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NT$
347.0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NT$
301.0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NT$
367.0
《
法国通史(全六卷)
》
售價:NT$
4488.0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NT$
245.0
《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售價:NT$
449.0
《
走出内心的深渊:快节奏人群心理疾病与健康指南(原书第3版)
》
售價:NT$
352.0
《
如何成为一家千亿公司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假如你*遍阅读《差异与重复》所能够得出的结论就是对再现的批判,那么你就已经理解了一切。前提是你懂得两样东西:再现这个词语的意义,以及批判这个词语的意义。这就是困难的部分。因为德勒兹是一个不将术语转化并常常重新发明其意义,就不会使用该术语的哲学家。
◆如果一部导读试图把《差异与重复》的振荡、环流、旋转变成日常语言那可疑的清晰性,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对德勒兹的美学工程的彻底背叛。或许在避免这种产生意义的过程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错失了该书的整体观点。
|
內容簡介: |
毫无疑问,吉尔德勒兹是20世纪*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差异与重复》则是他的杰作。这是当代哲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对再现的精彩批判,也是对其起源的精妙阐述。后者使德勒兹早期的哲学史研究得以系统化,并为他后期与加塔利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本书为这部极为重要又极难读解的经典之作提供了一份深入浅出的导读。它尤其适合首次接触德勒兹及其《差异与重复》的读者,为此,本书主要提供四个方面的导读:1.哲学背景和历史背景;2.主题概述;3.文本阅读;4.接受与影响。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乔休斯(Joe Hughes),墨尔本大学高级讲师,德勒兹研究专家,著有《德勒兹与再现的起源》(Deleuze and the Genesis of Representation)、《德勒兹之后的哲学》(Philosophy After Deleuze)等书。
译者简介
廖鸿飞,201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现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文化分析研究院博士生,主攻电影与哲学研究,译有《导读德勒兹》等书。
|
目錄:
|
致谢
引用说明
书名缩写
1 背景:康德遭遇胡塞尔
再现:性质与外延
康德的两大批判
发生现象学
先验的经验主义
2 主题概述
再现世界:他者-结构
自由间接话语
历史与语言
3 文本阅读
第1部分 导读:重复与差异
第2部分 差异自身
第3部分 思想的批判形象与教条形象
第4部分 三个被动综合
第5部分 差异的理念综合
第6部分 不对称的综合
第7部分 再现与重复
4 接受与影响
参考文献
索引
|
內容試閱:
|
《差异与重复》结论部分的标题就是“对再现的批判”。这是一种很好的作总结的方式,因为这个短语所蕴含的东西贯穿整本书。假如你遍阅读《差异与重复》所能够得出的结论就是“对再现的批判”,那么你就已经理解了一切。前提是你懂得两样东西:“再现”这个词语的意义,以及“批判”这个词语的意义。这就是困难的部分。因为德勒兹是一个不将术语转化并常常重新发明其意义,就不会使用该术语的哲学家。
“再现”在《差异与重复》这本书里有数不清的意义。有时候再现可以等于“同一性的形式”,有时候它等同于“概念”的形式。有时候它能够被划分为“四重根”。德勒兹会将再现等同于“知识”、“命题”、问题的解决方法、意识、观念和判断。这个清单很长,但是所有这些例子都指向一个东西:客体。
德勒兹说的客体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在1968年的一篇题为“戏剧化的方法”的谈话中形成,它与《差异与重复》的后两章内容有很大的重合。德勒兹以提问“什么是事物?”作为开始:
首先我想提问:什么是普遍事物的特征或显著特点?这种特征具有两面:它所拥有的性质或各种属性,以及它所占有的外延[……]总而言之,每一个事物都处于两种综合的重叠之中:一种是性质上的或特殊性的综合;另一种是部分的、组成的或组织上的综合。
客体具有两面:它拥有性质,并且,它占据一定的空间外延。而且,德勒兹很清楚地在他的谈话里提到,他说的“普遍事物”就是指对事物的再现。德勒兹是一个不断地重新发明传统的哲学家,但他在此却惊人地(几乎是令人不适地)传统。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客体至少具有两个方面:每一个客体均由原初的属性——空间形式——组成,而且所有的客体还具有第二层的(更容易消逝的)属性,比如颜色这样的属性。
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里坚持了这种定义。他在此说到,由“现成的性质与外延”充溢的“感官世界”,并且说“再现的元素”不过就是“性质与外延”。普遍客体就是位于性质与外延重叠处的一种再现。反之,“再现”就由这两种“元素”组成:性质与外延。这两种再现的元素是德勒兹在这本书里提到的所有其他再现形式的基础。它们组成了“同一性”的形式。客体是被“概念”萦绕的东西。它是意识“知晓”的东西。它是判断所巡视的关于某物的客体。
“批判”这个词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说《差异与重复》是对再现的批判,并不是说这本书是一些平白易懂的句子的集合,是要宣扬对再现的一种模棱两可的反对,而且伴随这种反对意见的是对某种事物更为晦涩的赋值,是比“根茎的”要更晦涩的“生成”或“差异”。相反,德勒兹早在写《尼采与哲学》(1962)时就发展出了对批判的特定理解。德勒兹认为,批判必须既“完全”,又“积极”。它必须是完全的,意思就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逃脱它”。它必须是积极的,意思就是当它限制或破坏某个事物的时候,它也揭示了其他方向或释放了其他可能性。《差异与重复》对再现的批判就同时在做这两件事情。再现必须诉诸批判,而这种批判必须同时揭示思想的非再现面向(一种重复差异的“潜在主体”)。然而,这还不是德勒兹关于批判的全部定义。
为了完成对批判的定义,或者说为了让批判变成一种“激进的批判”,它必须展示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里做的事情(或者甚至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做的事情),即事物的起源就已经是被批判了的。德勒兹不断地强调这一点。一种真正激进的批判并非对位于过去的、空心化的批评对象的批判。一种真正的激进批判要展示批判对象在起源处已是被批判过了的。它令人信服地展示对象的形成,以至于它已经取代了批判揭示的新元素。批判“是激进的、有根据的,它执行着[批判所揭示的面向的]发生,同时也执行着[批判所破坏的面向的]发生”(强调系原文所加)。因此,作为一种对再现的批判,《差异与重复》要做三件事情:(1)它超越再现;(2)它发现积极的元素(一种重复差异的“潜在主体”);(3)它同时展示差异与再现如何产生。与此同时,《差异与重复》庆祝再现的虚无化,同时也必要地详细展示再现的起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