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本书为一个法律工作者对早年大学生活的回忆。大学四年做过的事,自已的选择,是科学还是走了弯路,是正确还是错误?科学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怎么样的?作者对由当时的人物事展开,思考事情得失,法治与社会的进步发展。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作者在西北政法大学4年(1991—1995)生活为基础,联系30年前的社会实际,随感记事而成的文集。作者追述大学四年中发生在身边、沉淀心中的点点滴滴平凡而琐碎的事情,立足社会实际,思考国内法治建设中的林林总总的人、物、事,全面展示自已身心成长,善待生命的心灵历程。在这一篇篇文章看似客观的叙述中,抒发了一个从法30年的法律人的爱憎情感,表达自已独立的专业思考与判断。
|
關於作者: |
王学堂,男,1972年2月出生于山东潍坊青州。1995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历任山东青州法院书记员、审判员。2005年调任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法院法官。自2007年起供职于禅城区法制办公室,历任科员、科长、副主任、主任,2019年任禅城区司法局局长,现任禅城区委区政府办公室二级主任科员。出版有《无法不谈:一个法律人的行与思》《离婚为什么》《工伤,伤不起:工伤法律维权自助教程》《律师学堂故事汇》《围着老家转圈》《历练:基层政府法律人成长日志》等。
|
目錄:
|
目 录
政法大院
为什么选择了西北政法?......................................................................... 3
西北政法四年给了我什么?.................................................................... 13
围着政法转圈儿..................................................................................... 21
30年前一个农村孩子的西行记事............................................................ 30
古都政法里的那七个小子....................................................................... 44
410隔壁是水房...................................................................................... 58
西北学人
那只永远的蝴蝶..................................................................................... 69
法理,法理,我爱你.............................................................................. 77
但愿冤狱不再有..................................................................................... 84
我和宪法同成长..................................................................................... 94
大学专业是经济法................................................................................ 100
老师教给我的法律故事......................................................................... 109
我爱背法条.......................................................................................... 118
毕业论文研究不可抗力......................................................................... 126
政法有我
有位老师家中自费购买复印机.............................................................. 133
青州老乡赵金科老师............................................................................ 143
当年我曾建议撤销仲裁机构.................................................................. 151
女孩的心思你别猜................................................................................ 160
中国名吃“西工大包子”..................................................................... 167
西北政法的宿舍有空调吗?.................................................................. 175
影响我一生的法律书............................................................................ 181
西北情结
西北政法算不上好学校......................................................................... 193
我不是个好学生................................................................................... 199
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 205
路遥先生活到今天也才70岁................................................................ 216
叫一声“母亲”泪流满面..................................................................... 223
30年随风荡去...................................................................................... 230
法律于我而言....................................................................................... 236
曾经年少爱淘书................................................................................... 243
法官,法律人的职业..................................................................... 249
人去楼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260
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后记)......................................... 266
|
內容試閱:
|
我的法律是怎样炼不成的?(自序)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作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这段话耳熟能详,经常想起。正如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那样,小时候读到这段话一点儿感觉也没有,因为死亡离我们很远,而每天消磨时光就是为了早日长大成人,对未来我们总是充满期待。白驹过隙,转眼间当年的那个小毛孩已经步入了知天命之年。当年我们为头发长得快、理发麻烦、花费多而抱怨“发如韭,剪复生”,今天的我们大都双鬓如霜。这自然与年龄的增长有关,更与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有关。2015年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地方立法研讨会上曾动情地指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区,法工委的同志很好辨认——不是光头就是白发!”委员长于是感慨,“对于立法(法律)人,要高看一眼,厚待三分”。“黑头发进来,白头发出去;有头发进来,光头发出去”,这句流行在我们法律人圈子的自嘲很能说明问题,白发(少发)正是我们努力付出和工作的见证。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尽管是“奔五”的年龄了,但而立之年没有立,不惑之年处处惑,天命之时不信命。身边不时传来同龄者中途偷偷“掉队”(早逝)的消息,让人后背不禁一阵阵发紧,正是“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人生刚刚过半,似乎还不到总结一生的时候,毕竟国人追求盖棺定论。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但我们这一代人确实也到了回首往事的年龄,而且似乎越来越喜欢陷入沉思。以前是为梦想而活,现在为回忆而活。2020年庚子春的一场疫情席卷全球,疫情正在改变世界,我们都在亲历历史。疫情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认知范围,甚至颠覆了绝大多数人的认知,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的朋友圈,撕裂现象严重。似乎处于“漠不关心”地步的我,心里比任何时候都清楚,这正是人生变老的标志啊!
经常反问自己,于我,一个法律人,我的“法律钢铁”炼成了吗?或许算炼成了,那是在外人眼中。
我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公务员工作,而且在一个小小的单位担任着一定的领导职务,有时出席会议还能被称为领导,尽管位置不一定醒目,有时还有代表领导(单位)做讲话的机会,有时文章还会出现在报纸上,名字出现在电视上,充满沧桑的声音出现在广播里。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由于运营着个人微信公众号,也算“十年一觉法治梦,赢得‘学堂’薄幸名”。因为地方立法的需要,成为法制委委员,于是又配给了市人大代表身份(法制委委员必须首先是人大代表)。更为幸运的是,竟然还有两个官方的全国荣誉:因多年不断的普法坚守,2015年被中宣部、司法部评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模范个人”;因努力从事基层政府行政复议工作12年,2019年获“全国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荣誉称号。常说荣誉只代表着过去,我只能说“过去”待我不薄,我珍惜这过去的一切。
我有一个相对理想的工作环境。上学所习的专业是法律,毕业后的工作一直在法律岗位,个人的爱好和兴趣也是法律,这三者能够集于一身,算得上人生不可多得的幸运。
我有一份相对安稳的收入。尽管与那些从事律师、经商的同学相比,我的收入根本不值一提,但毕竟旱涝保收,“付出与收获”性价比相对还可以,因为回顾过往,我们知道许多时候努力了不一定必然有收获,“付出就有回报”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就像种地的父辈们“庄稼不收年年种”一样,“不行春风,哪得秋雨”,我们对未来总是充满着憧憬,总是不轻言放弃。我对钱没有概念,直到现在也不能分辨钱的真伪,好在有了现代支付工具替代。更重要的是,金钱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人皆共知,但于我而言,更重要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
我还是一名法律的普及者和宣传者。由于经年累月的自我宣传,给我带来了一些虚名,也算“网上有名、报上有文、电视里有影、广播里有声”,一些人见面,或是礼貌或是敬称“久仰大名”。我曾经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慢慢地我明白了,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但人家的谦虚,也能满足我一时的虚荣。
一路回首,我深知你看到的只是我的外表,你看不到因为“法律钢铁”没有炼成的我内心的焦虑,或者说我终没能百炼成钢。我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可惜当时不知珍惜,回首已是半百身;我在诸多选择中判断失误,有些失误甚至是致命性的,危害影响我达多年之久;我的人生道路或可另有选择,但由于自己的目光短浅,由于自己的优柔寡断,更因为自己的性格缺陷,至今仍在忏悔中。
今天的我,就是大家看到的这个样子。有人喜欢有人讽,也同风雨也同愁。
我知道自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我有一个普通的家庭,有一份能养家糊口的工作,有着过日子、讨生活的普通的理想。但写作为我的庸常生活增添了亮色,为我打开了一扇求知的窗户,使我接触到了外面一个不熟悉、精彩的大世界。
我学历不高、法学基础不强,写不出有价值的论文;我的文学功底欠缺、艺术细胞缺少,也不能写出感性的美文;我的工作经历简单,且混迹于俗世间,更不能对人生、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或感悟。
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坚持着,从未懈怠。我在写:
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城里人的艰辛与痛苦(尽管与农民、农民工相比是九牛一毛);
一个普通大学生成长为法律人的历练与成长(尽管法律是一门实践性科学,更多的是靠自我的总结和实践摸索);
一个法科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段思想历程(尽管因为职业相对稳定,并没有四处漂泊之苦);
一个基层法官从农村法庭到县城再到一个市区法院、后到政府法制办职员的人生经历(尽管因为始终不渝地执着于一个专业,也没有人生的大起大落);
一个信法为真、“倚”法自大的法律人在律政江湖中的喜怒哀乐(尽管由于职业相对单一,没有惊心动魄的人生起伏故事);
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朋友对家庭、亲情、友情的眷恋与追求(尽管因为为人呆板,也没有惊天动地之情愫);
一个以法律为“饭碗”的人,为了肚皮与脸面,在一个个没有亮点的日子里慢慢变老的人生旅程。
……
正是这些平凡而琐碎的点点滴滴,伴随着我前半生的时光;也正是这些身边发生的平凡而琐碎的事情,无时无刻不在我的心底沉淀。它们促使我思考生活、感悟成长、珍爱生命。这些都成为我写作的素材,一步步筑成我人生的印迹。2009年6月,我的法律博客文集《无法不谈:一个法律人的行与思》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其后是《离婚为什么》(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7月版)和《工伤,伤不起:工伤法律维权自助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相继出版。蹉跎三年,《律师学堂故事汇》(经济日报出版社,2017年4月)面世。再之后,我的个人自传体散文集《围着老家转圈》(线装书局,2018年8月)付梓印刷。2019年因为国家机构改革,工作了12年的老单位被重组了。是年10月,记录2007—2018年间我工作、生活的经历与感悟,记录一代基层政府法制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自传体工作笔记《历练:基层政府法律人成长日志》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作品是人生的一段段历程,于我而言,更是一次次坚守和选择。
我的法律为什么没有炼成呢?借着自己30年的法学经历,26年的法律人职场生涯,以及自己就职于法官、政府法制机构、(公职)律师、普法人等不同职业所接触到法律圈子的人和事,想给自己也给后学诸君(包括学习法律的儿子)说一说法律人的成长之路。而道路起始的地方,就是我的母校西北政法。
我不是在传道,也不是在为自己树碑,只是想告诉诸位读者,我的大学四年选择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怎么样的。电影《大话西游》里有一段经典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间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机会再来一次的话,我会对你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给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如果让我重新再上一次大学,我一定会倍加珍惜青春时光,一定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但怎奈“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围绕着“法律是怎样炼不成的”这一主题,写我的四年大学生活,分析内在的因由,或许这正是本书的不同之处。因为我深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让我们共同把法律修炼下去。
是为序。
王学堂
于岭南佛山恒福居
二〇二〇年九月五日
时值入学二十九周年
政法大院
为什么选择了西北政法?
问:学堂先生,您入读(西北政法)30年了,还仍然对法律充满着理想和痴爱,是不是自小就树立了为中国法治建设而奋斗终身的志向?
答:是滴。1979年我开始读小学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变革,人心思定,万象更新,法治的春天降临华夏大地。特别是1980年8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时,专门分析了避免“文化大革命”悲剧重演的制度方法。他说,“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体制着手。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此后,邓小平还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反复批判人治思想,不断强调要“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法治大时代,法学小后生。后来我立志学习法律,当“日审阳夜审阴”的铁面包公,捍卫公平与正义,除尽人间邪恶。顺其自然,高中毕业后以山东普通文科521的高分考入西北政法学院。元芳,你怎么看?
问:学堂先生,您经常为母校西北政法鼓与呼,活跃于政法圈子,是不是很早就对西北政法心有所属、情有独钟?
答:对头。我很早就知道有所政法学院在古都西安,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在19岁那年,我的理想实现了。所以,有句很正能量的话,“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理想万一实现了,我就成了西北政法经济法系1991级学生。
问:学堂先生,你法律知识丰富,学识、胆识、人品俱佳,是不是母校渊源流长的法律思想熏陶的结果?
答:(那是)的!1993年我在学校时,母校举行了建校35周年纪念活动,等我毕业多年后的2017年才知道,是年值母校建校80周年,我们的校史从当年1958年的复校追根溯源,终肇迹于延安的陕北公学,这是一所有悠久历史传统的革命学校,曾经说“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母校与文科特别是法学名校中国人民大学同出一门,这是多大的荣光。自然,你可以想像啊,我在学校是怎么样只争朝夕、一跃千年的节奏来学习法律的。人生在勤,如此拼搏,怎么会不成功?
问:学堂先生,今天是2020年高考天,能不能为那些正在拼搏的孩子们说句话?
答:今年的高考因为疫情影响,推迟到了7月7日,这也是我们30年前高考的日子。孩子们,好好考试,别信我那些“谝闲传”(陕西话,意为“扯犊子”)的话。学校、专业、工作和兴趣,这些哪是自主选择的,特别是在30年前的中国。祝福你们考得比我好,(未来)过得也比我好。希望你们选择法律,因为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要基本建成,需要一大批法律人的付出与努力,法律行业需要年轻新鲜的血液输入,作为一个30年前的法科学生,我期待着你们加盟。这样的日子,也让我想起30年前我的高考经历,我的大学选择。
1.大学晚了一年
1991年终于考上了大学,费了我洪荒之力。较真说来,我的大学晚上了一年。“1987—1991年在山东青州五中读书”,这是我简历上的标准文本。可以明显看出,正常3年的高中,我多读了1年。这倒不能说我就有多笨,因为那个阶段在山东参加过高考的学生以及家长、老师都知道能够考上大学有多难;也不能说我就很聪明,至少比那些3年就能鲤鱼跳龙门的幸运儿差远了,何况人家有些还是名校。我就是智力中等偏下但一直勤奋耕耘的普通人(一如我70岁还在种地的农民父亲一样,不过我们的田地不同而已),这是我快50岁时才得出的正确判断。
年轻同事看到“博学多才”的我简历上竟然写着复读一年,感到不可思议。无他,因为30年过去,大学已经从当年的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这就是时代的进步。我读书时的山东,为了高考,有多少人复读,又有多少人复读数年,至于高考移民,假借他人名义和户口,这样的案例,在当年的我身边,可以说信手拈来。
2002年山东男子李洲使用李振的身份信息、学籍信息参加高考,被吉林一高校录取。毕业后,李洲进入北京一公司工作,并将户籍迁入了北京市,分别于2008年和2013年生育一儿一女。因为父亲是北京户籍,2010年儿子落户北京,2016年女儿也同样落户。期间,李振也考取大学,落户在天津。在公安部开展的身份证信息清理工作中,李振被发现是重名重号。因李洲的北京市居民常住户口系非法取得,公安机关将其注销。与此同时,公安机关认为孩子随父落户亦不合法,将两个孩子的户口同时注销。李洲遂以两个孩子的监护人身份,向北城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案件审理过程中,李洲的父亲向法庭出具情况说明,表示用他人学籍参加高考是当时的特定社会背景,并不是个例。李洲当时的行为目的并非是非法落户北京,其结果不应当由孩子承担。李洲籍贯所在地的县公安局出具证明,表示孩子已经在北京办理出生落户,无法在籍贯所在地办理户籍登记。东城法院审理认为,因为李洲的北京市户口属于非法取得,故其子女随父在京办理的出生登记亦不具有合法性基础,市公安局注销孩子的户口登记,并无不当。2019年7月,北京市二中院二审维持了原判。(2019年7月28日《北京晚报》)
又是一个国为高考而改变了命运的人。无独有偶,2019年2月22日由中央政法委、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公布了人民法院审理的“陕西榆林凯奇莱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诉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合作勘查合同纠纷案”卷宗丢失等问题的调查结果。2016年8月,法院政治部在干部档案审核中,发现王林清档案中有16处涂改出生日期(均将其出生日期从1972年7月改为1974年7月)。同年10月29日,法院给予诫勉的组织处理。王林清承认错误,表示接受和服从组织处理。烟台人王林清和我这个潍坊人同年入读大学攻读法律,不过他在烟台大学我在西北政法,我从小上学一直属于班级中年龄较小的,他的1974年出生就明显不合情理。这正是:饶你奸似鬼,也喝老娘洗脚水。做人做事还是要老实,不要取巧,特别是我们这些为法律职业者更不可不慎重。
重教兴学,是我们潍坊人千古不变的情结。历史上曾有“两汉诸儒半齐人,五经博士多潍生”之说;苏东坡知密州(今潍坊诸城)时曾感慨“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供成了我们潍坊、当然也是全国农村学生的真实写照。我曾经连续3年参与高考。1989年我读高二,因成绩优秀参与高考预选,因实力不济没有入围。1990年我正常高考,因语文作文偏题而不正常发挥导致失利。其实当年可以考取师范院校,但自大的我根本就没有填报师范专业而且不服从调剂。曾经年少爱做梦,一心想往政法飞!后来听说,1990年作文偏题率高达70%,因为1989年发生了一个影响国家命运的大事件。据说,那一年,凡是写“民主与法制”关系(玫瑰与刺的喻指)的都得了高分,相反就都跑题了。已经忘记了我的作文写了什么,但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对法制了解不多,就更不用说民主了。为了补偿这一缺憾,复读一年后我进了政法学院专门研究法律,研究“民主”“法制”。
1990年复读时,我们班有同学提议移民到隔壁的淄博市参加高考,那时的山东分地区划分数线,我到现在也搞不明白为何一河之隔的地区就比我们的录取线低好多。到隔壁地区参加高考,不但保证能考上,而且还会考上名校,这于每个人都有吸引力。心动不如行动,有一天同学带我去了隔壁区县,引见了一位教导主任,递上1990年高考成绩单,他异常热情地欢迎我移民该校并承诺不收取学费,且包办所有的户口迁移、学籍手续,甚至暗示学校还可提供免费食宿。高考不只是考学生,也是在考学校,学校之间竞争很激烈,为了招到好生源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即便是这样的条件,后来我还是打了退堂鼓,就怕万一被发现会成为人生污点影响一辈子,毕竟假的就是假的,永远真不了。我知道身边许多人走了这条路,我理解他们的无奈,也从来没有歧视他们,但就是过不了自己心理这一关。
好在,复读后我成功了。这样的诱惑,其后还遇到过。大约在2000年,受一高中同学引荐,我差点代替在本地某司法机关任临时工的一男子参加业内转正考试。报酬没明说,供职于法院的我也不可能索要报酬,不过是出于年轻时的哥们意气,出于不好驳同学的面子。但思索再三,“枪手”这活婉言拒绝了,理由有三:一是怕代考出事,二是感觉到不公平,三是与法律人的理念不符。2015年11月1日起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将代替考试行为入刑,规定“代替他人或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行为”构成代替考试罪。现在想来,都有些后怕,万一当年出于面子没有拒绝,万一东窗事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三十年了,无论是做法官还是当公务员,甚至就是日常生活中,也总是在拷问自己的良心,有些做法即便符合所谓的“法律规定”,但可否对得起自己良心与法律良知,所谓“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这类问题经常问得自己好累。这些年为普法口无遮拦、口出狂言,人送我外号“王大嘴”,其实我内心胆小。法律人都胆小,天天接触的都是那些违法犯罪的案例,知道那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痛,知道那些因以身试法酿成的祸患。也正是这样的担忧,2019年我主动辞去司法局长的位置,我本一介书生,岂是当官的料。法律人谨小慎微的性格是很难赚大钱的,但从另一方面说,也很难犯大事。这也算法律人的宿命吧。
2.与母校相遇
提起法学名校,响的莫过于“五院四系”,是新中国建立的五所政法院校以及四所大学的法律系的简称,这9所高校的法律科学在中国法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中国司法机关80%的骨干人员均有“五院四系”的培养背景。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界曾有一种自大的说法:只有从“五院四系”走出来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学科班生”。“五院四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法学研究和高等法学教育的水平,堪称法学类院校中的泰山北斗。“五院”就是中国、西南、华东、中南、西北五所政法学院,“四系”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法律(院)系。
中国政法居京城且有“北朝阳”的传承,西南政法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华东政法有海派思想且承继了“南东吴”的法律衣钵,中南政法更是与“中南财经”强强联合后来居上顺利晋级211,相比之下,我们西北政法不显山露水甚至更显几分没落。当年是先报志愿后参加高考。1991年,我们复读的几个同学一致认准政法院校才是学法律的正宗门派,而综合大学的法律系不过是旁门左道(现在想来,是多么的夜郎自大)。这有点像北宋时期的济南有家刘姓针铺店,以白兔为商标,中间绘有白兔捣药图,上端横写着店名“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两侧写有“认准门前白兔儿为记”的字样,这件商标现存国家博物馆,据说是早的商标。看来,那时“五院”的宣传胜于“四系”。孙广胜等同学分别报了中国政法、华东政法,留下了西南、中南、西北政法。西南政法在山城重庆,据说坐落在歌乐山脚下,1980年代有部电影《雾都茫茫》:一双绣花鞋、一条幽深的石阶、一座阴森的老宅、一段深留在人们心中的惊险故事……这个影片印象太深了,以至于10年后一想到山城,自幼生长就胆小如鼠的我仍然害怕。中南政法在武汉,武汉有“九省通衢”之谓,我自小在旱地长大,想想河道纵横交错,我这个旱鸭子就害怕,因为“常在河边走,怎么不湿鞋”?后只剩后一个,也是的选择了。至于这个学校到底怎么样,一个农村孩子怎么知道?这就是命运,尽管是自己的选择,但何尝不是一种被选择?
1991年8月份,录取通知书已经到达,我在孙板村大姑夫家的街道上帮助他晒猪粪。刚刚华东政法毕业待分配的张建国(后在青州检察院工作)倒背着手走过,听说考上了西北,他悠悠地说,“学校偏了点,比不上中国政法和西南,但和华东、中南(政法)呢,也有一比!当然了,还不错!”我靠!等我入读后才知道,建国兄说话太含蓄了!
但我至今无悔自己的选择,因为我爱法律爱政法爱西北。身为法律中人,交往也以法律业者为多。往往交谈几句,别人会问,“您是不是西北的?”这让我很吃惊。难道说我们西北政法人有明显标志不成?对方解释说,“你们西北的学生对法律有几分较真,这是比较突出的特点”。或许是当局者迷,仔细想来,确实是这么回事儿。
西北的学生爱学习。或许是因为大多数出身贫寒,或许是因为地处偏远,造成了学生爱读书之风。和我同宿舍的硕成(现供职于广东茂名政法机关)每次见面都说起此事。郑同学至今仍然心怀不满,“你说那些人怎么那么勤奋呀?晚上到教室转一圈都找不到座位,逼得我们俩只好回宿舍躺在床上看书”。这自然也勾起了我的伤心事。我在学校时人送外号“卧龙”,就是因此得名的!我和硕成同学还干过坏事,将别人占自习座位的书给非法处置,结果无非是改变位置,有时据为己有(只是特例,有用的书一般不会用作占位),再说法律人窃法律书不为偷也。严格说来,还是“没法可依”的恶果。当年社会上流行“大盖帽,两头翘,吃完原告吃被告,原告被告都吃完,还说法制不健全”的民谣。直到2018年5月《西南政法大学报》才敢为天下先,率先刊出《西南政法大学占座“法”(草案)》面向全校师生征求意见,内容涵盖了占座行为、占座处理、抢座保护措施等。看来,经历这么多年的放羊式管理、不依法管制“占座”真的不行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点后怕,好在无人发现,要不万一打起架来,又没有《占座法》可依,就不可能“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没有法治思维和法方式岂不会发生严重后果?
西北的学生喜欢法律。许多法律人喜欢讨论“党大”“法大”“人大”“权大”的问题。这是个“小孩没娘,说来话长”的课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只是在近些年,官方给出标准答案:“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伪命题;“权大还是法大”才是真命题。必须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要做到党必须依法履行国家职能,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方式,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就是依宪执政,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这四个方面。我们西北人似乎无意也不愿意讨论这个问题。理由说来也很简单,如果一个学习法律、从事法律的人都看不起法律,看不起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怎么会喜欢法律、喜欢自己的职业?又怎么可能会干好这个职业?法治的罗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总会经历各种艰难波折,中国如此,其他法治国家也不例外。我辈法律人得越挫越勇才行。
西北的学生喜欢探究法律。我们的校友喜欢讨论法律问题,一坐下来就是诸如“检察官为什么在法庭上向法官起立”之类的问题。吃饭之前先来一通辩论,这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如果把学校比作一家工厂,那么学生就是工厂的产品。经过学校4年培养毕业后的学生,无疑就是这家学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这些产品上无不标明着生产厂家,那就是:某某大学出品。母校是一所政法院校,这就使母校的产品与一般产品有所不同,因为除了需要传授基本的谋生技能,重要的是塑造公平与正义的良知。
3.法治路上的小石子
居“五院四系”五院之首的中国政法王涌教授2016年毕业致辞曾经刷屏:“如果有一天,你无力抵御沉沦,沦为鹰犬,母校将喊你回家抄宪法。”回母校抄宪法,这是一份多么大的羞辱,因为这是司法良知的丧失。著名刑辩律师朱明勇校友在西北政法2017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说:作为一名法律人,始终相信法律,并坚信法律将带来公平与正义。也许,你的坚守,我的坚守,我们大家的坚守,就真的会守住社会正义的底线;也许,你的梦想,我的梦想,我们大家的梦想,就真的会实现一场伟大的法治之梦;请记住,有梦想,有坚守,我们终将会等到我们所期盼的一切。在中国政法2018届毕业典礼上,人民法院审判长、中国政法校友梁凤云(西北政法本科)的苦心忠告振聋发聩:“如果你是立法者,请你为生民呼号,在部门利益诱惑面前,坚定地站在公理一边;如果你是法官,请你不枉不纵,在舆论皆曰可杀的热浪中,保持如水沉静;如果你是律师,请你仗义执言,紧紧拉着无权无势的老百姓的手;如果你是警察,请你良善执法,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这是一个法律人的司法良知,也是法治人的自省。
母校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各级公检法司、法治战线的省部级司法高官,这是母校的荣光。但母校的产品中更多是我们这样的普通法律工作者,默默奉献在基层的法治岗位,通过个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的公平正义。有些人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有些人或许面对法律与现实的逼仄而徘徊,但大家都不忘初心,牢记母校和恩师的谆谆教诲,不忘法治的基本理念,不忘公平与正义的法律人使命。说法律人是法律院校的产品,就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难题,我们知道产品是允许有一定的次品甚至废品率的,即使是经历再严格的质检,也难免存在质量问题。但法学院的产品——法律人就要比一般商品严格的多,因为这是一项事关人的生命与尊严、事关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工作,“你办的不是案件而是别人的人生”。一个法律人的屑小失误都会给他人造成致命的伤害,更不用说本身就是不合格的产品出厂了。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法律人”这种产品的工序制造,要求法学院比工厂更严格、更精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