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7天造一台无人机:飞控、电池、动力系统、地面站全解析
》
售價:NT$
352.0

《
大地上的中国史:藏在地理里的历史
》
售價:NT$
347.0

《
《民法典·婚姻家庭继承注释书》(家事法专用小红书,一书尽揽现行有效办案依据:条文释义+相关立法+行政法规+地方立法+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地方法院规范+权威案例,麦读法律54)
》
售價:NT$
607.0

《
地中海四千年
》
售價:NT$
857.0

《
君子至交:丁聪、萧乾、茅盾等与荒芜通信札记
》
售價:NT$
316.0

《
日和·缝纫机与金鱼
》
售價:NT$
194.0

《
金手铐(讲述海外留学群体面临的困境与挣扎、收获与失去)
》
售價:NT$
347.0

《
五谷杂粮养全家 正版书籍养生配方大全饮食健康营养食品药膳食谱养生食疗杂粮搭配减糖饮食书百病食疗家庭中医养生药膳入门书籍
》
售價:NT$
254.0
|
內容簡介: |
中国从模仿型创新到原始型创新跃进的实践,急切呼唤创新经济学理论的建立。本书初步探讨了创新经济学理论构建的一些基本问题,以抛砖引玉:*章 “原始型创新与超常型知识的治理”(方竹兰)研究了作为原始型创新根源的特有知识资源,厘清了原始型创新与超常型默示知识资源之间的关系,以利于建立中国原始型创新治理体系的理论根基;第二章“创新型人力资本及制度释放”(涂舒)研究了原始型创新的人才系统,探索了建立原始型创新的人力资本制度结构;第三章“支持原始型创新经济的金融体系”(周友刚)研究了原始型创新的财政货币制度,探索了建立原始型创新的货币资本支持体系;第四章“创新前沿产业——互联网式创新力”(白骏骄)研究了互联网式创新在原始型创新中的产业平台价值和未来衍生趋势;第五章“以创新型产业为引领加快创新驱动发展”(韩学广)研究了原始型创新的新兴产业发展路径,探索了建立创新型产业的科学发展战略;第六章“原始型创新的治理结构”(李研)对原始型创新的制度载体——组织架构进行了深入剖析,探索了创新经济发展的新型组织生态;第七章 “论政府创新政策的科学性”(陈光)研究了原始型创新中的政府职能,探索了建立原始型创新得以生成的政府新型创新政策体系;第八章“中国创新文化的培育”(叶佳笛)深入思考了原始型创新的文化建设,探索了建立原始型创新的文化系统。
|
關於作者: |
方竹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关村天成创新研究中心理事长,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技术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创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创意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未来研究会“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现代化论坛专家委员会中方专家、民政部城乡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等。退休后被中国政法大学聘为创新经济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7年被长安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中国有影响力学者”。
研究创新经济的代表著作:《中国原始型创新与超常型知识治理体制改革》《人力资本与中国创新之路》《民众经济权利演化论》《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论》等。
研究创新经济的代表文章:《新经济运行中超常型知识应用研究》《论科学家创新型劳动的价值确定》《中国实现原始型创新的体制改革重点》《中国原始型创新人力资本制度初探》《从赶超型创新到原始型创新,体制改革是关键》等。
|
目錄:
|
章 原始型创新与超常型知识的治理
节 原始型创新从直觉式创新开始
第二节 超常型默示知识——直觉式创新的源泉
第三节 超常型知识制度系统是中国原始型创新之本
第二章 创新型人力资本及制度释放
节 原始型创新的核心主体:创新型人力资本
第二节 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制度抑制下的效率损失与价值贬损
第三节 基于价值链实现的创新型人力资本释放机制
第三章 支持原始型创新经济的金融体系
节 多元科研投入体系支持科技创新
第二节 风险投资体系支持企业创新
第三节 资本市场支持产业创新
第四章 创新前沿产业——互联网式创新力
节 互联网式创新力的内涵及历史地位
第二节 互联网式创新运作机理
第三节 互联网式创新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第五章 以创新型产业为引领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节 创新型产业内涵及其特征
第二节 创新型产业在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创新型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主导产业选择
第四节 以创新型产业引领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第六章 原始型创新的治理结构
节 原始型创新经济治理结构的内涵
第二节 原始型创新经济治理结构中的“主体空间”关系
第三节 原始型创新经济的基础治理
第四节 原始型创新经济的市场治理
第五节 原始型创新经济的社会治理
第六节 原始型创新经济的环境治理
第七章 论政府创新政策的科学性
节 创新政策的内涵
第二节 典型国家(地区)创新政策的发展情况
第三节 创新政策工具
第四节 中国创新政策的展望
第八章 中国创新文化的培育
节 创新文化的界定
第二节 创新文化的特征
第三节 创新文化多样化中的矛盾性
第四节 中国创新文化的演进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从模仿型创新向原始型创新迈进,是中国进入全球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必经阶段,改变中国人已经习以为常的模仿型创新模式,探索原始型创新的典型模式,是当前中国创新经济学研究的首要课题。
中国人习惯的创新模式主要是推理式创新——设置创新项目,分析问题症结,寻找解决方案。在具体的创新管理实践中,以行政分配资金的方式组织申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由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实际上,当创新的项目开始清晰规划,能够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时,已经不是原始型创新的主要环节了。
原始型创新的首要环节是直觉式创新——由个人的天赋本能和兴趣爱好形成持久的探索激情,生成超常的创意灵感,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甚至变革当今世界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直觉式创新牵引下,需经过解释式创新、推理式创新、扩散式创新,才能构成原始型创新的有机系统和动态流程。直觉式创新通过兴趣爱好形成创新起点,推理式创新是在兴趣爱好反复试验的基础上确立计划项目;直觉式创新的目标是通过预测想象创意未来,推理式创新是解决已知问题。直觉式创新主导原始型创新的发动和突破,推理式创新负责创新产品的落地。如果没有直觉式创新的主导,光靠推理式创新,只能达到模仿型创新的层面。由于缺乏对直觉式创新的认可,目前中国的创新管理往往把计划项目的资金配置作为主要任务,而忽视对人们兴趣爱好的尊重与保护。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以来,虽然国家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原始型创新不足的深层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