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神医嫡女·2
》
售價:NT$
254.0
《
近世闻人掌故
》
售價:NT$
347.0
《
余华长篇小说全集(共6册)
》
售價:NT$
1785.0
《
非线性定价
》
售價:NT$
755.0
《
艰难时代
》
售價:NT$
449.0
《
深入浅出人工智能
》
售價:NT$
352.0
《
成长的心智——重新思考时代与心灵
》
售價:NT$
449.0
《
外卷: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全球征途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1.书稿的名称“从工匠到艺术家:20世纪的中国美术陶瓷从业者”非常清楚地揭示了所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以中国陶瓷的典型代表广东石湾和江西景德镇为案例,探讨从业者身份在20世纪的转变。
2.作者在开篇即言明,“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含义是“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因此,虽然书稿的论述重点“身份”研究是以人为主体对象,但实际上,对于围绕着人展开的工艺美术活动而言,这一行为本身也因其与人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具有了身份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3.景德镇与石湾两地的陶艺,创作风格各有千秋。基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生产资源、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艺术表现形式。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对景德镇、石湾两地陶瓷业发展史和地方社会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之,同时通过大量调查和资料,考察景德镇与石湾两地不同时期的的产品在题材、形式、风格上受国家与地方社会变迁、时代风尚影响而产生的变化。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御窑所在之江西景德镇和经营民窑之广东石湾的美术陶瓷从业者为案例,探讨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美术陶瓷从业者如何演变成今天的艺术家,即从“工匠”到“艺术家”身份转变的历史建构过程,并且在面对不同的地方艺术传统下,艺术家的建构过程展现了何种不同特点。本书的研究基于大量的田野考察和文物史料,采用社会学和艺术史学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切入,考察清末民初陶瓷消费市场、审美观念以及展示方式的转变,再由微观处论及景德镇民国时期名家产生的情况等问题,对目前石湾陶艺和景德镇民国陶艺史的研究有着补白的作用。
|
關於作者: |
黎丽明,广东佛山人,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现任职于广州艺术博物院陈列研究部,副研究馆员,从事广东美术史及广东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及展览策划工作。
|
目錄:
|
第一章 概述
问题:艺术家的身份是怎样建构的? 4
研究的对象及其研究回顾 11
材料与方法 24
各章内容概要 26
第二章 工匠与艺术:近代陶瓷的消费与审美
世界陶瓷消费的革命 30
陈列方式的改革:展览会与商品陈列 34
美术的展示与美术品 38
景德镇的美术家 44
美术陶瓷的生产与消费 53
结语 59
第三章 20 世纪前期之景德镇瓷业改良与陶瓷艺术
以改良为名的商业革命 62
制瓷技术的改变 72生产制度的延续 82
经济恐慌下的陶业改良 85
身份的强化:优秀技术员工与画瓷专家 97
结语 102
第四章 手工生产与陶瓷艺术:石湾名工匠的出现
声名鹊起:石湾陶塑脱广窑而出 106
从瓦脊陶塑到案头摆件陶塑 112
美术家与美术:身份、风格与鉴藏知识的建立 117
日用陶业之改良与衰落 128
作为地方文化代表与“艺术品”的石湾陶器 135
战后陶业的萧条与石湾公仔行的繁荣 142
结语 144
第五章 工业化与民间艺人
概念的延伸:手工业改造下的民间艺术与民间艺人 149
身份的确立:工业化生产下的艺人 159
景德镇瓷器生产之典范:陶瓷研究所 163
石湾陶瓷的工业化改造 173
地方陶瓷的代表:石湾陶塑及其艺人 175
艺人的文化改造与身份确立 184
结语 189
第六章 从“民间艺人”到“工艺美术师”“艺术家”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的景德镇陶瓷生产 192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景德镇的瓷业恢复 195
“工艺美术师”身份的确立 198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的石湾陶业与艺人 206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的石湾陶塑及其作者 208
石湾的工艺美术师及其创作 214
艺术家与私营工厂的出现 223
结语 232
第七章 结论:艺术家的塑造
陶瓷工业化与名匠、名家 236
陶瓷文化传统的影响 239
回到物本身的艺术史 243
附录
各章统计列表 248
征引文献及参考书目 264
后记 281
|
內容試閱:
|
清末宣统年间,陶瓷鉴藏家陈浏是这样评价陶瓷工匠的:
画纸绢者,不屑于画瓷也。而能画瓷者,又往往不能画纸绢。国初 刻玉范铜之俦,率皆姓氏流芳,表扬弈祀。而画瓷者,多湮没不彰,致 可慨喟。画者且不能传,又况于制坯掌火者乎。其实绝技通神,艺进于道。 若明季陶人吴十九者……
中西历史上不乏赞美陶瓷工匠的陶瓷鉴评家,陈浏并不是第一位。在这段话中,陈浏称赞陶瓷工匠“绝技通神”,然而他也指出 尽管他们技艺高超,但他们的名字并没有为人们所记载、传颂,陈 浏深感遗憾和同情。我们无法知道陈浏的感慨是否得到同时代人的 共鸣,不过工匠们默默无名的历史正是在 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被 慢慢地改变。这一章,将以 20 世纪初陶瓷消费与审美观念的变革为 线索,尝试勾勒陶瓷成为“美术品”、陶瓷工匠成为“美术家”的 历史转变。
世界陶瓷消费的革命
19 世纪,欧洲国家的陶瓷生产技术已非常成熟。参加了 1876 年 美国费城博览会的李圭,这样描述当时日、英、法、德几国的瓷器:
(日本)又有大瓷瓶一对……外绘虽尚美观,而其质似不若华产坚 致,价亦二千元。 (英国)物以瓷器为最,质洁白而工精细,价值亦不甚昂。初西国无瓷器,乃自中国访求,回国潜心考究,始得奥妙。今则不让华制,且有过之无不及之势。杯、盘、瓶、盂,有特绘中华人物花草者,又牌号上大书中国泥土所制者。
(法国)其自制瓷器亦绝佳,英国而外,无出其右。
(德国)今来赴会……瓷器尤良。
(中国)物产以丝、茶、瓷器、绸货、雕花器、景泰器,在各国中 推为第一……会内瓷器早经售罄。
李圭对中国的瓷器并没太多批评,有“在各国中推为第一”的 印象,日本的瓷器虽美观但质地不及中国瓷器。不过,他也盛赞了 英国、法国、德国的瓷器。这三国,恰恰是最快研制、最先大量生产瓷器、技术最先进的欧洲国家。其中,他认为英国的瓷器“质洁 白而工精细”,19 世纪英国威治伍德(Wedgwood)以及道尔顿(Dolton) 两大陶瓷公司即以生产洁白精致的骨瓷著称。李圭的游记说明了在 19 世纪中期,虽然国人认识到外国制瓷技术的先进、外国瓷器的精美,但对本国产品仍颇具信心。
及至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陶瓷业发展情况大为不同。在 当时的欧洲,制瓷技术早已不是秘密,并且随着制瓷机械的发明创 造与窑炉的改进,制瓷生产效率和瓷器的质量、数量都有大幅度的 提高。特别是日本,自 19 世纪中明治维新之后,向德国、法国学习 陶瓷生产的新技术,其生产能力直追欧洲。20 世纪初,这些国家开 始转而向历史悠久的陶瓷大国中国倾销工业化陶瓷产品,日本更成为向中国输出瓷器的主要国家之一。在 1899 年就已有人提道:“日本瓷质本不及我,然其能师法法人及我之所长,变而通之,其器遂日新月异,且盛行于南北美洲,即我通商口岸,亦多用其物,景德镇之瓷,几为搀夺,而广东、山东、福建无论矣。” 景德镇瓷瓷质虽好, 但绘画图案板而无趣,价值却比洋瓷贵,比如一个时装美女瓷人偶 在当地卖 13 元,到汉口卖 18 元,而大小相当的洋瓷人偶才卖 1 元多, 可见价格差距之大。4 1896 年至 1930 年由海关统计的外国瓷器入口 情况(表 1)可见,20 世纪初外瓷入口数量增加之迅猛。与 19 世纪 以前相比,国内市场上无疑多了许多陶瓷器可供选择,国人的陶瓷 消费习惯也开始逐步改变。
外瓷大量入口引起时人的关注,而最重要的莫过于利权为洋人 所夺,即洋瓷侵占了本国陶瓷器的市场。1914 年,时人对景德镇瓷 器的观察有这样的描述 :
外人对于吾国日用常品则加意仿造。余前年在南京见日本瓷器,小 至茶盅酒杯亦莫不仿造吾国样式,虽现在消数不大,然不可不注意也。 其他外瓷,入夺去之利益已不可胜数。自洋瓷脸盆输入,景德镇之瓷脸 盆淘汰矣。自彼硬质陶器之各种餐盘输入,各地之茶楼酒肆不见有景德镇之瓷盘矣。
由这段资料可见,日本瓷器的样式其实是仿造我国日常用瓷,在 1914 年其销路还不甚广,但其他种类的洋瓷则已占据了大部分的瓷器市场,比如洋面盆和硬质陶器餐盘的输入,已令景德镇瓷器销 量受到严重影响。20 世纪初外国已使用机械生产陶瓷,其制品相对 手制瓷器有着质地轻薄、成本低廉的优势,以致大量使用日用陶瓷 器的茶楼酒肆也不再使用景德镇的产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