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一六六八一七四三,字若林、篛林、若霖,号虚舟,又号二泉寓居、虚舟子、随园子、竹云、恭寿老人、良常山人等,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康熙六十年,考选户科给事中,累迁户科给事中,充五经篆文馆总裁官。雍正元年一七二三,任都察院六科胥,累迁至吏部员外郎。雍正四年,乞假告归。乾隆八年卒,年七十六。著有《大学困学录》《大学补传》《集程朱格物法》《中庸古文本》《淳化秘阁法帖考》《古今法书考》《翰墨指南》《论书剩语》《虚舟题跋》《竹云题跋》等。《清史稿》卷五〇三有传。
王澍学问淹博,在经学研究上建树较多,其书法亦称雄当世,是清初著名的书法家。王澍书法取法广泛,造诣精深,兼备各体。其篆书紧承李阳冰,楷书上法欧阳询、褚遂良,行书出入米芾,而尤工于篆书。王澍的篆书圆劲古雅,融金石之气于其中,成为清初篆书复兴的先导,故梁章巨有「我朝以小篆名者,自推以虚舟为巨擘」之赞。此外,王澍对楷书研究亦颇有功力,晚年更是用力于此,《清史稿》本传称其「于唐贤欧、褚两家,致力尤深,辄跋尾自道所得。」
王澍精于碑帖赏鉴,《虚舟题跋》《竹云题跋》可谓其赏鉴心得之作。这两部题跋融书论与题跋于一体,以考辨碑帖为主,间抒平日临摹所得,其中《虚舟题跋》中杂有画作,所涉碑帖上起比干墓盘铭,下至同时期书家之作,尤其侧重于魏晋及唐人书作。王澍对于碑帖的考证态度极为严谨,不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其论证基于清代考据之风,将历史和书法风格紧密结合,从而使考辨论述更为详实。如其对钟繇的《谏伐吴表》和《荐季直表》的考辨,运用史书相关知识,为其提供有力证据;又如他对褚遂良及其书作的评价,基于自己对褚书长期临摹和精心研究,故能言前人所未到之处。此外,王澍在题跋中对历代书家多有品评,尤着力于唐楷诸家,对书家的品德极其重视,如其在《唐玉真公主灵飞经》评钟绍京:「可大身为宰辅,取媚奄人,至以义父事其父,淟涊无耻,可谓至矣。虽果出可大手,吾犹将削之,况决非是乎?」同时,王澍也十分注重碑帖的书法技能,自称「吾辈论书,但当以书为主。书不工,虽名何用?苟工矣,又何必强为主名乎?」
从现存资料来看,《虚舟题跋》成书早于《竹云题跋》,但刊行上后者略早于前者。王澍去世后,其题跋传钞甚多,《竹云题跋》即有手钞本流传,今北京大学图书馆存有手抄二卷本。其后钱人龙据沈芥舟校勘的手钞本付梓,分为四卷,是为画云阁本,即《竹云题跋》最早刻本。乾隆二十三年,陈焯觅得王澍之子稻孙手校《虚舟题跋》十三卷,其中前三卷缺失。陈焯即以此与《竹云题跋》进行对校,对《竹云题跋》已收录题跋,《虚舟题跋》中只保留目录,并对《虚舟题跋》增加案语。此本后由杨建刊刻,即为易鹤轩本,合刊画云阁本《竹云题跋》而成,共十四卷。数年后,陈焯又寻得《虚舟题跋》原缺失三卷,复由杨建刊刻,即后世通行本《虚舟题跋补原》。至乾隆五十三年,上述版本原板散佚,温纯据传本复刊《竹云题跋》《虚舟题跋》《补原》,是为墨妙楼本。至道光年间,潘仕成辑刻《海山仙馆丛书》,将王澍题跋收入。光绪年间,宋泽元又亲自雠校,将二书刊入《忏花庵丛书》。今整理点校,《虚舟题跋》及《补原》以温纯刻本为底本,校以忏花庵本;《竹云题跋》以海山仙馆本为底本,校以忏花庵本。
因《虚舟题跋》与《竹云题跋》所载内容有互有重复,然多大同小异,此书在整理过程中对个别互见的题跋做了归并处理。其中两者文字相同或者其中之一删节前者而成者,如《虚舟题跋补原》卷一载《商比干墓盘铭》,《竹云题跋》卷一亦有《比干墓铜盘铭》,后者为删节版,故后者只留篇目,内容附见于前者;其他虽为同一题跋,而两者文字上略有异同者,姑存其原貌,不作附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