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亲爱的图书馆

書城自編碼: 362304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纪实文学
作 者: 苏珊·奥尔琳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49634583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40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财富方程式
《 财富方程式 》

售價:NT$ 352.0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售價:NT$ 454.0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售價:NT$ 602.0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售價:NT$ 254.0
我们终将老去:认识生命的第二阶段(比利时的“理查德·道金斯”,一位行为生物学家的老年有用论
《 我们终将老去:认识生命的第二阶段(比利时的“理查德·道金斯”,一位行为生物学家的老年有用论 》

售價:NT$ 418.0
祛魅:对世界祛魅是一个人变强的开始
《 祛魅:对世界祛魅是一个人变强的开始 》

售價:NT$ 286.0
家族财富传承
《 家族财富传承 》

售價:NT$ 704.0
谁是窃书之人 日本文坛新锐作家深绿野分著 无限流×悬疑×幻想小说
《 谁是窃书之人 日本文坛新锐作家深绿野分著 无限流×悬疑×幻想小说 》

售價:NT$ 25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00
《 书籍秘史(随机赠送埃及原产莎纸草藏书票,西班牙销售400000册!荣获西班牙国家散文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盛赞!) 》
+

NT$ 289
《 书店里的七种人 》
+

NT$ 408
《 你和我 》
+

NT$ 284
《 彩虹来了又走了:一位母亲、一个儿子,关于生命、爱和失去的对话(蔡康永深情推荐) 》
+

NT$ 285
《 烽火守书人:伊拉克国家图书馆馆长日记 》
+

NT$ 400
《 美好时代的背后 》
編輯推薦:
★ 1986年洛杉矶图书馆大火,超百万册书烧毁,重启调查一段被遗忘的好莱坞往事
烧毁百万册图书的凶手为何迟迟未被找到?《纽约客》专职作家苏珊·奥尔琳重启尘封三十年的旧案,展开一场寻找焚书凶手的悬疑之旅,深入一个嫌疑犯的多重人生,还原了一场长达七年的全民救书活动,回溯一段被遗忘的80年代好莱坞往事。
★ 这是一封献给图书馆的情书,也是一本了解图书馆的百科全书
这是一封献给图书馆的情书——从仅供白人男士的小房间到无家可归者的庇护所,本书回溯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的百年历史,亦展望了图书馆作为教育中心和社会枢纽的美好未来。
这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图书馆百科全书——花费七年深入调查图书馆行业,探访多个少为人知的馆内部门,全面展现现代图书馆如机械般精准的运作方式和庞大体系
★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年度好书,Goodreads超6万读者好评,占热销榜50周
口碑及市场双丰收——专业媒体认证:美国Amazon4.3分高分,被知名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列入年度好书;万千读者叫好:Goodreads超6万读者打出好评,占据《洛杉矶时报》榜超过50周。
★ 受何伟等名家推崇的“奥尔琳
內容簡介:
1986年4月29号上午,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发生了一场火灾。七个小时后,火才被扑灭,四十万本书被烧毁,七十万本书被损坏。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图书馆火灾事件,却迟迟没找到真凶。
二十五年后,《纽约客》专职作家苏珊·奥尔琳偶然得知此事,她决定重启调查,追踪涉嫌谋害百万册图书的神秘凶手。她走访嫌疑犯的亲友,请教当时的馆员和办案人员,借助前沿的纵火侦查技术,甚至亲手烧毁了一本书。在一次次交谈和质问中,在一趟趟图书馆漫步后,一场调查逐渐变为一场长达七年的图书馆之旅——
她还原了火灾当天的现场状况,从《莎士比亚》全集到《华氏451》,记下每一页被烧毁的文字;她也还原了火灾后的全城救书行动,从无名之辈到商业大亨,记下每一个为书奔走的爱书人;她探访每一个少为人知的部门,从咨询台到货运部,详尽介绍现代图书馆如同机械般精准的运作方式和庞大体系;她回溯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的前世今生,从仅白人男士使用的小房间到无家可归者的庇护所,亦展望了图书馆作为公民教育中心的美好未来。
这是一封献给图书馆的情书,也是一本了解图书馆的百科全书。在历史的灰烬中,跟随苏珊·奥尔琳的脚步,让我们走在静谧而丰富的书架间,走进有序空间背后的复杂体系,走向每一座隽永的图书馆——火可以烧毁书籍,但无法烧毁知识,更无法烧毁我们的记忆和好奇,我们的生命故事。
關於作者:
苏珊·奥尔琳
密歇根大学荣誉博士,古根海姆奖得主。
从事非虚构写作数十年,自1992年起担任《纽约客》专职作家,同时为《Vogue》《滚石》《时尚先生》等知名媒体供稿,是美国最知名的纪实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兰花贼》《星期六之夜》等书,其中《兰花贼》被改编为电影《改编剧本》,获柏林银熊奖。
奥尔琳一度宣布封笔,不再写书,因偶然得知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火灾事件,重拾对图书馆的回忆和情感,遂重新执笔,花费七年调查和创作出《亲爱的图书馆》。
內容試閱
我是在图书馆里长大的,至少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童年时期的我住在克利夫兰郊区,离榭柯高地公共图书馆系统下辖的伯特伦·伍兹分馆只有几个街区的距离。从我还很小的时候开始,每周都会跟妈妈一起去好几次图书馆。每一次,我都会跟妈妈一起走进大门,不过一进门就会分道扬镳,各自朝着自己喜欢的区域走去:要知道,即便是在我仅有四五岁时,我就已经得到大人的许可,得以在图书馆内独自行动。过了一会儿,我们又在借阅台重聚,一起等待柜台里的馆员将书里的借阅卡取出来,并用登记章盖上印戳—盖章的声音特别大,像是时间的巨拳在重重地捶击借阅卡:在那一行行属于他人和过去的、歪歪扭扭的截止日期下方,再印上一行歪歪扭扭的截止日期。
我们在图书馆待的时间,对我而言永远都不够长,因为这个地方实在太丰富了。我喜欢在一排排的书架边来回晃悠,一遍遍地扫视书脊,直到被什么东西一下子吸引住才会停下脚步。每次造访都十分梦幻,宛如过渡平滑又自然的幕间乐曲,每次造访都向我承诺:我离开时比抵达时更富有了。这和跟妈妈去商店完全不同,后者意味着我想要的东西和妈妈愿意给我买的东西之间的拉锯战,但是在图书馆里,我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在借阅登记完成之后,我喜欢待在车里,把所有借来的书摞到大腿上,感受它们坚实而温暖的重量,享受它们聚酯薄膜制的书套贴在腿上的触感。离开一个不用付钱就能拿到东西的地方实在令我兴奋,很快就能读到的新书也令我激动不已。在回家的路上,我跟妈妈讨论如何规划阅读的先后次序,以及需要大概多久才能还书:我们都认为这种谈话是郑重而严肃的。直至图书到期、需要归还或者续借之前,我们都可以慢悠悠地度过这段迷人却又转瞬即逝的时光。对了,我们也一致认为,伯特伦·伍兹分馆里所有的馆员都很漂亮。我们常常会在回家路上花好几分钟时间来讨论她们的美貌,接下来,妈妈总是会说出同样的话: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任一职业来相伴终生的话,那她肯定会选择当一名图书馆馆员。接着,我们两个会在心里不约而同地感叹这将是件多么神奇的事,车里这时就会出现一段短暂的沉默。
当我长大了一些之后,通常会自己走去图书馆,尽可能地多带些书回家。当然,我偶尔还是会跟妈妈一起去,还会在路上感到同样的陶醉,仿佛我还是那个孩子。即便是在高中的后一年,我已经常常自己开车前往,我们仍会时不时结伴同行。一旦有妈妈在身边,这段旅程徐徐展开时的感觉就会跟小时候完全一样:同样的节奏,同样的间歇,同样的感触和幻想,完完全全一样,都是我们曾经多次遵循的那种完美且深沉的韵律。眼下这些日子里,当我再一次开始想起妈妈的时候—尽管她已经永远逝去了—我仍然很愿意想象我们两人坐在车里,一同前往伯特伦·伍兹分馆,在那里进行一次更为波澜壮阔的旅程。
——

刚搬来加州时,我儿子还在上一年级。他在学校的项作业,是要采访一个为这座城市工作的人。我建议找个垃圾收集工或者警察,但他说想采访图书馆馆员。我们刚来不久,对这座城市尚不了解,不得不去查询近的图书馆地址,结果查到的是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斯蒂迪奥城分馆,离我们家大约一英里,正好跟伯特伦·伍兹分馆到我儿时的家差不多距离。
当我跟儿子去做采访时,被一种极为熟悉的感觉所淹没,那是对图书馆之旅的本能回忆:父母和孩子一起,行驶在去图书馆的路上。我曾有过多次这样的出行,但现在身份已经完全改变,我自己成了带着孩子参加特别旅程的家长。我们把车停好,朝图书馆走去,这还是我次来到这里。整栋建筑物洁白无瑕,看起来十分时髦,屋顶像戴着一顶薄荷绿色的蘑菇帽。从外面来看,它一点都不像由粗粝砖头建造而成的伯特伦·伍兹分馆,但真正进去后,熟悉感如同雷电一般袭来,让我有点喘不过气。时间已经过了几十年,如今我身在三千英里之外,但我依然觉得自己被什么东西抬起,迅速飞回到那个无比精确的时间及地点,回到和妈妈一道走进图书馆的场景。什么都没有改变—同样的铅笔写在同样的纸上发出同样的沙沙声,中央区域的书桌那边传来刻意压低的私语声,运书的小车吱嘎作响,偶尔会听到书本掉落在桌上的闷响。伤痕累累的实木借阅台,像船只一样大的馆员办公桌,还有那块晃动的布告栏,上面同样贴满乱七八糟的通知。这种温柔、稳重的忙碌感觉,如同厨房里慢悠悠烧开的沸水,无论在哪座图书馆都一模一样。书架上的书,这自不必多说,也一样在增增减减。
我惊呆了。实际上,时间并非在图书馆停住了,而是时间本身仿佛就存在于此,收藏在此,以及在全世界所有的图书馆里—不仅仅只有我的时间和生命,还包括所有人类的时间。在图书馆里,时间确实是被拦截了—但它不只是被拦截,同时也被贮藏起来。图书馆是一方储存故事的蓄水池,同时也储存着每一个来找故事的人。在图书馆里,我们可以窥见永生;在图书馆里,我们得以永生。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