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被记忆的西周史(中山大学中珠学术译丛)
》
售價:NT$
690.0
《
森林疗法:拥抱大自然、获得幸福的季节性方法
》
售價:NT$
340.0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NT$
845.0
《
亚马逊六页纸 如何高效开会、写作、完成工作
》
售價:NT$
349.0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00.0
《
塔西佗(全二册)(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NT$
1800.0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售價:NT$
290.0
《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售價:NT$
430.0
|
編輯推薦: |
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命题,出自于北宋哲学家张载《正蒙诚明》: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但向上溯源,可以发现,这一观点,早已扎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处在当下,如何安顿人与自然的关系呢?愿本书所选释的古典诗文,能带来启发。
|
目錄:
|
道法自然
天地合德《周易》
变通得久《周易》
大同《礼记》
礼行乐兴《礼记》
奉三无私《礼记》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礼记》
里革断罟匡君《国语》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
君子有三畏《论语》
天何言哉《论语》
不违农时《孟子》
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荀子》
天行有常《荀子》
天长地久《老子》
道法自然《老子》
道常无名《老子》
三生万物《老子》
道生德蓄《老子》
庖丁解牛《庄子》
不材之木《庄子》
浑沌之死《庄子》
轮扁斫轮《庄子》
省官《管子》
贵信(节选)《吕氏春秋》
奉天法古董仲舒
原道(节选)刘勰
物色(节选)刘勰
天论(上)刘禹锡
天论(中)刘禹锡
天论(下)刘禹锡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
君子爱夫山水郭熙
身即山川以画山水郭熙
天生万物各得其所吕祖谦
天大无外吕祖谦
三见山水青原惟信
墨竹赋苏辙
天人异形,所继惟道王夫之
依天立命,天人一理王夫之
混沌里放出光明石涛
以万物为师邹一桂
题画文竹(其二)郑燮
造境与写境王国维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
出入宇宙人生王国维
民胞物与
泰誓(节选)《尚书》
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桑林祷雨《吕氏春秋》
网开三面《吕氏春秋》
过故人庄孟浩然
醉翁亭记欧阳修
丰乐亭记欧阳修
西铭张载
明诚互致,天人合一张载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游山西村陆游
四时田园杂兴夏日田园杂兴(选二)范成大
尽心知性
诚明《礼记》
尽心知性《孟子》
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圣人有情而无累《三国志》
秋日偶成二首(其二)程颢
天地自家心《二程集》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集》
乐道非颜子《二程集》
观物以理邵雍
以物观物邵雍
书临皋亭苏轼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致知在格物朱熹
天地以生物为心《朱子语类》
太极与万物《朱子语类》
天道在人陆九渊
公理同心陆九渊
人者天地之心王守仁
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王守仁
人心是天渊王守仁
山水媚道
赠从弟(其二)刘桢
赠兄秀才入军诗(选二)嵇康
杂诗(其三)张协
敕勒歌《乐府诗集》
兰亭集序王羲之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谢灵运
土地人物之美刘义庆
松柏之质,经霜弥茂刘义庆
会心处不必在远刘义庆
山川之美刘义庆
山川使人应接不暇刘义庆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
与朱元思书吴均
江水注(节选)郦道元
渡青草湖阴铿
入若耶溪诗王籍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山行留客张旭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宿建德江孟浩然
终南望余雪祖咏
汉江临泛王维
终南山王维
山居秋暝王维
鸟鸣涧王维
山中王维
独生敬亭山李白
望庐山瀑布(其二)李白
后游杜甫
望岳杜甫
春夜喜雨杜甫
滁州西涧韦应物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韩愈
暮江吟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江雪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
鲁山山行梅尧臣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
江上五首(其二)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王安石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苏轼
襄邑道中陈与义
沁园春(叠嶂西驰)辛弃疾
沉醉东风秋景卢挚
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
听蕉记沈周
记雪月之观沈周
海行杂感(其七)黄遵宪
赏游登临
观沧海曹操
临高台王融
小园赋(节选)庾信
滕王阁序(节选)王勃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登鹳雀楼王之涣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
醒心亭记曾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赤壁赋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陆游
游园不值叶绍翁
虎丘记(节选)袁宏道
满井游记袁宏道
湖心亭看雪张岱
随园记袁枚
田园逸趣
归田赋张衡
时运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归园田居(选二)陶渊明
饮酒(其五)陶渊明
野望王绩
江村即事司空曙
渔歌子(其一)张志和
渔翁柳宗元
村行王禹偁
好事近渔父词(其一)朱敦儒
小园(其一)陆游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关键词
序言
目录
前言
道法自然
天地合德《周易》
变通得久《周易》
大同《礼记》
礼行乐兴《礼记》
奉三无私《礼记》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礼记》
里革断罟匡君《国语》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
君子有三畏《论语》
天何言哉《论语》
不违农时《孟子》
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荀子》
天行有常《荀子》
天长地久《老子》
道法自然《老子》
道常无名《老子》
三生万物《老子》
道生德蓄《老子》
庖丁解牛《庄子》
不材之木《庄子》
浑沌之死《庄子》
轮扁斫轮《庄子》
省官《管子》
贵信(节选)《吕氏春秋》
奉天法古董仲舒
原道(节选)刘勰
物色(节选)刘勰
天论(上)刘禹锡
天论(中)刘禹锡
天论(下)刘禹锡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
君子爱夫山水郭熙
身即山川以画山水郭熙
天生万物各得其所吕祖谦
天大无外吕祖谦
三见山水青原惟信
墨竹赋苏辙
天人异形,所继惟道王夫之
依天立命,天人一理王夫之
混沌里放出光明石涛
以万物为师邹一桂
题画文竹(其二)郑燮
造境与写境王国维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
出入宇宙人生王国维
民胞物与
泰誓(节选)《尚书》
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桑林祷雨《吕氏春秋》
网开三面《吕氏春秋》
过故人庄孟浩然
醉翁亭记欧阳修
丰乐亭记欧阳修
西铭张载
明诚互致,天人合一张载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游山西村陆游
四时田园杂兴夏日田园杂兴(选二)范成大
尽心知性
诚明《礼记》
尽心知性《孟子》
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圣人有情而无累《三国志》
秋日偶成二首(其二)程颢
天地自家心《二程集》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集》
乐道非颜子《二程集》
观物以理邵雍
以物观物邵雍
书临皋亭苏轼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致知在格物朱熹
天地以生物为心《朱子语类》
太极与万物《朱子语类》
天道在人陆九渊
公理同心陆九渊
人者天地之心王守仁
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王守仁
人心是天渊王守仁
山水媚道
赠从弟(其二)刘桢
赠兄秀才入军诗(选二)嵇康
杂诗(其三)张协
敕勒歌《乐府诗集》
兰亭集序王羲之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谢灵运
土地人物之美刘义庆
松柏之质,经霜弥茂刘义庆
会心处不必在远刘义庆
山川之美刘义庆
山川使人应接不暇刘义庆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
与朱元思书吴均
江水注(节选)郦道元
渡青草湖阴铿
入若耶溪诗王籍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山行留客张旭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宿建德江孟浩然
终南望余雪祖咏
汉江临泛王维
终南山王维
山居秋暝王维
鸟鸣涧王维
山中王维
独生敬亭山李白
望庐山瀑布(其二)李白
后游杜甫
望岳杜甫
春夜喜雨杜甫
滁州西涧韦应物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韩愈
暮江吟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江雪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
鲁山山行梅尧臣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
江上五首(其二)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王安石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苏轼
襄邑道中陈与义
沁园春(叠嶂西驰)辛弃疾
沉醉东风秋景卢挚
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
听蕉记沈周
记雪月之观沈周
海行杂感(其七)黄遵宪
赏游登临
观沧海曹操
临高台王融
小园赋(节选)庾信
滕王阁序(节选)王勃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登鹳雀楼王之涣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
醒心亭记曾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赤壁赋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陆游
游园不值叶绍翁
虎丘记(节选)袁宏道
满井游记袁宏道
湖心亭看雪张岱
随园记袁枚
田园逸趣
归田赋张衡
时运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归园田居(选二)陶渊明
饮酒(其五)陶渊明
野望王绩
江村即事司空曙
渔歌子(其一)张志和
渔翁柳宗元
村行王禹偁
好事近渔父词(其一)朱敦儒
小园(其一)陆游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
內容試閱:
|
前言
当今时代,是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序的时代。不再是旧邦维新,而已是新邦更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文化建设的各项议题相继提上日程。相信所有富于人文情怀的人,都会欣喜地发现,随着学界精英与社会大众之间越来越频繁的交流,一些学术命题已经深入人心,譬如中庸之道、和合之美、礼法合一等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阐释的关键词和经典话语,已进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思维视野。其中,天人合一应该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思想话题。
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命题,出自于北宋哲学家张载《正蒙诚明》: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显而易见,这里的天人合一,相通于周敦颐《通书志学》所谓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都致力于阐述心性儒学视阈下的圣贤人格养成模式。此处所谓天,含有天理、天道之意蕴。惟其如此,天人合一在这里就意味着人类良知发现过程中精神澄明境界的生成原理,换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遵循自然天性的发生原理和发展规律来实现人为修养的人格理想。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与人为的高度契合关系,尽管属于人类精神现象,但同时又在主观世界内部分解出另一种意义上的主客观关系,也因为如此,由宋代心性哲学家提出的天人合一命题,看似毫不涉及人与自然的主客观关系,实际上却隐含着与此相通的思想原理。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中华文明史上的宋型文化时代,是一个哲学与科学同步发达的时代,理学家朱熹所强调的格物致知,文艺家苏轼所强调的技道两进,显然有着某种相通的性质,比如沈括的《梦溪笔谈》,在阐明阳燧照物皆倒这一科学现象时,同时就引申到人亦如是,中间不为物碍者鲜矣。小则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则以己为物,以物为己的心性哲学论题。总之,正因为天人合一的完整命题是由宋人提出来的,而宋人的学术风格和思想精神,分明具有哲学与科学彼此相通的特性,所以,天人合一完全可以在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双重意义上来理解和阐发。
不言而喻,这种足可双向阐发的天人合一说,具有总结思想史历史经验并提炼思想史之思想精神的特殊价值。站在这样一种天人合一说的思想高度上,回望诸子百家的天人之学,透过各执一端的话语交织网络,人们自会发现,从《论语阳货》记载孔子之言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到《荀子天论》指出: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未明言天人合一之语而隐含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实际上可以分解为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和同样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精神。正因为如此,当我们今天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理念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精神时,千万不能脱离其社会与自然交感一体的大历史语境,尤其要注意一个涵涉多元的核心问题,那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其本身就是一种人文情怀和社会理想。
由此,我们不禁想到《庄子大宗师》中的一些精彩文字: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相与语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一书中,时常有孔儒师生的身影,只不过这里出现的孔子及其弟子,总会心悦诚服地申说道家庄子学派的思想观念就是了。在上引《大宗师》相关文字中,不仅有着鱼水关系的形象喻说,而且有着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这样的抽象命题,进一步,不仅有着相忘于江湖的鱼水关系式的终极判断,而且有着人相忘乎道术之人学思维的终极判断。如果说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著名寓言,早已深入人心,缘乎此而提出的相忘于江湖的生命哲学底蕴和生态哲学意义,也有了不同层次的阐发,那么,由此再进一层所抵达的人相忘乎道术境界,尤其是《庄子》一书何以要把江湖与道术对应起来这样的问题,迄今未见真正鞭辟入里的思想分析和理论阐释。殊不知,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中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精彩思想,在这里恰恰得到了生动而且充分的呈现。至少,庄子学派已经自觉到,与其倡导危难困境中的生命救助,不如共同创造一个没有危难的世界,在这一特定的意义上,道德心的培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自由的生命意态只能产生在充满无限可能的生态环境之中。岂止如此,按照鱼的生命原理而穿池以养给,分明是一种人的文明行为,人类因此而收获改造自然的成就感,因此而提炼出自然的人化的哲学命题,但是,当人处于和鱼一样的境地而期盼另有造物者来穿池以养给时,造物者真会及时出现吗?值此之际,《庄子》一书所提出的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就显得意味深长而学理精深了。
于是,可以来讨论人与自然之关系的双重含义:其一是指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二是指这种关系在何种程度上是自然的。前者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说的是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参照中华先贤的哲思智慧和人文情怀,在这个问题上,从孔子慨叹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开始,就有一种人类自我反省的意识,而其所以反省的观念指引,则是天这一自然存在高于人类智慧的特定感悟,《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逐层推导,也在呈示着大体相同的价值追求,尽管老子之所思含有超越于天而无限追问的道学意味,而孔子感慨似乎止于对天意的尊崇,原始儒道两家的天人之学,实质上都不是简单地在追求人向客观自然的生成。兴许,孔儒师生颠沛流离的游说生涯,使他们倍感言之无用,所以领悟到天地万物自然运行的无为的成功,就像历史上往往是仕途受挫者容易萌生退隐田园的念头一样,失意于此者倾心于彼,人与自然的关系,缘乎此而必然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一般来说,人们习惯于将道家老庄之学概括为无为之道。这其实是不精准的。于是需要换用《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经典表述,至于对无为而无不为的进一步解释,就需要引用相为于无相为了。无论是就社会人际关系而言,还是就人与自然之关系而言,关系总是就其相互联系而言,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是为相为,相忘于江湖是为无相为,相为是有条件的,无相为也是有条件的,后一个条件看似是对前一个条件的否定式超越,实则是对它的正面改造,此即穿池以养给之谓也。基于如此这般的实践经验之旅,相为于无相为的意思,绝不是让无相为成为相为的本质,恰恰相反,倒是要让相为成为无相为的内在本质,再具体一点讲,就是要以无相为为最终目的来展开相为之实践。蕴藏在如是思想话题中的人文情怀和哲学理念,曾被中国思想史所反复阐释。譬如魏晋玄学语境下应物而无累于物的著名观点,又譬如宋学心性哲思语境下的以物观物的经典命题,等等。
基于以上认识,可以进入李白诗意世界。
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诗意境高远,情韵悠长,尤其是在人与自然的诗意关系这一点上,表现出天人合一的特殊旨趣,可惜历来的赏析文字未及充分阐发。
诗题中的独坐一旦展开为整体诗境中相看两不厌的人与自然之契合,独字所传达的意思,便不再是孤独一类的主观意趣,而是让一切陪伴者都离开,从而体验直面纯粹本体的哲思意味。不仅如此,李白此诗之所以意象鲜明而意蕴深邃,又因为其间意象绝非独坐之人与独去之云的心物对应,以及独坐之人与独立之山的心物对应,同时分明还有高飞之鸟!恰恰是众鸟高飞尽这发唱明亮的起首一句,自然而然地引发出天高任鸟飞的言外之意,这样一来,就有一种笼罩全篇的无限逍遥意态。在这里,我想强调指出,众鸟高飞尽的意象,使人联想到庄子的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由此传达出来的终极价值观念,是为人类诗意栖居创造无限自由空间,而孤云独去闲的一个闲字,呈现出闲庭信步般悠闲自在的从容节奏。
如今的人们,能否用诗人李白的思想意态来安顿人与自然的关系呢?愿本书选释的古典内容,能有助于世人修成相看两不厌的人与自然完美契合境界。
韩经太
2017年6月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