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翻译研究的多维视角:1691年以来的《中庸》英译研究

書城自編碼: 348575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語言文字
作 者: 杨文地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538950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NT$ 58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开宝九年
《 开宝九年 》

售價:NT$ 250.0
摄影构图法则:让画面从无序到有序
《 摄影构图法则:让画面从无序到有序 》

售價:NT$ 505.0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含施特劳斯与科耶夫通信集)
《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含施特劳斯与科耶夫通信集) 》

售價:NT$ 500.0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

售價:NT$ 500.0
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售價:NT$ 500.0
大唐诡异录
《 大唐诡异录 》

售價:NT$ 254.0
《证券分析》前传:格雷厄姆投资思想与证券分析方法
《 《证券分析》前传:格雷厄姆投资思想与证券分析方法 》

售價:NT$ 612.0
当我点击时,算法在想什么?
《 当我点击时,算法在想什么? 》

售價:NT$ 356.0

編輯推薦:
本书从多维角度揭示了典籍翻译的属性和特征,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宽了《中庸》的翻译研究,凸显了翻译研究的历史维度,有助于推动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与接受。
內容簡介:
《中庸》为四书之一,哲学性*强,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升华。《中庸》英译始于1691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其传播与社会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其个中曲折体现出翻译行为的复杂性。本书是对《中庸》英译的全面整理,从描写翻译学、社会翻译学和文化翻译学等多维理论视角揭示了典籍翻译的属性和特征,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宽了《中庸》的翻译研究,凸显了翻译研究的历史维度,其研究和发现有助于推动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与接受。
目錄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典籍英译研究7
1.1.1 国内中国典籍英译研究7
1.1.2 国外中国典籍英译研究12
1.1.3 中国典籍英译研究简评14
1.2 《中庸》英译研究16
1.2.1 研究视角16
1.2.2 译本研究18
1.2.3 核心概念英译研究26
1.2.4 通论性研究28
1.2.5 《中庸》英译研究简评29
1.3 多维视角的理论参照30
1.3.1 描写翻译学31
1.3.2 社会翻译学33
1.3.3 文化翻译学37
第2章 一衣带水:《中庸》的英译与出版43
2.1 《中庸》英译译本出版社概况44
2.2 《中庸》英译本出版社的历史书写47
2.2.1 出版地在英国的出版社48
2.2.2 出版地在美国的出版社54
2.2.3 出版地在中国的出版社61
2.2.4 出版地在新加坡的出版社67
2.3 《中庸》英译者的身份、翻译目的与出版社的出版宗旨67
第3章 提纲挈领:《中庸》结构分析及标题和首句英译
3.1 《中庸》原文及译文结构分析82
3.1.1 郑玄、孔颖达与朱熹对《中庸》结构分析的对比82
3.1.2 杜维明对《中庸》结构的分析与阐释86
3.1.3 《中庸》各个译本对结构的说明92
3.2 《中庸》标题英译研究110
3.2.1 《中庸》题解110
3.2.2 《中庸》各英译本的标题翻译112
3.3 《中庸》首句英译研究139
3.3.1 《中庸》首句关键概念探析139
3.3.2 《中庸》首句英译评析143
第4章 译写有别:《中庸》英译的定量分析
4.1 Coh-Metrix3.0简介160
4.2 《中庸》各英译本的阅读难易指数相关数据163
4.3 数据分析171
4.3.1 FKGL阅读水平分析171
4.3.2 叙事性分析178
4.3.3 句法简易性分析180
4.3.4 词汇具象性分析183
4.3.5 指示衔接分析185
4.3.6 深层衔接分析188
4.4 综合分析191
第5章 文化传播:首部《中庸》英译本的编译转述
5.1 《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英文版的成书探源196
5.2 《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的总体评价200
5.3 编译本对《中庸》的翻译处理204
5.3.1 标题翻译204
5.3.2 以君子道德表现和行为为主的内容选择205
5.3.3 以衔接和连贯体现的语言逻辑207
5.3.4 以改写为主的翻译手段209
5.3.5 译者显身211
5.3.6 专有名词处理212
第6章 哲学阐释:安乐哲与郝大维《中庸》英译的中国
哲学话语建构
6.1 译者身份探析216
6.2 比较哲学视域下安乐哲与郝大维的翻译观218
6.3 焦点和场域语言视域下《中庸》新解222
6.4 《中庸》译本成因及结构安排224
6.5 安乐哲与郝大维《中庸》英译例析225
6.6 安乐哲与郝大维《中庸》英译的接受与批评229
第7章 诗学再现:浦安迪《中庸》英译的叙事研究
7.1 译者身份及其翻译观238
7.2 浦安迪《中庸》阐释与翻译的叙事学特征241
7.3 浦安迪对《中庸》叙事解读244
7.4 浦安迪《中庸》翻译的原则249
第8章 史学追求:贾德纳《中庸》英译的源语阅读模式移植
8.1 译者身份折射的翻译观256
8.2 教育行为翻译:《四书:近代儒家传统基本教义》的选译259
8.2.1 以教育为核心,多模态还原历史场景260
8.2.2 译者显身:为我所用、服务教学的选译原则263
8.3 引经据典,客观呈现:贾德纳《中庸》标题翻译267
8.4 多声部还原历史:贾德纳对中国传统注疏的关注270
8.5 阅读经典,注疏相伴:贾德纳翻译评析277
结语281
参考文献283
附录
A 《中庸》的总体思想概述303
B A Summary of the oughts in Zhongyong 305
C 《中庸》英译译本概况308
D 《大中华文库》已出书目312
E 郑玄、孔颖达与朱熹对《中庸》结构的划分314
F 《中庸》首译本的内容选择325
G 安乐哲与郝大维英译《中庸》中关键概念的焦点
和场域体现333
H 贾德纳《中庸》英译删除文本340
后记343
表 目 录
表1.1 典籍英译研究对象9
表1.2 典籍英译研究视角10
表2.1 《中庸》英译者身份一览表68
表2.2 《中庸》英译本各译者的翻译目的与出版社宗旨对比72
表3.1 朱熹对《中庸》结构的划分及章节要义84
表3.2 杜维明对《中庸》内在逻辑的分析88
表3.3 《礼记中庸》与《四书中庸》章节划分简要对照110
表3.4 《中庸》英译本标题翻译一览表112
表3.5 《中庸》英译本首句翻译144
表3.6 《中庸》首句天字翻译统计146
表3.7 《中庸》首句命字的翻译148
表3.8 《中庸》本首句中率性之谓道的翻译150
表3.9 《中庸》首句中修道之谓教的翻译153
表4.1 FKRE对应的文本阅读难易度163
表4.2 《中庸》各英译本FKGL数值164
表4.3 《中庸》各英译本前1000词FKRE和FKGL数值164
表4.4 《中庸》各英译本译者写作前1000词FKRE和FKGL数
值166
表4.5 《中庸》各英译本思想概述FKRE和FKGL数值167
表4.6 《中庸》各英译本译文、写作、思想概述FKRE和FKGL
数值168
表4.7 FKGL数值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173
表4.8 译文、译者写作平均词长和句长对比175
表4.9 译文、译者写作平均词长和平均句长F-检验双样本方
差分析176
表4.10 译文、译者写作、思想概述叙事性对比178
表4.11 译文、译者写作、思想概述叙事性F检验双样本方差
分析179
表4.12 译文、译者写作、思想概述句法简易性对比180
表4.13 译文、译者写作、思想概述句法简易性F检验双样本
方差分析182
表4.14 译文、译者写作、思想概述词汇具象性对比183
表4.15 译文、译者写作、思想概述词汇具象F检验双样本方
差分析185
表4.16 译文、译者写作、思想概述指示衔接对比186
表4.17 译文、译者写作、思想概述指示衔接F检验双样本方
差分析187
表4.18 译文、译者写作、思想概述深层衔接对比188
表4.19 译文、译者写作、思想概述深层衔接F检验双样本方
差分析190
表4.20 译文、译者写作、思想概述数据综合对比191
表5.1 《中庸》首部英译本的内容选择205
表8.1 贾德纳《中庸》翻译选择一览表264
图1.1 典籍翻译英译历年文献变化图8
图1.2 各部分结构逻辑关系图42
图2.1 《中庸》英译出版地变化曲线图46
图2.2 庞德石经版《中庸》英译56
图2.3 庞德英译《中庸》出版始末56
图2.4 文汇报馆海外业务凭证62
图2.5 郑麐在上海世界书局的出版作品64
图3.1 林语堂对《中庸》结构的划分98
图3.2 郑麐对《中庸》结构的划分103
图3.3 何百华对《中庸》的定性105
图3.4 法语版《中庸》标题解释114
图3.5 拉丁语版《中庸》标题解释115
图3.6 拉丁语版《中庸》标题翻译128
图4.1 FKGL阅读水平总体走向172
图4.2 FKGL阅读水平总体走向(不含整体译文)172
图4.3 译文、译者写作、思想概述叙事性曲线图179
图4.4 译文、译者写作、思想概述句法简易性曲线图181
图4.5 译文、译者写作、思想概述词汇具象性曲线图184
图4.6 译文、译者写作、思想概述的指示衔接曲线图187
图4.7 译文、译者写作、思想概述深层衔接曲线图189
图5.1 拉丁版《中国哲学家孔子》196
图5.2 《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197
图5.3 《关于中国哲学家孔子道德的信札》197
图5.4 法语版《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可能的编译者198
图 目 录
图5.5 印刷许可证签发官员J. Fraser 199
图5.6 《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英译本首版和再版的封面200
图6.1 《中庸》中天的概念焦点和场域227
图7.1 浦安迪《中庸》翻译体例样析252
图8.1 著作引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64
图8.2 贾德纳《四书:近代儒家传统基本教义》译文和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注疏样例265
內容試閱
翻译与跨学科学术研究丛书
总 序
翻译活动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已是学界之共识。仅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 翻译活动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性的形成。近代一些思想家,如严复、林纾、梁启超、鲁迅等,无不以翻译为利器,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改造文学、改造语言。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的翻译研究大多还停留在语言分析层面,在国际上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前,有关翻译研究的论文主要探讨翻译技巧,而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更宽阔的视野来研究翻译的学术论文寥若晨星。曾经一时,人们谈中国译论,必言信、达、雅,谈论西方译论,离不开奈达与功能对等理论。而到20世纪90年代后,大量西方的翻译理论传播到中国,如语言学派、功能学派、诠释学派、结构学派、文化学派等,这些理论大大推动了中国翻译研究与国际接轨。21世纪初,全球化给中国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国在读的翻译研究方向博士、硕士研究生数以千计,一批翻译系、所或翻译研究中心在高校成立,西方翻译学术名著得到大量引进,翻译研究著作得到大量出版,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翻译学刊增至十种之多,有关翻译的国际学术交流日益昌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决定选编翻译与跨学科学术研究丛书,旨在结集出版近年来海内外有关翻译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入选作品均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有较强的原创性和鲜明的特色,有翔实的史料或语料,研究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翻译的本质。本丛书所收著作须经丛书编委会评审通过。我们期望本丛书的编选和出版能够为打造学术精品、推动我国翻译与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起到积极和实际的作用。
典籍翻译的历史维度
(代序)
《中庸》为四书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庸》的英译始于1691年,源自法语编译本,而法语编译本又源于拉丁版《中国哲学家孔子》,实际上是四书(缺少《孟子》)的合成本。首个英译本《中庸》的西行之路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其传播与社会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其中颇有曲折,体现了翻译行为的复杂性。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杨文地对《中庸》英译本做了全面细致的整理工作,收集了自1691年以来的各种英译本共25部,包括全译本、编译本、节译本以及漫画本等,从描写翻译学、社会翻译学和文化翻译学等多维理论视角出发,围绕译者身份、翻译与出版、论证逻辑的分析、标题和章句的翻译、译文和译者写作文本的可读性对比分析等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他选取具有文化传播开创性意义的英语首译本和最具当前文化交流价值的三个英译本,分别从哲学阐释、文化传播、诗学再现、史学追求四个方面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个案研究,在《中庸》英译本研究方面其研究可谓最全面、最系统。
概括来看,杨文地的《中庸》英译研究有几个特色:(一)力求研究语料的完整性和穷尽性。他的研究汇集了大量《中庸》的翻译史料,弥补了当前《中庸》英译研究存在的个案多但系统性不够、译本分析相对集中却对当下译本关注不足的遗憾;(二)系统探讨了翻译与出版的关系,对发行人或出版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三)在研究方法上,引入Coh-Metrix3.0在线文本分析工具,对译文的可读性提供了
客观定量的分析,对译文接受度予以量化,这种可操作性标准很有价值;(四)将三种理论维度与两重解读方法相结合,采用人文学科的多维视角,通过分析翻译史料,再现《中庸》英译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
他的研究还有如下发现:
第一,译者翻译目的与出版社宗旨高度吻合,两者都受制于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具有和谐共生、互为选择的关系。《中庸》英译出版重心总体上经历了由英国向美国过渡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态势,与中国本土的翻译经历类似,读者只要考察出版社的译作便可判断其翻译定位、目标读者群体和翻译著作的接受情况。
第二,《中庸》英译大多数出自于学者之手。通过对《中庸》英译者的考察可以发现,自陈荣捷始,译者大多在大学任教,从事相关研究,其译作往往直接用于课堂教学。这些译者的翻译动因都与其自身职业和社会化背景相关。他们的研究领域不同,学科需求也不尽相同,对翻译的呈现方式和关注角度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他们理解译文的多维视域,决定了他们的翻译所表现出的学科特质。
安乐哲和郝大维从中西比较哲学的视域出发,尝试以焦点和场域的语言来建构中国哲学话语体系。这些观点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便与安乐哲和郝大维的教育背景、社会身份和职业特点密不可分。同为哲学家,安乐哲对中国哲学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使得他对中国哲学有深入的了解,能认识到一般的翻译会抹杀、吞噬或扭曲中国哲学术语内涵,故他以焦点和场域来展现中国哲学术语的多重语义,以散点聚焦的方式建构中国哲学术语在英语中的概念域,体现了译者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
成的思维惯习。
作为东亚研究和比较文学学者,浦安迪的《中庸》翻译则表现了不一样的惯习关注中国传统思想源、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象征性资本、平等对待不同的文化的重要性、领悟到文化或者文学叙事的差异性,力求把这些也体现在翻译当中。他以叙事为焦点,寻求对等对话,尽量还原原文的叙事特征,甚至借助文体和表现形式来展现原文的叙事特点,从词、句、篇各个层次细加分析,并为读者勾勒了一幅中国传统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全景图,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叙事逻辑的把控
能力。
作为历史学家的贾德纳采用多种手段还原历史场景,注意史料的挖掘与翻译,注意原文语体的再现。在翻译中他尽量保持原文的结构,努力再现原作的风格。他的重心不仅仅为了挖掘原文的含义或者获得令人满意的解读,他最大的目标是希望在译文中还原源语读者阅读原典的方式以及经典的动态变化,因此他保留了原典的注疏,通过多模态构建与原文相关的历史场景让读者获得直观的历史感受,让译者来完成历史学家担负的社会功能。当然,贾德纳的翻译目的与其教师身份吻合。他编译的《四书:近代儒家传统的基本教义》更像一部历史教科书,事实上这就是他在历史课上使用的教材,充分展示了儒家经典的阅读背景,突出了注疏传统在阅读经典、塑造经典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上,学生被要求通过自己的阅读和诵读来理解经典和体验经典,这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这种翻译策略和手段值得我们在中国典籍的文化传播中加以借鉴。
第三,由于中英思维和篇章结构的差异,《中庸》英译在结构、论证逻辑、术语阐释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标题及章句对把握文本思想、促进理解有重要作用。如果按照字从句比来翻译,没有相应结构的调整和逻辑关系的梳理,目标读者很难领悟原文本的魅力,译文的可读性必然大打折扣,甚至令译者望而却
步。杜维明兼通中西文化,对《中庸》的解读颇具心得,他采用的是整体阅读和逻辑解读方法,原文纷繁复杂的语句经过他之手变得条理清晰,丝丝入扣,在一个深层次上展示了《中庸》的完整内涵。当然,对于普通译者来说,杜先生的做法是不能模仿的。一般不能随意改变原文,不能做个别调整,最佳途径就是利用翻译的副文本来达到阐述的目的。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考虑采取编译转述的方式,抓住思想而放弃承载思想的原有外壳,按译入语习惯重新整理成文再事翻译,此时翻译解码和编码过程的自由度更大,但对原文精神的把握度要求更高。这是对正统翻译的有力补充,给读者提供了晓畅的阅读体验。这是杜的《中庸》英语编译本所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首句体现了儒家思想乃至中国哲学思想中道之体用的整体观,蕴含了天性道教等体现道之本原并由上至下一以贯之的概念体系,全篇思想传递的成功与否可决定翻译的成败。杨文地发现在对这些关键词的翻译中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对原文的把握不到位,导致译文与原文含义偏离;存在以西方宗教概念取代汉语典籍原有概念的行为。这种情形放在传教士历史背景下来考虑,尚有情可原,但至今仍然未得到纠正就成为严重的问题了;关键词的翻译如果仅以拼音和汉字代之而缺少相应的阐释,会带来阅读的困难,影响到译作的接受;忽视汉字的搭配含义将导致出现的翻译错误。汉语典籍语言表达简洁,但是内涵丰富,简单字面翻译无法再现原文的丰富意蕴。
第四,阅读张力在简洁古汉语文字被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过程中缺失。《中庸》的翻译有可能是直接译自古文,受简洁古文的影响,译文句法结构也可能偏于简化,很多深层含义在翻译中流失了,远低于正常的哲学文本的阅读期待。这很可能是许多西方哲学家轻视中国哲学的原因之一。翻译应该充分考虑读者阅读的期待,这就给我们的翻译批评提出了新的思考。为此,本书作者杨文地运用了Coh-Metrix3.0,一种较为实用的检阅译文文本阅读难易度的分析工具,它能够较为清晰客观地展现译文可读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这样的检测分析,译者可以根据预期读者阅读水平来适当调整译文的阅读难易度,以符合预期的阅读水平,增强了译文的接受度。在这个工具的帮助下,作者发现,编译本的阅读难度与译者自身写作的阅读难度差别不大,如1691年的编译本,就较好地传达了原著的思想,达到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作用。如何才能让译文达到母语写作的同等水平?翻译文本与译者写作文本可读性的对比分析也许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五,中国典籍话语中的一些关键词,意涵丰富,如果缺乏语境,理解和翻译都无法获得一致性,采用音译加概念阐述的办法有助于词语相关意涵进入目标语,并最终成为目标语特定词汇。如标题中庸由两个字构成,分合皆有其义,二者关系不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补充,意义因合二为一而倍增,要在翻译中完全传达中庸的全部意蕴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形下,译者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音译,或音译加阐释的方式引入英语,在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该词汇自然会为英语世界所吸收。
纵观全书,其主要贡献体现在:首先,译语文本和写作文本的量化对比分析拓展了描写翻译学的描写范式,将对比分析从源语与译语文本的对比拓展到译语与译语所在的目标语整体规范的对比,把重心由考察源语与译语的匹配度拓展到译语文本与译语环境下的整体文本的匹配度,由以源语为中心拓展到兼顾译语在目标语环境下的接受度。做到这一点十分不易,它需要作者谙熟现代教育技术。其次,作者对译者与出版社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并非像学界认为的那样,出版社是单向制约译者的,二者之间是互为选择、互利共生的关系,这是对文化学派翻译理论中关于赞助人有决定权论点的有益补充。再次之,译者身份的学科差异性表现出的翻译呈现方式和关注焦点是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深入发掘,也是对社会学应用于翻译研究有效性的很好证明。最后,翻译活动复杂性要求多重阐释和多重视角的考察,不应局限于某一种理论思维,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
本书也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如语言表达比较拘谨,不够精练,少数地方甚至有失准确。另外,个别研究有待深入。不过,瑕不掩瑜。在众多的《中庸》翻译研究中,杨文地博士的研究从多维角度揭示了典籍翻译的属性和特征,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宽了《中庸》的翻译研究,凸显了翻译研究的历史维度,其研究和发现有助于推动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与接受。功莫大焉!
罗选民
2019年8月20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