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NT$
190.0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NT$
340.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
售價:NT$
3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中国现代史丰富的宝库,海内外史学界公认的民国史长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完整呈现!
◇唐德刚经典系列作品《从晚清到民国》《从甲午到抗战》《书缘与人缘》《史学与红学》同步重磅上市!
◇《从晚清到民国》(即《晚清七十年》)当年引得赞誉无数!尘封二十年后推出50万册纪念版,无数史学爱好者的福音!
◇唐德刚历史三峡论集大成之作,了解中国近代史绕不过去的经典!
◇晚清七十年,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之困境,我们为何如此之曲折?中国能否如唐德刚所言,在本世纪中期完成社会文化大转型?
◇作为胡适关门弟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唐德刚在口述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等领域著作等身,在史料获取、写作环境方面,完全迥异于大陆的历史学家。
◇作者对太平天国、甲午战争、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等历史事件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从整个中国史提炼出的社会转型论、比较史观、民族史观等观点更是高屋建瓴,将本书的史才、史学、史识都提高到了很完备的高度。
◇不同于其他一本正经、说教气息浓重的历史书,本书的文字活泼、优美,带有作者的洒脱个性,阅读体验厚重而不失轻松。
|
內容簡介: |
曲折动荡的长江三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十九世纪开始的中国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 年的一场战争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长河须历经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通过三峡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了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
|
關於作者: |
唐德刚(19202009),安徽合肥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硕士、博士。曾先后任职于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著有《从甲午到抗战》《袁氏当国》《段祺瑞政权》《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五十年代的尘埃》《战争与爱情》等,作品包括历史、政论、文艺小说多种,以及诗歌、杂文数百篇。
|
目錄:
|
自序
第一章 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
论帝国主义与晚清外患
第二章 太平天国
一、论晚清周期性内乱与洪杨悲剧
二、太平开国故事再检讨
三、预言书中的洪、杨
四、四不像的洪杨割据
五、两次长征,两番寸磔
第三章 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一、甲午战争百年祭
二、慈禧太后和她的颐和园
三、为黄海血战平反
四、一百年后回看戊戌变法
五、解剖康有为
六、新学伪经和托古改制
七、公车上书和保国保种
八、那变不了法、改不了制的一百天
第四章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一、传教信教吃教反教形形色色平议
二、 列强刺激太后玩火端王窃政群运出轨
三、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始末
四、不堪一击的拳民与七国杂牌军
五、门户开放取代列国瓜分
第五章 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
一、从中原世族到朝鲜监国
二、乱世抓枪杆,有枪便有权
三、卷入三大危机、一项运动
四、细说辛亥革命
五、同盟会是个革命大拼盘
六、鞑虏易驱,民国难建
|
內容試閱:
|
这部拙著的底稿,原是作者用英文写的《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导论篇,而这本至今未全部杀青的《中国近代史》,又曾与一家美国出版商订有出版合约。而这部英文原稿的底稿,则又是作者在海外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和当代史的英文讲义的累积。由于中国近现代史是千变万化的,而近现代新史料之出现,更是日新月异的,因此作者用在课室中的讲义,每学年,甚至每学期都有增删。这种不断的增删和改正,自然也就影响了那部未完成的近代史的原稿,使它永远无法发展成一部足让作者自己感觉到满意的定稿,从而同意让其出版。岁月催人,一转眼数十年过去了,加以近十余年来,海峡两岸都在改革开放,新史料和新史书之出现,简直有如白浪滔天,使人目不暇接,治丝益棼,因而作者这部老史稿,也就益发无改革开放之时了。
近年来因为退休多暇,在史学出版界的朋友们,尤其是台湾传记文学社社长刘绍唐先生长期不断的鼓励和追索之下,笔者始则勉强应命,从《胡适口述自传》的译注写起。由于一般读者在正反两面的反应,皆甚为热烈,笔者也就亦步亦趋地附骥于绍唐兄的《传记文学》,写起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文章来了。始则勉强翻译点英文旧稿,以应主编组稿之雅嘱;后来由于很多读者的不断鼓励,笔者亦自觉,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个人治史数十年,亦不能说一无所得而自暴自弃。对不断鼓励我的读者和编者,尤有道义责任,不应过分藏拙,更不应轻率下笔。记得胡适老师曾谆谆告诫我辈说,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九分证据不能说十分话;又说文人之笔和武人之枪,是一样厉害,不可轻用。笔者不学,在个人拙作中,
虽因时跻电脑时代,检索日益方便,而不愿再循繁琐史学之旧辙,然无征不信之史学清规,则绝不敢逾越也。至于褒贬古人,月旦时贤,虽每以轻松语调出之,然十思而后言,语轻而义重,亦未敢妄下雌黄也。古史先哲太史公有自勖之言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一家何敢?然历经忧患,久谪异域,隔洋观变,对祖国兴衰,能无管窥之见?知我罪我,固由贤明读者明察之也。
本编中泰半拙作,都曾由《传记文学》首刊之,承刘社长盛情特许,再经台北远流出版社主编游奇惠、责任编辑陈穗铮两女士,经年累月,集结成书。复由该社王荣文社长之特许,经台北陈宏正先生与北京大学欧阳哲生教授之鼎力推动,始由长沙岳麓书社发行此大陆版。两岸胜友如云,隆情高谊,铭感五衷也。
导论篇中,尚有湘淮两军志附录及史料与史学(附图表)各一本,尚在编纂中。由于海峡两岸出版法略有出入,台湾版与大陆版亦稍有异同,贤明读者谅之为感。
1999年8月25日于纽约市郊区北林寓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