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多模态技术应用实践指南
》
售價:NT$
495.0
《
石油帝国的兴衰:英国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
》
售價:NT$
445.0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50.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NT$
340.0
《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售價:NT$
480.0
|
編輯推薦: |
1.中国才子才女经典传记系列作品之一。
2.翻阅考证250万字文献资料,采用电影剧本的书写手法,全方位、多角度,讲述奇女子张爱玲的一生。对张爱玲的相关人物祖父、姑姑、继母、邝文美、夏志清等10多人也做了深入挖掘,使读者能够从历史角度理解张爱玲的传奇和命运。
3.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结合张爱玲作品的创作背景,深挖背后的人文历史渊源。
|
內容簡介: |
一本书讲透张爱玲乘风破浪的一生。蔡康永、余秋雨、亦舒、贾平凹、李碧华一致盛赞的传奇才女!
本书采用断章式分为家事、情事、往事、逸事和老去五个章节,讲述了张爱玲与祖父、祖母、父母、继母、初恋、丈夫、朋友、闺蜜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此外,还原了一些关于张爱玲的传闻背后的故事,展现了她的天才绘画天赋,美食和穿衣品位等。*后梳理了张爱玲*有代表性的10部作品,并讲述了作品背后张爱玲创作的来龙去脉。
多年来,作者翻阅250万字文献资料,考证与张爱玲有关的人和事,深度研读张爱玲的作品,提炼出张爱玲一生的关键词。可以说,这是一部全面、讲究、深刻的张爱玲传记。
|
關於作者: |
林希言,自媒体作者。人物档案主笔,弘丹成长学院新媒体主编。擅长书籍解读和史料考证,喜欢翻阅故纸堆,书写旧人物。尤其对民国女子情有独钟。
|
目錄:
|
前言:说不尽的张爱玲
第一章 家事 煊赫旧家声,蹉跎暮容色
祖父张佩纶:天下翰林幼樵第一
祖母李菊藕:李菊耦的小姐楼
母亲黄逸梵:一双三寸金莲,横跨万水千山
父亲张志沂:清末遗少的浮世梦
姑姑张茂源:七十八岁的新娘,终究嫁给了爱情
继母孙用蕃: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弟弟张子静:他活成了姐姐的影子
第二章 情事 倾城之恋,情深不寿
佛朗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胡兰成:与君倾城恋,痴嗔半生缘
桑弧:雨是悲欢离合,是一生错过
赖雅:孤岛相逢伴余生
第三章 往事 滚滚红尘中的不期而遇
张如瑾:谢谢你来过我的青春
炎樱:渐行渐远渐无书
苏青:民国双姝,终成陌路
邝文美: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胡适:一生只见过三次,却成为忘年之交
潘柳黛:民国毒舌女作家,因讽刺张爱玲而出名
亦舒:由粉转黑,终究与偶像分道扬镳
周瘦鹃:我爱此花最孤洁,一生低首紫罗兰
柯灵:平沙落雁斜阳,故人别来无恙
汪宏声:那段难忘的师生情
夏志清: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
傅雷:曾经多少恩怨,终究随风而逝
第四章 逸事 出名要趁早
衣:乱世奇女奇装行
食:她是临水照花人,亦是人间烟火客
城:从上海到香港,飘走天涯
画:她是天才插画师
第五章 老去 浮华世间态,人生小团圆
庄信正:与张爱玲通信28年,他陪伴着她的后半生
林式同:他是张爱玲的遗嘱执行人,却几乎没读过她的作品
戴文采:她与张爱玲为邻,从垃圾袋里窥探隐私
《对照记》:怅望卅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小团圆》:人生是美梦与热望,梦里依稀有泪光
附录
张爱玲作品简析
《沉香屑:第一炉香》:飞蛾扑火的爱情,在时代熔炉中焚毁
《封锁》:张爱玲与胡兰成因这篇小说而相爱
《留情》:读懂了《留情》,也就读懂了婚姻
《金锁记》: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恨
《倾城之恋》:倾覆一座城市,成全一场爱情
《红玫瑰与白玫瑰》:窗前明月光,心口朱砂痣
《异乡记》:异乡如梦,梦断异乡
《半生缘》:此情只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红楼梦靥》: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海上花列传》:译稿零落天涯,海上花开花落
张爱玲年表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前言:说不尽的张爱玲
2020,谐音爱玲爱玲,恰逢张爱玲诞辰100周年纪念,所以被很多张迷称为爱玲爱玲年。
王德威说:现代中国文学禁得起细读的作家不多,张爱玲是其中之一。
夏志清说:凡是中国人都应该读张爱玲。
贾平凹说: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张爱玲传奇一生,流言一世,她早已成为中国文坛一颗璀璨的星,永远闪耀。
记得初中的时候,老师常劝我们多读课外书。
于是,同学们人人手捧一本自己最爱的课外书。其中最受女孩子欢迎的,便是张爱玲的作品。
我初读张爱玲的小说时,并不觉得惊艳。十几岁的年纪,难免心浮气躁,每次看到大段的环境描写,便跳过去,直奔故事结局而去。现在回想起来,这种阅读方式颇有猪八戒吃人参果的荒唐之感。
错过张爱玲小说中的景致和意象,无异于买椟还珠。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张爱玲的小说每到精彩时刻,节奏反而慢了下来。她会不徐不疾描摹起周边景致来,吊足了读者的好奇心。不管是《金锁记》中瘆人的月光,还是《倾城之恋》中迷离的香港,抑或《异乡记》中萧条的农村,再普通的事物,到了张爱玲笔下,都别有一番滋味。
读张爱玲的小说,会让人上瘾,欲罢不能。至今仍记得读完《倾城之恋》时内心的震撼,一座城的幻灭,成就了一段惊世骇俗的爱情,恰如她和胡兰成那段风花雪月的往事。
以前,总喜欢摘抄张爱玲的金句,再配上几张好看的图片,兴致勃勃地发在QQ空间,等着朋友们夸自己有才华。如今翻手机看到当年的幼稚行为,竟有种恍若隔世之感,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读懂了张爱玲文字中的悲欢离合,看透了人性和人心。那些文字穿过层叠的时光,仿佛醇香的酿酒,历久弥新。
少时的张爱玲,恣意飞扬,留下无数惊叹。晚年的张爱玲,隐于异乡,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她这一生,就像一座掘之不尽的深井,供后人欣赏开采。
如今,重读张爱玲的作品,从她的童年读到老年,发现正是那些或美好或悲伤的经历,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张爱玲。
张爱玲生于上海,2岁时全家搬到天津,4岁时母亲出国,8岁时重返上海。她一开始接受的是私塾教育,后来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1931年就读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毕业后又赴香港大学读书。可惜,港大的读书生涯因战火而中断,回到上海后,她开始以文谋生,随着《第一炉香》的冉冉升起,她在文坛横空出世,红遍上海滩。
1944年,是张爱玲一生的分界线。
这一年,她与胡兰成结识,开启了一段浪漫的恋情。然而,这段感情并没有维持太久,两人很快陌路。1952年,敏感的张爱玲嗅到大环境的异常,以去港大复学为由,重回香港,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来。1955年,她申请前往美国,在文艺营邂逅赖雅,两人相濡以沫。赖雅去世后,张爱玲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张爱玲的一生,犹如万花筒般复杂而多面。对她的评论,素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她慈悲,一只妙笔,洞察人心;也有人说她刻薄,离群索居,不近人情。
很早以前,我就决心写一本与众不同的张爱玲传记,通过她的作品和朋友圈,把最真实的张爱玲展现给大家。
事实上,我们这些没有和张爱玲亲身接触过的人,很难将她这一生状态形容得足够准确,妄加揣测势必有失偏颇。唯有那些与她来往过的人,才足够了解她、懂得她、珍惜她。
因此,我在这本书中,没有按照一般传记的思路,记录张爱玲从出生到去世的经历,而是采用了断章式结构,从爱情、亲情、友情等不同维度,通过张爱玲身边人的视角,完整呈现张爱玲一生的经历。
在这本书中,张爱玲既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也不是一些人眼中性格孤僻的女子,她和寻常人一样世俗,因为衣服不合身而生气,因为写作出名而欢欣,因为用丈夫的钱而快乐她聪明早慧,她遇人不淑,她漂泊半生,她深居简出......她的华丽与苍凉,她的世故与惘然,她的欢喜与悲伤,全都化为她笔下一字一句。
关于张爱玲的传记数不胜数,而这一本,为力求客观,我用半年时间参考了几百万资料,包括张爱玲遗留的作品,以及她与宋淇、庄信正、夏志清等朋友的通信。我还研读了李欧梵、陈子善、许子东、万燕等专家的学术成果。所有这些,只为将最真实的张爱玲还原给大家。
许子东教授曾说:在张爱玲的作品面前,任何细读,都是粗枝大叶。
可即便粗枝大叶,我们仍要读张爱玲。她的文字百转千回,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收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无数个深夜,静静阅读着张爱玲的文字,噼里啪啦敲击着键盘,看着一行行文字流淌出来,我满心欢喜。
写作,是一件寂寞却又充实的事情。默默梳理张爱玲的故事,无数次和她神交,每有所得,便喜不自胜。
其中,张爱玲与父亲的这一章节,写得最为揪心。很多人通过《心经》揣测张爱玲有恋父情节,这点真假难辨,但张爱玲对父亲的感情确实非同一般。小时候,母亲出国,父亲陪伴着她长大,给她指点文章,奠定了她的古文基础。后来,父母离异,她的世界被生生分成了两半,她明知母亲这一面是光明的,父亲那一面是灰暗的,却还是情不自禁在《小团圆》中透露出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再后来,因为继母的挑唆,她与父亲彻底翻脸,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然而,她心底的那份眷恋,却无法消弭。多年之后,她在异国他乡,买到了父亲爱吃的肉卷,慢慢咀嚼着,沉思着。他们之间有爱意,有误会,有牵挂,终究没有一笑泯恩仇。
写着写着,便想起我的父亲。他很普通,却给了我最大的自由,小到一顿饭吃什么,大到高考报志愿,几乎没没有干预过我的选择。他的这份支持,给了我莫大的安全感。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不过,或许正如爱尔兰著名作家科尔姆托宾所言:不幸的童年,更能造就一位出色的作家!
张爱玲灰色的童年,造就了她敏感早慧的性格。正因此,她才能写出那些打动人心的故事,文中的苍凉和苦楚,直抵人心。
虽然张爱玲已经去世多年,但她的作品依然鲜活。她的小说、散文和剧本,哪怕有过短暂沉寂,依旧如烧不尽的野草般,春风吹又生。
不管是立书作传,还是影视创作,每个喜欢张爱玲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自己心目中的张爱玲。关于张爱玲的研究,就像一个滚动的雪球,越滚越大,而我有幸成为这雪球上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虽然这尘埃未必开出花来,但能为张爱玲的史料添上一砖一瓦,如此足矣。
经过一个夏天的笔耕不辍,这本书终于画上句号。这本书的完成,离不开每一个支持我的人,感谢所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特别感谢编辑韩素因老师的悉心指导,她为这本书提供了很多专业的意见。在刚开始写稿时,我总是拖延很久才交稿,幸好她当时没有放弃。
同时,也要感谢弘丹老师,是她为我牵针引线,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写稿机会。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关于张爱玲的研究,我们永远在路上。
林希言
2020年9月8日于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