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NT$
398.0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NT$
296.0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NT$
347.0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NT$
658.0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NT$
811.0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NT$
653.0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NT$
388.0
編輯推薦:
(1)比《巴比伦柏林》更真实!一部包罗万象的魏玛共和国通史,再现19181933年德国风云激荡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史。
(2)魏玛共和国不只是第三帝国的前夜。以全球史视角,剖析这一时期相互纠缠的内政外交,并重新评价魏玛文化丰富的全球性遗产。
(3)刻画日常生活变迁,描摹不同阶层对时代变革的真实感受,既关注退伍士兵、失业工人、中产阶级、新女性,也展现社会改革者、天才艺术家、知识分子的大胆探索和跌宕经历。
(4)《纽约时报书评》编辑推荐图书,《金融时报》年度好书之一。霍布斯鲍姆等多位知名学者赞誉推荐,已有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瑞典语、波兰语等多个语言版本。
(5)精选70幅图片(含16页彩插),囊括竞选海报、绘画、建筑、电影等,呈现魏玛时代政治经济危机与先锋艺术文化之间的碰撞。
內容簡介:
前承一战战败,后启第三帝国,魏玛共和国经历了逾14年动荡不已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复杂的两面性:一方面,无法摆脱战争赔款重担,经济危机不断,社会矛盾重重,政治四分五裂,终*右翼崛起,民主共和国消亡;另一方面,社会福利制度和妇女选举权得到确立,大众消费兴起,文学、艺术、思想等领域迸发出惊人的活力和创造力,众多德国人沉湎于柏林式五光十色、充满刺激的现代化都市生活。
在本书中,韦茨引领读者在魏玛时代的柏林漫步,辗转于咖啡馆、夜总会、电影院、百货商场和公共住宅,观察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变迁。我们也将邂逅各领域的杰出人物,与小说家托马斯曼、建筑师埃里克门德尔松、评论家克拉考尔、哲学家海德格尔等同行,见证那些伟大作品的诞生,聆听他们对现代性的反思。
纳粹上台后,艺术家和学者纷纷流亡海外,将锐意创新与反思的魏玛精神播撒至全世界。时至今日,在日本、土耳其、美国,于建筑、电影、思想中,仍能看到魏玛遗产闪耀的光芒。韦茨强调,我们不应总从历时12年的第三帝国出发,将魏玛共和国简单视为纳粹时代的前奏,而应从全球视角出发,重估其历史成就和丰富遗产。
關於作者:
埃里克韦茨(Eric D. Weitz),美国历史学家,现任纽约城市大学城市学院和研究生中心历史学杰出教授。曾任明尼苏达大学历史系主任、德国与欧洲研究中心主任,纽约城市大学城市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德国与欧洲史、种族大屠杀等。著有《种族灭绝的世纪》等书。
姚峰,江苏仪征人,清华大学外文系博士,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秘书长。主要研究外国文学与西方思想史。
聂品格,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目錄 :
魏玛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版序言 i
前 言 ix
第1章 不利的开局 1
第2章 漫步城市 37
第3章 政治世界 81
第4章 动荡的经济和焦虑的社会 131
第5章 建设一个新的德国 173
第6章 声音和图像 215
第7章 文化和大众社会 263
第8章 身体和性爱 315
第9章 右翼的革命和反革命 351
第10章 魏玛遗产:一个全球视角 383
结 语 427
注 释 435
书目说明 467
致 谢 475
索 引 477
內容試閱 :
魏玛德国依然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时至今日,乔治格罗兹(George Grosz)和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的油画仍炙手可热,悬挂于悉尼、洛杉矶和圣彼得堡等世界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之中。贝尔托布莱希特和库尔特魏尔(Kurt Weill)的《三分钱歌剧》(The Threepenny Opera)定期在世界各地以很多不同语言重新上演。托马斯曼伟大的小说《魔山》(The Magic Mountain)自1924年出版以来,不断再版重印,即便称不上家喻户晓,至少在无数学院与大学的文学和哲学课中广为阅读讨论。当代的厨房设计依然从 20 世纪 20 年代的时尚和包豪斯学派(Bauhaus)的创作中获得灵感。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也许抛弃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奉作圭臬的功能主义,但是,面对埃里 克门德尔松设计的哥伦布大楼(Columbus House)、朔肯(Schocken) 百货连锁大楼(如今仅存一座)这些建筑既线条简洁,又动感十足或者异想天开的爱因斯坦塔,谁又能拒绝它们的美感呢?汉娜赫希也许没有其他人那么声名远播,但今天的参观者见到她的作品都会为其吸引,因为她创造性地融合了原始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并将非洲或波利尼西亚(Polynesian)风格的面具与 20 世纪 20 年代的日用品并列陈设。马丁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深刻,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的文章层次分明,二者都力图阐释先进技术和大众社会的意义,他们的思想如今仍能对现代社会的状况提供丰富的真知灼见。又有哪个影迷没有看过《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大都会》(Metropolis)或者《柏林:城市交响曲》(Berlin: Symphony of the City)呢?
魏玛德国还以别的方式向我们倾诉着,其中,也许最频仍的是警示。这是一个受经济危机和恶劣政治冲突重创的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将其长长的阴影投射在了共和国的整个历史中。《凡尔赛和约》使德国背负了过于沉重的经济负担;对此观点,无论今天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做了多么大的修正,但彼时的德国人坚信,他们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不公正对待。很多人立刻就指责协约国,还根据有人背后捅刀的传闻,指责国内的犹太人和社会主义者,认为他们是嗣后所有灾难国内动乱、恶性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银行破产,以及其他任何可以想见的痛苦的罪魁祸首。魏玛德国挥之不去的恐惧是, 如果社会无法就如何前进达成共识,任何微小的分歧都会引发关乎生存的政治斗争,如果暗杀和街头暴乱肆虐,少数族群动辄成为反民主势力的替罪羊,这会导致什么样的事态?这是一个警示,因为我们都知道最后的结局:1933 年 1 月 30 日,纳粹上台执政。
然而,尽管深陷冲突和灾难之中,魏玛时代也是在政治和文化上取得伟大成就的时期。在战争和革命中,旧的帝国秩序被摧毁,由此解放了人们的政治和社会想象。德国人一度创造了高度自由的政治体制,建立了高水平的社会福利制度。众多普通民众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至少在共和国最初几年,每个工作日减到了更为人性化的 8 小时;失业保险似乎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能够在商业周期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时,保护工人的利益。新的公共住房为那些较为富裕的工人和白领职员提供了机会,帮助他们搬出老旧的公寓,搬入干净的现代公寓,里面有室内管道、煤气灶具,并提供电力。女性赢得了选举权,德国传媒业所处的环境自由而活跃。为了开创繁荣和谐的未来社会,人们无所不谈,从裸体主义到共产主义。性学专家和受民众欢迎的社会活动家主张,每个人都有权充分享受满意的性生活。和电影一样,洋洋大观的消费品世界使人们想象着一种更为富裕的别样生活,即使为此人们必须第二天早晨 7 点就回到工作台、办公室或者销售柜台。从战争和革命中产生了乌托邦思想。无疑,世界有可能被彻底改变,无论这取决于发言者是谁是通过现代建筑、摄影、公共住房,还是街头的群众示威活动:事实证明,这样的自信和信念具有启发性,催生了大量艺术创作和哲学思想。
取得这些成就的,不只有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漩涡和余波中,英国女性赢得了选举权;现代派艺术家则蜂拥来到巴黎;荷兰的建筑师成为新建筑形式的先锋人物;维也纳、布达佩斯和彼得格勒的民众与政党纷纷推翻了没落的帝国统治,憧憬着光明的政治前途。德国人在一旁观察着这些新进展(无论好坏),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但是,那段岁月中的德国经验有着某种格外紧张和浓烈之感。与西边的邻国不同,德国输掉了战争,由此而来的经济、政治和心理影响是深刻的。 几乎所有议题、所有辩论都笼罩在谁该为战争负责、战后赔款等问题的阴影之下。不能赢得胜利,也就不能对男人和女人们在四年中忍受的痛苦做出补偿。经历旷日持久的战争煎熬后未能获胜,没能带来财富,也没有欢欣鼓舞的感觉。与更东边的俄国不同,德国未曾经历彻底的革命,没有彻底消灭传统精英的权力和声望。德国走了一条中间道路,尽管的确通过革命实现了国家的民主化,但也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很多旧的社会秩序。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缺乏共识、纷争不断。诸如德国人如何共同生活,以及如何与邻国共存这样最基本的问题,都引发了连绵不断的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