第1~7版教材主编副主编及编委团队表示崇高的敬意!感谢本版教材所有编委的严谨治学和辛苦付出;感谢编写秘书张立娜教授在本版教材的编写及后期统稿工作中承担的大量工作;同时向为本次教材编写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月强、马桂娜、李思睿、胡培铅、邵海波、孙海艳、臧培卓、何仕诚等教授一并表示诚挚谢意!
在本版教材修订中,各位编者依修订原则已尽全力,但在内容和编排上可能仍有不妥之处,恳请广大师生和读者不吝指正。
徐克 龚启勇 韩萍
2018年5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