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1.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
2.统编语文教科书推荐整本阅读。人教版高一教材第五单元推荐整本阅读。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其中《乡土中国》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并收当时《世纪评论》分期连载的文章。通览全书,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沿着作者的思路,读者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乡土重建》探索了中国乡土社会的自身特点和内生机理,提出了发展乡土工业,实现乡土重建的思想。费孝通把中国乡村作为研究对象,用通俗的语言对现代乡土经济的主要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并提出乡土重建的具体方法及措施。虽然时过境迁,但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仍然充满活力,值得借鉴。
|
關於作者: |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费孝通师从社会人类学巨擘马林诺夫斯基,深入研究社会学和人类学,并于1981年获得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他一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学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代表作有《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等。
|
內容試閱:
|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