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陈寅恪四书
》
售價:NT$
1469.0

《
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
售價:NT$
347.0

《
开放科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
售價:NT$
505.0

《
武器化的知识:国联、自由秩序和软力量的使用
》
售價:NT$
403.0

《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方尖碑)
》
售價:NT$
607.0

《
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NT$
398.0

《
理由至上
》
售價:NT$
602.0

《
千秋堂丛书003: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出版说明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人获取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水平和增强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小学时期正值人生的成长阶段,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保证一定的阅读量,会让每一个孩子受益无穷。为此,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均对中小学生课内外阅读做了部署安排。2017年9月起,全国中小学陆续启用统编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名著导读”“自主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栏目或单元的设置,使得阅读尤其是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和实践有了更切实的依托。
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建议阅读的多种图书系经典名著,读之可涵养情性、启迪人生。然而,时代变迁、语言疏隔加上其他一些原因,阅读过程中,很多孩子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不愿读”“不会读”“读不下去”的问题。为切实解决这一难题,让孩子们能够轻松读,读懂、读通、读有所获,我们充分发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文学图书和语文读物出版方面的优势,推出了这套“名著课程化·整本书阅读丛书”。
丛书收录图书三十余种,以我社多年沉淀、打磨而成的优质版本为底本,精编精校。另延请有丰富教、研经验的教研员及一线
|
內容簡介: |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森的代表作,也是全球影响的著作之一。《寂静的春天》开头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村庄的突变,描述了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全方位地揭示了化学农药的危害。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是公认的开启了世界环境运动的奠基之作。卡森的主要论点是以科学为依据的。围绕农药、杀虫剂和其他有害的现代化学品,卡森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收集和查阅了大量的数据和文献资料,该书结尾有一份长达几十页的“主要资料清单”。这份清单包括几十份科学报告,作者对各领域领先专家的采访记录,还有相关的各种学术论文。从一个学者角度来看,这不仅显示作者写作所采纳的资料几乎是穷尽了当时能够搜索到的有关化学药品危害的科学研究,也说明其时已经有不少科学家意识到化学药品的危害,由此开展研究。
|
關於作者: |
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1907年—1964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她的作品《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引发了美国以至于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
张雪华,斯坦福大学环境与资源跨学科博士、环境工程系博士后,主要从事城市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为主)管理、环境与低碳政策制定与实施、环境监管、水源地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研究。在斯坦福大学担任过授课讲师和访问学者,开授过“环境跨学科研究方法”等课程,曾就职四川大学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2013-2017年),也曾担任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美国能源基金会、国际气候政策研究院、世界银行、美国自然保护协会、美国国家环保署等机构的环境与气候政策方面的高级顾问。2017年入选全球最大的Homeward Bound(HB)女性领导力培养和南极探险计划,成为该计划的第二届2018年成员(已完成)。目前担任HB计划的全球理事、全球环境专家协会理事、中国环境协会环境经济分会主任委员和成都市河流研究会理事。现任南京大学(溧水)生态与环境研究院研究员/首席科学家。
黎颖,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北京大学电子工程学士。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高级专家,微软中国产品经理。 北大校友会西雅图分会召集人、首任负责人。与人合作翻译童书《小猪摇摆夫人》等。
|
目錄:
|
目次
编者的话
前言
致谢
导读(第一至四章)
第一章明日的寓言
第二章无奈的承受
第三章死神的药剂
第四章地表水和地下海
导读(第五至九章)
第五章土壤的王国
第六章地球的绿衣
第七章无谓的毁坏
第八章鸟儿不再歌唱
第九章死亡之河
导读(第十至十二章)
第十章灾难从天而降
第十一章逾越波吉亚的梦想
第十二章人类的代价
导读(第十三至十七章)
第十三章透过狭窄小窗
第十四章四分之一的概率
第十五章大自然的报复
第十六章隆隆雪崩声
第十七章另辟蹊径
附录
DDT大事记
译后记
阅读评估
阅读链接
|
內容試閱:
|
编者的话(节选)
翻开这本书,里面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你也许觉得无趣;里面满是“狄氏剂”“对硫磷”“2,4-D”“DDT”这些令人费解的专业名词,你也许觉得头疼;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又是地球另一端的事,你也许觉得遥远;浩如烟海的经典,教材却从中选择推荐了这部看似很枯燥的作品,你也许觉得奇怪……没关系,我们先放松一下,来个“猜猜看”。
以下这些说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1.喝隔夜水和千滚水致癌。
2.绿色背景能保护视力。
3.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有害健康。
4.春茶含过量农药,茶农自己都不喝。
5.水能感知人类的情绪。
猜完了?现在我们来揭开真相,先看这个“春茶含过量农药,茶农自己都不喝”:
传言:进入3月后,国内不少茶场进入春茶开采期。随之而来,网上出现一篇文章称,春茶中含过量农药,一喝就中毒。而夏秋季的茶叶更是可怕,连茶农自己都不喝。文章还指出,中国茶叶98%有农残。消息一出,引发网友热议。这茶到底还能喝吗?
真相:春茶一般指由越冬后茶树第一轮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此时气温大多低于20℃,没有虫害,打了农药反而增加成本。所以,春茶里面一般不含农药。至于“中国茶叶98%有农残”“夏秋季的茶叶更是可怕”等说法,专家表示,农残并不等于农药超标,在泡茶过程中,只有微量残留农药会进入茶汤中,对人体健康一般不会有影响。
…………
答案:上述5种说法都是假的。你都猜对了吗?
你瞧,科学是不是离我们并不遥远?《寂静的春天》里的农药、杀虫剂、除草剂其实也离我们很近。你吃的饭菜里,农残超不超标?你走过的校园、街道、公园绿地,使用的养护品是不是化学品,是不是符合标准?眼光再放远一点,城市绿心、美丽乡村正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章里有没有些不和谐的音符呢?《寂静的春天》这本小书里,原来藏着“科学普及”这篇大文章。
…………
生活中,我们由于缺乏基本常识,被简单直观的表象“忽悠”的例子还有很多。要理性认识现实,就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要让公众在各种“伪科学”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正是科学普及的责任之一。
面对“网络传言”,我们要有一定的科学、法律、社会常识,提高“免疫力”要确认网络信息的出处和可靠性,看信息是否有夸张成分;事件都有多面性,要避免被单方面陈述所误导;要对疯狂煽情的信息特别警惕,真相力量足够大是无须煽情的。这些认识,没有科普,我们如何知晓?
科普还在担当着普及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重任。科普的目的不是培养科学家,而是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工作,像科学家一样处理各种事务,就像学习钢琴,不一定是为了成为钢琴家一样。科学精神就在于质疑、反思和实证。
敢于质疑,经常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为解决问题而积极思考,这就发展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在提出问题、质疑和解疑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尝试运用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这就发展了我们的创造力。可以说,怀疑精神与个性张扬息息相关;怀疑精神与自由意志息息相关;怀疑精神与民族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怀疑精神与人类的文明进步息息相关。
我们提倡不唯上不唯书的怀疑精神,但仅仅具有怀疑精神是不够的。实证精神,才是科学精神中更为重要的。我们可以看到,《寂静的春天》中滥用农药、杀虫剂和其他化学品给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带来危害的观点,它们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
阅读任务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在《寂静的春天》里,卡森走的是怎样一条路?这么多的资料和数据,她为什么这样走?请你用思维导图画出这条路,并表现出路边“建筑”之间的关联。
前 言(节选)
《寂静的春天》初版于1962年[1],它催生了世界环保运动和环境政策的发展,被普遍誉为唤醒公众环境意识的启蒙之作。作为一部经典的环保著作,作者除了大量引用科学研究文献体现其科学性,也用了激情震撼如诗歌一般的文学修辞手法,旨在唤醒公众关注,警惕滥用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品对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呼吁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决策者和公众接受并肯定了此书的价值,连出于担心自身行业利益受损而竭力反对甚至诋毁此书的美国化学界也最终转变态度,于2012年将其列为“国家化学史上的里程碑”。即便如此,围绕此书的争议始终未曾消散,这与作者融科学的理性和文学的感性为一体的独特写作方式有很大关系,这样的科普写作在20世纪60年代是不多见的,其经久不衰的影响力佐证了这种写作方式在传播理念和唤醒公众意识方面的巨大成功。
…………
20世纪60年代,是人与自然分割、公众普遍相信人类使命就是征服自然的时代,卡森通过展示自然界是一个相互关联与互相依靠的体系、人类是这个关联网的一部分、破坏关联网的内在完整性最终将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等系统理念,成功地唤起了公众的关注。这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科学家,更因为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全书以一个寓言开头,初看有些突兀,不像科学论文或科学教科书惯有的模式,但这是一个有效的文学载体,抒情式的描述,情绪强烈的韵律,诗一般的语言,给人很强的画面感,即刻抓牢注意力,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
[1] 本书据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2002年版译出。
第一章 明日的寓言
在一个美国中部小镇,生灵与环境相处和谐。小镇上的农庄,棋盘般排列规整,田间地头,作物生气勃勃,果树长满山坡。春天,繁花盛开在绿色原野上,如云儿朵朵;到了秋天,橡树、枫树和桦树,在松林里像火焰般闪耀,光彩夺目。狐狸在山里吟叫,小鹿静静穿过田野,在秋天的晨雾里若隐若现。
小路两边,月桂、荚蒾、赤杨、野花,各种繁茂的蕨类植物交相辉映,一年四季都令人心旷神怡。即便到了冬天,路边也风景迷人,小鸟纷纷在小路边驻足,啄食雪中露出的浆果和枯草的穗头。这里的乡间,鸟类数目繁多,种类丰富,闻名遐迩。春秋两季,成群的候鸟迁徙路过此地,远近的人们纷纷赶来观赏。溪水自山上潺潺流下,干净清洌,途中阴凉的小池塘是鳟鱼产卵的好去处,为垂钓者所喜爱。这种场景,从第一批居民建房挖井、修建粮仓时就有了,多年未变。
然而,一场诡异的灾难悄悄降临,一切都开始变了。村落像是受到了诅咒,处处是死神的阴影:不明原因的疾病在鸡群里蔓延,牛羊染病而死。农夫们常常谈起家人的诸多病痛,镇上不断出现新病症,大夫对此束手无策。有些原因不明的猝死病例,死者既有大人也有小孩,有些孩子在玩耍时突然染病,几小时之后就死了。
周遭出奇的静默。鸟儿都去哪里了呢?人们说到小鸟就困惑不安,后院的喂鸟处已经荒废,目光所及的鸟儿奄奄一息,浑身战栗,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死寂的春天。曾几何时,知更鸟、猫鹊、鸽子、松鸦、鹪鹩,其他不知名的小鸟,一起在清晨合唱,回音久久不去,如今却了无声息,田野、树林、沼泽,到处一片静寂。
农场里,母鸡依旧还在抱窝,却孵不出小鸡。农夫们抱怨无法养猪,新生猪崽个头太小,活不了几天。苹果树的花正在盛开,却听不见蜜蜂的嗡鸣,没有蜜蜂授粉,自然无法结果。
一度赏心悦目的小路两旁,随处可见枯干焦黄的植物,仿佛刚刚被火舌舔过。这里一片死寂,了无生机,连溪流也失去了生气,鱼儿已经绝迹,垂钓者不再光临。
屋檐下的排水管里,房顶上的瓦片之间,依然可见斑驳成片的白色粉粒。几周前,屋顶、草坪、田地和小河上,到处都是这样的粉粒,如雪花一般。
这个世界病了,万物无法获得新生,而始作俑者既不是巫术,也不是敌人,是人们自己。
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小镇,但在美国或世界的其他地方,却能轻易找到一千个类似的小镇。据我所知,还没有一个社区经历过所有这些灾难,但其中每一种灾祸都在某处实实在在地发生过,不少现实中的社区都经历过这些情形中的很多种。恶毒的幽灵正悄悄向我们逼近,原以为只存在于想象中的悲剧,很可能变成严峻的现实。
是什么让无数美国城镇的春天变得寂静无声呢?本书尝试给出答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