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16世纪晚期的意大利绘画,存在一个陈腐且在许多重要方面已过时的观念,即认为至少在威尼斯以外的地区,艺术危机感已四处蔓延。文艺复兴盛期顶尖大师的权威性成就已属于上一时代。在佛罗伦萨、罗马等地,绘画中的装饰元素堆叠到令人窒息、内容空洞流于炫技,且很大一部分与现实脱离,简言之,弥漫着矫饰的味道。这一概括本身就太过粗糙,与事实大相径庭。实际上,这段时间仍诞生了许多杰出作品:首先,在特伦托会议背景下的伦巴第地区(Lombardy,意大利州名),活跃着一批对宗教改革下的朴素美学极为敏感的画家,如克雷莫纳的画家兄弟安东尼奥﹒坎皮(AntonioCampi)和文琴佐﹒坎皮(Vincenzo Campi),他们率先实践了一种带有屈折式明暗效果的写实主义,被视为卡拉瓦乔(Caravaggio)的先驱。此外,这里较早的一些人物形象,如《布雷西亚的罗马尼诺和莫雷托》(Romanino and Moretto da Brescia)所描绘的那样,已然追求宗教的严肃性,从而在任何程度上都不符合矫揉造作的描述。近乎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以下几位画家:来自贝加莫的乔万尼﹒巴提斯塔﹒莫罗尼(GiovanniBattista Moroni,其后期的肖像画几乎具备19世纪的敏锐视觉性)、费德里科﹒巴洛奇(Federico Barocci,在色彩运用与提炼方面天赋异禀)、定居于米兰的西蒙尼﹒彼得扎诺[Simone Peterzano,他是卡拉瓦乔的老师,并自称提香﹒韦切利奥(Titian Vecellio)的弟子],还有几位画家也可列入其中。由此可见,这并非艺术衰落的时代。
虽然坎皮等人的独创精神和雄心壮志逐渐被人们认可,有一个说法却看似是公认的,即他们的成就远不及16世纪早期在佛罗伦萨和罗马等地区那些画家的艺术造诣,后者包括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拉斐尔(Raphael)、安德列亚﹒得尔萨托(Andrea del Sarto)及其继承人[还有后来意大利艾米利亚的柯勒乔(Correggio)与帕米贾尼诺(Parmigianino)]。1 但这一观点显然值得商榷,因为不久之后,形势发生了变化。一切起于16世纪80年代早期博洛尼亚著名的卡拉奇兄弟[最年长的卢多维科﹒卡拉奇(Ludovico Carracci)、较年轻的阿戈斯蒂诺﹒卡拉奇(Agostino Carracci)、最驰名的安尼巴莱﹒卡拉奇(Annibale Carracci)] 及其建立的前程研究院(Accademia degli Incamminati)的学生们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接着,米开朗基罗﹒梅里西(Michelangelo Merisi,即卡拉瓦乔),在1595年来到罗马,而安尼巴莱也于同年抵达此地。于是,在16世纪90年代之后,意料之外的事情在此发生:一次绘画的革新(谈及卡拉瓦乔时则常谓革命)以燎原之势横扫意大利甚至整个欧洲,它所爆发出的创造性能量使得17世纪成为视觉艺术最伟大、最多产的时代[17世纪30年代的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迭戈﹒委拉斯凯兹(Diego Velazquez)以及伦勃朗(Rembrandt)均属这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