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文明的重建:战后德国五十年(译林思想史)从大屠杀刽子手到爱好和平的民主主义者,揭秘战后德国五十年奇迹般的复兴之路!
》
售價:NT$
505.0

《
社会情绪的传递与互动研究:以情感符号为视角 (光明社科文库·法律与社会)
》
售價:NT$
434.0

《
推荐系统核心技术与实践
》
售價:NT$
505.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
售價:NT$
347.0

《
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 王健文
》
售價:NT$
254.0

《
美国黑室(全译本 图文珍藏版)
》
售價:NT$
356.0

《
咨询的奥秘2:咨询师的百宝箱(珍藏版)
》
售價:NT$
356.0

《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
》
售價:NT$
500.0
|
內容簡介: |
1.主要内容:解析心理调适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调节心态;指导学生学会高效安排时间、管理自身行为,并能进行自省。帮助学生适应技工院校学习生活,提高抗挫折性和环境适应性,为长期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2.主要特点: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以学生需要为中心、以职业发展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重心,力求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全面践行工匠精神,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3.选题价值:(一)落实政策,顺应形势(1)中央精神和国家政策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要求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怎样才能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怎样才能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只有专业技能是不行的。国家的政策文件已经有明显的导向。《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提出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11号提出进一步提高重点关键岗位高技能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要求“强化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培育。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要求“增强劳动者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劳动者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强调“加强职业素质培育”,特别提到了“职业道德、质量意识、法律意识、安全环保和健康卫生等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出“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今后在院校内实施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上述文件里提到了工匠精神、质量意识、法律意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等素质。这些素质都是超乎具体专业的,是各专业通用的职业素质。(2)国家政策对我室开发新领域产品的推动从政策形势上看,2020年起,国家将对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的德育、语文、历史三科必修课教材实行统编。这部分教材码洋大致有4000万元,利润大约有2000万元。为应对不利形势,弥补政策引起的损失,我们除了开展既有领域的深耕细作,还必须开辟码洋、利润均有稳固良好前景的新产品领域。另一方面,国家对教材出版政策的收紧反而有利于我们强力推广除三科以外的产品,而公共课教材仍旧是性价比*的产品种类。(二)满足学生和企业需求,引导通用职业素质培养为了解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学校如何看待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问题及其实际的课程培养模式,夯实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发的基础,我们选取了4所在学生通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有所探索的学校,开展了专项调研活动。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技工院校培养学生通用职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职业素质是践行工匠精神的基础,工匠精神是职业素质的集中体现。培养技工院校学生通用职业素质,不仅有利于促进技工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而且有利于培养大国工匠,全面践行工匠精神。当前,*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在职业教育领域还是一个空白,教育系统对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进行了理论探讨,也有不少成果,但还未将其转化为课程培养体系。为设计好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培养体系,我们考虑:一是明确通用职业素质的内涵;二是找准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定位,厘清与其他既有课程的关系;三是确定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培养以公共课为主,关键是要开设专门课程;四是实施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教学蓝本是教材,的关键是教学环节,应遵守“教材为基础、教法是关键、活动是载体、共建为手段(互联网教学资源)”的实施原则;五是有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通用职业素质的整体发展。
|
關於作者: |
郑楚云, 女, 广东省技师学院副院长,正高级讲师,省级督导员,全国技工学校德育教材专家,主持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是广东省第一、三批中等职业学校改革示范学校项目验收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职业教育管理,主编全国统一规划高级技工学校通用教材《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及教辅资料,参编《思想政治教程》等广东省技工学校通用教材8本,在《高教探索》、《广东技工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在《高教探索》、《中国培训》、《职业》、《广东技工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