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费曼诞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1942年,从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美国设于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实验室服务,参与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Manhattan Project),当时虽然很年轻,却已经是该工程中的重要角色。随后,他任教于康奈尔大学以及加州理工学院。1965年,由于他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成就,与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两人,共同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费曼博士为量子电动力学理论解决了不少问题,同时首创了一个解释液态氦超流体现象的数学理论。之后,他跟盖尔曼(Murray Gell-Mann)合作,研究弱相互作用,例如β衰变等,做了许多奠基性工作。
后来数年,费曼成为发展夸克(quark)理论的关键人物,提出了在高能量质子对撞过程中的成子(parton)模型。
在这些重大成就之外,费曼还把一些基本的新计算技术和记法,引入了物理学。其中包括几乎无所不在的“费曼图”,因而改变了基础物理概念化与计算的过程,成为可能是近代科学史上,脍炙人口的一种表述方式。费曼是一位非常能干的教育家,在他一生所获得的数
不清的各式各样的奖赏中,他特别珍惜在1972年获得的厄司特杏坛奖章(Oersted Medal for Teaching)。《费曼物理学讲义》( The FeynmanLectures on Physics )一书初发行于1963年,当时《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一名书评家称该书为“…… 真是难啃,但是非常营养,尤其是风味绝佳,为25年来仅见!是教师及秀学生的指南”。为了增长大众的物理知识,费曼博士写了一本《物理定律的本性》( The Character ofPhysical Law )以及《QED:光和物质的奇妙理论》( QED : The StrangeTheory of Light and Matter )。他还写了一些专业的论著,成为后来物理学研究者与学生的标准参考资料和教科书。
费曼是一位建设性的公众人物。他参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调查工作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尤其是他当众证明橡皮环不耐低温的那一幕,是一场非常优雅的即席实验示范,而他所使用的道具不过冰水一杯!比较鲜为人知的事例,是费曼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加州课程审议委员会所做的努力,他非常不满当时小学教科书之平庸。
仅仅重复叙说费曼在科学与教育上的无数成就,并不足以说明他这个人的特色。正如任何读过他专业性著作的人都知道,他的作品里外都散发着他鲜活的多彩多姿的个性。在物理学家本职的工作之余,费曼也曾把时间花在修理收音机、开保险柜、画画、跳舞、表演桑巴鼓,甚至试图翻译玛雅古文明的象形文字上。他永远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好奇,是一位一切都要积极尝试的模范人物。
费曼于1988年2月15日在洛杉矶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