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NT$
811.0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NT$
653.0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NT$
505.0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NT$
388.0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NT$
510.0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NT$
356.0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NT$
1948.0
|
編輯推薦: |
基于学理考据而积极参与话语实践,是本书*突出的特色。 通过阅读本书,中国读者可以了解近年来的日本思想界、知识界,乃至日本社会对于东亚这一曾经具有特定历史、思想和政治内涵的概念有着怎样的理解?这个概念又有什么样的思想史传承?战后七十年的今天,这些问题已经得到彻底思考,还是仍然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也是可以通过本书得到一个脉络清晰的基本认识的问题。
|
內容簡介: |
在《近代日本的亚洲观》中,子安宣邦集中考察了东洋、亚洲和东亚这三个概念的历史发生轨迹。特别是对其中的东亚概念如何在20世纪初的日本,从作为文化上的概念逐渐转化为帝国地缘政治上的话语,而由日本首先提出并流通于该地区的历史过程,进行了知识考古学式的清理和解构分析。这是本书要讨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宗旨,表明它不仅是有关东亚的思想观念史,同时也是密切关注当下知识生产并与对话和辩驳的著作。
|
關於作者: |
子安宣邦 1933年生。日本著名思想史学者,毕业于东京大学,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曾任日本思想史学会会长。子安宣邦以一系列著作,对江户时期以来的日本思想界重要人物及其代表的时代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批判性的研究。其思想卓然成家,并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赵京华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作有《日本后现代与知识左翼》《周氏兄弟与日本》等;译著有《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人歌人哭大旗》《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等;主编《柄谷行人文集》六卷本。
|
目錄:
|
致中国读者 序言 《文明论概略》与亚洲认识
一 文明化的设计图
二 文明乃相对的概念
第一章 世界史与亚洲、日本
一 亚洲视角和江户视角
二 1850 年这一时刻
三 组合到世界史中去
四 昭和日本与对世界史之再认识
五 战争与世界史的哲学
六 世界秩序的主要成员日本
七 世界史的终结与历史转折
八 世界史的哲学之教训
第二章 黑格尔东洋概念的紧箍咒
一 《武士道》与黑格尔
二 东洋的专制
三 作为西洋异质性的东洋
四 脱亚的文明论构图
五 东亚国际秩序的重组
六 结语
第三章 昭和日本与东亚概念
一 前言
二 东亚一语
三 文化史上的东亚?
四 东亚协同体理念
五 从东亚走向大东亚
六 置东亚一语于死地,便产生了East?Asia吗?
第四章 什么是问题所在关于广松涉东亚新体制的言论
一 是标题的问题吗?
二 帝国日本的世界史表象
三 帝国日本诸话语的相同性
四 帝国日本与东亚概念
五 东亚协同体论
第五章 关于东洋社会的认识
一 何谓东洋?
二 东洋理念与日本
三 东洋在何方?
四 日本的历史实践与东洋
五 为什么是支那呢?
六 日本近代与差异化
第六章 巨大的他者近代日本的中国像
一 前言
二 作为巨大他者的中国
三 18 世纪日本的中国像
四 脱亚式日本近代的战略
五 20 世纪前期的日本与中国
六 认识作为他者的中国的视角
七 结语
第七章 东亚概念与儒学
一 前言
二 东亚概念与日本
三 东亚的发现
四 文化上东亚概念的成立
五 文化上之东亚概念的内涵
六 帝国日本与东亚概念
七 东亚与儒学的多元化视角
八 从实体的东亚走向方法论的东亚
第八章 近代中国、日本与孔教
一 康有为与孔教国教化
二 何为孔教国教化
三 服部宇之吉与孔子教论
四 孔子与统一帝国的理念
五 日本国家的天命
六 中国的伦理性根底
七 孔教去了何方?
八 孔教与持续发展的中国社会
九 支那的腐败已经足矣
十 中国民众与道教
第九章 日本一国文明史的梦想关于《国民的历史》
一 妄自尊大的孤立者
二 战争在继续
三 日本一国文明史的过剩叙述
四 以文明叙述历史
五 以人种来叙述战争
六 杀戮者的辩解
七 帝国日本遗志的继承
八 否定他者与一国的同一性
九 诸神之国日本
十 把 GOD 译成神的错误
后记
译后记
书名一览
人名一览
|
內容試閱:
|
致中国读者
从我们自身的体验,去追寻何谓 20 世纪的近代、何谓亚洲乃至日本,这是我作为思想史学者的使命。此种想法的产生,则是从新旧世纪转换即将来临的时候开始的。出生于 1933 年(昭和八年)的我,生命的大半是在 20 世纪的昭和这一时代中度过的。1942 年,我当时还在小学读四年级,有一天听到年级任课的女教师说,日本长期以来一直在战争中。我始终认为前一年的1941 年 12 月所发动的与英美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呀,老师所言日本长期以来一直在战争中,还头一次听说呢。后来,得以理解这长期战争的意义,是在终于迎来了 1945 年战争终结之后。就是说,对于 1942 年当时日本的孩子们,不,毋宁说对大人们来讲,满洲事变支那事变并非战争,战争仅意味着与英美的开战。
然而我懂得,在这个孩提时代的小插曲里蕴含着一些重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与从 1930 年代到战败或者直至今天的日本和亚洲、中国的关系问题密切相关。那时,日本强使朝鲜半岛屈服,在满洲建立伪傀儡国家,向中国大陆推进其军事力量。可是,在孩子们的意识中,有的只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日本帝国那光辉的自我形象。根据自己的经验,我所要追究的也就是这个自我形象。而目前所面临的世纪转换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将规定了 20 世纪我们日本人的知性和意识的、对我们来说是历史性地先验存在的东西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去追问这个世纪中的我们自身。一生大半身处 20 世纪的我们这一代人,的确具备反思这个世纪的优势和特权。可是,这个源自一代人的历史性体验的特权和优势,也同时负载着沉重的伦理性。20 世纪于世界中无辜而死和被杀害的人实在太多太多,每每想到这个 20 世纪,背负着不能再传给下一代的这份负面遗产的我们这代人,其特权和优势实在不是可以高声夸耀的过来人之特权和优势。与无意义而牺牲的那些死者一道去质疑覆盖在他们身上的被赋予的虚伪意义和价值,剥下其假面,我们的特权和优势就是这样一种背负着伦理性债务的沉重任务。
成为近代日本人的意识之先验存在的,乃是近代国家所共有的一国中心主义意识。日本的一国中心主义与脱亚入欧的历史意识是同时形成的。而日本国家的近代意义上的确立,也便是对亚洲的压抑和遗弃。可是,对于东亚和日本来说,中国乃是一个先在的国家,一个远比自己久远的文明。因此,中国对于东亚和日本而言,正是一个历史性的先验存在。没有中国,也就不会有日本的存在。然而,近代日本是如何将大国中国从自己的意识构图中抹消的,又是怎样确立起自己的一国中心主义的呢?可以说,日本的近代史也就是把东亚中的中国从日本的政治地理上或者从日本人的意识层面上抹消的实验过程。身处世纪转换的关节点上,我所要做的就是重新追问构成日本和日本人这个历史先验认识,且在与试图抹消和遗弃的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关系中来追问这个日本。
我始于所谓日本战后 50 年,即 1995 年前后的上述追问日本近代的论述,最早是以《近代知识考古学国家、战争和知识分子》(岩波书店,1996 年)为名结集出版的。进而,在迈入新世纪之后,我又出版了《近代日本的亚洲观近代日本的东方主义》(藤原书店,2003 年)和《汉字论不可回避的他者》(岩波书店,2003 年)。最近,《近代知识考古学》(1996 年)一书做了修订增补,以《日本近代思想批判一国知识的成立》的书名,列入岩波现代文库书系而于 2003 年问世。我当初就有一个愿望:这些著作中我的批判性工作成果能同时为中国和日本的读者所共享。我的这个愿望,因了中国友人的努力即将实现。从历史学、政治学到民俗学和国语学等,我的工作所涉及的问题领域实在是多方面的。而对于将这些译成中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这项繁难工作的赵京华博士,我唯有深深的敬佩。拙著得以在中国与新的读者见面,我含着喜悦从心里感谢赵博士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子安宣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