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别纠结啦:不被情绪牵着走的通透生活指南(“当代一休”小池龙之介治愈新作!附赠精美书签!)
》
售價:NT$
295.0
《
第二人生:找到重新定义人生的智慧
》
售價:NT$
440.0
《
唐朝三百年
》
售價:NT$
490.0
《
反操纵心理学:夺回人生主导权 拒绝被操纵
》
售價:NT$
249.0
《
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修订版)(师承钱锺书先生,比较文学入门,体量小但内容丰,案例文笔皆精彩)
》
售價:NT$
199.0
《
牛津立法研究手册
》
售價:NT$
1630.0
《
制度为什么重要: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人文社科悦读坊)
》
售價:NT$
290.0
《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第2版)
》
售價:NT$
340.0
|
編輯推薦: |
用一个历史人物的踪迹去盘活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民生、家庭、婚恋等习俗和动植物生态环境的断代史。作家蒋蓝奔走数十个地方,纵横千里的田野考察,《踪迹史》不仅仅是进入历史的奇特方法论,也是本体论。值得读者阅读收藏。
|
內容簡介: |
《踪迹史(上下卷)》:作者经过长期实地考察和研究相关历史著作,撰写晚清时期一批历史文化名人的踪迹,描写唐友耕、石达开、骆秉章、王闿运等人物纵横交错、人际兴衰的关系,展现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风物、人文地理、民情习俗等,作者通过实地考察的历史故事、逸闻趣事,运用诙谐生动的语言,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宛然动人,展示给读者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文学价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
關於作者: |
蒋蓝:诗人,散文家,作家。朱自清散文奖、人民文学奖、西部文学奖、四川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协主席团委员,成都文学院终身特约作家。已出版《豹典》《媚骨之书》《成都笔记》《蜀地笔记》等图书 。
|
目錄:
|
踪迹史[上卷]目.录
第一章被飞掷的李子与马蹄突破的较场空间001
在谣言中倾斜的成都东较场001
虎帐人物的 出身论 011
力摔奔马 021
马上对决026
花千总 之墓 033
唐友耕的寡情与重义 . 037
第二章几个江湖名号终于被女色策反 041
翠华镇的 帽顶 大哥 041
大关县的屯上 049
一匹马引发的血案 053
蓝大顺是四川潼南人 061
家族史就是一部断代史 063
寻祖辨踪之路 065
回忆中的细节 069
牛皮寨 070
南广河与庆符县 075
关河美女 083
花园庵的立场拷问 092
帽顶 的词源学 100
第三章唐友耕的纠缠术 108
奇人何崇政和他的祖坟 108
拉锯战中的精神胜利法 121
奸细如飘坠的枯叶蝶126
骆秉章的驭人术136
大山坡与狮子山的霍麻 140
犍为保卫战 148
洼岩腔 153
萧寺寻尸以及梦启神力 156
丹棱县的 大石包 164
绵州内讧 170
第四章用血磨刀,横槊横江175
唐友耕从涪州城墙飞纵而下 175
巴蜀牌坊石刻记载的翼王军队 184
梅花镇竹飙与脆蛇 187
冠山题诗,投鞭饮马 192
石达开在腾达镇题诗 196
清军兵器谱 200
楼坝镇誓师大会 202
横江镇的阵势 206
第五章血气浸淫的天地交感222
花鸟异事 222
石城山 231
石门子的兰花逸事240
石达开部在兴文县博望山逸事 249
王姑 与大坝高装 253
踪迹史[下卷]目.录
第六章血漫漶于武人贵相之间 265
挂膀 的地名学265
老鸦漩动石儿山 269
紫打地渡口277
大渡河的河神与乌鸦 297
最后一个豹之夜 308
禹王宫与 鲸鲵封处 324
关于 鲸鲵封处 碑 339
成都科甲巷 344
刑法的工艺化 351
他的名字就是反抗的名词 359
石达开的头颅被扔入了长江375
大渡河河谷中的 黄彝 及石定基下落 381
石敢当的隐喻 388
石达开的 第三条道路 392
庆云街与石定忠的结局 397
城隍庙还愿 406
第七章忠与义是手背与手心的关系412
朝廷阍犬412
再战朱提 418
战马插翅过河 424
大关县摩崖石刻 德大称师 427
第八章广夏连云的唐家花园438
沟头巷的唐宅 438
翼王之印的下落 443
文庙后街的 唐府 447
湘绮楼的 戈儿 与交际学 454
唐帽顶当了一回月下老人 461
成都宴游以及纵横家的心机468
从宋育仁在陕西街失窃案看王闿运断案 474
唐家致力于出版的名山事业 479
唐老九的眼睛483
秘本《荒书》的刊印过程 . 489
唐氏藏书与学术地标 贲园 的渊源 497
切梦刀 与唐友耕之死 502
唐友耕的巍然大墓与蜀汉 铁三角 512
王闿运的追忆 523
廉洁与贪婪远非一线之隔 531
第九章唐友耕的后裔们 539
昙花一现的候补知县唐致远 539
长子唐鸿龄点滴 547
老九唐少波的后裔家族情况548
我对唐卓韧的访谈 551
第十章把脊梁在墓碑上磨成矛. 561
修订后记踪迹史,何为?569
附录1评论 578
精彩独特的文学踪迹史漫谈作家蒋蓝的《踪迹史》 王.火578
历史的空间化:蒋蓝作品的叙事研究 梁.昭582
历史的踪迹蒋蓝著作的人类学意义罗安平596
简论蒋蓝的非虚构写作写作 王学东605
锋刃上的幽光论蒋蓝历史散文写作袁 昊610
历史的箭镞阅读长篇非虚构散文《踪迹史》 于昊燕625
散逸于铁幕之下的蝶翅灵光读蒋蓝的《踪迹史》 谢银恩637
文化之豹的随笔起义论蒋蓝
新作《踪迹史》 马小盐660
附录2唐友耕年谱 665
附录3太平天国连环画图 . 667
|
內容試閱:
|
修订本自序 非虚构写作与踪迹史
非虚构写作与非虚伪写作
按照西方的文学类型学划分,文学作品可以分为虚构与非虚构两大类。所有的小说都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挪移,因而显示各自不同的色彩浓郁度。诗歌、志怪、传奇、神魔、魔法小说自然都是虚构作品,因为现实中没有可以对位的场景与人物。但更多的作品是处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比如纪实文学、人物记、回忆录、报告文学、散文、随笔、小品等,均属于非虚构文学创作,这个领域很广阔,毕竟人与事一定是发生在非虚构世界。针对非虚构故事,美国学者、非虚构写作导师杰克哈特给出的答案是:源于真实。非虚构写作的要素,其一是真实发生过的;其二它发生在你我周围;其三,它触目惊心。
索尔仁尼琴把非虚构写作的《古拉格群岛》,定义为文艺性调查初探。他在卷首提出:此书中既无臆造的人物,又无虚构的事件。人与地,都称其真名实姓。如果用的是姓名缩写,系出于私人性质的考虑。如果什么名称也没有,那只是因为人的记忆力没有把姓名保存下来而所写的事实都是千真万确的。这一标准,与杰克哈特的定义接近。
1961年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思在论文《写美国小说》里提出事实与虚构混淆不清的理论,他认为到了20世纪中期,美国的现实变得比任何小说家所虚构的情节还要离奇,因此作家要做的,只是对美国的大部分现实先理解,再描绘,然后使它变得真实可信。这基于他一方面感到现实的神秘性;另一方面也对现实失去信心。一部分作家脱离现实,去追求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于是产主了以黑色幽默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传奇小说。事实一旦与虚构混淆不清,现实也就成为超现实,作家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的无意识;另一方面又觉得自身的经历也可能是另一种梦。
2010年自《人民文学》杂志开设非虚构作品专栏以来,呼吁作者离开书斋与二手、三手经验,以直面大地的方式来展开对话。非虚构写作逐渐成为汉语写作中不可忽视的现实力量,它被人誉为非虚伪写作。由于远离历史进而歪曲历史、远离真实进而伪造真实的写作长期以来成为汉语写作的主流,非虚构写作对真实历史的大面积进逼已经造成了某种临界性尴尬:现实中真实事物的复杂性已经不再是以前任何一种文体能够从容应对的了。在目前可以看到的非虚构作品里,作家们调动的人类学、考古学、神话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影像学等学科逐渐进入文学域界,考据、思辨、跨文体、微观史论甚至运用大量注释等开始成为非虚构写作的方法,这种方法日益清晰地、形象地复原了真实历史的原貌。从这个意义上说,非虚构写作是源自每一个人真实生命的需要。与此同时,由于非虚构写作扩大了文学的写作场域和表达边界,汉语里的非虚构写作逐渐与西方定义里的非虚构貌合神离。
首先,非虚构写作不是新闻特写,不是表扬稿,不是上情下达的文学通道,不是用来及时反映现实的便捷文体;
其次,我认为它与几种流行文学类型的主要分野在于:
报告文学:尽管西方人称之为叙事性非虚构作品。但在汉语写作里,报告文学往往是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充满二元意识形态对立的写作文类,靠近国家主流理念的写作往往就成为时代的报告,基本上属于大词写作。
纪实文学私人写作:这是去掉部分意识形态色彩之后,对非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学叙述。由于文体结构相对单一,难以廓清一个阶段的真实面貌。
非虚构写作:在作家具有独立的价值向度前提下,对一段重大历史和某个人物的生活予以多方位、跨学科考察的文学性叙述。这标志着作家从实验文体的自我纠结中走出来,从充满自恋的、复制某个阶级趣味的文字中走出来,回到伟大的尘世,用对民生疾苦的抚摸,对非中心的关注,对陌生经验的讲述,对常识的打破等方式,去表达一种文学本应具备的风骨。因此,非虚构写作其实更应该是挥告虚伪的形式、为民生代言的写作,这才是我们应该延续和提倡的健康写作精神。
经过近十年的非虚构写作,我个人至今认为,汉语中的非虚构写作大于、高于非虚构文学。汉语的非虚构写作包括文字系统与图像系统两大类;文字系统是复原真实的第一手段,图像系统是圆成非虚构写作的成型工艺。二者缺一不可,可以说两者是非虚构写作的形式与内容。
我觉得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很重要,这也许涉及历史现实写作的转型问题:重视历史逻辑但又不拘于史料细节;忠实于文学想象但又不为历史细部所掣肘。历史地基上修筑的是文学空间,它不能扭过身来适应地表的起伏而成为危房。所以,想象力不是拿来浇筑历史模子的填料。
价值向度:就中国大历史而言,暴力、非理性一直是黑暗历史的动词,暴力与性、权力的结盟整合了黑暗历史的繁复句法。弘扬理性的历史观、建立自由的评价体系,让写作义无反顾地回到文学,正是非虚构写作的价值向度。
当下汉语出现的非虚构写作有两大类型:
一类是作家们以在场的方式和纪实手法,直面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为普通民众与大地写作,唤醒和开掘了文学的行动力与介入力。《梁庄》(梁鸿)、《九篇雪》《我的阿勒泰》(李娟)、《上课记》(王小妮)、《盖楼记》与《拆楼记》(乔叶)、《女工记》(郑小琼)等成为突出代表。
另一类是作家深入历史,并采用田野考察与口述实录等手法,深入一个区域、围绕一桩事件、揭示一群人物,利用历史的踪迹而盘活一个断代史,从而完成的个人叙事。这方面有一些佳作,张承志的《心灵史》、祝勇的《旧宫殿》、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这样事和谁细讲》等回忆系列、岱峻的《发现李庄》《风过华西坝》、黑陶的《二泉映月》、白郎的《香格里拉生活史》,等等。
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其一,非虚构写作的历史观。
历史即是人迹铺成。但重大的往事才成为史迹,而在个体生命与连续流动的历史关系中,探寻历史运行过程中个体生命的踪迹,很自然地成了微观史研究的着手点。这恰是非虚构写作进入的裂口。
其二,非虚构写作对作家的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德勒兹和伽塔里提出的根状茎比喻,目的是要拔出传统哲学之树和它们的第一原则,消解二元对立的逻辑,使根茎多元化,广为散布,产生差异和多样性,建立起新的联系。因而,根状茎结构代表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它是动态的、异质的、非二元对立的。根状茎方法将信息分散到非中心化的系统中,将语言分散到多重符号维度中。结构多为横向平行,分布在多学科里;语言亦在多重符号的维度中而相互交叉出现新的组合与新的感觉意象。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面对日益多元的事物,捕捉其真实性已经成为最为艰难的工作。
其三,非虚构写作必然需要跨文体予以支撑。
非虚构写作的多门类穿插,要求具有跨文体写作予以支撑。也可以说,跨文体是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方法论。
当代汉语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之一杨显惠先生就认为:我编不了故事,所以采用这种实地采访的写作方式。我认为非虚构文学可以真实地记录历史。它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今天,而在于明天。如果没有非虚构文学,将来人们就会把虚构文学歪曲了的历史当作正史。那样的话,我们这个民族就彻底没有希望了。杨显惠希望自己的写作对得起良心,他对自己的非虚构写作也很有信心: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没有人会超越我。并不是说我有多大才华,是因为别人下不了我这功夫。
跨文体也称互文,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之间发生的互文关系。散文的互文性指把多个文本体裁或材料集用于一个文本,使其互相指涉,互相贡献与互嵌意义,形成多元共生,使散文的意义在文本的延展过程中不断生成,合力实现一个主旨。
在我看来,互文性暗示了它是一种承载民主而趋向自由的文体。
互文性概念的提出者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曾提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即每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而还有一种互文,是着眼于学科的互嵌。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所说,历史是以叙事散文话语为形式的语言结构。回溯历史,意义来自哪里?是史料、是文本自身?还是隐含在史料与文本之中,以及研究者对语言的配置之中?显然,历史学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只能是后者。并且只有在后者之中,人们才能找寻到历史的真正意义(李宏图:《历史研究的语言转向》)。一方面是文本本身的修辞互文;另一方面是历史与文本的对撞生成。用此观点比对当下非虚构写作领域里的不少篇章,可以发现作家的默化努力是相当高超的。他们没有绕开文学而厉声叫喊,他们的散文根性是匿于事物当中的,不是那种风景主义的随笔,不是那种历史材料的堆砌,散文的根须将这一切纳入到一个生机勃勃的循环气场之中。建筑术语、历史档案、小说细节、思想随笔、戏剧场景等,在高密度的隐喻转化中使这些话语获得了空前自治。但这种自治并不等于作家文笔的失控或纵情,而是统摄于散文空间当中。我们仿佛看见,各种文体在围绕王座而舞蹈,它们在一种慢速、诡异、陡转、冷意十足的节奏中,既制造了矜持的谜面,又翻出了血肉的谜底。
正如德里达认为的那样,文字的本质就是延异,而互文性的文体正是对终极历史意义达成的拖延,是一种在不断运动中发散的歧义文体。于是,在马云龙、祝勇、野夫等人近年的一些作品里,意义已经完全由文体差异构成的程度上,文本变化中的每个精心设计的语言场景,都可以由另一语言场景的蛛丝马迹来予以标识,内在性受到外在性的影响,谜面受到另一个谜底的影响,建筑格局受到权力者指令和杀戮的影响,它们既彼此说明,又互设陷阱。因此,包括我对自己的非虚构文本《褴褛时代的火焰凌霄刘文彩三姨太凌君如身世揭秘》《流沙叙事》《梼杌叙事》的重读,其实是在寻找历史为未来打开的一条通往无限变化的、不稳定的历险之路。
踪迹史与传记的分野
我的出生地在川南盐都自贡市,那里有一条沱江的支流釜溪河,为自贡市境沱江段最大支流。河道曲如釜形,附会于水,成为河名。在上千年采盐的历史中,井盐成了凝聚城市的动词,那是有关井盐踪迹的延宕之波。本地井盐的运销与冷兵器时代相协调,处于肩挑、背驮状态,架车、马帮是常见运输方式,木船水运则是清中叶后自贡最先进的运输形式。童年时的我,所有夏季都是在釜溪河里度过的。父亲说,与其让你偷偷下河送命,不如早点学会游泳。这样在1970年,我5岁就可以独自游泳过河了,因此可以与伙伴们在水里玩上几个小时。比赛、打水仗、摸河底的蚌壳和螺蛳,遇到运盐巴的长长的橹船队,它们的动力是一艘小火轮,速度比游泳略快,但我们往往拼命追上橹船,吊在尾舵上,直到开出2里地,才入水游泳返回。最远的一次,竟然到了一个叫金子凼的地方,才逆水游回来。从东兴寺码头逆流而上,要经过关外码头、王爷庙到达张家沱码头。张家沱盐业遗址位于自流井区釜溪河南岸的富台山下,是目前自贡市内还保留旧貌的民居建筑群,同时因为一地同时修有三个祠庙而闻名。在张家沱南岸,有长达数百丈的码头,如今全部浸泡在河水以下。在釜溪河河水清澈的年代,此地也是人们游泳的场所,码头则成为理想的跳台。记得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读小学时,一个灰蒙蒙的上午,特到张家沱参加了全市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的活动。数千人跳进河湾,畅游八九百米,颇有下饺子的意味。对这段历史的追忆和考索,我写入到长文《有关井盐的生活史》当中。
西哲有言:泰晤士河的每一滴水都是水的历史。崇尚知识恶力而现实行为不轨于正义的弗兰西斯培根自然注意到了被河流带走的往事,他说:名声犹如河水,浮轻不浮重,载空不载实。而历史就是这样的河流。苏珊桑塔格说:巴特的文字充溢着这种表面上似是而非的,警句的模式,其宗旨在于概括某些东西。格言式思维的本质在于总是处于结论的状态中,一种要得出最后结论的企图内含于所有强有力的创造警句的活动之中。这进一步让我高度怀疑那种宣称拥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异能的人,你探头入井,你能透过你的水面镜像看到红颜白骨、懒骨、忠骨、贼骨或者反骨吗?也许高人有,我没这本事。我尽力看清事实,我未必会提供结论。
稍长,我在宜宾的金沙江、在牛佛渡口的沱江、在江阴的长江、在桂林的漓江、在乐山的大渡河与青衣江、在都江堰的岷江均下水畅游。记得2010年盛夏,我到宜宾县横江镇从事田野考察,又到横江(横江的又一个名字叫淑士)里小游了半个钟头。这里的水面、河坎间,距今150年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十几万兵马与数量相当的官军殊死一搏,双方死亡近十万人,二百多米宽的河道为之拥塞。当时,我就产生了钩沉这段往事的念头。
历史即是人迹铺成。但主流史学观认为,重大的往事才成为史迹。而在个体生命与连续流动的历史关系中,探寻历史运行过程中个体生命的踪迹,自然成了我的着手点。尽管汲深绠短,我当勉力为之。
陈嘉映先生在《事物,事实,论证》一文里指出,我们并不生活于一个事实世界,而是活在一个事情的世界。事实是事情的切片,是对事情的锤打和摊开,最终,事物、事实会构成对事情的呈堂证供。就是说,事情尽管神秘诡谲,但从来就不是皇帝的新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历史的轨迹与个人的踪迹之间,也许就映射了这样的关系。历史的轨迹是一种注重影响的呼啸而至的宏大叙事,畛域立显;而个人的踪迹不过记录的是一己的荣辱沉浮。踪迹固然已经覆于历史车轮的碾压之下,但总还有一些残剩的蛛丝马迹存在于宏旨无心涉足的冷僻地隅,这就成为我打捞个人踪迹的采撷区。
如同发生的事情即是事实一样,凡是发生的踪迹都是轨迹。但唯有那些能够说明历史轨迹的人格踪迹,才构成一种强力的个案踪迹。表面上看,踪迹存留于历史的缝隙,我们一旦将某个人的踪迹钩沉而出,将历史碎片铺开,历史中不可解释的部分往往就只剩下心灵的部分。所以,一个人的踪迹史是把一个又一个的空间串联并敞开,宛如我的书案上狂乱的笔触,构成了一道插满蒺藜与玻璃的山墙。他的思想与心迹,就像山墙上倏忽明灭的反光。第一,我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技术,才能安然通过;第二,我能够感受到那些反光所蕴含的能指吗?
当然了,回到对历史的书写,也并非一味在永续开放的变异中仅仅着眼于无规则沉淀。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确实导致历史的杂乱踪迹,导致碎片化的历史活动弥散在各个角落,但不可否认的是,总有一些基本的活动及其价值以规则性和周期性而信然存立。踪迹纵然有丰富的活动和作用空间,但必定会通过观念、知识以及相当的机制反映、制约和调节社会运行和历史运动。虽然表面上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进行历史活动,但他们的活动只能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而这就是历史规律性的根源。就是说,利用所能见到的史料,进行低限度的推论与思想修复,是可行的。可惜的是,如今的写作者不是修旧如旧,而是一门心思进行着面目全非的臆造。
错综复杂的踪迹,总是受到看不见的规律所左右,这个巨力就是社会存在。恩格斯所言: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 a所以,我所关注的晚清四川提督唐友耕一个人的踪迹史,也可以说这一线索,是首先引我步入迷宫的阿里阿德涅之线,从而带出有关四川晚清时节的官场史、军事战争史、执政史、民俗史、风物史
a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7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