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第3版
》
售價:NT$
505.0
《
8秒按压告别疼痛
》
售價:NT$
398.0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挣脱束缚、改写命运的6种时间观
》
售價:NT$
352.0
《
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
》
售價:NT$
806.0
《
纯粹·我只要少许
》
售價:NT$
367.0
《
经济史的趣味(全新增订版)(经济史与思想史丛书)
》
售價:NT$
383.0
《
中国古代鬼神录
》
售價:NT$
866.0
《
投机苦旅:一位投机客的凤凰涅槃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自古至今,刺绣不仅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中优秀的民俗文化,又是人间*原始而又鲜活的艺术瑰宝。古代女子用刺绣技艺全面施展了自己的聪慧才智,证明了自己一生存在的意义。本书作者编辑图典的理念是服装不分巨细,服饰不分层次,绣品不分格调。目的是不遗漏任何一种绣件品类,让后人尽可能地去了解和认识先人们留下的一丝一线。哪怕是绣品中的杂件,只要对读者有所启示,也会如实展示出来,让读者自己去鉴赏与评价。
|
內容簡介: |
具有深邃的民俗美学的刺绣装饰工艺,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服饰美化功能,成为一种多元的,跨文化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在本图典中阐述的刺绣,正是女红中的重中之重。该本图典的刺绣品皆依实物拍摄,且都来源于各地搜集的服饰刺绣品。
|
關於作者: |
钟漫天,出生地南京,祖籍湖南岳阳。1966年大学本科毕业,1987年授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曾任中国服装集团秘书长、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服装高级专业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2003年退休,现任北京服装学院兼职教授及江西服装学院、山东女子学院客座教授、江西服装学院中华服饰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华夏鞋文化博物馆(终身)馆长、中国童装博物馆总策划、北京旗袍文化研究会首席专家顾问。钟漫天先生长期从事我国服饰文化遗产研究,包括传统鞋饰、经典旗袍、女红绣品、童装文化、婚仪礼俗的探索与研究。独立及合作出版物有《中国鞋经》《中国服装史丛书》《中华鞋文化》《当代科技服装文化》《沉香:旗袍文化》《中国童装文化》等。其中《中华鞋文化》(独立著作)一书获江西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钟先生有着40多年收藏传统服饰与绣品的历史,其个人收藏的传统鞋履、经典旗袍在国内首屈一指,并热心于收藏婚嫁女红、婚俗礼具与婚书帖柬。其收藏与研究方向集中在民族、民间、民俗三民内容。其学术研究方法是通过传统服饰文化遗存的专题收藏,进行学术探讨与非遗传承研究。钟先生退休后承接了北京服装学院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十几年来他以此为契机,把珍贵的藏品结合教学,乐此不疲地传播着女红文化。他要求每个学生上他的课都必须携带相机,把三民遗存用特写镜头记录下来。他指导学生用眼和手去触摸绣品,亲身体验历史遗存的温度。当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需要采用藏品资源时,他又会把涉及的所有藏品梳理出来提供给学生剖析与研究。为了识别与调研尚且存世的传统绣品种类,钟先生每年仍然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到全国各地去求索探知与寻觅遗存,以便实践他的信条:藏无止境,习旧知新。钟漫天,出生地南京,祖籍湖南岳阳。1966年大学本科毕业,1987年授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曾任中国服装集团秘书长、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服装高级专业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2003年退休,现任北京服装学院兼职教授及江西服装学院、山东女子学院客座教授、江西服装学院中华服饰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华夏鞋文化博物馆(终身)馆长、中国童装博物馆总策划、北京旗袍文化研究会首席专家顾问。钟漫天先生长期从事我国服饰文化遗产研究,包括传统鞋饰、经典旗袍、女红绣品、童装文化、婚仪礼俗的探索与研究。独立及合作出版物有《中国鞋经》《中国服装史丛书》《中华鞋文化》《当代科技服装文化》《沉香:旗袍文化》《中国童装文化》等。其中《中华鞋文化》(独立著作)一书获江西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钟先生有着40多年收藏传统服饰与绣品的历史,其个人收藏的传统鞋履、经典旗袍在国内首屈一指,并热心于收藏婚嫁女红、婚俗礼具与婚书帖柬。其收藏与研究方向集中在民族、民间、民俗三民内容。其学术研究方法是通过传统服饰文化遗存的专题收藏,进行学术探讨与非遗传承研究。钟先生退休后承接了北京服装学院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十几年来他以此为契机,把珍贵的藏品结合教学,乐此不疲地传播着女红文化。他要求每个学生上他的课都必须携带相机,把三民遗存用特写镜头记录下来。他指导学生用眼和手去触摸绣品,亲身体验历史遗存的温度。当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需要采用藏品资源时,他又会把涉及的所有藏品梳理出来提供给学生剖析与研究。为了识别与调研尚且存世的传统绣品种类,钟先生每年仍然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到全国各地去求索探知与寻觅遗存,以便实践他的信条:藏无止境,习旧知新。
钟琦,1992 年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现任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媒体科技传播研究、科普信息化相关研究、科普场馆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研究等。她常年关注服装服饰收藏和研究,曾策划出版《中国童装文化》一书。
|
目錄:
|
目录
壹服装绣品
概述
第一类衣装绣品
肚兜装 004
女子装 020
绣花旗袍 020
绣花衣衫 028
常用霞帔 037
大型霞帔 044
抱腰 052
袖口 057
儿童装062
衣裳 062
涎牌 070
索牌 074
第二类裙装绣品
凤尾裙076
多褶裙078
码面裙081
贰饰物绣品
第一类头足饰物
头饰 090
眉勒 090
盖头 095
耳暖 099
帽类 102
盖顶帽 102
通天帽 117
披风帽 135
足饰 152
绣袜 152
绣垫 154
绣面 164
鞋类 168
汉族绣花鞋168
少数民族鞋188
三寸金莲鞋212
儿童绣花鞋224
第二类居室闺屋
门饰 236
门楣 236
门帘 241
床饰 245
床挂 245
床围 254
被具 257
枕具 260
闺屋 270
妆具 270
绣具 274
佩件 279
佩物 279
荷包 284
后记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收古促新藏出意境
我认识钟先生是在一次服饰文化国际论坛会上,他以论坛特邀专家的身份发表了有关传统旗袍地域美的论文。他在国际论坛会上同时展示的传统旗袍,分别代表了我国四个特定地区(东部、南部、西部、北部)的旗袍特征。用论文诠释藏品的撰文风格反映了钟先生一贯的收藏理念收藏为研究服务、收藏为传播服务。
钟先生有40多年收藏传统服装服饰的经历。他的收藏观点十分明确:一是抢救;二是研究;三是传播。他从文革动乱起,在破四旧浩劫中,尽可能地去抢救危在旦夕的传统服饰。大量的服饰收藏品又成为他研究中国服饰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他相继出版了《中华鞋文化》及《中国童装文化》等专著。为了传播服饰文化,他又以多年收藏的服饰文物组建了鞋文化博物馆和童装文化博物馆。
在中国几千年的男耕女织的社会结构中,历代妇女们纺织、制衣、刺绣的女红技艺创造了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品。每件女红作品又无不饱含着民俗文化。因此钟先生收藏传统服装服饰的着眼点便是面向民间,重在民俗,凡是老百姓家中祖传的老饰件,哪怕是残缺品,只要有民俗含义,他都会当宝贝收藏。因仅在民间淘换,而无暇顾及宫廷服饰,他曾自嘲是下里巴人收藏者。秀丽典雅的民间刺绣是历代女红中的重中之重。刺绣品不仅满足了家庭生活的需要,也标志着社会的文明与富庶。每一件绣品中都倾注着巧手们的智慧和工匠们的情感。自古至今,刺绣早已超越了美化服饰的功能,上升为社会生活的一种标识与品位。刺绣品不仅成为我国民俗文化的载体,更是民间最大众化的艺术至宝。由此钟先生把他的收藏视野定位为全面收藏,重在绣品。这本《中国传统服饰绣品图典》(简称《绣品图典》)一书,正是他对传统服饰收藏品中绣品的全面梳理和总结。钟先生之所以在古稀之年,拨冗出版《绣品图典》缘由有二。一,刺绣文化具有世代相传的人文精神,是充满生命的文化。刺绣内容皆来自民俗事象,《绣品图典》将成为我们今天研究民俗事象,传承民俗文化的一本活教材。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老祖宗留给后代的刺绣技艺日渐衰退,手工绣品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刺绣非遗后继乏人,急需培养与造就人才。
该本《绣品图典》又可充当刺绣新手的案边工具书,查典学样,照纹绣图。将成为爱好者普及刺绣技术与艺术的教化课本。钟先生为了能让《绣品图典》圆满承担上述任务,把毕生收藏的服饰绣品倾囊展出。他编辑图典的理念是服装不分巨细,服饰不分层次,绣品不分格调。目的是不遗漏任何一种绣件品类,让后人尽可能地去了解和认识先人们留下的一丝一线。哪怕是绣品中的杂件,只要对读者有所启示,也会如实展示出来,让读者自己去鉴赏与评价。正是《绣品图典》大而全、小而杂的特质,使该书将成为服饰收藏类别中的佼佼者。最后借用钟先生的收藏感悟收古促新,藏出意境作为序言的结束。期望服装服饰的收藏与传承,推动当代的服饰新时尚。更高的意境是祝愿我国从世界服装大国尽快提升到服装强国,将衣冠王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
服饰收藏委员会会长 维佳
2019年6月于北京
序 言
我们在赞扬伟大的祖国时,始终离不开锦绣河山一词。就是说世上之物再美也美不过锦与绣。
具有深邃的民俗美学的刺绣装饰工艺,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服饰美化功能,成为一种多元的,跨文化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自古至今,刺绣不仅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中优秀的民俗文化,又是人间最原始而又鲜活的艺术瑰宝。
中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农业大国,华夏民族又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从未中断过的民族。先民不仅创建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同时也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社会格局,千年来男主外,女主内稳定的社会形态,造就了灿烂的刺绣文化,奠定了全社会的文明生活环境。这不仅表明中国妇女自古就撑起了半边天,也体现了中国女子与生俱来的智慧、勤奋与审美能力。刺绣在古代称黹针黹。 因刺绣多为女性所作,绣品亦属于女红的重要组成部分。女红最初写作女工,后来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更习惯用女工一词指代从事刺绣、纺织的女性操手,而女红则成为绣品的代名词。中国女子的人品一贯是由工、德、言、容四个方面来衡量的,其中的工即为女红。可以说中国女子从小到老研习传承,用一生撑起了辉煌的刺绣技艺文明。女红刺绣技巧,自古以来是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而来,被世人称为母辈的技艺。她们的贡献就在于,不把刺绣文化锢闭在服饰技艺中,还扩大为环境艺术,创造了华夏大地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两千余年来,儒家思想的影响不仅牵涉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促进了女子对女红的无私奉献。女子在未出阁前,刺绣是她们必备的一项女红技能,也是该女子是否能融入社会,被社会所接纳的首要条件。婚后,女性不仅要运用刺绣手艺去孝敬老人、关爱家人、呵护幼小,甚至把刺绣作为个人颐养性情、传情达意的至宝。拮据家庭的女子更要借助刺绣手艺维持生计、养家糊口。可以说古代女子用刺绣技艺全面施展了自己的聪慧才智,证明了自己一生存在的意义。
在本图典中阐述的刺绣,正是女红中的重中之重。该本图典的刺绣品皆依实物拍摄,且全部来源于全国各地搜集的服饰刺绣品。它们陪伴了我几十年,每当业内外的学者或者是国内外的朋友们,在我的工作室观看、欣赏传统刺绣精品时,往往情不自禁地惊叹道;实在是太绝了!虽然这是一句发自内心的动情褒奖,但是我的内心却涌进了别人无法理解的无奈。这种感觉来自对绝这个词褒与贬的叹息。褒义当然是绣品表达了传统手工艺术品之绝技,贬义却是这些刺绣已沦为后继无人的孤品,在华夏大地上绝后矣!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的进步,各种机器替代了千年的手工刺绣,女红技艺与刺绣艺术受到致命冲击。特别是在文革的十年动乱中,亲眼看见女红绣品成为破四旧中,首当其冲的绝杀对象。刺绣文化被大革命扫荡,女红技艺断绝其后,女红绣品香消玉殒。正是这个缘由,庸人自扰几十年,也是这个理由促使我在古来稀后紧迫完成图典。世上绣品浩瀚无际,对数量不敢奢求,只求图典尽量涉及服装服饰绣品的方方面面。
时至今日,众多服装服饰绣品以及纹样已经消失殆尽,但我寄望今天的年轻读者仍旧可在图典中看图识纹。所以称为图典,也有查典之意,即可在图典中查找不认识的或已消失的老物件来读典认物。同时主要绣品均有局部图例,便于读者查找纹样针法与技法。唯有传承刺绣技艺,才是刺绣文化的出路。中国刺绣文化是从家庭的男耕女织到蚕房的母织女络再进入闺阁的母授女承最后到夫家是婆传媳做。全部是女性之间的传递,刺绣文化就是母辈们手手相传的技艺。这种传承特征必然造成刺绣技艺的感悟性与视读性。本图典的局部放大图例冀望能弥补手手相传的遗憾。把无法言传的技艺,用最直观的图例去呈现刺绣作品的手感和手法。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去识谱。
企盼《中国传统服饰绣品图典》为今天已是满园春色的刺绣文苑添上一笔古色古香,力促中国刺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钟漫天
2019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