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NT$
352.0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NT$
449.0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NT$
301.0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NT$
347.0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NT$
301.0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NT$
367.0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NT$
245.0
編輯推薦:
你是否常在父母的期望、社会的压力和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之间挣扎?自我决定论创始人德西带你颠覆传统激励方式,活出真正自我。彭凯平、阳志平、周欣悦、刘建鸿、于是力荐!
?自我决定论创始人之一,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爱德华L. 德西科普著作首次翻译出版
?颠覆用奖励和惩罚才能激励人的传统观点,指出支持自主才是*有效的激励方式
?长销20余年,亚马逊4.5星好评,对人类动机的深刻洞察历久弥新
?直面当代社会困境,帮助人们在焦虑和重压之下重新发现真正的自我
?针对如何用支持自主的方式激励他人和自我,给出了有益的启示和建议,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教育、组织管理、体育训练、医疗健康、个人行为改变领域等。
內容簡介:
你是否常常在父母的期望、社会的压力和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之间犹豫挣扎?
你是否常常被巨大的焦虑感和压力包围,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
为什么孩子天生对世界感到好奇,却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对于以上问题,自我决定论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L. 德西基于40余年的科学研究,一步步阐明了人类动机这一深刻而本质的问题,并告诉我们,相对于追求外在的金钱、名声和社会强加的评价标准,只有满足内心对自主、胜任和联结的基本心理需要,人们才能产生内在动机,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过上真正自主和幸福的生活。
如果你希望拥有真正自主的生活,本书将引导你反思如下问题:
如何辨别真实自我与建立在外界强加的价值标准上的虚假自我?
如何接纳自己,跳出自我控制和苛责的陷阱?
如何通过探索内在动机改变行为,形成健康的习惯?
如果你希望用支持自主的方式激励员工、孩子和学生,本书也将提供有益而实用的建议:
如何通过提供选择支持他人的自主。
如何设定自主的界限。
如何以不破坏内在动机的方式给予奖励。
如何激励他人完成重要但无趣的任务。
關於作者:
爱德华L. 德西Edward L. Deci
罗切斯特大学心理学荣誉教授,曾任该校人类动机项目主任。在一项基于引用率和获奖情况的评选中,德西位列当代最杰出的200位心理学家之中。40余年来,德西教授持续在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基本心理需求领域开展深入的研究。根据这些研究结果,他与理查德瑞安(Richard Ryan)共同创建了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动机理论之一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该理论构建了研究人类动机和人格的宏观框架,并指出满足个体对自主、胜任和联结基本需要的环境条件,能够更好地增强人们的主动性、创造力以及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绩效水平。该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工作组织、育儿、体育等诸多领域。
理查德弗拉斯特 (Richard Flaste)
《纽约时报》科学和健康版前编辑,其领导的团队获得了1987年普利策奖。
目錄 :
推荐序一 幸福来自真正的自主
推荐序二 奖赏会伤人
001 第1章 但他是老板:权威和不满
自主与控制 002
自我的真实性与疏离 005
关系中的不平等 008
自我激励与内在动机 010
基于科学方法的动机研究 012
第一部分 自主和胜任的重要性
016 第2章 我只是为了钱:关于奖赏和疏离的
早期实验
内在动机与索玛拼图实验 018
奖赏会伤人 027
031 第3章 我能决定自己的选择:个人自主的需要
自主:激发内在动机的第一个心理需要 031
不听医生话的姑妈 036
奖赏背后的意图 038
让支持自主与设定规则共存 044
046 第4章 追求体验还是结果:内在动机与外部控制
内在动机的益处 048
外部控制的风险 054
反思绩效工资制度 057
060 第5章 我能做到:带着胜任感面对人生挑战
明确行为与期望之间的联系 061
有效的条件性奖励 063
胜任:激发内在动机的第二个心理需要 066
非控制性的赞美 069
真正的幸福来自对胜任与自主的共同追求 072
用支持自主的方式提出批评 074
第二部分 人际联结的作用
078 第6章 走向自我的一致与和谐:发展的内在力量
人类发展的本质 080
内在动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083
一个厌食症案例 086
感知到的胜任与自主 088
联结:激发内在动机的第三个心理需要 090
093 第7章 自主地承担重要但无趣的事:
当社会召唤时
社会价值观内化的两种类型:内摄与整合 094
模范学生 099
健康的内化需要社会支持 100
支持自主以促进社会价值观的整合 102
真正的自主要对他人负责 106
支持自主不等于纵容 107
设定界限不等于苛责 111
113 第8章 关于应该、必须、不得不的信念:
社会中的自我
内摄形成的虚假自我 115
自我卷入:有条件的自我价值过程 119
真正的自尊与有条件的自尊 122
亲密关系中的自主:一条双行道 124
130 第9章 美国梦的代价:当社会问题恶化时
6种人生愿望 133
养育方式与人生愿望导向的建立 137
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巨大代价 138
个人主义不等于自主 140
第三部分 如何实现自主
146 第10章 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如何促进自主
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 149
设定支持自主的界限 154
确立目标和评估绩效 157
给予奖励和认可 160
识别障碍 162
165 第11章 从探索动机开始:促进健康的行为
改变的理由 167
不遵守医嘱 172
支持患者的自主 174
生物-心理-社会方法 176
责任和支持自主 179
学习支持他人自主 181
183 第12章 摆脱束缚,接纳自我:在控制中做到自主
找到特定的支持 185
个人和他们的社会环境 186
动机的个体差异 189
促进自身的发展 190
管理自身的体验 193
调节情绪 194
管理行为 196
技巧的运用 200
接纳自己 202
第四部分 结语
206 第13章 追求自主的意义
内心的自由 208
选择与责任 212
217 致谢
218 参考书目
222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
推荐序一
幸福来自真正的自主
中国有句谚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似乎必须要追求比别人更高的地位,赚比别人更多的钱,才能获得快乐,而为了这种所谓的快乐,吃苦受累都是值得的。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说法是否本身就是错的呢?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做人上人才能快乐幸福呢?这是不是外界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想法呢?
对于以上问题,本书作者爱德华L.德西(Edward L. Deci)早已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强加给他的价值和目标的人是不自由的,因为他丧失了内在动机和真正的自主,也无法获得真正持久的幸福。
那么什么是内在动机和真正的自主呢?
爱德华L.德西是社会心理学界知名的学者,他和合作者理查德瑞安(Richard Ryan)共同提出的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推翻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奖励是激励行为的最佳方式的信念,因此在心理学领域影响很大,而该理论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1969年,德西在还是一名心理学博士生时,就开始痴迷于一个问题:小孩子在刚出生的几年内,往往对外界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吸收着一切新的知识,渴望探索和学习。可是为什么到了学校,那么多的孩子都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当时的主流思想是受行为主义主导的,即认为人的行为是被动的,要么追求奖励,要么避免惩罚,而行为动机的缺乏就是因为缺少奖励,因此老师和家长应该用奖励的方式激励孩子学习。不过,对于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的观察,让德西对受行为主义主导的信念产生了怀疑,也许人们长期以来的思考方式就错了:不应该问我们要如何激励他人,而应该问如何做才能让人们激励自己。
这种让人主动激励自己的东西就是内在动机,即人们为自己而做某件事,为了行为本身固有的回报而做某件事。
就像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艺术教师罗伯特亨利(Robert Henri)所说:画一幅画的目的不是为了画画不管这听起来多么不合理。如果画出来了,画作本身只是一件副产品,可能只是
过去的一个有用的、有价值的、有趣的标志。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背后的目标,都是获得一种存在的状态、一种亢奋的状态、一个超越寻常的存在时刻。
当然,作为有数学背景的心理学家,德西对于内在动机的研究和探索没有停留在概念与哲学思辨的层面,而是运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在1971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德西让两组被试在三个不同的环节中玩一种叫作索玛(Soma)的拼图游戏。在第二个环节中,每成功拼出一个图案,其中一个小组的被试就会得到报酬,另一个小组则没有。在第三个环节中,两组被试都不会得到报酬,而令人意外的发现就出现在这个环节。当德西宣布任务时间到了,让两组被试各自单独在房间里待一会儿时,在第二个环节中已经获得报酬的被试往往会去看杂志,而从未获得报酬的被试更愿意继续解决拼图问题。
由此,德西得出结论,那些被提供报酬的人不再有主动解决问题的动力外部奖励反而会损害内在动机。不仅是奖励,其他研究者还发现,最后期限、强加的目标、外在的监督和评价都可能会破坏内在动机,这与人们常用的激励策略恰恰相反。
德西的研究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争议和讨论,当然也让他在1977年遇到了后来的合作者,他最好的朋友理查德瑞安。瑞安具有哲学和精神分析的背景,与德西在数学和实验心理学方面的背景形成了完美的互补。在人类自主性和动机方面的共同兴趣让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开始了合作研究,两人紧密的合作关系持续几十年,并延续至今。
德西和瑞安最初的研究聚焦于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会激发或者损害人们的内在动机。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autonomy)、胜任(competence)和联结(relatedness)。满足这些需求,特别是自主的需求,才能持续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让人们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同时拥有最好的体验和表现。
在基本心理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德西和瑞安逐步建立了涵盖内容更广的自我决定论,其影响力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比如在教育过程中如何促进孩子自主学习、遵守规则,在亲密关系中伴侣之间如何互相支持对方的自主性,在企业管理领域如何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在个人管理方面如何坚持健康的行为、进行自我改变,等等。
在德西写作本书的时代,美国社会盛行物质主义,人们对消费有着狂热的追求,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会得到他们日思夜想的休闲和奢侈。然而很多人并没有实现所谓的美国梦,反而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
当然这一问题在当今美国社会仍然存在,而且在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常见。看上去生活富足、家庭事业美满的中年人,却压力重重,在焦虑、抑郁中挣扎;学习成绩优异的名校学生,却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感,在茫然困惑中迷失。类似的故事已屡见不鲜。
德西在书中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分析。也许很多人认为,努力追求财富、名誉、地位和美貌这些目标,就是一种只要按正确的方式做事就能成功的自由。但德西警告我们,这正是社会在限制我们真正的自主,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在向我们灌输某种价值观和规则。
德西指出,当今社会对物质积累的高度重视,使得人们特别容易受到有条件的经济回报和有条件的爱的控制。现代社会为人们追求期望的结果提供了极大的自主,但矛盾的是,人们的心理自主往往最终受到追求这些结果的限制。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主呢?
德西认为,真正的自主意味着人们的行为来自自己的真正选择,意味着人们在行动中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控。
德西的观点,也是我想说的: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心灵的自由,幸福最终来自心灵的解放。
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推荐序二
奖赏会伤人
你是否曾想过这样的问题:如果说动机是人类行为的食物,驱动着人类去做事,那么这些食物分成哪些种类,偏食会带来什么恶果,如何将偏食损失最小化,又如何发现更好的食物来源呢?
工作与学习
当你还是孩子时,你会观察到成年人在工作。穿上工作服,成年人似乎变成了另一类人,就像在玩假装游戏。每天早上,在穿衣镜前,成年人将快乐的私人自我脱下来,收拾妥当,叠放在衣架上,然后套上严肃的工作自我出门上班。成年人谈起工作,总是一副精疲力竭的样子:
你不懂,工作哪有不累的。
那么,为什么还要工作?
还不是为了挣钱!
在成年人眼里,哪有不累的工作。工作首先是解决温饱问题,其次才是个人发展。只有极少数时间属于快乐。那些奖励,如各类奖金与福利,足以让成年人高兴一阵子。
是啊,工作哪有不累的。孩子带着疑问,背着书包上学。奇怪的是,你在学校也会观察到同样的模式:学习哪有不累的。学习首先是解决进一步受教育的问题,比如考上大学,其次才是个人成长。只有极少数时间属于兴趣。成年人将自己世界中的模式,理所当然地迁移到孩子的世界中来:只有写完家庭作业,才可以玩游戏、看电视或课外书。孩子喜欢的娱乐,就像成年人的领导给他们的奖金,是奖赏。
就像是一场交易,你付出社会认可的辛劳,奖赏随之而来。反之,则是惩罚。人类社会日趋温和,战争与暴力日益减少,惩罚日渐隐蔽。渐渐地,社会已经习惯用表扬、声望、金钱、奖品与排行榜等各种奖赏来与你交易。人们相信付出这些,就会得到期待的结果,如听话的下属或孩子。
你已默认这种交易是正常的吗?工作与学习必须很辛苦,必须用奖赏来刺激吗?人类真的是斯金纳箱中的小白鼠,给予反复正强化的奖赏,期待的结果就会自然而来?
德西等人的实验
在挑战陈腐观念时,心理学史上总是少不了一位初出茅庐的心理学家。这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的是爱德华L.德西。1970年德西从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所在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德西相信好奇心、兴趣的重要性超乎人们的想象。他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Robert W. White)的粉丝。怀特是在学术史上第一个质疑奖励的人,在他1959年的经典论文中,怀特令人信服地论证道:在发展能力中,比起只通过满足基本生理需求进行奖励,任何动物都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
裸猿当然也不例外。
与怀特不同,在心理学史上德西第一次通过设计实验来证明奖赏会伤人。在实验中,德西让实验参与者玩一个趣味智力游戏索玛。这是类似于俄罗斯方块的嵌套游戏,玩家需要将7个索玛方块拼成图纸上的指定图案。
德西在1971年发表的论文中将玩家分成A、B两组,他们都使用同样的图纸。他让两组玩家分别玩3天。在每天的实验中玩家会拼4个图案。在玩到第2个图案时,他会对玩家说:现在我需要录入数据,不得不暂时离开实验室几分钟,你们可以继续玩,也可以看看杂志。实验室中摆放的杂志有《时代》《纽约客》和《花花公子》等。
当然,德西没有离开实验室,而是在实验室镜子后秘密观察两组玩家。镜子是单面镜,德西能看到玩家,玩家看不到他。德西秘密观察玩家在等待期间会继续玩索玛游戏多久,还是会立即去看杂志。A、B两组都这么处理,唯一区别是德西会在第2天奖励A组1美元。
两组玩家的经历如表0-1所示:
表0-1 实验分组方式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A组 不奖励 奖励 不奖励
B组 不奖励 不奖励 不奖励
当德西离开实验室之后,第1天,A组与B组差异不大,两组玩家都继续玩了三五分钟;第2天,与大家猜想的一样,拿到奖励的A组玩得更久,他们玩了超过5分钟!然而,第3天发生大逆转。与第2天相比较,之前拿到奖励的A组只玩了较少时间,相反,一直没拿到奖励的B组反而玩了更长时间。
在心理学史上,德西第一次成功通过实验证明金钱等外部奖励对人动机的伤害。与此同时,另一位初出茅庐的心理学家耶鲁大学的马克莱珀(Mark Lepper)于1973年登上历史舞台。他的实验对象年龄更小一些,在他设计的游戏中,道具是彩色马克笔(felt-tip markers)。在莱珀的研究中,参与游戏的孩子被分为三组:
期望有奖励组(expected award):这一组的孩子被告知,如果他们按要求画画,就能得到奖励(一张特别的卡片);
无奖励组(no award):这一组的孩子不做任何处理,没有奖励;
不期望有奖励组(unexpected award):这一组的孩子事先并不知道会获得奖励,结果获得意外之喜。
几天后,研究者把孩子重新带到实验室,给他们大量好玩的玩具,包括他们前几天玩过的绘画游戏。这一次,不给任何孩子奖励。结果发现,期望有奖励的孩子对绘画游戏的兴趣远低于不期望有奖励的孩子,如图0-1所示:
图0-1 马克莱珀的实验结果
并不仅仅是在益智游戏与绘画中,也不仅仅是类似金钱与玩具这样的实在奖励,有时候不过是名声或称赞等内在观念诱惑带来了伤害。
时间来到1985年,这一次,文艺青年登上历史舞台。在西方,从文艺青年变身为专业作家,离不开各个大学开设的创意写作培训班。实验对象来自布兰迪斯大学与波士顿大学创意写作培训班中的72位文艺青年。特蕾莎阿马比尔(Teresa M. Amabile)将他们分为三组:
A组:出于内部原因写作;
B组:出于外部原因写作;
C组:不做任何处理。
A组文艺青年听到和相信的是这样的写作诱因:
我从阅读自己写过的作品中得到极大乐趣;
我喜欢自由表达;
通过写作,我能获得新的洞见;
我非常满意自己写作的清晰与雄辩;
在写作时,我很放松;
我喜欢玩文字游戏;
我喜欢和写作时的创意、文字、事件、图像打交道。
B组文艺青年听到和相信的是这样的写作诱因:
我意识到,每年都诞生几十本杂志,自由作家市场正在不断扩大;
我想让写作老师对我的写作潜能留下深刻印象;
我听说某畅销小说或诗集得到了财政支持;
我会因为作品而受到公众的关注;
我知道最好的工作岗位都要求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
我知道写作能力是被研究生院接收的主要标准之一;
我的老师和家长都鼓励我进入写作行业。
所有学生都被要求写一首诗,独立评审员会根据诗中的创造性为其评分。你猜,分数最低的是哪一组?如果你是文艺青年,你属于哪一组?
不仅仅是实验室研究发现奖赏会伤人,来自真实生活的调研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学校里,受外部动机驱使的学生成绩往往比受内部动机驱使的学生差,尽管差异并不是很大。多数时候,你想两者兼具,然而,研究建议你追逐内心兴趣。心理学家埃米瑞斯尼斯基(Amy Wrzesniewski)和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等人2014年发表在名刊PNAS上的论文是在1997~2006年对
11 320名西点军校学员进行跟踪调查后完成的,他们发现强内在动机组学员比其他学员从西点军校顺利毕业的概率平均高20%;与内在动机组学员相比,混合动机组学员的毕业概率低10%。同样,科研人员在企业调查中也得出大量类似结论。约翰代考波(John Deckop)等人在2000年的研究表明,绩效工资制度会降低员工的自主性与内在动机。
两段历史公案
在20世纪90年代,类似的实验证据的积累达到新的高峰。奖赏的惩罚这一概念与多数假装在努力学习或工作的人们的常识不符。恰逢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自信被看作人生所有问题的罪魁祸首,如在婚姻适应不良、猥亵儿童与暴力犯罪等问题上。欧美掀起了一场提升自信运动。在操场上,一大群人相互狂热地喊道:你真是太棒了,你干得太出色了!因此,奖赏的惩罚支持派与反对派在20世纪90年代,分别在《哈佛商业评论》与心理学术期刊上激烈对撞,形成两段历史公案。
首先是美国著名作家、育儿专家艾尔菲科恩(Alfie Kohn)在1993年出版《奖赏的惩罚》(Punished by Rewards),然后在《哈佛商业评论》1993年9~10月合集上发表《为什么奖励计划难以发挥作用》(Why Incentive Plans Cannot Work),指出奖赏在企业失灵的表现与原因。科恩的文章引起组织行为学家、咨询公司管理者的热烈讨论,次月起,他们分别发表文章驳斥科恩。你是相信以兜售企业员工奖励方案为主要业务的管理咨询公司还是科恩?
其次是1994年发生在心理学界内部的纷争。当时,德西已成为业界权威,却面临人生第一次理论上的大挑战。青年心理学家卡梅隆(J. Cameron)在博士论文中使用元分析研究技术,综述了100多项实验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奖励无害,奖励促进创造性。她试图反驳德西、莱珀、阿马比尔等人的研究结论。
德西等人能经得住考验吗?在这场卷入多位著名心理学家、持续六年多的学术争论中,结局是德西等人完胜。在指出卡梅隆与其导师的各类研究错误(比如挑选对自己有利的研究报告、忽略不利的研究报告、对奖励厘定不清)之后,德西等人在1999年,通过一份非常完善、堪称元分析典范之作的研究报告,彻底捍卫了声誉,从此一锤定音。德西等人在这份研究报告中,对过去30年128项实验研究进行了审慎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外部奖励削弱内在动机。这场争论使得自我决定论在动机心理学中,令人信服地领先于其他研究模型。
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如何才能去做喜欢的事情》(How to Do What You Love)一文中写道:最危险的谎言来自孩子的父母。如果某人选择无聊的工作是为了让全家人生活得好一点(很多人也真的是这么做的),那么他的孩子很可能受其影响,也认为工作挺无聊的。如果父母能为自己多考虑考虑,教出来的孩子反而会好一些。热爱工作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昂贵的房子无法带来的。
就像在玩一个天平游戏,你以为满足基本温饱再去追求兴趣,成功会自然而来,却不知道你一天只有24个小时玩这个天平游戏。你以为虽然得不到爱,但能赚很多钱,这样自然就会有爱。于是钱成了爱的替代品。然而,当你用钱寻欢作乐时,你会发现,你已经买不起爱了。同样,一旦你习惯用外在奖赏而非兴趣、好奇心奖励自己,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买不起兴趣和好奇心了。
阳志平
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心智工具箱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