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巴拉吉预言
》
售價:NT$
340.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汉译名著·哲学经典十种
》
售價:NT$
3460.0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編輯推薦: |
1. 《差异与重复》既是德勒兹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当代哲学的一部经典之作。 2. 《差异与重复》涉及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精神分析、语言学、人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对国内学界深入了解和研究德勒兹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学术意义。
|
內容簡介: |
在《差异与重复》这部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彻底批判的奠基之作中,德勒兹创造了大量概念,尝试将自己的观点体系化。他试图提出一种有别于同一性哲学、主体性哲学的自然哲学,其核心是纯粹差异和深邃重复这两个概念。德勒兹对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了阐发:纯粹差异,既非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亦非概念性差异,而且绝不从属于同一性、类比、对立和类似性;深邃重复,绝不能被还原为相同事物或相同元素的机械重复、物质性重复。
同时,德勒兹在本作中倚重的思想资源也非常庞杂,既对柏拉图、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尼采、柏格森、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也讨论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精神分析、语言学、人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理论上的巨大野心和思想上的驳杂,使得这部作品即使是在本就以晦涩著称的德勒兹著作谱系中也显得尤为困难和特异。
|
關於作者: |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1995),20世纪法国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生前执教于巴黎第八大学。主要著作有《尼采与哲学》、《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差异与重复》、《意义的逻辑》、《培根:感觉的逻辑》、《电影》(两卷本)、《襞:莱布尼茨与巴洛克》等。
译者简介:
安靖,法国图卢兹第二大学(让饶勒斯大学)哲学博士,现于南开大学哲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形而上学史和当代德法自然哲学。
张子岳,现于欧盟伊拉斯谟世界(Erasmus Mundus)德法哲学在欧洲项目框架下进行硕士阶段的学习(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法国图卢兹第二大学联合培养),主要研究领域为柏格森以来的法国自然哲学。
|
目錄:
|
中译本说明1
序言1
导论:重复与差异7
重复与一般性:从行为着眼的第一种区别7
一般性的两种类型:类似性与相等性9
从法则着眼的第二种区别11
重复、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12
克尔凯郭尔、尼采、贝玑的重复哲学纲要15
真实运动、戏剧与表象20
重复与一般性:从概念着眼的第三种区别26
概念的内涵与阻断的现象27
自然阻断的三种实例与重复:名词概念、自然概念、自由概念28
概念的同一性无法解释重复;单纯否定性的条件同样无法解释重复34
死亡欲力的功能:与差异联系在一起,并且要求一条实定原则的重复(自由概念的例子)35
两种重复:以概念之同一性和否定的条件为本的重复;以差异和理念中的过剩为本的重复(自然概念与名词概念的示例)41
重复中的赤裸之物与着装之物48
概念性的差异与无概念的差异52
但是,差异的概念(理念)不能被还原为一种概念性的差异,重复的实定性本质不能被还原为一种无概念的差异54
第一章 自在之差异56
差异与晦暗的基底56
应该表象差异吗?表象的四个方面(四重根)59
圆满的时刻、差异、大与小59
概念性的差异:最大的差异与最好的差异60
亚里士多德的差异逻辑学,以及差异的概念与概念性的差异的混淆62
种差与属差65
四大方面,或表象对它们的从属:概念的同一性、判断的类比、谓词的对立、被知觉者的类似性66
差异与有机表象68
单义性与差异70
两类分配72
调和单义性与类比的不可能性75
单义性的诸环节:司各脱、斯宾诺莎、尼采77
被界定为存在之单义性的永恒回归中的重复80
差异与狂放表象(无限大与无限小)82
作为理由的根据83
黑格尔的差异逻辑学与差异存在论:矛盾85
莱布尼茨的差异逻辑学和差异存在论:非本质矛盾(连续性与不可分辨者)87
狂放表象或差异之无限如何没能逃脱先前那四个方面?92
差异、肯定与否定95
否定的幻相98
差异之消除与永恒回归101
柏拉图的差异逻辑学与差异存在论110
划分法的种种形态:追求者、根据考验、发问问题、(非)存在与否定的地位111
在差异问题中至关重要的是:拟像、拟像之抵抗123
第二章 自为之重复129
重复:某种东西被改变了129
第一时间综合:活生生的当前130
习性、被动综合、缩合、静观133
习惯的问题138
第二时间综合:纯粹过去144
记忆、纯粹过去与诸当前的表象145
过去的四重悖论147
习惯与记忆中的重复149
物质性重复与精神性重复152
笛卡尔式我思与康德式我思未规定者、规定、可规定者154
分裂的我、被动自我与空时间形式156
记忆的不足之处:第三时间综合158
时间的形式、顺序、总体与系列160
第三综合中的重复:它的不足条件、它的变形施动者、它的无条件特征163
以永恒回归中的重复为着眼点的悲剧与喜剧、历史、信仰165
重复与无意识:超越快感原则172
第一综合与钳合:哈比图斯173
第二综合:潜能对象与过去175
爱若斯与摩涅莫绪涅184
重复、移置与伪装:差异185
无意识之本性的种种结果:系列的无意识、微分无意识与发问的无意识190
朝向第三综合或第三种超越:自恋的自我、死亡欲力与空时间形式195
死亡欲力、对立与物质性的重复198
死亡欲力与永恒回归中的重复200
类似性与差异206
系统是什么?207
阴暗预兆与行分化者210
文学系统213
幻想或拟像,以及与差异相关联的同一之物的三种形态218
柏拉图主义的真正动机存在于拟像的问题中222
拟像与永恒回归中的重复224
第三章 思想的形象226
哲学的前提问题226
第一公设:Cogitatio natura universalis[拉:普遍的自然思维]原则229
第二公设:常识的理想232
第三公设:认知的范型233
思想与意见235
康德式批判的模糊之处238
第四公设:表象之元素240
微分[差异性]能力理论242
诸能力的不协和运用:暴力与每一能力的极限244
柏拉图主义的模糊之处246
思考:它在思想之中的发生249
第五公设:错误之否定257
愚蠢的问题260
第六公设:指称的优先性265
意义与命题266
意义的种种悖论269
意义与问题271
第七公设:解决之样态273
真理学说中的解决之幻相275
问题范畴的存在论重要性与认识论重要性280
学习意味着什么?283
第八公设:知识之结果285
对作为一种差异与重复的哲学的障碍的诸公设的回顾287
第四章 差异的理念综合289
作为成问题审级的理念289
未规定者、可规定者与规定:差异292
微分293
可量化性与可规定性原则294
可质化性与相互规定原则296
潜势性与完全规定原则(级数形式)300
无限小在微分学中的无用性302
微分的与成问题的307
问题理论:辩证法与科学309
理念与繁复体310
结构:它们的标准、理念类型314
非本质矛盾的方法:奇异与规则、特异与普通323
理念与诸能力的微分的[差异的]理论326
问题与发问332
命令与游戏[赌博]336
理念与重复341
重复、特异与普通342
否定的幻相344
差异、否定与对立346
否定之发生350
理念与潜能性353
潜能之实在性:ens omni modo[拉:以一切方式存在者]355
微分与分化;对象的两半356
每一半的两个方面358
潜能与可能的区别358
微分的[差异的]无意识;清楚模糊360
作为理念之现实化过程的分化362
动力或戏剧365
戏剧化的普遍性369
微分分化 的复杂概念372
第五章 感性物的不对称综合374
差异与杂多374
差异与强度375
差异之取消376
良知与常识378
差异与悖论382
强度、质、外延:取消之幻相384
深度或spatium[拉:空间]385
强度的第一个特征:自在的不等392
不等在数中发挥的作用393
强度的第二个特征:肯定差异395
否定的幻相397
感性物之存在399
强度的第三个特征:内含400
本性差异与程度差异402
能量与永恒回归406
永恒回归中的重复既不是质的,也不是外延的,而是内强的407
强度与微分412
个体化在理念之现实化中发挥的作用414
个体化与分化416
个体化是内强的417
个体差异与个体化差异422
交错、内含、外展424
系统的进化428
包含中心430
个体化因素、我与自我431
他人在精神系统中的本性与功能435
结论 差异与重复439
表象之批判439
有限无限之非此即彼的取舍的无用性441
同一性、类似性、对立与类比:它们如何背叛了差异(四重幻相)443
但同一性、类似性、对立与类比如何同时背叛了重复?450
作为理由的根据:它的三种意义453
从根据到无底456
无人称的个体化与前个体的奇异性459
拟像461
理念与问题理论462
他人466
两种游戏:它们的特征467
范畴批判471
重复、同一与否定473
两种重复475
病理学与艺术、刻板症与副歌:作为全部重复之共存场所的艺术479
朝向第三种重复、存在论重复482
时间形式与三种重复485
第三种重复的遴选性力量:永恒回归与尼采(拟像)487
不会回归的东西490
相同的三种意义:存在论、幻相与谬误494
存在之类比与表象,存在之单义性与重复496
参考文献 人名与专题一览501
后记516
|
內容試閱:
|
一本书的不足之处往往被视同为那些没能实现的空洞意图。从这种意义上说,相较于理想的书而言,表明意图则表现出了一种现实的谦逊。人们常说序言应当放到最后来读。反过来说,结论应当放到开头来读;本书亦是如此:读罢结论再读其余部分是多余的。
本书所探讨的主题明显处于时代的氛围之中。人们可以指出这种时代氛围的一些迹象:海德格尔(Heidegger)越来越强调一种存在论差异之哲学(philosophie de la Diffrence ontologique)的取向;结构主义的活动则建立在共存空间中差异性特征的分配之上;当代小说艺术,无论是其最为抽象的反思,还是其实际操作的技术,全都围绕差异与重复旋转着;无意识、语言、艺术无论在哪个领域,重复本来的力量(puissance)都得到了发现。所有这些迹象都可以被归于一种一般化了的反黑格尔主义:差异与重复已经取代了同一之物与否定之物、同一性与矛盾。这是因为只有当人们继续使差异从属于同一之物时,差异才内含着否定之物,才放任自己一直被带到矛盾那里。无论同一性是以什么方式被构想的,它的优先地位都界定了表象的世界。而现代思想却诞生自表象的破产,同一性的破灭,以及所有在同一之物的表象下发挥作用的力(forces)。现代世界是拟像(simulacres)的世界。在拟像的世界中,人不会在上帝死后幸存,主体的同一性不会在实体的同一性死后幸存。所有同一性都只是伪造之物,它们是更具深度的游戏差异与重复的游戏制造出来的视觉效果。我们想要思考自在的差异,想要独立于将不同之物重新引向相同(Mme)并使它们经受否定之物洗礼的表象形式来思考不同之物与不同之物的关系。
面对着我们内外最为机械、最为刻板的重复,我们从中不断地提取出微小的差异、变易和变状(modification)这便是我们的现代生活。反过来说,差异的恒常置换给那些秘密的、伪装的、隐藏的重复带来了活力,它们在我们内外恢复了裸露的、机械的、刻板的重复。在拟像当中,重复已然与多种重复相关,差异已然与多种差异相关。所重复者正是重复,所分化者正是行分化者。生活的任务就是让所有重复在一个作为差异之分配场所的空间中共存。本书源自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方向关涉一个无否定的差异概念,这恰恰是因为不从属于同一之物的差异并没有或者不须要一直走到对立和矛盾那里;另一个方向关涉着一个重复概念,即隐藏的重复,微分者在其中移动和自我伪装,而物理的、机械的、裸露的重复(相同之重复)则在它更具深度的结构中发现了自身的理由。这两种研究自发地接合了起来,因为纯粹差异和复杂重复的概念似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相互统一、浑然不分。与差异之发散和差异之恒常的去中心化相紧密对应的,正是重复当中的置换和伪装。
援用从同一之物当中解放出来的,已然独立于否定之物的纯粹差异非常危险,而最大的危险就是陷入优美灵魂的表象之中:没有别的,只有可以达成和解、可以结成联盟、远离血腥斗争的差异。优美灵魂说:我们虽然不同,但并不对立我们看到,和差异概念联系在一起的问题(problme)概念似乎也在维持优美灵魂的状态:只有问题和发问(question)是重要的不过,我们相信,当问题达到了专属于它们的实定性程度时,当差异成为了与上述实定性程度相符的肯定(affirmation)的对象时,它们就释放出一种攻击和选择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废黜优美灵魂的同一性,击碎它的善良意志来破坏它。成问题者和微分者规定了斗争与破坏,与它们相比,否定之物的斗争与破坏不过是些表面现象,而优美灵魂的每一个誓愿都只是沉溺在表面现象中的欺骗。这属于拟像,这不是成为一种模仿(copie),而是通过这样颠倒原型相(modles)来颠倒所有的模仿:一切思想都变成了一种攻击。
一方面,一本哲学书应当是一种独特的推理小说,另一方面应当是一种科幻小说。所谓推理小说,我们想说的是:概念应当为了解决局部性状况而介入进来,并且还要有它们的活动范围。概念随问题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有着各种表现自我的势力范围。我们会看到,它们在这些范围内通过某种残酷的途径而发挥作用,而且还和戏剧有关。它们之间应该具有一种一致性,但这种一致性不应来自于它们。它们应当是从别处获得了自身的一致性。
这就是经验论的秘密。经验论绝不是对概念的反动,也不是对实际经验的简单诉求。它所从事的反而是人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最为疯狂的概念创造活动。经验论是概念的神秘主义和数理主义。但确切说来,它是把概念当作相遇(rencontre)的对象、当作此地此时,或者毋宁说是当作埃瑞璜(Erewhon)来对待的。时时常新、以别样的方式得到分配的此时和此地从埃瑞璜那里无穷无尽地产生了出来。只有经验论者才能说:概念就是事物本身,但这些事物是处于自由和狂野状态的事物,是超越了人类学谓词(prdicatsanthropologiques)的事物。我从一个运动的视域出发,从始终去中心化的中心、始终被置换的边缘出发,我制作、重制、拆解着我的概念这些概念在我的出发点那里重复和分化着。克服时间超时间、历史永恒、特殊普遍这些非此即彼的取舍正是现代哲学所要完成的任务。在尼采(Nietzsche)之后,我们发现了比时间和永恒都更为深刻的不合时宜(intempestif):哲学既非历史的哲学,亦非永恒的哲学,而是不合时宜的哲学它始终是而且只是不合时宜的,亦即反对时代、并由此作用于时代、并但愿有益于一个未来时代。在巴特勒之后,我们发现了埃瑞璜,它既意味着原初的无处(nullepart),又意味着置换的、伪装的、变状的、始终被重新创造的此地此时。既非经验的特殊性,亦非抽象的普遍之物:为了一个消解了的自我的Cogito[拉:我思]。我们相信这样一个世界,在其中,个体化是无人称的,奇异性是前个体的:这是人们(ON)的荣耀。这就是科幻小说的视角,其必然派生自埃瑞璜。因此,本书应当彰显的是一种不再归属于我们的一致性的到来既非人类的一致性,亦非上帝或世界的一致性。就此而言,本书也应当成为一本启示之书(时间系列中的第三种时间)。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科幻小说的不足之处便显露出来了。如何以别样的方式书写那些人们并不知晓,或是不完全知晓的东西呢?人们正是在这里想像着自己有话要说。人们只书写其知识的前沿点,这一极端的点分割了我们的知识和无知,并使知识过渡到无知、使无知过渡到知识。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人们才下定决心去书写。弥合无知便是将书写推到明天,或者不如说是使书写成为不可能。在这里可能有一种书写与静默之间的关系,它比书写与死亡之间所维持的关系更具威胁性。因此,我们非常清楚:很遗憾,我们是以一种非科学的方式来谈论科学的。
一个时代迫近了,人们几乎不可能再像长久以来所做的那样来书写一本哲学书了:啊!老掉牙的风格尼采已经开创了对哲学的新型表达方式的探索,而且今天我们应当在与其他一些艺术形式(例如戏剧或电影)的变革的关联中将这一探索继续下去。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就可以提出关于哲学史的使用问题了。在我们看来,哲学史所扮演的角色与拼贴艺术(collage)在绘画中所扮演的角色极为相似。哲学史乃是哲学自身的再生。哲学史述评应当作为一种真正的复身(double)发挥作用,而且它要包含专属于复身的最大限度的变状(我们可以想像一个在哲学的层面上留着大胡子的黑格尔,一个在哲学的层面上剃光了胡子的马克思,就像被添上了小胡子的蒙娜丽莎那样)。我们应当将一部现实的、过往的哲学著作当作一部想像的、虚构的著作来讲述。人们知道博尔赫斯(Borges)就擅长于为各种想像的著作撰写评论。不过,当他将一部像《堂吉诃德》那样现实的著作,看作是一部由想像的作家梅纳尔再造的想像中的著作时(对梅纳尔来说,这部想像的著作是真实的),他就前行得更远了。因此,最为精确的重复、最为严格的重复是以最大程度的差异作为自身的相关项的(塞万提斯与梅纳尔的文本完全相同,然而后者的丰富性几乎让前者望尘莫及)。哲学史述评应当再现文本的减速、凝固与静止:不只是与这些述评产生关联的文本,而且还有它们处身于其中的文本。因此,它们拥有一种双重的存在,而且它们还将过去的文本与当下的文本之间相互的、纯粹的重复当成自身的双重典范。正因为如此,我们有时会为了接近这种双重的存在,把历史性的评注整合到我们的文本自身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