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419.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474.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58.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1、为什么你为了健康做的每一份努力,其实是在与自己的身体为敌?
2、美国*接地气的社会学家芭芭拉·艾伦瑞克根据自己患乳腺癌经历,发现并戳破了无数人信以为真的“健康骗局”。
3、*媒体、领域专家、普通读者三方认可赞赏: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扫地出门》作者、普利策奖得主马修·德斯蒙德、《故土上的陌生人》作者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强烈推荐;《纽约时报》《卫报》给予好评!
4、如果下列情况你大部分都出现过,你很可能也掉入了这种思维陷阱!
①在健身的过程中,通过一次次自虐般的训练,得到一种“我可以掌控自己身体甚至生活”的快感?
②通过一次次克制自己的食欲,觉得自己“战胜了自己和身体”?
③认为定时体检能够将一些重大疾病的病根扼杀在摇篮里,会有一种安全感。
④无论遇到悲伤事情或者患病,都尽量控制自己保持乐观,尤其认为积极心态会有助于病情恢复。
5、当追求健康成了一门生意和产业,医院、健身房、食物行业、激励演讲行业,都在一步步蚕食你的思想和金钱。他们用“只有这样做才能健康长寿”的虚假美好泡沫来掩盖人类身体根本不受人为因素掌控的真相。
6、你也会有这种感觉吗?在健身的过程中,通过一次
|
內容簡介: |
《与身体为敌》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备受瞩目的新作。在本书中,她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且深思的问题:身体真的可以被人类的头脑和智慧控制吗?
毫无疑问,人类是自信的。科技发展,医学进步,似乎让人们产生了一种“胜利”的错觉:维持身体健康是一件可以自控的事,于是,我们热衷于健身、花大价钱吃健康的食物,定时体检,要求自己摒弃悲观情绪转向积极乐观。然而,《与身体为敌》的作者芭芭拉通过自己患癌症的经历作为引子,又通过自己深厚的生物细胞学专业功底、多年来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历史文化素养,通过数个案例得出结论:身体绝不是人类可以轻易控制的载体,基因和细胞的发展有自身的运作方式,人类科学很难通过改变而变得长寿。
也就是说,我们长久以来自以为维持健康的手段,某种程度上是以身体为敌。
|
關於作者: |
芭芭拉·艾伦瑞克,1941年生,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美国畅销书作家、记者、社会评论家、《时代》杂志专栏作家,她也是一位活跃的女性主义者与社会运动倡导者,积极参与女性权益、公民健康、法律改革等组织。
艾伦瑞克出身于矿工家庭,读大学时受到反战运动启蒙,于是放弃教职,投入写作与社会运动,特别关注社会底层人群。她还曾在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著名国际高校任教。
艾伦瑞克至今已出版近二十本著作,绝大多数是非虚构文学作品。包括纽约时报畅销榜作品《我在底层的生活》和《M型社会白领的新试炼》。
|
目錄:
|
第 1 章 中年叛逆
第 2 章 羞辱仪式
第 3 章 科学假象
第 4 章 粉碎身体
第 5 章 疯狂的正念
第 6 章 社会意义上的死亡
第 7 章 冲突与和谐的战争
第 8 章 细胞通敌
第 9 章 微小的头脑
第 10 章 “成功老龄化”
第 11 章 发明自己
第 12 章 杀死自己,为生机盎然的世界欢欣鼓舞
献词
尾注
|
內容試閱:
|
三言两语无法总结这本书的内容,下面是大致可供遵循的路线图:前半部分专门描述对掌控的追求,表现为医疗保健、锻炼和饮食方面的“生活方式”调整,还有虽然暧昧模糊却日渐壮大的涵盖身体和精神的“身心健康”产业。这些干预形式都促使人们思考人类控制的限度问题, 带领我们进入生物学领域——身体内部有什么,身体的各个部件和要素对我们的刻意掌控是否敏感?它们是构成和谐的整体,还是永远处在冲突之中?
我对这种反乌托邦的身体观给出了新近出现的科学解释——身体不是一台秩序井然的机器,而是细胞层面持续冲突的场所,至少在我们已知的一切情况下,冲突至死方休。后,在本书(也可以说我们各自人生)的结尾,留给我们的是“我是谁”这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或者就事而论,“你是谁”。什么是“自己”,它若不是扎根于和谐的身体,我们又要它何用?
这里找不到“怎么办”的告诫,也找不到延长寿命、 升级饮食和锻炼习惯或朝着更健康的方向精心调整心态的招数。要说有什么的话,我希望这本书鼓励你重新思考个人掌控身心的项目。我们都希望活得更加长久和健康;问题是,在我们大家、至少多数人往往有更要紧的事情可做的情况下,该为此投入多少生命。士兵追求身强体健,却准备在战场上捐躯。卫生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处于饥荒和疾疫中的他人。见义勇为者挺身而出,挡在袭击者与袭击对象中间。
你可以痛苦无奈地把死亡视为生命终止,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延迟死亡。也可以更加现实地把生命视为永恒(个人并不存在)的中断,抓住这个短暂的机会观察并与我们身边这个充满生机、惊奇不断的世界交流互动。
让身体保持健康、修长和受控状态的压力并未随着进入老年而停止——实际上反倒变得更加连绵不绝。朋友、 家人和医生纷纷督促老年人上健身房,“吃得健康”,至少每天要走一走。你也许幻想在承受了几十年的压力,对体力劳动者而言是几十年出力流汗之后,等着你的是一张躺椅或吊床。可是没有,未来的你很有可能要踩着跑步机,拉着高拉训练机,至少如果你有能力负担使用这些设备的费用。一本霸道的自助图书向老年人发号施令:
余生要每周锻炼六天。很抱歉,就是这样。没商量。不可能让步。没有借口。六天,认真锻炼,至死方休。
这套严苛的养生法的理由是,“一过 50 岁,锻炼就不再是备选项。你要么锻炼,要么老去。”你也许从领薪水的岗位上退了休,却得到一份新差事:上健身房。“就当是一份伟大的工作吧,名副其实。
如今,健身会员增长快的是55岁以上的人群。像“银发运动鞋”(Silver Sneakers)连锁店等少数健身机构专门瞄准老年人,有时候竟然劝阻年轻人加入——理由是老年人不想受到肌肉发达的健身男女的威吓。仿佛白发苍苍的健身人士的存在本身不足以让年轻人退避三舍似的,有些健身房不提供免费哑铃,一半因为据说哑铃落地的声音让老年人心烦,一半因为老年人更有可能使用运动器材,他们也许认为哑铃是对自己的谴责。在我光顾的混合年龄健身房,会员向 50 岁以上的人群倾斜,“锻炼不再是个备选项”。 更执着的人也许只把健身房当作健康养生的一部分;他们早上跑步或骑自行车几英里到达健身房。58 岁的白领工人马克上班前早上 6 点钟锻炼一次,下班后再锻炼一次。他的目标是什么呢?“活下去。”而活下去的代价是无止境的辛苦劳碌。
我们常常说起 1997年以 122 岁高龄去世的法国妇女珍妮·露易丝·卡尔梅特——已经证实长的人类寿命,把她视为健康老去的典范。卡尔梅特一辈子没上过班,但可以说她“得到了锻炼”。丈夫还活着时,她和有钱的丈夫喜欢打网球、游泳、击剑、狩猎和登山。她85岁时开始击剑,到111 岁住进养老院,每天早晨都从在轮椅上做操拉开一天的序幕。想要寻求饮食建议的人们会大失所望;她爱吃牛肉、油炸食品、巧克力和重糖重油的蛋糕。按照今天的标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她还抽烟,有时抽雪茄,不过,禁烟宣传家获悉她后几年承受着持久的咳嗽,应当感到释怀。这就是“成功老龄化”,除了它要求巨大的时间投资,与根本没有老去几乎无法区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