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乐书:从战国到北宋
》
售價:NT$
755.0

《
明代赋役与白银——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NT$
367.0

《
量子纠缠
》
售價:NT$
296.0

《
舆论(普利策奖得主、“现代新闻学之父”沃尔特·李普曼传播学经典)
》
售價:NT$
347.0

《
拥抱真实自我:内在小孩的探索和疗愈
》
售價:NT$
301.0

《
黑暗王后:缔造中世纪世界的血腥竞争
》
售價:NT$
602.0

《
小行星猎人:贝努小行星生命起源样本采集任务全记录
》
售價:NT$
296.0

《
孙机谈文物
》
售價:NT$
551.0
|
編輯推薦: |
小时候我们都畅销和描绘过名为未来都市的画面,画中各种超高层大楼林立、汽车与人在不同的输送带上运行,空中往返着的飞行器;
或者我们已经在科幻电影中看见这样的未来都市:街上到处是替人类执勤的机器人,人与机器人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家中;在手冢治虫的动画中看见的机器仿生人原子小金刚
人们所畅想的关于未来都市的梦境,究竟是什么样呢?
当建筑家们把焦点转向未来都市的时间点,发现与科幻文学兴盛的时期几乎重迭,未来都市分别以城市设计与科幻小说两种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
那么,当现代建筑史与科幻小说碰撞,会擦出什么火花?
从梦中发散,溢出梦想外的未来都市又是什么模样?
而这个名为未来都市的梦,究竟是美梦,还是噩梦?
建筑史学家五十岚太郎携手矶达雄,从建筑与科幻两方面来谈述这些曾经被畅想过的未来都市,旁征博引谈论那些与时代紧紧相扣的未来的梦,也从中看见此刻指尖所指向的可能未来。
|
內容簡介: |
本书共分为大阪世博会与20 世纪60 年代未来的两张面孔对于东京的想象力作为未来都市的东京近代乌托邦的系谱从乌托邦到科学亚洲与电脑虚拟空间的另一端21世纪视角与爱知县世博会九个章节,详细阐述了日本两位建筑师五十岚太郎和矶达雄结合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对未来都市的思考和对城市未来的构想。
本书由建筑评论家五十岚太郎与建筑专门记者矶达雄共同撰写,两人分别从日本战后至今的建筑家的思维、现实中曾经提出过的未来都市计划构想,以及小说、电影中虚构的未来都市两个方面入手,旁征博引地谈论那些与时代紧紧相扣的未来的梦,也从中看见此刻指尖所指向的可能未来。
|
關於作者: |
著者:
五十岚太郎,日本建筑史学家、建筑评论家、东京大学博士。主要著作有《终结的建筑开始的建筑》《关于现代建筑的16章》《现代日本建筑师列传》等。
矶达雄,1988年毕业于名古屋大学工学系建筑专业,曾任职于《日经建筑》编辑部,自2002年起,主持弗里克工作室编辑事务所,同时担任桑泽设计研究所、武藏野美术大学兼职讲师。
译者:
穆德甜,北华大学翻译专业本科生。2017年4月在(吉林市)首届进口名优特商品展洽会担任志愿者,负责与外方沟通工作,2017年6月吉林市国际马拉松志愿者,2017年7月至9月曾在领行博译(北京)翻译有限公司实习,负责翻译文件工作,2018年3月至4月曾在天津凤凰空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担任实习编辑,负责校对书稿工作。
|
目錄:
|
第1 章 大阪世博会与20 世纪60 年代 007
第2 章 未来的两张面孔 022
第3 章 对于东京的想象力 031
第4 章 作为未来都市的东京 046
第5 章 近代乌托邦的系谱 054
第6 章 从乌托邦到科学 069
第7 章 亚洲与电脑 077
第8 章 虚拟空间的另一端 088
第9 章 21 世纪视角与爱知世博会 096
后 记 111
图片展示 113
|
內容試閱:
|
序
2010 年5 月,上海世博会开幕了。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会场面积占地528 公顷,参展单位达240 个以上,预定参观人次为7000 万人的上海世博会,不论从任何层面来看,都超过了之前所有的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的象征建筑中国馆,是将展示室腾举至空中的巨大建筑,整体造型模仿了古老木造建筑的木构组合方式,是能使人感受到历史与传统的设计(图1 ~图3)。这次上海世博会的亮点在于爱护地球环境的低碳世博会,因此博览会中大量使用电动车、精化壁面、LED 照明等生态环保技术;另外,改造旧建筑进行再利用的展馆也相当多。
采访各个展馆时,到处都能发现关于绿色能源、绿色材料等新的环境共生技术的介绍。但与这样的展馆共同展示的,却是另一幅未来都市的图像以空桥连接起来的超高楼大厦、周边环绕着的是高架列车和空气动力车(air car)等新型交通系统林立交错的景象。而这与四十年前的大阪世博会所描绘出来的未来都市,并无太大的改变。
随着电脑影像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表现形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然而这些图像表现的内容却与往昔并无二致。我们所梦想过的未来都市,直到现在似乎仍然尚未脱离想象的阶段。
让我们继续回到中国上海世博会。《香格里拉》(2005)是日本小说家池上永一的作品,也曾被改拍成动画片。这部电视剧以21 世纪中叶的东京为背景,描写地球变暖现象急剧恶化时,碳取代了金钱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碳排放量则成为新的国力指标。日本为了减少碳排放量,采取了东京整体绿化政策。彻底实行这个方案的日本,不再只是停留在屋顶绿化的阶段,而是让植物完全吞噬高楼大厦,让整个东京市彻底丛林化。同时,东京的皇居上空则建设了名为亚特拉斯(Atlas)的空中都市。亚特拉斯是以碳素材为支柱的巨型结构(mega-structure),其中居住了350 万名特权阶级,他们不用降落到地面,就在此处生活。
这部电视动画所描绘的是即使在彻底考量环境的未来社会中,人们还是持续建设出20 世纪时构想出来的巨型结构景象。即,即使在崇尚保护自然环境的时代,人们仍旧向往着那个曾经的未来都市。如此束缚着我们的未来都市,其根源究竟来自何处? 而其意象又如何改变?本书试图探索未来都市的历史,思考时代与地域更迭对未来都市的想象所造成的变迁。
未来都市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城市规划的延展,是由建筑师与城市规划学者共同构想出来的;然而另一方面,像《香格里拉》这类的小说、漫画、电影等虚构文本,也以各式各样的方式描绘出未来都市的样貌。在这本书中,希望不仅能收录建筑师们贴近现实的计划,同时也将小说家们远离现实的想象纳入,以两方并重的方式来重新思考未来都市的图像。
本书的执笔者中,五十岚太郎是建筑史研究者,现在除了在大学任教之外,同时也撰写建筑评论。我之前在建筑专业杂志出版社担任编辑,现在是一名独立的建筑专业记者,活跃在建筑领域。
在撰写本书的分工上,凡是建筑师或在现实上与未来都市相关的章节都由五十岚太郎负责,而小说、电影中出现虚构的未来都市部分则由我撰写。我们两人都是建筑专业人士,同时对虚构的未来都市图像都有着浓厚兴趣,在领域上也多少有相互重叠的部分。
章节的构成则以一个主题为中心,以现实与虚构两方面的考察交错配置的方式构成:第1、2 章讨论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到1970 年的大阪世博会会这段时间里,对未来都市的兴趣与认识显著提高的现象;关于东京的未来都市论述在第3、4 章中呈现;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近、现代期间关于乌托邦的系谱则安排在第5、6 章,因为电脑而改变的未来都市面貌会在第7、8 章呈现出来。第9 章,则由五十岚执笔,以与第1 章的大阪世博会对照的方式,讨论2005 年的爱知世博会。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开启探寻之旅,朝向未来都市出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