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 “安国之道”:英国的殖民情报系统及其在亚洲的扩张
》
售價:NT$
403.0
《
台北人(2024版)
》
售價:NT$
398.0
《
让孩子更有力量:赋权型家庭教育指南
》
售價:NT$
305.0
《
白夜追凶(上下)
》
售價:NT$
500.0
《
财富、战争与智慧——二战股市风云录
》
售價:NT$
602.0
《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
售價:NT$
403.0
《
汉字学理与小学汉字教学
》
售價:NT$
408.0
《
即将到来的能源战争
》
售價:NT$
407.0
|
內容簡介: |
全书以时间脉络为顺序,在全球视野下分阶段描述中国工业从19世纪迄今的发展历程,剖析中国工业化每一阶段的突出特征与基本规律,*后进行整体性的理论总结,为当前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历史的经验。
|
關於作者: |
严鹏,男,湖北武汉人,1984年8月生,从事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工业经济的发展、经济学中的历史主义传统,亦关注历史教育问题。2007—2013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2012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访问学人。2013年起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任职。
|
目錄:
|
绪论工业化的思想史审视 1
第一章1815序曲: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易位 17
第一节落日余晖:盛清时代的中国制造业 18
第二节大分流:世界工厂发动的战争 34
第二章国家与市场的变奏:工业化的二元启动 45
第一节自强远略:国家推动工业化 46
第二节开埠通商:市场诱导工业化 56
第三节从甲午到辛亥:工业化动力的转换 73
第三章从春天步入危机:未能实现的工业起飞 84
第一节春天到来:中国工业的凯歌高进 85
第二节春天落幕:流产的工业起飞 94
第三节战火连绵:战争对工业化路径的塑造 106
第四章国家意志: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展开 121
第一节鼎革:中国工业的恢复与改造 122
第二节计划与动员:中国工业化的新起点 134
第五章波动中前进:中国工业化的曲折探索 158
第一节 大跃进:超负荷的急行军及其调整 159
第二节自力更生:封锁状态下的工业化 179
第三节缺乏计划性:工业化的波动 209
第六章找回市场:改革开放与中国工业转型 227
第一节回归比较优势:工业化战略的重构 228
第二节喧嚣的九十年代:工业转型的深化 264
第七章新千年的序章: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292
第一节世界工厂的中国时刻 293
第二节中国工业化的新二元结构 341
第三节中国工业化新常态的开端 362
参考文献 382
|
內容試閱:
|
序言
从2014年开始,我就着手写作这本《简明中国工业史》。当时有三方面的动机。首先,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教授申报国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研究及资料整理成功立项,我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被中国制造业从丧失世界第一份额到重登世界工厂宝座的进程所打动,感到有必要以此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其次,我在华中师范大学开设中国工业史相关课程,在课程设计与准备过程中,感到缺乏一本简单明了的教科书供学生参考使用。最后,在网络上,时不时有网友询问我要了解中国工业史可以读哪些基本的入门书籍,遗憾的是,我能够推荐的前贤撰写的中国工业史,几乎都为数卷本的皇皇巨著,且有些成书年代甚久,在市面上已无法买到,难以满足普通读者的需求。凡此种种,促使我决定自己动手写一本简明可靠的中国工业通史。自己动手,这是贯穿于中国工业史的一种自强文化,长期研究中国工业史的我也深受其感召。
中国现代工业的历史虽然时间不长,但内容极其丰富,以30万字的篇幅自难以面面俱到,然而,一旦字数过多,又有失简明之本意。因此,本书只是为中国工业史梳理了基本脉络。与已有的若干中国工业通史著述不同的是,作为一本写于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国工业史,本书采用了全球史视角,始终将中国工业置于他者的审视之下,而这种他者的目光,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工业由衰落到复兴的壮阔进程。出于简明的考虑,本书尽可能使用数据来呈现中国工业的宏观变迁历程,但也择取了若干案例穿插其间,并尽可能地让历史当事人亲自发声。毕竟,历史是由人而不是由数字推动的。工业史作为一种非物质工业遗产,其最普遍的价值莫过于由人所创造与体现的工业文化的传承。
本书的撰写,要感谢我从彭南生、朱荫贵、贾根良等老师处接受的经济史学术训练。经济史作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既强调史料的可靠性,又要求经济学理论对于史料的统摄性。本书尽管只是一本简史,但也力求在这两方面实现统一。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得到了来自工信部相关领导和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没有这些支持,本书也难以完成。华中师范大学社科处的刘中兴副处长等领导为中心的运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同人也在日常工作中给予了帮助,尤其是马敏教授就任所长以后,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使本书的写作更为顺利。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工业史与工业文化相关研究一定能不断进步。
自2016年起,在《中国工业报》前总编辑杨青老师的推荐下,我参与了为中国机床工具工业修史的工作,这一工作最初是为了给工经联组织编写的多卷本巨著《中国工业史》提供分行业的稿件。感谢中国社科院的武力老师,又将我吸纳进《中国工业史》综合卷的课题组中。在此也要感谢《产业与科技史研究》的李春伶编辑,为相关同好搭建了很好的联络平台。我在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中,走访、调研了不少企业。在车间厂房,我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工业革命的蓬勃力量,这使我对中国工业史有了更深切的认知,在此也要对这些企业表示感谢。感谢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一直以来的合作与支持。感谢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支持。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编辑王斌的辛勤工作。
在我负责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的日常运行过程中,我的学生鲁风萍、刘玥等同学提供了大量协助。刘玥还承担了日文文献的翻译工作,对本书亦有贡献。在最初开设工业史课程时,仍为在校学生的陈文佳给出了有益的反馈,部分意见被吸纳进本书的构思中,在写作过程中,她也对书稿进行了校阅,在此表示感谢。
感谢家人一如既往的支持。小女严知萌淘气时会打乱我的写作过程,但我的全部工作,总归是希望为她和她的同龄人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2018年3月2日,我基本完成书稿主体部分时,武汉响起了戊戌年的第一声春雷。尽管寒风冷雨搅扰了元宵佳节的兴味,但接到福建工业文化协会调研邀请的我,难掩即将启程再赴工业生产第一线的喜悦感,写下这样几句:
上元佳日雨霖霖,
惊雷几声须细听。
奋笔不惧春寒起,
月共南国再壮行。
我相信,经历了两百余年风风雨雨的中国工业,必能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而我愿意成为这一伟大征程的记录者与参与者。
2018年3月7日于武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