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国家能源大学发展——华北电力大学高等工程教育实践

書城自編碼: 330406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 者: 胡光宇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511359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12-0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28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巨变与突围:碰撞中的清帝国:1644—1840
《 巨变与突围:碰撞中的清帝国:1644—1840 》

售價:NT$ 437.0
变态心理揭秘
《 变态心理揭秘 》

售價:NT$ 279.0
非洲三万里(2024版)
《 非洲三万里(2024版) 》

售價:NT$ 381.0
不思而美:一个人的心灵简史
《 不思而美:一个人的心灵简史 》

售價:NT$ 325.0
减压七处方
《 减压七处方 》

售價:NT$ 314.0
成为作家
《 成为作家 》

售價:NT$ 269.0
工作文化史 古代卷
《 工作文化史 古代卷 》

售價:NT$ 381.0
像亚马逊一样思考
《 像亚马逊一样思考 》

售價:NT$ 442.0

編輯推薦:
总结华北电力大学工程教育家电力教育思想,让更多的人们感悟电力人的背后的辉煌历程,为中国电力事业的繁荣昌盛略尽绵薄之力
內容簡介:
本书从工程教育哲学、电力工程教育的科研实践、工程教育的高校治理、高等工程教育家四个方面,就对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高等工程教育的认识、对现代能源电力承担国家责任的认识、对现代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对个人发展月国家共同命运的为人师表的再认识展开阐述。
關於作者:
胡光宇,教授,博士,任教于华北电力大学,创建了国家能源发展研究院。曾在清华大学任教十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主任,长期从事国情研究工作。参与创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曾在河北衡水市政府、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市法院系统的领导岗位上挂职锻炼。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目錄
01目录
绪论1
第一部分工程教育哲学:
对科教兴国战略中高等工程教育的认识
第一章哲学视角下的能源电力高等工程教育7
第一节电力在现代中国的地位7
一、 电力在现代中国的地位7
二、 从先行发展到科学发展7
第二节国家电力与国家能源的关系11
一、 人类的能源革命历程11
二、 国家能源将更多以国家电力的形态呈现12
第三节电力改革与供给侧改革的关系15
一、 电力行业产能过剩15
二、 电力行业供给侧改革16
第四节气候变化给全球带来的新的能源观18
一、 全球气候变化对能源发展的要求18
二、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能源观全球能源互联网23
第五节基于国情的能源电力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24
一、 认识国情是能源电力高等工程教育的基础24
二、 国情的发展及能源电力高等工程教育的适应性跟进26
第二章工程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31
第一节认识工程教育和工程教育哲学31
一、 认知工程教育31
二、 工程教育哲学34
第二节工程教育是干出来的35
一、 工程教育在于实践35
二、 从实践中来并回归实践的工程教育36
第三节国家发展是中国工程教育的基础38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实现工业化而发展的中国工程教育39
目录
国家能源大学发展华北电力大学高等工程教育实践
二、 中国工程教育在大跃进文革中曲折发展40
三、 中国工程教育在改革开放后的大变革大发展41
第四节华北电力大学的工程教育与哲学42
一、 特色从电力到大电力的全面拓展42
二、 终极标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适应社会需要46
三、 干出来的工程教育实践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47
第三章现代国家电力高等教育哲学的践行者、奠基者50
第一节深化改革对现代国家电力高等教育的影响50
一、 新时期国家电力高等教育的不适应50
二、 国家电力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变革50
第二节现代国家电力高等教育的哲学认识57
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第一因也是终极的果57
二、 百年电力工程教育60
第三节现代国家电力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61
一、 电力工程外部性61
二、 国家电力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62
第四章高等工程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64
第一节塑造和重塑国家经济命脉的关系64
一、 支撑国家经济命脉的系统工程64
二、 工程教育对国家经济命脉的塑造和重塑64
第二节对科学发展的驱动关系65
一、 科学发展时代新内涵及其演进驱动力来源65
二、 高等工程教育对国家科学发展的驱动作用66
第三节高价值人力资源的供给关系67
一、 新常态需要高价值人力资源67
二、 高等工程教育对高价值人力资源的支撑69
第四节工匠精神的发展关系71
一、 工匠精神的回归71
二、 高等工程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塑造72
第五节全民科普的关系73
一、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73
二、 高等工程教育服务全民科普73
第六节制度建设的根本保障关系74
一、 国家发展的制度建设更加成熟、更加定型74
二、 高等工程教育制度建设历程75
三、 国家发展与高等工程教育制度联动建设77第二部分电力工程教育的科研实践:
对现代能源电力承担国家责任的认识
第五章电力科学不是奢华的科学83
第一节如何看待科学,对科学的态度83
第二节 中国电力: 大发展到大调整85
一、 中国电力的计划经济时期85
二、 改革初期的电力体制改革探索阶段19781985年87
三、 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1985年至今87
第三节电力是与国际秩序和国家政策紧密相关的行业92
第四节电力全球化发展也是真实的朴素能源观94
第六章能源革命时代的电力发展再认识98
第一节能源革命的深远影响98
一、 能源革命直接引起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98
二、 能源革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99
三、 构建以清洁能源供应为主、转变能源消费模式的新型能源
体系是世界能源转型发展的大趋势100
四、 能源革命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101
第二节能源电力革命的效应102
一、 电力行业改革的经济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102
二、 电力行业改革将积极影响电力产业结构的调整102
三、 电力行业改革将进行管理体制创新103
四、 电力行业改革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103
五、 电力行业改革将提升整个能源系统的使用效率103
第三节高等工程教育引领电力工程教育发展观106
第四节电力大学的未来110
第七章中国电力: 守护国家经济命脉116
第一节中国电力的国家和世界经济地位116
一、 能源问题是关系国际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116
二、 中国电力是中国能源战略的核心117
三、 电力消费是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119
四、 中国电力市场规模巨大引得外资争相抢滩121
第二节国家经济命脉的定义与客观地位122
一、 电力工业是现代经济的主要动力来源122
二、 电力工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122
三、 电力工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23
第三节中国电力企业的国家和世界贡献124
一、 中国电力企业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动力基础,
保稳定健康是第一要务124
二、 中国电力企业对世界经济逐渐产生影响124
三、 中国电力企业与国际电力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两国经济发展125
第四节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125
第五节中国电力改革的问题和挑战127
一、 我国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127
二、 我国能效较低,浪费严重,人均用电与主要发达
国家相比差距很大128
三、 缺乏相应的领导和制度保证,需要解决电力管理
中存在的中央与地方矛盾,改变基层电网落后局面129
四、 配套政策缺乏,一些市场规则设计不当130
五、 电力市场改革缺乏顶端科学的决策体系131
六、 电力市场改革导致电力风险增加132
七、 电力工程技术仍旧需要不断提高和创新132第三部分工程教育的高校治理:
对现代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认识
第八章百年树人的工程思维137
第一节工程思维与实践137
一、 工程思维137
二、 工程思维需要实践检验139
第二节工匠精神源自专业实训142
一、 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142
二、 工匠精神的文化渊源142
三、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144
四、 工匠精神源自专业实训145
第三节工程教育基础在于实践146
一、 工程教育贵在实践146
二、 工程教育回归实践的历程147
三、 中国工程教育的实践探索149
第九章工程教育强校的实践151
第一节强校思想: 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151
一、 深化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认识,切实做到人的全面
发展与适应社会需要的有机统一152
二、 探索人才培养规律,从人才成长的全过程审视大学
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避免急功近利,揠苗助长153
三、 明确社会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
构建大学与社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机制153
第二节强校动力: 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国家意识155
一、 高校特色化发展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156
二、 提高质量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之基156
三、 改革创新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的强大动力158
第三节强校标尺: 响应国家变革160
一、 产学研合作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160
二、 坚持特色发展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选择162
三、 华北电力大学响应国家变革的实践163
四、 响应国家变革需着力解决的问题164
第四节强校时代: 中国电力工程教育的发展166
一、 沧桑岁月,历史铸就精神166
二、 脚踏实地,实践成就辉煌168
三、 潜移默化,文化引领进步175
第十章教育建构人才与国家的命运共同体178
第一节国家战略需求决定人才供给178
一、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有力支撑178
二、 社会多层次人才需求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
提升质量、办出特色的内在要求179
第二节下一个工业革命与电力的大能源观181
一、 紧密追踪时代步伐,把握能源电力发展的前沿态势182
二、 瞄准国家能源战略需求,构建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183
第三节国家电力行业发展决定电力大学的发展185
一、 电力行业发展新趋势对人才提出新要求185
二、 电力行业发展战略决定大电力学科体系建设186第四部分高等工程教育家:
对个人融入国家发展为人师表的再认识
第十一章责任感与性情195
第一节个人威严是电力行业的特色195
一、 个人威严的来源195
二、 个人威严是电力行业的特色196
第二节让人尊重来源于朴实196
一、 马克思主义者的朴实作风196
二、 让人尊重来源于朴实197
第三节使人敬畏的为人师表198
一、 春风化雨的力量198
二、 使人敬畏的为人师表199
第四节学生铭记在于真情实感199
一、 责任感与性情的完美交融199
二、 学生铭记在于真情实感201
第十二章朴素地认识科学事业202
第一节科学事业是要动脑的202
一、 科学的基本内涵202
二、 科学事业是一项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生产活动202
第二节科学事业是要积累的204
一、 古希腊的科学成就204
二、 科学移居阿拉伯世界206
三、 中世纪后期欧洲的科学发展208
第三节科学事业是大家共同的210
一、 科学事业是公共物品210
二、 科学事业需要大家一起来完成211
第四节科学事业是要培养人的214
一、 科学人才培养的条件214
二、 科学人才具备的素养214
三、 科学人才的成长规律215
第十三章注重实践218
第一节要去实践218
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218
二、 要去实践,并在实践中实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218
三、 思考的实践220
四、 学习的实践220
五、 实验的实践221
六、 治理的实践221
第二节实践促进高等电力工程教育不断发展222
一、 高等电力工程教育的重要性与特殊性222
二、 建立高等电力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222
三、 校企合作促进高等电力工程教育实践224
四、 与时俱进地推进高等电力工程教育实践225
第三节启动工程教育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构建226
一、 人文社会科学与工程教育226
二、 我国工程教育中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不足227
三、 建立工程教育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228
第四节大学如何发展在于如何开展教育实践231
一、 教育实践的哲学观231
二、 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关系232
三、 如何推动教育实践232
四、 教育实践要注重改造主观世界233
五、 矫正教育实践的价值追求233
六、 教育实践要坚持以人为本234
第十四章成为科学家235
第一节在科学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家235
一、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235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家要有政治上的坚定性235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家要密切联系群众236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家要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规律236
第二节中国的院士要做出系统的科学贡献、创造科学的氛围237
一、 中国的院士及院士制度237
二、 中国的院士谱写了当代中国的科学精神240
三、 中国的院士所做出的是系统的科学贡献242
第三节用行动去定义当代中国的科学家245
一、 当代中国科学家的楷模245
二、 当代中国科学家最大的特点是爱国246
三、 当代中国科学家最亮的标签是敬业246
四、 当代中国科学家最好的品质是谦逊247
五、 当代中国科学家最高的目标是超越247
六、 向当代中国科学家致敬248
后记朴实的科学道路249
参考文献257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