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
》
售價:NT$
449.0
《
我真正想要什么?:智慧瑜伽答问/正念系列
》
售價:NT$
265.0
《
元朝理财记 从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
》
售價:NT$
449.0
《
欧洲史:一本书历览欧洲数千年兴衰起伏,理解欧洲文明何以铸就今日世界
》
售價:NT$
1520.0
《
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第2版)
》
售價:NT$
458.0
《
世界航空地理(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
》
售價:NT$
1112.0
《
学术的中心:英法德美
》
售價:NT$
398.0
《
为什么要读人类学
》
售價:NT$
352.0
|
內容簡介: |
《字里行间》是余斌先生的一部文集,全书四十余篇文章,有书评,有随笔,有论文,形式不一而足,内容上则多是余教授在阅读国内外现当代文学作品之后的思考和感触。其中有对故人往事的钩沉,有对文章做法的评析,有对文学形象的深入探讨,有对小说情节、背后意蕴的论述,也有对文化差异的思考,综合看来,这是一部文学性、知识性、思想性兼备的文集,很有出版价值。
|
關於作者: |
余斌,六〇后,南京人,现供职于南京大学文学院。著有《张爱玲传》《事迹与心迹》《字里行间》《提前怀旧》等。
|
目錄:
|
自序
钱穆与胡适的过节
桨声灯影
给《海上花》算命
《色戒》考
关于《郁金香》
张爱玲出版物中的良币
翻译文体与现代汉语书面语
茅盾的翻译
学者文章亦好看
杂家与杂文
回归常识说《红楼梦》
碧空楼的情思
文章与年纪
宝二爷富家儿邵洵美读《我的爸爸邵洵美》想到的
书有命运
酒后
游春乎?
《世说新语》与负暄三话
海伦三题
大师笔下的大师
马尔罗在中国的命运
普鲁斯特与励志书的干系
吾何取焉?!康有为的法国印象
多礼与无礼
《廊桥遗梦》怎样接着写对《梦系廊桥》的一种复述
隐私塞林格心理治疗读《红尘难舍》
无法还原的真相
一本正经地不正经
漫谈《第三个孪生子》
格林的故事
海滩存在吗?海滩在哪里?
物化的生活,物化的人
人之子的还原
贵族之家的一曲挽歌
霍尔顿长大以后
似曾相识的房子
两种暴力
畸恋谎言罪与罚
可能性的探寻
《本能》证明了什么?
血杀人西部神话
《状元境》中的两个世界
|
內容試閱:
|
自 序
收在这里的文字比较杂,有书评,有随笔,有论文,有书的序与后记,不一而足。倘性质相同或相近,虽也以交代作意、言明次第为宜,事情倒好办;一杂,特别是像现在这样,杂到不可收拾,就麻烦。为读者阅读方便计,似乎应稍稍分个类,然而分类实在是门学问,事情也不像萝卜归萝卜、青菜归青菜那么简单。
最简单的办法似乎是按篇幅长短分,但这就像书架上书按照开本大小排列,省事自然省事,就是太形式主义,结果分类变得毫无意义。按写文或发表时间的先后分也是一个办法,无如这对名家甚或大家才合适:大家名家与读者间是特别的主宾关系,他们为主,我们为宾,俯首下心,愿意围着他们转,跟着编年体亦步亦趋,反正都是要读的。普通的作者如我之辈,要读者追踪你的轨迹,未免托大,何况原本就没个头绪。
因为没头绪,另一办法,即按内容相关程度归类,也变得不好办。此前出过一本集子,名为《事迹与心迹》,也杂,不过大体有个范围,限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此范围大致合于教育部的学科分类标准,级别都有二级学科。这一本却连大致的范围也没有,忽东忽西,大多数时候与文学有关,勉强可算批评,有时则与广义的文学也扯不上。打破学科界限科际整合跨学科之类的口号倒是早就在喊了,无如那是明了学科界限、专业意识发达之后有意识的越界,不算乱伦,结果则可能是建立新的类。专业意识淡薄如我,如果所写时有四不像的情形,那也只是不伦不类,因为说到底不过是读书心得或读书心得的放大,与专门学问之间,距离岂止一间?懵懂地犯规与旗帜鲜明地跨不是一回事,我也从来没将自己零散的知识整合过,以学识之薄,对时新理论、方法之隔膜,就算有心也整合不出什么名堂来。过去有一关于尚未觉悟的劳动人民的描述,称他们具有朴素的阶级感情,此话褒贬参半,从贬的方面去听,即是指未将本然的原始情感上升到某个高度,成为自觉的意识。我想自己读书求知的情形,大略就是如此,往好处说,是还算老实,害处则是太随意,以致漫无所归。
相对说来,按文章的类型来分也许合理些,比如书评归书评,随笔归随笔,论文归论文。只是收在这里的文章,即从这角度说,有些还是显得界限不明,有时正经论文染了随笔的调子,随笔倒又冒出论文腔,带了论文的意味。写书评,自认为至少一度是中规中矩的,后来却又对其中的评论腔渐生不满评论无罪,带出高屋建瓴的腔来,则未免让人厌烦。都说气盛言宜,其实仗气盛而求言宜,结果往往是不宜,被某种腔调挟持,仿佛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哪里还顾得什么言宜?此外又想让这类文字也带上几分游词余韵,于是书评也不大像书评了。其实写文章正如说话,带上某种腔调几乎是不可免的,不入于此,即归于彼,各种文体间的不同,有时也体现在腔上,要说批评腔论文腔不好,那随笔腔亦未必佳,关键还在于此处的腔是不是拿腔作调的腔,或装腔作势的腔。若所谓腔可以赋予正面的理解,即言之有物而非徒然使气,不同的文章类型各得其体、各有其腔,倒是正道。这问题一直也没想明白,所以虽然偶或也有有意为之希图兼容的时候,通常却是图省事,也就是偷懒写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了。懒人的读书求知往往就是如此,不拘思考问题的半途而废,不能穷尽其理,还是曾经悬想过什么万全之策,临了其实都是一个懒字说了算,什么好读书不求甚解顺其自然之类,托词而已。
将文章像现在这样排列组合,也还是懒字做主。原是想让书稍有眉目,读者读来省些气力的,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其情形颇似最近搬家理书,开始颇想细细分门别类,不想书不算多却来得杂,可此可彼,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标准混乱,莫衷一是,结果不胜其烦,胡乱塞进书橱了事。虽然我在目录上间以空行,似有归类之意,实则还是眉毛胡子做一处,没有一定之规,有时是论长短,大体是分中西,放在前面的写的时间靠后,并非特别满意,只因早先所写更不济。《茅盾的翻译》一篇原是《沈雁冰译文集》的后记,我的老师叶子铭先生的命意,由我执笔。为叶老师做事作为弟子多少尽了些力的,似乎只此一回。叶老师已逝,文章放在这里,在我个人,不无纪念的意思。此外好像也没有什么合适的所在可以往里塞。
若要勉强赋予这些杂乱的文字以同一性,我只好说它们都与读书有关,有时是功利地读,有时是无所求地读。不拘怎样读,总是自以为读出了字里行间的东西,最有快感。英文里有 between thelines 一语,没专门记就记下了,就因翻成中文是字里行间的意思,无端地喜欢。其实有的书并无字里行间可言,有的书字里行间意蕴无限又未必读得出来。这里所谓字里行间似还不能完全等同于夹缝文章,大略是指书的后面,藏于书页之后的东西,写书的人,时代,人性。至少对我而言,读出字里行间也算是读书的一个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一时不到,有个追求,也好。这是书名的来历。
余 斌
二○○七年九月二日于南京黄瓜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