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非对称创新:中国企业赶超战略 魏江 刘洋
》
售價:NT$
495.0
《
潜能觉醒
》
售價:NT$
395.0
《
初平:汉末群雄混战(190—195)
》
售價:NT$
245.0
《
建安:官渡大决战(196—200)
》
售價:NT$
245.0
《
权力的图像——近代的中国海图与交流
》
售價:NT$
840.0
《
中亚民族史
》
售價:NT$
840.0
《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概念与方法 [美]马苏德·索鲁什 [美]理查德·D.布拉茨
》
售價:NT$
640.0
《
中平:东汉王朝大崩溃(184—189)
》
售價:NT$
245.0
|
編輯推薦: |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是新进化论的代表作,是文明与国家起源理论的必读经典。
|
內容簡介: |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确立了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四阶段的社会进化模式,讨论了国家和早期文明起源的一般性轨迹和社会复杂化的动因。除了受朱利安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和莱斯利怀特文化进化论的影响之外,摩尔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也对本书的构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作者对文明和国家的概念进行了科学定义,回顾了各种文明起源的理论。然后对平等社会向等级社会过渡以及权力的制度化进行了探讨,并对酋邦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陈述。接下来介绍了五个现代国家形成的民族志案例和六个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案例,*后是对各种理论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和小结。
|
關於作者: |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新进化论代表人物之一。1941年于密歇根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51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于1949~195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任教。1953~1969年任职于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1969~1985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人类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南美民族学、文化进化和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其他主要著作有:《文化与进化》(与马歇尔萨林斯共同主编,1960)、《原始社会的结构》(1962)、《民族学概论》(修订版1963)、《狩猎者》(1966)、《文化进化论》(1971)、《一个世纪的争论:1860-1960年的民族学问题》(1985)等。
陈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考古学教授、博导。著作有《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考古学理论》《当代考古学》、《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考古学研究入门》《考古学前沿研究:理论与问题》;译作有《手》《骗局、神话与奥秘》《欧洲文明的曙光》《考古学思想史》(第二版)《时间与传统》《龙骨山冰河时代的直立人传奇》《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六版)等。
|
目錄:
|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总序1
中文版序1
序言1
第一编
政府的起源1
1 前言3
社会大分化3
社会的维持10
政治权力的使用11
国家14
酋邦15
关于观点和方法16
我们的当代祖先17
2 政府起源与性质的理论20
英国和欧洲的启蒙运动22
国家的革命观
1789~1848年30
现代社会科学35
3 自然状态下的人:平等
社会46
平等与影响48
强制52
领导权54
仲裁55
对外关系59
政治组织的局限62
4 权力的制度化70
等级和权威71
原始酋邦和封建制79
法律81
非法律强制89
领导权92
调停95
对外关系97
政治组织的局限性99
第二编
现代原始国家101
5 祖鲁国家的兴起103
恩古尼酋邦103
军事扩张时代106
姆潘迪的祖鲁国家110
伟人与演进过程113
6 乌干达安科拉国家的
起源116
历史与传说116
庇护制度118
神权120
非洲大湖东部地区122
审视乌干达地区124
7 西非诸王国126
努佩127
阿散蒂131
刚果及其邻居134
西非的贸易与征服136
8 切罗基印第安人139
作为酋邦的切罗基139
切罗基国家142
从祭司到武士144
权力与武力145
9 波利尼西亚的国家
起源148
夏威夷群岛150
塔希提157
汤加160
无形之手161
第三编
古代文明165
10 中美洲的文明起源167
特奥蒂瓦坎169
瓦哈卡河谷175
卡米纳留尤177
低地178
中美洲的城市、国家和
文明184
11 秘鲁的文明起源187
形成期188
国家191
北部沿海的古典期195
高地与低地发展的
关系197
后古典期200
秘鲁文明的决定性因素201
12 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
起源204
形成期205
繁盛和原始文字时期208
王朝时期211
帝国时期218
第一个城市文明224
13 埃及的文明起源226
形成期:拜达里与前王朝
时期227
古王国时期229
中王国时期和之后235
超级官僚体制的演变236
14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起源239
形成期239
双城记239
消亡245
印度河流域的城市、国家与
文明245
15 中华文明的起源248
形成期249
商代251
周代253
第一个中华帝国259
中国的城市、国家和
文明263
第四编
结论265
16 结论Ⅰ(否定)267
简要回顾267
战争与征服270
灌溉和精耕细作273
增长和发展275
城市化281
阶级分层和压迫283
激进与保守286
17 结论Ⅱ(肯定)290
不平等的起源290
环境和利益297
通向文明之路302
18 余论:文明的崩溃308
适应和演进的潜力316
读者要擦亮眼睛318
附录1 有关平等社会的
文献322
附录2 有关酋邦的文献327
参考文献329
索引355
|
內容試閱:
|
中文版序
美国人类学家埃尔曼塞维斯以研究文化进化论而著称,他通过自己对巴拉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的民族学调查来研究文化进化。1960年代,在著名文化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L White)和朱利安斯图尔特(J Steward)的影响下,塞维斯与其同侪马歇尔萨林斯(MD Sahlins)和莫顿弗里德(M Fried)等学者联袂确立了新进化论的理论与方法。他在其代表作《国家与文明的起源》一书中奠定了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四阶段的社会进化论,这四个阶段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而且是四种层次的社会结构。他还认为,早期文明并非是立足于经济的分层,而只能是基于政治权力不平等的分层。他还声称,早期文明中没有真正的阶级冲突,只有政治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
美国文化人类学四阶段的新进化论框架是在1980年代中期经由酋邦概念的介绍而引入我国的,之后受到我国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动下,探讨文明和早期国家形成的动力和过程也成为研究的焦点,酋邦遂成为探究国家为何及如何形成的关键。但是酋邦概念自引入我国以来,学界同仁表现出差异很大的不同态度。有人尝试用它探讨前国家社会的性质与变迁,有人则认为它不适用于中国,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不存在酋邦社会。还有人觉得,虽然酋邦概念可以概括中国史前的复杂社会,但是用中国典籍中名称如古国或五帝时代来定义史前社会的发展更加合适。
产生这些歧见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可能是对酋邦概念产生的学术背景及其内涵缺乏全面的了解。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我国研究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学者多为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而西方的学者多为文化人类学家和人类学背景的考古学家。中西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偏好征经补史的中国学者不免将文化人类学的抽象概念混同于具体的研究对象,便产生了酋邦概念不适用于中国材料的疑虑。这需要我们了解新进化论产生的学术背景以及这些术语所指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一
进化论一直在文明与国家探源问题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达尔文确立进化论之前,社会进化就是哲学家们探讨的话题。比如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在其著名的《物性论》中就揣测了社会的进化,从最早的动物般生活,发展到家庭、氏族和国家的形成。国家由契约而形成,社会的进化得益于技术的变迁。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对当时的社会和科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19世纪科学思想的主流。进化论不仅是生物进化的学说,而且也成为哲学思想的阐述依据。与达尔文同时代的赫伯特斯宾塞(H Spencer)就提出过一种包罗万象的进化思想,用来解释自然、生物以及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从一种简单和无差异的同质性实体向复杂和有差异的异质性实体发展、并伴随着一种异质性部分不断整合的过程。
19世纪两位文化进化论的主要倡导者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B Tylor)和美国人类学家路易斯摩尔根(LH Morgan)。泰勒被誉为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之父,他相信,人类社会和宗教的发展有一种普遍性的功能基础,所有社会的发展都要经历从蒙昧、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过程。他从民族志和考古学来研究当代和史前部落社会的习俗与信仰,其成果以1865年出版的《人类早期历史与文明发展研究》和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为代表。后者不仅对于人类文明的整体研究贡献卓著,并且对文化人类学的兴起和发展影响深远。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构建了经典的直线文化进化论。摩尔根将血缘(家庭)关系视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并从这些关系的比较研究来了解较大社会的演化动力。他从技术发明的角度,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蒙昧、野蛮与文明三个递进的阶段,蒙昧阶段以弓箭、用火和制陶为代表;野蛮阶段以农业和冶金技术为代表,而文明阶段以文字为代表。他把社会看作是功能整合的系统,并支持一种直线的文化进化观,认为没有文化可以不通过初级阶段而达到高级阶段。1881年,马克思开始阅读摩尔根的《原始社会》一书并撰写他的读书笔记,恩格斯也阅读摩尔根的著作。摩尔根有关社会结构与物质文化的研究对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社会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反映在他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之中。摩尔根与恩格斯的著作成为后来苏联构建共产主义五阶段进化论的基础。
......
二
在最初确立酋邦为社会进化一个阶段的《原始社会结构》一书中,塞维斯是这样定义酋邦的:具有一种永久性协调机制的再分配社会 ;酋邦从两个重要方面超越部落的社会整合层次。第一,酋邦通常是比部落更稠密的社会,这可能由较高的生产力而做到。但是第二是进化阶段的较明显的标志,该社会较为复杂、组织较好,特别以存在协调经济、社会和宗教活动的中心而有别与部落。他还说:今天酋邦见于世界许多地方,南北美洲、非洲、东南亚、亚洲内陆和某些太平洋岛屿。在考古记录上,它们很可能至少广泛见于秘鲁和中美洲、地中海东部、印度和中国古代文明之前的地层中。但是,我们必须说可能,因为如前所述,酋邦并不由某种特定技术发明为代表,可将其与部落和国家区分开来,而是由考古堆积所无法揭示的社会结构为特点;所以对它们只能靠推断和猜测。 在本书中,塞维斯指出:酋邦具有一种贵族统治性质的集权趋势和世袭的等级地位排序,但没有武力压迫的正式法定机构。它似乎普遍是神权型的结构,而且对权威的服从形式与宗教信众服从祭司酋长如出一辙。
......
三
由于酋邦是介于平等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过渡类型,因此考察酋邦一端作为平等社会的终结,另一端标志早期国家官僚体制的出现,对于我们了解这个前国家阶段以及判断最早国家形成不无裨益。塞维斯讨论了平等社会的特点及不平等的出现,下面是本书中的一些陈述。
......
四
从酋邦向国家演进的标志是官僚制政府的出现。到了酋邦的专权社会,首领无需被迫遵守所有的社会约束。他们的权力来自于他们的群体,但一旦权力形成,它就变得自主,并使之成为个人的活动。于是,这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先例。此后,有些人能够创造出新的事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否决集体的惯例,平衡就被打破。
塞维斯将国家与政府的起源置于集中领导权的制度化上。形成中的官僚机构的经济和宗教功能是随着其服务范围、自治和规模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最早政府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自己,而非社会的其他阶层。它是在维护整个社会的作用中使自己合法化的。谈到国家的性质时,塞维斯说,国家是由武力所支持,除了权威的权力外,武力的权力也是国家性的基本要素。
弗兰纳利和马库斯在考察了夏威夷、非洲祖鲁、印度洪扎(Hunza)和马达加斯加王国形成的四个民族志案例之后指出,没有一个王国是先前等级社会简单变大的结果。这四个王国都是某酋长通过武力征服一批竞争激烈的等级社会的结果,其过程就像几个雄性黑猩猩通过竞争,最后只有一个登上阿尔法等级一样。从酋邦的神权向王国的官僚体制转变也是新兴王国始料未及的举措,因为在征服了不同地区的酋邦之后,使这些地区变成了王国的行省。为了打破各酋邦社会臣民忠于各自贵族世系的管辖格局,只能采取委派亲信和官员的统治策略。比如,夏威夷第一任国王将征服的五个岛酋长封为政务委员,起初是为其决策寻求支持,但在这些酋长退休或去世后,他可以随便安排自己亲信来取而代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