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

書城自編碼: 362538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 者: 唐君毅
國際書號(ISBN): 9787510888441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62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外卷: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全球征途
《 外卷: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全球征途 》

售價:NT$ 653.0
家庭心理健康指南:解决孩子成长中的棘手问题
《 家庭心理健康指南:解决孩子成长中的棘手问题 》

售價:NT$ 305.0
创作经典
《 创作经典 》

售價:NT$ 653.0
西方殖民帝国的崛起(1492?1914)
《 西方殖民帝国的崛起(1492?1914) 》

售價:NT$ 449.0
ChatGPT数据分析实践
《 ChatGPT数据分析实践 》

售價:NT$ 505.0
人格分裂手记
《 人格分裂手记 》

售價:NT$ 254.0
并购与重组 : 理念、策略、流程、实战一本通
《 并购与重组 : 理念、策略、流程、实战一本通 》

售價:NT$ 347.0
分析论文集(分析哲学名著译丛)
《 分析论文集(分析哲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3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68
《 儒学评论 第十四辑 》
+

NT$ 742
《 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 》
+

NT$ 684
《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 》
+

NT$ 561
《 儒学评论 第十二辑 》
+

NT$ 455
《 儒道心性论的追究 》
+

NT$ 1007
《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唐君毅著作选) 》
編輯推薦:
作者因感中国哲学中环绕于一名之诸家义理,多宜先分别其方面、种类与层次,加以说明,而其中若干数千年聚讼之问题,尤待于重加清理,遂为《中国哲学原论》,依名辞与问题为中心,以贯论中国哲学,其方法是本文献,以探一问题之原始,与哲学名辞义训之原始,亦进而引绎其含义,观其含义之演变,并缘之以见思想义理之次第孳生之原。后之为哲学史者,可有所取资
內容簡介:
《中国哲学原论》共六卷,包括《导论篇》、《原性篇》、《原道篇》(三卷)和《原教篇》,不以个别哲学家为对象,而是以若干名辞与问题为研究中心,贯论中国哲学。重在探寻中国哲学问题与哲学名辞义训之原始,进而引绎其涵义,观其涵义演变,并以此彰显思想义理次第孳生之原。全书本哲学以言哲学史,又本哲学史以言哲学。本书是《中国哲学原论》之*部,由“理与心”“名辩与致知”“天道与天命”三部分组成,含摄中国哲学中的心、理、性、命、道、质、形、象、序、数、时、位等概念。
關於作者:
唐君毅,学名毅伯,一九〇九年生于四川宜宾,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江南大学教授兼教务长。与钱穆、张丕介联合创办新亚书院,并任教务长兼哲学教育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后,受聘为哲学系讲座教授兼哲学系系务会主席,并被选为中大任文学院院长。一九七八年二月病逝于香港,后落葬于台北观音山朝阳墓园。
目錄
自序(写作缘起、本篇大意与未及之义) .......................................1
一 缘起 ................................................................1
二 本篇大意 ............................................................4
三 本篇及次篇所未及之义 ................................................9

甲、理与心
章 原理上:“理”之六义与名理 ...........................................1
一 导言 ................................................................1
二 先秦经籍中之理及文理 ................................................4
三 魏晋玄学与名理 .....................................................22
第二章 原理下:空理、性理与事理 ...........................................33
四 佛学与空理 .........................................................33
五 宋明理学与性理 .....................................................40
六 王船山及清儒与事理 .................................................45
七 结论 ...............................................................55
第三章 原心上:孟子之性情心与墨家之知识心 .................................58
一 本文宗趣 ...........................................................58
二 论孟子之性情心或德性心之本义 .......................................62
三 墨家之知识心与儒墨思想之所由异 .....................................70
第四章 原心下:庄子之灵台心、荀子之统类心与《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 ....82
四 庄子之对人心之反省与虚灵明觉心或灵台心..............................82
五 荀子之统类心及其与孟庄荀之思想之所由异..............................91
六 总论四家之言心,并说《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100

乙、名辩与致知
第五章 原名:《荀子·正名》与先秦名学三宗..................................111
一 导论...............................................................111
二 荀子论所为有名、人所缘以同异及制名枢要.............................112
三 《荀子·正名》之目标及三惑之所以产生...............................116
四 墨者言名,与以名乱名...............................................119
五 惠施及道家言名,与以实乱名.........................................121
六 公孙龙派之言名,与以名乱实.........................................126
七 名之固善及本文结论.................................................130
第六章 原辩:《墨子·小取》篇论“辩”辨义..................................133
一 缘起...............................................................133
二 辨《小取》论“辩”之七事非“辩”之七法.............................134
三 辨“或”与“假” ..................................................137
四 辨“效” ..........................................................140
五 辨“辟” ..........................................................143
六 辨“侔” ..........................................................145
七 辨“援” ..........................................................147
八 辨“推” ..........................................................150
九 辨“辩”之七事.....................................................151
十 言之多方殊类异故——或是而然,或是而不然...........................153
十一 言之多方殊类异故——不是而然,一周一不周,一是而一非.............158
十二 《小取》篇之论辩之宗趣...........................................162
第七章 原言与默:中国先哲对言默之运用.....................................166
一 导言...............................................................166
二 先秦儒墨道法四家对言默态度之不同...................................166
三 汉人之以言益言,与王充之辨言虚,及魏晋清谈中之言默相望以俱存.......173
四 佛家之科判与判教,与极言说之量以超言说,及禅宗之以言破言...........176
五 禅宗之传心,与宋儒之道统及心同理同之义,与宋儒之本自得以正面立言之态
度................................................................179
六 清代学者之重辗转互证以训诂,与以言释言.............................182
七 总述中国思想对言默之态度与儒墨道之三型.............................183
第八章 原辩与默:墨庄孟荀之论辩...........................................186
一 墨家之论“辩” ....................................................186
二 《庄子·齐物论》之言“辩”与成心...................................190
三 以明、两行与道通为一...............................................194
四 言与无言...........................................................201
五 葆光与物化.........................................................205
六 孟子之论“辩” ....................................................210
七 孟庄之相异与二家可有之契合.........................................214
八 荀子之论“辩” ....................................................218
九 孟荀之辩与默.......................................................223
第九章 原致知格物上:《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228
一 导言...............................................................228
二 朱子《大学补传》之得失.............................................233
三 王阳明以《大学》之知为良知之说之得失...............................239
四 重订《大学》章句及朱子阳明释物为事之误.............................241
五 附论朱王二家以外与本文所陈者相类似之格物说.........................250
第十章 原致知格物下:《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256
一 朱子论格物致知与《大学》之止至善...................................256
二 王阳明之致良知与《大学》之知止及明明德.............................265
三 德性之知、闻见之知,及以格物致知为致知识之知之说...................270
四 朱王之融通及德性之知或良知与知识之知之融通.........................274
结论:知识之知与德性之知之四种关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