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直感思考力:直击本质 解决问题的技术

書城自編碼: 351971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成功/勵志智商/智谋
作 者: [日]佐宗邦威 著,陆贝旎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111654551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9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下一个风口: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科创投资逻辑
《 下一个风口: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科创投资逻辑 》

售價:NT$ 364.0
傻钱:社交浪潮与散户革命
《 傻钱:社交浪潮与散户革命 》

售價:NT$ 354.0
猎头高情商沟通实务
《 猎头高情商沟通实务 》

售價:NT$ 255.0
桃花夭夭,灼一世芳华:古代蕙心女子的诗情词韵
《 桃花夭夭,灼一世芳华:古代蕙心女子的诗情词韵 》

售價:NT$ 218.0
生活在低处
《 生活在低处 》

售價:NT$ 291.0
长颈鹿与少年(全球销量超过50万册。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创作)
《 长颈鹿与少年(全球销量超过50万册。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创作) 》

售價:NT$ 260.0
近代早期海洋文化史
《 近代早期海洋文化史 》

售價:NT$ 510.0
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 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

售價:NT$ 354.0

編輯推薦:
循环“妄想-感知-重组-表达”四个阶段
谁都可以得到具体的成果!
打破隐形“停滞感”思维的新方法,开启白日做梦的妄想
未必需将“逻辑”作为一切的起点
创造未来的方法
传授“不从战略开始”“不靠直觉结束”的思考方法!
曾活跃于宝洁和索尼,从美国的设计学院深造归来,备受瞩目的“战略设计师”为你讲述创造未来的思考法!
《每日新闻》《商业马拉松》《朝日新闻》《周刊文春》《钻石周刊》《生活骇客》等上百家媒体竞相报道
长踞雄踞日本畅销书排行榜
翻开本书,洞悉创造未来的方法——驯服“妄想”,震撼人心!
內容簡介:
本书认为,我们一直生活在“他人模式”的阴影下,压抑着“自己模式”的成长,丧失了创新性思考的机会,以及让人欢欣雀跃、感动、感到幸福的力量。企业经营中也是如此,即使是业绩稳定的企业,也只会关注销售额、利润、股东、市场、竞争对手等“外部”的因素,从而迷失了“我们的原点”=“原本想做什么”这样的事情。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一种将直觉和逻辑结合在一起的思考法,一种创造未来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根基不是“逻辑策略”或“基于数据的分析”,而是没有根据的“直觉”、对自己的未来疯狂的“妄想”。这是一种不同于过去的改进思维、战略思维和设计思维的,将“直觉”作为驱动力的“第四种思考法”。
關於作者:
佐宗邦威
株式会社BIOTOPE法人代表、首席战略设计师,大学院大学至善馆副教授、京都造型艺术大学创造学习中心客座教授。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获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设计系硕士学位。进入宝洁公司市场部后,负责Febreze(除臭剂品牌)、Lenor(柔软剂品牌)等热门产品的企划。曾任吉利刮胡刀的品牌经理。其后进入索尼公司,于索尼创意中心负责全公司的新事业创出项目。离开索尼后创立战略设计公司BIOTOPE。擅长B2C消费品的品牌设计、高科技研发概念设计以及服务项目设计。协助山本山、派通(Pentel)、NHK教育、Cookpad、NTTDocomo、东急电铁、日本足球协会、ALE等多家企业和组织开展创新活动。在以个人愿景作为原动力的创造方法论领域颇有建树。著作有《21世纪的商业为何需要设计思维》。
目錄
前言
被“他人模式”劫持的大脑
个人和组织都需要目标才能变得强大
不一定要从逻辑和战略开始
不能仅仅止步于直觉和妄想
一切取决于“如何设计属于自己的空白”
导读 “直觉和逻辑”的世界地图
PDCA支配下的“改进的田地” 003
“改进之民”面临自动化和VUCA的威胁 006
在“战略的荒野”使用“逻辑”武器扩张领土 009
无论奋战多久都无法获得的东西 012
目标难民的新天地“设计的平原” 015
设计思维的三个简单本质 019
摆脱了“有用性”的“人生艺术的山脉” 027
四种思维循环的区别 031
第1章 最像人的思考法
“绕道而行”,寻求改变—布里奇斯变革理论 040
一切从掉进洞穴开始 042
失去“个性思维”的四个原因 050
掌握愿景思维所需要的两个条件 053
“制造空白”是一切的起点 054
现代人更容易锻炼“右脑” 059
用“头脑”思考会被淘汰,用“手”来思考呢 061
第2章 一切始于“妄想”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能从“异想天开”中诞生 068
讲究实绩的“同比至上主义”
—问题驱动的思考与愿景驱动的思考 071
“无法实现的目标”就是废话吗 073
比起“10%的成长”更应该考虑“10倍的成长”
—登月计划 074
愿景驱动型组织管理 079
“纸×手写”是最基本的方法 084
“情绪输出”练习—晨间日记 086
日程计划里预留“什么都不做的时间” 089
提问也是制造“空白”—妄想提问 091
放下思考的“锚”—将偏爱的事物做成剪报 094
逆转“思考→动手”的顺序—制作秘密工具 097
激发创造性“紧张”—提问的魔力 101
第3章 “感知”复杂世界的本来模样
“简单易懂的世界”有什么问题 112
如何训练感知力?—防止出现“散兵坑”状态的方法 114
“擅摸索”者生存—“意义建构”理论 116
意义建构的3个过程 118
关闭语言模式,如实地仔细观察—①感知 120
用“塑料瓶速写”体验大脑模式切换 124
阻断语言脑的“倒置速写” 125
用图像脑度过一整天的“Colour Hunt” 127
不要用文字“分条记录”,用“画”来思考—②解释 128
把妄想变成一幅画的“愿景速写” 131
“一词一图”视觉化训练 134
来回切换两种模式,创造“意义”— ③赋予意义 135
提高模式切换能力的“Cloud Hunt” 138
磨炼感知力的“情绪板” 140
直感思考力
直击本质、解决问题的技术
第4章 克服平凡的“重组”技术
“无聊的妄想”是最好的开始 146
不满足于收到的“点赞”,“稍下功夫”就能拉开差距 147
De-Sign=打破和重建概念 149
固定思路的“分条目书写”并不可取—分解的步骤① 151
“可移动笔记术”大幅提高“重组力” 154
坦率地面对违和感—分解的步骤② 157
“违和感日记”锻炼“槽点”天线的灵敏度 158
反转“理所当然”—分解的步骤③ 159
天邪鬼的画布 160
“动摇”思维定式的类比思维—重建的步骤① 163
促进“类比认知”过程中的3个注意点—重建的步骤② 169
类比式的“创意速写” 173
“限制”更有助于达成意见一致—重建的步骤③ 174
如何用“独自胡来”的方式,一口气总结创意 177
第5章 没有“表达”就不是思考
“我的工作和‘表达’无关”这是真的吗 184
迭代(重复)是“用手思考”的关键 187
提前的失败是一种财富—“鸟眼”和“虫眼” 190
只有“速度”才能提高“质量” 192
妨碍“边动手,边动脑”的东西—为表达制造空白① 196
愿景艺术的作品展览会 200
为了获得意见必须“清楚传达”—为表达制造空白② 202
提高记忆力和创造性的“视觉笔记” 205
促进“类比”的“愿景海报” 208
有“故事”的表达“打动人心”—为表达制造空白③ 210
扣人心弦的“英雄之旅” 213
第6章 “妄想”能够改变世界吗
再次询问:为什么要从“自己模式”开始呢 220
从艺术家的成长看如何磨炼“妄想具体化的技术” 224
从“社会语境”出发重新解读妄想的意义—真、善、美 226
尾 声 梦想 无形资产的时代
內容試閱
“单纯的妄想”和“有价值的思想”之间有什么区别
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来找我做咨询。
她说: “最近,突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了……”这位朋友在职场上可是个活跃分子,她在大公司专门负责新项目,而只要有她在,无论多么庞大繁杂的项目都能顺利运转,因此人们称她为“沟通天才”。启动新项目时,像她这样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这样的她也有烦恼:“工作虽然挺顺利的,却总觉得不开心。但要说到底哪里不满意,自己也说不出来。”
她的问题说不定就出在“过于擅长沟通”这一点上了—我不禁想到。
为了不辜负他人的期待,她总是想他人所想;于是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地,她不知道该如何做回自己了。
被“他人模式”劫持的大脑
每天早上,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出门上班,用谷歌日历或日程本查看接下来的计划,准备好面对这一天的会议和面谈。除此之外的时间里,按照要求制作文件,清算经费账单。得闲时刷刷推特、发条照片墙(Instagram),点个赞,然后跟朋友聊聊这些社交网络上的流行话题。
这些都是我们对于“从别人那里获取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即“他人模式”下的行为。
长此以往,我们的大脑就会始终处于“他人模式”的状态,满脑子都是“如何满足他人的期待”,而不考虑“自己的感受”。
有人因为庞大的工作量忙得焦头烂额;有人在复杂的人事管理中身负重责;有人疲于应对顾客,应接不暇;有人被各种家务、养育孩子和看护老人占去了所有时间……
生活在巨大网络中的我们的大脑,每一天都被“他人模式”所侵占。甚至当我们不经意地打开社交软件准备发些什么的时候,心中所想的都是“发什么才能让关注我的人开心呢?”“发什么才能让别人给我点赞呢?”
相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称为“自己模式”的时间却是少之又少。
在“自己模式”长期关闭的状态下生活久了,我们就不会有“自己想干什么”的想法了。这时候,即便别人向我们征求意见,恐怕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
这样的我们,会失去产生新创意和新思想的能力。
只是这样也就罢了,最可惜的是,我们甚至会失去对于新事物跃跃欲试的冲动和对于生活中小小幸福的感动,我们的感受力会变得越来越迟钝。
如果真的变成了这个样子,那就麻烦了。
“他人模式”所导致的停滞感,对于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来说,可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病”。对这种焦虑感有过切身体会的人并不在少数。个人和组织都需要目标才能变得强大实际上,商业经营和企业管理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便是发展已经非常稳定、业绩仍在上升的企业,眼中也只有营业额、盈利、股东、市场、竞争对手等这些“外部因素”。在对这些外部因素的过度关注下,反而失去了“自己的原点”,即“本来想做的是什么”。于是乎,这样的企业组织就会莫名其妙地失去元气,直至数年后影响其经营状况。
相反,那些成果不断,在竞争中表现出绝对优势的公司或者团队,其成员都是拥有强大目标和强烈干劲的人。而他们的干劲的来源,却并不是什么“逻辑引导的战略”或“基于分析的市场数据”这样的东西。
倒不如说,他们的原动力,来自于毫无根据的“直觉”,甚至是莫名其妙的“妄想”……总而言之,这些都是构成“愿景”的素材。
我以前曾在索尼工作过。在索尼,进展顺利的新项目背后,一定会有“幻想家”式的个人存在,他们总能从某种“直觉”中获得启发,生出崭新的、被人称为“妄想”也不为过的创意。他们向着那个目标勇往直前,心无旁骛地奋斗到底。看着那些人,我总会由衷地希望自己能
够为他们或由他们组成的团队贡献一臂之力。于是我成立了战略设计公司“BIOTOPE”。“战略”ד设计”,乍一看这似乎是个矛盾的组合,但如果将“战略”定义为“确定理想状态是什么,并且找到方法以缩短现状与其之间距离的过程”,而将“设计”定义为“将还未存在于现实的概念(方法)具体化的手法”,那么你就会发现,这两者竟然还挺相配。
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各位提供助力,以发掘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妄想”,将其变为具备应用性的“愿景”,实现“具体化”。虽然敝公司成立时间较短,创业至今仅有3年,但我们已经与各行各业优秀的“妄想家”们携手,参与了超过100场创新支援活动。
“能够以‘妄想’作为原动力的人和组织,果然是最强的。”具有敏锐时代嗅觉的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事实了。
我们为许多赫赫有名的企业和团体提供咨询服务。例如,创业300年的老铺企业山本山、文具制造商派通、NHK教育、食谱网站Cookpad、NTT DoCoMo、东急电铁、日本足球协会等。
我们的客户所从事的行业包括制造业、传媒、贸易商行、IT、宇航、体育、娱乐、生物等,确实是涵盖了各行各业。
最近,我们还获得了踏足教育界的机会,从艺术学校到MBA课程,有几所大学向我们发出了邀请。我们提供的几乎都是面向有工作经验者的讲座,内容也是围绕着如何从个人的“直觉”或“妄想”出发,建立具体的计划,打磨思想和创意的方法论。
不一定要从逻辑和战略开始
“那只是个人的妄想罢了。首先必须拿出论据或证明。”
“只靠自以为是的直觉,是无法在商业的世界里生存的。”
“只有合乎逻辑的战略,才能让我们获得成功。”
上述言论,在过去都是商界的常识。
我本人在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宝洁工作,在那里被彻底灌输了不少这样的“常识”,对于以详细调查为基础的市场营销的威力,我自认为已经切身体会过了。
原本我自己也是一个“左脑型”的人,所以习惯于那样的世界。
但是现在,像这样的“他人模式”型战略,已经开始出现处处受限的倾向了。
基于数据和逻辑,事先锁定作为攻略对象的市场,集中投入资本—这种以往的思维方式常常不能适用于如今的需求。
而在这种倾向的背后,出现了能够出色地驱使“毫无根据的直觉”和“来路不明的妄想”的人及企业,他们给予市场强烈的影响,深受旁人尊敬。
这些人首先提出的是惊人的“妄想”,然后以此为动力,召集人才、物资和金钱,影响和改变着这个世界。
活跃在硅谷等地的创新家们,就是这一范式转移过程中的领军者吧。
关键在于这些“妄想”是领先于“战略”和“市场需求”的存在。
战略理论大师、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对于脱离现场的、自上而下式的战略制定方式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始终主张“战略是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确实,现在的商业世界所需要的正是这种“自发形成的战略(Emergent Strategy)”。
如果我们向埃隆·马斯克提问:“为什么你想让人类移民到火星去呢?”恐怕是得不到回答的。因为他并不是为了盈利而发起这个项目,也许“拯救人类”也不是他的目的。
不能仅仅止步于直觉和妄想
创新家的起点不是“逻辑”或“战略”。
激发他们灵感的是“直觉”,是“妄想”,后者也 可以说是他们对于自己所描绘的未来的狂热信仰。
普通人只是嘴上说说就放弃了,但他们会在说出口之后猛踩“自己模式”的油门,全速前进。
那么,为什么他们可以在起点就脱离“逻辑”,而最终又能够改变眼前的现实呢?止步于单纯的“空想家”身份的人,和能够给现实世界带来巨大影响力的“幻想家式的人物”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就是本书的主题—“直感思考力”。
但是,即便我们已经能够从内在产生的“妄想”出发,而思考如果仅仅停留于“单纯的妄想”阶段,其效果依旧甚微。
释放自己的妄想之后,我们必须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形式”中,获得周围人的认可,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的“从直觉开始思考”,并不意味着“仅仅止步于妄想”。
具有先见之明的幻想家们,虽然是以无凭无据的想象作为动力,但同时他们并没有忘记要将“直觉”与“逻辑”相联系,从而将“妄想”落实为“战略”。
本书将这种思考的模式称为“愿景思维(Vision Thinking)”。
一切取决于“如何设计属于自己的空白”
也许有很多人并不认同“从直觉开始思考”这句话。其实我自己曾经也是“钻进逻辑的世界而出不来”的人。所以,我完全理解他们的心情。
过去,我也有过“头脑风暴一小时,挤出点子两三个”的时期。虽然后来我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一直摆脱不了这个想法:“创意”也好、“灵感”也罢,都是只属于“天才”的世界。
但请放心,本书所谓的“直感思考力”,并不是只有一小部分的人才能进行实践的黑盒技术。
为了让各位有一个更为具体的认识,这里我先给大家剧透一个使用愿景思维的“窍门”吧,那就是“制造空白”。
回到本文开头的故事,我给了那位朋友“两个建议”:
①现在立刻去买一个A6大小、素色的魔力斯奇那(Moleskine)笔记本
②现在立刻在日程表中加入每天早上写15分钟笔记的计划。
过了一个月,她的表情明显变得明朗多了。这位朋友原本就是个聪明人,如今她的头脑更加清晰,在职场上也比从前更加活跃了。
我虽然叮嘱过她“要手写”“坚持写上1个月”“不要给别人看”这些注意事项,但真正给出的建议其实只有“制造属于自己的空白”而已。至于关键的“写什么内容”,我几乎一字未提。即便如此,她也自己领悟了“直感思考力”,渐渐找回了“自己模式”。
这就是“空白”的力量。我教给那位朋友的方法叫作“晨间日记”。在本书中,我将自己从参与近百个项目的经验中所培养出来的独特思考方式,总结成了诸如“制造空白”此类的具体方法。
说实话,肯定会有很多读者对本书的内容感到惊讶,或者发出“真那么简单就能做到吗”的质疑。但我相信,也会有很多读者能够真实地体会到这些“人生中药”本质上的效果,而这恰恰是传统的逻辑思维和战略思维所不具备的。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正题吧!
首先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愿景思维与传统思维有什么区别?”我将以下一页插图中的世界为舞台,尽可能通俗易懂地阐述这个问题的答案。祝愿大家阅读愉快。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