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售價:NT$
449.0
《
走出内心的深渊:快节奏人群心理疾病与健康指南(原书第3版)
》
售價:NT$
352.0
《
如何成为一家千亿公司
》
售價:NT$
347.0
《
趋势跟踪: 汤姆·巴索的交易谋略
》
售價:NT$
352.0
《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售價:NT$
250.0
《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售價:NT$
500.0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NT$
485.0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NT$
398.0
|
內容簡介: |
文学的概念是随着文学的发展而逐渐明确起来的,正确认识文学对象或划分文学范围,对研究文学史有实际意义。在编定《中国文学史1(修订本)》过程中,我们 努力依照各个时代文学发展的实际状况勾画出它们的面貌,同时还注意到文学形式的发展和相互影响,以及它们的源流演变。《中国文学史1(修订本)》除有 专章论述文学艺术的起源外,对文学形式的发展都有所论述,说明它们线索和继承关系
|
關於作者: |
游国恩,文学史家,历任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江西临川人。著作有《楚词概论》、《游国恩学术论文集》等。
|
目錄:
|
一编 上古至战国的文学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在线试读一章 上古文学
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
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它的产生一直要追溯到人类生活的原始阶段。原始人在其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 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无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 起源。从文献来看,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的。例如《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 也。这几句话是根据《吕氏春秋淫辞篇》来的,邪许本作舆滹。所谓举重劝力之歌,就是指人们集体劳动时,一倡一和,借以调整动作、减轻疲 劳、加强工作效率的呼声。举重时是这样,舂碓时也是这样。《礼记》的《曲礼》和《檀弓》二篇都说:邻有丧,舂不相。相是送杵声,其作用与举大木者 的呼邪许正复相同。再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的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的打夯,码头工人的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 而有节奏。从这些地方我们极其明显地看到劳动和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而且那种节奏是在劳动时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规定的。这就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文学艺术 起源于劳动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虽然只是一种声音,没有任何歌词,但那种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实际上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文学创作的开始。关于这,鲁迅更说得很明白:
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 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 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一章 上古文学
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
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它的产生一直要追溯到人类生活的原始阶段。原始人在其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 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无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 起源。从文献来看,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的。例如《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 也。这几句话是根据《吕氏春秋淫辞篇》来的,邪许本作舆滹。所谓举重劝力之歌,就是指人们集体劳动时,一倡一和,借以调整动作、减轻疲 劳、加强工作效率的呼声。举重时是这样,舂碓时也是这样。《礼记》的《曲礼》和《檀弓》二篇都说:邻有丧,舂不相。相是送杵声,其作用与举大木者 的呼邪许正复相同。再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的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的打夯,码头工人的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 而有节奏。从这些地方我们极其明显地看到劳动和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而且那种节奏是在劳动时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规定的。这就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文学艺术 起源于劳动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虽然只是一种声音,没有任何歌词,但那种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实际上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文学创作的开始。关于这,鲁迅更说得很明白:
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 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 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但虽然如此,那种有声无义的韵律究竟不是诗歌。真正有意义的诗歌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原始人在长期的劳动中,由于大脑和发音器官的发达,逐渐产生了思维 和语言。当然语言在初也不过是简单的呼喊,后来才逐渐发展为音节分明、以至于能够作为人类的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的工具。这时候如果在呼声的间歇中随意添 上一些语言,即使是简单的语言,如《候人歌》那样:候人兮猗!(《吕氏春秋音初篇》)只是在兮、猗的呼声上添了两个词。然而这种表意的语 言一旦同具有节奏性的呼声或叹声结合时,便成为有意义的诗歌。当然,这仅仅是原始的诗歌形式。后来还有不少民歌保存这种形式,句末常常带有呼叹作用的声 符,如兮、猗之类。但这个声符的作用已经不如原始诗歌组成部分那么重要。社会生活日益复杂,语言日益发展,这种诗歌形式,特别是文人作品中作为语 助词的呼叹词,其作用几乎降到可有可无的地位。间有保留这种原始性的,有如梁鸿的《五噫歌》,每句末都用一个感叹词噫字,那是很少的。这样的结尾 形式,如果我们不从原始诗歌的发展上去探讨,那就不好理解。它并不是一种新形式,而是原始形式的遗留,作者有意识地加强诗歌句尾的节奏性和呼叹作用而已。 《诗经》中的《麟之趾》、《驺虞》等篇以及曹丕的《上留田行》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