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50.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NT$
340.0
《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售價:NT$
480.0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NT$
445.0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NT$
614.0
編輯推薦:
心理咨询是一个对话的过程,面谈技术是每个咨询师的看门功夫,*核心的素养是倾听和共情。叙事取向(narrative approach),提供了一种新的倾听方式:咨询师不在一边微笑着倾听、一边大脑高速运转,按照课本中罗列的种种条目为来访者找到*恰当的标签,而是放空地听来访者叙述,帮助来访者在叙述中找回自己的故事。
本书上篇为解说篇,下篇为实践篇。阅读的时候,读者可以前后联系着来看,通过下篇的十三个专题,内化理论知识。这十三个专题,将叙事取向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了包含心理咨询、学校教育、特教机构、医疗临床等,服务的人群包括学生、普通成人、智力异常人群、老年人等等。
內容簡介:
本书提及的叙事取向(narrative approach)整合了当前流行的叙事视角的多种治疗模式,包括Michael White 与 David Epston的叙事治疗、Greenhalgh及Hurwitz提出的叙事医学、Arthur Kleinman的医学人类学、日本的生涯发展心理学家やまだようこ的生命故事学派以及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物语派。叙事取向以当事人为中心展开对话,尊重那些被科学客观主义所排除的、人们各自拥有的体验世界。
本书包括上下两篇。上篇通过三节内容,简要介绍了叙事取向的理论观点和核心技术思想。下篇通过十三个专题,详细展示了叙事取向可以运用的各种临床实践场景。每个专题分别由报告人讲述 森冈正芳教授点评的方式展开。这些专题极大地扩展了叙事取向的应用范围,可为心理咨询师、临床医护人员、社工、特教学校教师等提供更宽广的咨询与治疗视角。这些专题研讨,提供了新的咨询与援助视角,也带来极大的震撼和反思。
關於作者:
[日]森冈正芳,京都大学文学部毕业,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毕业,教育学博士,临床心理士。现任立命馆大学综合心理学部教授,神户大学名誉教授。一直以来,以叙事、戏剧、对话的视角,探讨心理创伤与身心疾病的关系,探讨文化与治愈、灵性等主题。著有《临床叙事取向》《临床的诗学:复刻》《物语面谈:激发自我变化的拟态说》《荣格派心理治疗与对话性自我》(与R.A.Jones共著)等。
译者简介:
吉沅洪,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硕士,日本名古屋大学发展临床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士,日本艺术疗法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现任立命馆大学研究生院人间科学院临床心理学教授、博导,立命馆大学心理教育咨询中心主任。著有《树木人格投射册数》《图片物语主题统觉测试》等。
目錄 :
致中文版读者 1
译者的话 1
上篇 解说篇
第一节 何为叙事 森冈正芳 3
第二节 如何在心理临床中运用叙事 森冈正芳 20
第三节 心理治疗中的叙事取向 森冈正芳 38
下篇 实践篇
第一节 叙事医疗的基础及自我状态 岸本宽史 67
第二节 叙述时间从精神病院的民族志出发 野村直树 83
第三节 在人生转折中的叙事生成 野村晴夫 104
第四节 梦的听取与叙事 广濑幸市 121
第五节 在当前护理教育中叙事取向的实践 纸野雪香 138
第六节 绘画疗法与叙事交织着作者、作品(征兆)、读者(观众)和鉴赏(解释)的对话 角山富雄 158
第七节 将会心团体体验当作物语进行讲述尝试把日常和非日常联结起来 村久保雅孝 174
第八节 以少年犯为对象的团体治疗有关重要的音乐叙事所产生的意义和变化 松本佳久子 191
第九节 欺凌魔王的冒险在学校共同体中使用叙事取向开展的心理教育试行 田代顺 207
第十节 老年人的回想法 山口智子 227
第十一节 智力障碍者援助机构中的当事者援助视角
在机构入住者与机构工作人员的故事相遇的地方 山本智子 246
第十二节 心理测试和叙事1:TAT 楠本和歌子 262
第十三节 心理测试和叙事2:树木人格测试 坂中尚哉 282
內容試閱 :
致中文版读者
本书从叙事的观点出发,概述了运用于各种社会心理援助场合的方法。该取向广泛适用于医疗看护、司法矫正、残障援助、高龄者福祉、心理治疗、心理评估、心理教育、团体治疗等众多应用领域。援助的具体课题,小到来自生活中的烦恼,学校或育儿、工作中产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大到心理创伤或哀伤辅导、舒缓医疗等各种人生中会经历的重大事件。
叙事,是一种语言形式:选择个人体验中发生的事件,为其建立脉络,在赋予情节的过程中传达体验的意义。为了能给当下发生的事情、事件、行为等赋予理由并进行说明,叙述者通过叙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来得到听者的理解。譬如,当说到自己今早身体不适的时候,对朋友说昨天去看电影时,就感觉电影院的空气很差呢!这类语言就是叙事。对方也可能会同情地回应:因为现在流感很严重呢!在这里,问题的重点并不在于感冒是在哪里被传染的,而听者也并没有在确认电影院的空气实际如何。总之,事实如何先放一边,关键在于明白这是叙述者自身的体验。叙事行为的前提在于说者建立与听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在如此使用着叙事。
叙事并不复杂,常常出现于日常语言表达之中。有时甚至可能因为过于日常而无法被人们注意到其特征。叙事一直是被视为不同于科学的事物。通过叙事,个人体验如浮雕般显现。在这个逐渐重视基于科学标准的援助模式的时代,最容易被忽视的往往就是那些源于病症、障碍或灾难的体验中所产生的个人意义。在本书实践篇提到的各种援助场合中,那些有名有姓的当事人就通过叙述自己,明确地使个人体验浮现出来。这就是叙事取向的特征。在个人史中,叙述者逐渐明了事件的意义,从而进行自我恢复。
物语、叙事这些用语会因为国家、语言不同而有差异。当我知道中文中Narrative被称为叙事时,字面本身就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Narrative的特征,给人的感受很不一样。这就是语言创造现实。如果改变语言的表达方式,那么现实也会随之发生一些变化。而我则想享受这些微微泛起的涟漪。
语言即文化。我听说如果日语翻译成中文,文字量会减少一半左右。大概是因为汉字浓缩了文章的意思吧,这让我觉得很有趣。因为,如果把凝缩在汉字中的意思表达成语言的话,就能引申出好几个故事情节。在20世纪初,汉字的象形性和表意性吸引了西洋文化,影响了英国被称为意象派(Imagism)的新诗学和爱森斯坦(Eisenstein)的蒙太奇理论等文学艺术运动。
一方面,叙事取向起源于西方的学术艺术传统。另一方面,各地用不同的文化来叙述传播,将故事铭记在心的人们也会不断地进行传承和发展的活动。在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故事都是会被永久流传下去的。因此,在该意义上叙事这种方法具有不受特定的语言或文化所限制的通用性,并没有所谓的哪个国家的某某某是创始人的说法。
相信用中文重新编写的本书又会创造出不一样的现实吧,也一定超越了执笔者们至今所能触及的范畴。书写者和读者就是在会话中的叙述者和听者,都和构建现实息息相关。因此,希望本书能遇到属于它的知音。
在这里,我想再次向将本书辛苦翻译成中文的日本立命馆大学吉沅洪教授,以及在其带领下短时间内以出色的团队合作精神顺利完成翻译工作的研究生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森冈正芳
于2019年春节
译者的话
每一个人都拥有着一个又一个故事,有的从未被人发觉,有的从未被人听说,还有的一直沉睡在人的记忆里。其间的体验和情感,就那样尘封在了故事里。之后的每一次想起,每一次回到过去,总会留下些什么,让人取回忘在过去的一片又一片的自己。
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多读者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是叙事取向,而不是叙事治疗呢?事实上,在日本介绍叙事取向的著作有很多,但是鲜有文献或书籍仔细介绍叙事取向的来龙去脉。因此,为了能够解答自己心中的疑虑,更为了可以准确地传达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我特地拜访并请教了本书的编者森冈正芳教授。临床叙事取向的由来,在此次访谈中,得到了解答。
这次访谈距我上一次见到森冈教授已有两年之久。那是在苏州的第六届中国表达艺术治疗大会的欢迎晚宴上,作为日本立命馆大学团队的一员,我曾与森冈教授一起登台表演。当时教授幽默风趣的言谈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次大会也是森冈老师第一次来中国,在大会上他开设了叙事取向的工作坊,参会老师们在工作坊学习中表现出了对叙事取向高涨的学习热情。吉沅洪教授深深感受到叙事取向对中国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影响力。以此为契机,她向森冈教授提议并商榷将本书《叙事取向实践解析》翻译成中文,借此促进叙事取向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和深化。
我再次见到森冈教授,聊起两年前的登台表演,也聊到了自己的研究主题。对话展开得如此自然,让我感受到森冈教授对人有着极大的兴趣与尊重。
由于篇幅原因,在此只能简单地介绍当时的一部分中心话题。当我问到叙事治疗与叙事取向之间有何区别时,森冈教授这样回答:取向(approach)一词比治疗包含的范围更广,且更有包容性。所谓治疗(therapy),来自于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一词。也就是说,在众多心理治疗方法中,叙事疗法是站在叙事角度中的其中一种。从历史角度而言,叙事疗法确实远远比叙事取向早存在于世间。在20世纪80年代的澳大利亚,杜维曲中心(the Dulwich Centre)的成立者Michael White 与 David Epston开启了叙事治疗的实践。而叙事取向则是包括了叙事治疗的几种流派。当然,其中影响力最大并仍然处于中坚力量的便是叙事治疗,其最大的特征便是外在化技术,脱胎于家庭治疗。
除了叙事治疗这一支中流砥柱以外,还有四个关于叙事的重要流派。私人开业的英国医生Greenhalgh及Hurwitz提出了叙事医学,美国哈佛大学精神医学家Arthur Kleinman开创了医学人类学。他们都采用了叙事的视角,重新审视医疗实践及疾病的说明模型。有趣的是叙事治疗、叙事医学以及医学人类学,几乎都在20世纪90年代同时在各地萌芽。
而在日本的生涯发展心理学家やまだようこ(Yamada Yoko),以及美国的生涯发展心理学者Dan P. McAdams,将人生中各种各样的事件逐一听取,整体地去看待一个人的人生,称为生命故事(life story)学派。最后,不得不提的便是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先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河合先生对日本的神话、传说等一系列物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以说,尽管没有使用到叙事一词,河合先生的实践可以称为广义的物语派。
而森冈教授正是综合了这五种流派,将它们统称为叙事取向。此外,结合自己的临床心理学背景,他也尝试探讨咨询师如何能够在广泛的临床现场灵活运用叙事。这便是本书中叙事取向的来源。
对我而言,翻译《叙事取向实践解析》的那段时光既充实又丰富。也许这正是叙事的力量,让人不禁沉迷其中。叙事的世界观如此引人入胜,又如此真切深奥。
在日本的学习过程中,我一直以来都接受着后现代主义的熏陶,重视当事者的视角、从质性的角度进行解读、重视如何赋予意义,等等。这些积累也使得自己在翻译叙事的过程中,感受到一拍即合的那种默契。
我曾经有幸在日本当地的临床现场中有过一段学习和实践的宝贵时光。当时的工作对象是在日留学生,尽管当时我自己也是一名留学生,却不得不感叹生活的多样化,甚至可能由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反而限制了自己去理解其他人的一些可能性。因此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学习到将来访者的话作为故事去倾听重视来访者自己在生活中的智慧,等等。这些知识带给了我一种新的反思,反思过去实践中的其他可能性,甚至是其他故事的可能性。也许,当时可以这样,也许还有这样的方法这种叙事的实践方法,让我重燃了对实践的热情以及职业生涯最初的那种让人跃跃欲试的感觉。
最后,我想简单地介绍一下本书的翻译团队。正是前文业已提到的吉沅洪教授,她带领着日本立命馆大学优秀的留学生团队共同完成了本书的翻译。汪为负责了上篇解说篇的全部以及下篇第4节;陈婷婷负责下篇第8节、第9节、第10节、第11节;马珊珊负责下篇第3节、第6节、第12节、第13节;张品负责下篇第2节、第5节、第7节;下篇第1节则由大家共同完成。全书由吉沅洪教授进行统稿、校对、修改和审定。有趣的是,在本书出版之际,所有的译者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博士蛋(进入了博士课程,成为了未来的博士)。所以,本书的出版对于译者而言,也算得上是一个阶段成就的珍贵礼物。译者面对广大读者以及临床实践者,诚心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一本优秀的临床心理学专业书籍。也衷心感谢重庆出版社的刘喆,她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以上便是我所了解的关于这本书的故事以及译者与这本书之间的故事。接下来,身为读者的你又会和这本书之间,产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汪为(执笔)
于2019年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