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
售價:NT$
449.0

《
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译林思想史)哈佛大学教授沉淀之作 获奖不断 全球热销 亲历文化史上的15个关键点 从史前艺术到当代韩流的人类文化全景
》
售價:NT$
398.0

《
不结婚的社会:双亲如何成为特权,以及家庭为何很重要
》
售價:NT$
296.0

《
怎样决定大事
》
售價:NT$
510.0

《
蓝色机器:感受海洋引擎的深沉脉动
》
售價:NT$
449.0

《
美元霸权的兴衰:它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和我们的财富(梳理美元发展历程,剖析崛起与衰退的根源)
》
售價:NT$
296.0

《
纸上博物馆·文明的崩溃:庞贝+玛雅+美索不达米亚(法国伽利玛原版引进,450+资料图片,16开全彩印刷)
》
售價:NT$
1295.0

《
郭实猎与“开放中国”——19世纪上半叶的中西碰撞(精)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立足于弘扬科学家的探险精神。 展现考察地区的地理状况、风土人情。 生动再现科学家探险考察生态环境时的艰辛历程。 体现科学考察的重大意义以及对考察地区今后发展和保护的深度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先生作序。 参与此套丛书编写的作者既有科技工作者、新闻记者又有作家,这套丛书是他们亲临科学考察*线的真实手记。各位作者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深刻体验记录了科学考察中的风风雨雨和酸甜苦辣。 这套丛书还能让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了解更多关于野外科学考察的基本知识和真实情况,是难得的科普佳作。
|
內容簡介: |
北极是对全球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的地区,也是世界各国科学家重点研究的区域。而在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德群岛由于其适宜的条件,适合人们长期在此地开展科研等活动。2002 年,由中国科学院的一些科学家组成的科考队来到了北极,开启了他们的探险之旅。 本书作者为科考队的随行记者,她通过本书回顾了《斯瓦尔巴德条约》签署的历史,记录下了我国国 旗第 一次飘扬在北极上空的过程,其中不乏遭遇的困难与国 歌响起时人们的激动之情。作者通过亲身经历讲述了科考队员在极地工作的艰辛与快乐,通过所见所闻将地球北极城市的模样和人们生活的情景向我们娓娓道来。 本书适合对北极与科考活动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關於作者: |
《北京青年报》环保记者。于1999年6月、2000年2月及2003年6月三次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参加反盗猎队伍在第一线的战斗,是我国第一位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腹地的女记者,也是我国唯一三次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腹地的女记者。她三次参加中科院组织的国际科学考察,作为随队记者,全程参与和报道了北极、澜沧江- 湄公河、尼罗河的科考活动。
|
目錄:
|
1 斯瓦尔巴德群岛在哪里
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地球最北群岛012
斯瓦尔巴德群岛印象015
冻土层上令人难以置信的绿色019
环境保护最严格的地方022
2 北极科研的大本营
《斯瓦尔巴德条约》造就的极地科考前沿030
地质科学的天堂032
地球最北的大学034
北极科学城037
细菌木乃伊与末日种子仓库040
3 穿越77年找回你
地球最北端升起五星红旗046
越来越热的北极冰海052
被中国人遗忘77年的《斯瓦尔巴德条约》055
中国人与北极的渊源058
《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061
4 驻扎在世界最北的城市朗伊尔城
有人居住的最北群岛因煤而兴066
在朗伊尔城安营扎寨070
Hello,中国人081
5 极地科考累并精彩纷呈
紧张的前期准备工作092
目睹建立大气观测站的艰辛096
世界上第 一个在北极冰湖中钻取岩芯的科考队102
去冰盖上取雪样109
植物组采集了当地近一半的植物标本119
冰川组首次采集到雪藻124
6 体验极昼
极昼感受128
适应极地生活135
7 斯瓦尔巴德的生命
停在我们窗台上的燕鸥156
邂逅北极驯鹿160
斯瓦尔巴德的象征北极熊166
北极雪橇狗172
8 探访当地居民
打飞的去邻近的居民点178
斯维亚煤矿,冰川下采煤180
俄罗斯社区巴伦支堡189
地球最北的社区新奥尔松195
9 告别斯瓦尔巴德
完成科考任务204
科考队拔营回国206
科考队员名单2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