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NT$
406.0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NT$
259.0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NT$
302.0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NT$
467.0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NT$
250.0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NT$
374.0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NT$
374.0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NT$
286.0
編輯推薦:
名家名篇 美文悦读
同题散文 作文范本
●“同题散文经典”丛书,由著名学者陈子善、蔡翔主编。从中国现代名家经典作品中攫取的精华篇目。囊括了鲁迅、茅盾、郭沫若、老舍、郁达夫、朱自清、林语堂、梁遇春、冰心、张恨水、汪曾祺、王安忆等诸多现当代散文大家的经典名作。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中国现代散文名篇进行一次整体的梳理和分类。
●面向的人群广泛,适合于一般大众读者,对学习写作者也会有很大的启发
內容簡介:
同题散文经典:说梦 寻梦
同题散文经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公园
同题散文经典: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背影
同题散文经典:怀鲁迅 我所见的叶圣陶
同题散文经典:藤野先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同题散文经典:樱花赞 西湖船
同题散文经典:喝茶 茶事
同题散文经典:艺术三昧 音乐会
同题散文经典:湖畔夜饮 醉
同题散文经典:生命的路 谈生命
同题散文经典:我的祖母之死 死后
同题散文经典:我的三个弟弟 做大哥的人
同题散文经典:谈吃 上海的吃及其他
同题散文经典:山居闲话 胡同文化
同题散文经典:女子的服饰 第二件红毛衣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公园》本书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以“园”为主题的经典散文,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郭沫若的《访沈园》、巴金的《废园外》、沈从文的《春游颐和园》、汪曾祺的《花园》、吴伯箫的《菜园小记》等,共收编散文31篇。
2.《喝茶 茶事》本书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以以“茶”为主题的经典散文,有王蒙的《茶魂和茶韵》、杨绛的《喝茶》、贾平凹的《茶事》、陆文夫的《茶缘》、袁鹰的《佳茗似佳人》等,共收编散文30篇。
3.《湖畔夜饮 醉》本书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以“醉”为主题的经典散文,有黄裳的《酒话》、丰子恺的《湖畔夜饮》、贾平凹的《酒》、巴金的《醉》、林清玄的《飞觞醉月》等,共收编以酒为主题的名家经典散文44篇。
4.《怀鲁迅 我所见的叶圣陶》本书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以“友”为题的经典散文,有鲁迅的《范爱农》和《忆刘半农君》,有徐志摩的《吊刘叔和》,也有冰心的《忆淑敏》、林徽因的《悼志摩》,郁达夫的《怀鲁迅》、朱自清的《我所见的叶圣陶》等,共收编散文37篇。
5.《女子的服饰 第二件红毛衣》本书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以“衣”为题的经典散文,有朱自清的《衣》、张爱玲的《更衣记》、陈丹燕的《第二件红毛衣》、王安忆的《服装一二三》、孙犁的《鞋的故事》等,共收编散文35篇。
6.《山居闲话 胡同文化》本书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以“住”为主题的经典散文,有鲁迅的《秋夜》、丰子恺的《楼板》、吴伯箫的《客居的心情》、林斤澜的《家乡两篇》、何其芳的《我们的城堡》、汪曾祺的《胡同文化》等,共收编散文37篇。
7.《生命的路 谈生命》本书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以“生命”为主题的经典散文,有冰心的《谈生命》、沈从文的《生命》、巴金的《生》、沈从文的《时间》张海迪的《生命的追问》等,共收编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39篇。
8.《说梦 寻梦》本书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以“梦”为主题的经典散文,有朱自清的《说梦》、郭沫若的《梦与现实》、张中行的《梦的杂想》、冰心的《说梦》、汪曾祺的《记梦》、萧乾的《童年的梦》、季羡林《寻梦》等,共收编以梦为主题的散文40余篇。
9.《谈吃 上海的吃及其他》本书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以“食”为题的经典散文,有夏丏尊的《谈吃》、迟子建的《故乡的吃食》、王安忆的《上海的吃及其他》、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等,共收编散文36篇。
10.《藤野先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本书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以“师”为题的经典散文,有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也有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汪曾祺的《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贾平凹的《我的老师》等,共收编散文40篇。
11.《我的三个弟弟 做大哥的人》本书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以“兄弟姐妹”为题的经典散文,有鲁迅的《风筝》,也有冰心的《我的三个弟弟》、巴金的《做大哥的人》,林文月的《父亲》、贾平凹的《读书示小妹生日书》等,共收编36篇。
12.《我的祖母之死 死后》本书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以“死”为主题的经典散文,有鲁迅的《死后》、徐志摩的《我的祖母之死》、梁遇春的《人死观》、三毛的《不死鸟》、萧乾的《关于死的反思》等,共收编以死为主题的散文40篇。
13.《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背影》本书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以“父母”为题的经典散文,有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也有冰心的《回忆父亲》、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文月的《父亲》等,共收编以父为题的散文42篇。
14.《艺术三昧 音乐会》本书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以“艺”为主题的经典散文,有郭沫若的《竹阴读画》、叶圣陶的《昆曲》、傅雷的《家书二封》、王安忆的《音乐会》、汪曾祺的《看画》、孙犁的《北平的地台戏》等,共收编散文30篇。
15.《樱花赞 西湖船》本书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以“行”为主题的经典散文,有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冰心的《樱花赞》、丰子恺的《西湖船》、巴金的《鸟的天堂》、迟子建的《光明的低头一瞬》、汪曾祺的《桃花源记》等,共收编散文32篇。
關於作者:
主编者简介:
陈子善,著名学者、书人、张爱玲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数据与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蔡翔,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曾任《上海文学》杂志社执行副主编,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內容試閱 :
喝茶 ◎周作人 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英文译作Teaism),而且一定说得很好。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彻巧妙的解说,不必再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观罢了。 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牛奶?葛辛(George Gissing)的《草堂随笔》(原名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确是很有趣味的书,但冬之卷里说及饮茶,以为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是一日中的乐事,支那饮茶已历千百年,未必能领略此种乐趣与实益的万分之一,则我殊不以为然。红茶带“土斯”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中国古昔曾吃过煎茶及抹茶,现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冈仓觉三在《茶之书》(Book of Tea, 1919)里很巧妙地称之曰“自然主义的茶”,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地喝了半天,好像是刚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听说闽粤有所谓吃工夫茶者自然更有道理),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子之流,只在乡村间还保存一点古风,唯是屋宇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可吃的东西应当是轻淡的“茶食”。中国的茶食却变了“满汉饽饽”,其性质与“阿阿兜”相差无几,不是喝茶时所吃的东西了。日本的点心虽是豆米的成品,但那优雅的形色,朴素的味道,很合于茶食的资格,如各色的“羊羹”(据上田恭辅氏考据,说是出于中国唐时的羊肝饼),尤有特殊的风味。江南茶馆中有一种“干丝”,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出以供客,其利益为“堂倌”所独有。豆腐干中本有一种“茶干”,今变而为丝,亦颇与茶相宜。在南京时常食此品,据云有某寺方丈所制为,虽也曾尝试,却已忘记,所记得者乃只是下关的江天阁而已。学生们的习惯,平常“干丝”既出,大抵不即食,等到麻油再加,开水重换之后,始行举箸,为合式,因为一到即罄,次碗继至,不遑应酬,否则麻油三浇,旋即撤去,怒形于色,未免使客不欢而散,茶意都消了。 吾乡昌安门外有一处地方名三脚桥(实在并无三脚,乃是三出,因以一桥而跨三汊的河上也),其地有豆腐店曰周德和者,制茶干有名。寻常的豆腐干方约寸半,厚可三分,值钱二文,周德和的价值相同,小而且薄,才及一半,黝黑坚实,如紫檀片。我家距三脚桥有步行两小时的路程,故殊不易得,但能吃到油炸者而已。每天有人挑担设炉镬,沿街叫卖,其词曰: 辣酱辣, 麻油炸, 红酱搽,辣酱搨: 周德和格五香油炸豆腐干。 其制法如上所述,以竹丝插其末端,每枚三文。豆腐干大小如周德和,而甚柔软,大约系常品,唯经过这样烹调,虽然不是茶食之一,却也不失为一种好豆食。——豆腐的确也是极好的佳妙的食品,可以有种种的变化,唯在西洋不会被领解,正如茶一般。 日本用茶淘饭,名曰“茶渍”,以腌菜及“泽庵”(即福建的黄土萝葡,日本泽庵法师始传此法,盖从中国传去)等为佐,很有清淡而甘香的风味。中国人未尝不这样吃,唯其原因,非由穷困即为节省,殆少有故意往清茶淡饭中寻其固有之味者,此所以为可惜也。 19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