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严复与福泽谕吉启蒙思想比较(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750.0
《
甘于平凡的勇气
》
售價:NT$
225.0
《
存在与结构:精神分析的法国转向——以拉康与萨特为中心
》
售價:NT$
240.0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多模态技术应用实践指南
》
售價:NT$
495.0
《
石油帝国的兴衰:英国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
》
售價:NT$
445.0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50.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
編輯推薦: |
老舍文学奖得主程青 “城市新中产文学”定音之作
流金岁月里的热闹与纠缠,悲欢与成长
繁华都会的情与爱,当代精英的浮世绘
这是一部中产家庭流变史,更是一本中年困境启示录。 李敬泽 | 邱华栋 | 贺绍俊 | 格非 倾情推荐
|
內容簡介: |
内容介绍:
以高档社区沁芳园为舞台,《盛宴》辐射了当代中产家庭群落的鲜丽人生。作家、教授、医生、金融与互联网高管、商人等各界精英渐次出场,即便全职太太,都是名校海归。八对夫妻,在欢宴中坦陈着各自的爱情婚姻故事,在看似不经意的对话里编织出彼此生命的经纬,谈笑风生与觥筹交错间丰盛了城市的声音与颜色。
然而,盛宴易散,良会难逢。杯子碰在一起,回响的也许都是梦碎。当众人眼中的完美家庭出现罅隙,热闹背后浮起失序,帷幕落下后的生活又该何去何从?亲密关系的逸出与博弈,藏着他们的情感纠葛、心理隐秘甚至精神之惑。
|
關於作者: |
程青,出生江苏,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湖边》《天使》《温暖的寒夜》《成人游戏》《回声》《发烧》《恋爱课》《绿灯笼》《美女作家》《织网的蜘蛛》《月亮上的家》,小说集《十周岁》《上海夜色下的36小时》《今晚吃烧烤》和散文集《暗处的花朵》等。获得老舍文学奖。
|
內容試閱:
|
穿透故事我们看见什么 小说里总是有故事发生,这就引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对故事的期待。如果没有故事,不仅读者会失望,作者也会像没有把事情做好一样惶恐。但是,我个人觉得小说可以讲故事,甚至应该讲故事,然而一定不仅仅是讲故事。尤其是现代小说,挤在前面的故事很可能被拦到后面,或者就像一颗即将进入炒锅的鸡蛋那样被打碎。为什么会这样?这大概就是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吧,或许可以说是某种趋势。因为艺术求变,变来变去,就会出现不一样的特质,不一样的习性,不一样的腔调,不一样的面目。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它的虚构性,它与现实世界或明显或微妙的联系,它探求的意义和它的弦外之音,这些似乎都不会变。 在《盛宴》这个小说里,我不想把故事写得太像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我希望它更像生活场景,更像生活心得,更像一些个体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感受,我并不确定做到没有。我想使用的是大量的犹如来自生活本身的原始材料,它们芜杂、新鲜、扎实,就像青翠的蔬菜和芳香的水果,像原木,像溪流,像一堵刚砌好还没有粉刷的墙,我同样并不确定做到没有。 对于虚构文本来说,其实一切都是设计。那些看上去就像真实发生过的事情,通常也是经过修剪和重组的。如果用图纸到建筑物作比方,所不同的是,小说在写作过程中会有许多的意料之外,就像窑变和水墨画晕染的效果,甚至可以称作神来之笔。即便偏离原来的轨道,如同野马一般不好驾驭,大约也是作家们所喜闻乐见的,甚至是梦寐以求的。为了获得更多一点的天然纹彩,在《盛宴》这个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小说里,我宁可多费心思,甚至多走弯路。 写《盛宴》的时候我尽量忘记一个小说要承载的种种使命,我不愿意它像一辆超载的卡车一样不堪重负,甚至后只能心一横冒险冲上陡坡才能刹得住车。作为阅读者我喜欢各种质地的小说,但我看重的是一个小说能打开和推进我对人与世界的认知——其实这个要求并不吓人,只要你告诉我一点点我所不知道和没有认识到的,我便心满意足。当然,我想要的这个“一点点”或许不是知识,更不是资讯,而是发现和感悟。基于自己阅读时的私心,作为写作者我也想把自己偷偷攒下的一点私货奉献给读者,有些话,甚至是很多话,除了在小说里,在别处我是不会说的,或者说我也没有机会说。 《盛宴》的主人公黎明睿和朱莹莹是海归,他们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父母那代人有一定的财富积累,自己也有谋生的能力,不用为生计发愁,他们因爱结婚,家庭幸福,生活近似完美,然而,他们的生活还是坍塌了——许多文学作品包括经典名著写的都是一个坍塌的过程,越是汇集了难得的美好因素,越是搭建得美轮美奂,临到结局,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越是令人悲怅。“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句话是通过小说中酷爱事业、相信女人自立自强的医生裴真真说出来的,她和主人公夫妇一样也是海归,她是这个小说中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一位。我想说的是,无论乐观还是悲观,就像奔跑在环形跑道上,向左或向右轨迹大致是一样的。了解生活,懂得生活,能让人看到更多本质性的东西。 当然,甚至本质都是虚妄,或许根本不存在那个所谓的本质。如此,小说倒是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自由度。如果说写小说的过程从起到落是一条抛物线的话,我们可以从线上的任意一点开始,到线上的任意一点结束。而我想象中,这根线大的趋势即便类似于抛物线,细部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曲折多变,断断续续,缠绕纠结,犹如一团乱麻。一个写作者的工作就是将这团乱麻纺成一根绵长柔韧的线,更高的要求是织成一件无缝的天衣。这件事还可以用另一个比喻,写小说就像是在两个似有若无的点之间架起一座天堑变通途的桥梁,当别人从这座桥上经过时,还必须能够让他们有脚踏实地的感觉。 对我来说,写小说的每一天都是挑战。迷路的时候很多,摔倒的时候不少,有时直接崩溃。然而,《盛宴》却是我写得非常顺手的一部小说。从开始写小说到现在我已经写了三十多年近四十年,“顺手”对我来说已经越来越难以企及。记得刚坐下来写中短篇时,三五万字的小说一气呵成,写完之后几乎无需修改。后来就不行了,说不出为什么,稿写完,以为完成了,上手一改,满纸花。二稿总算连缀成篇,仔细一读,改不胜改。三稿好容易把一个个隧道凿通,再看,还是毛病迭出。就是这般在泥泞里挣扎,每天的跋涉都困难重重。我越来越觉得写小说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它甚至不因经验的累积而熟练,根本没有熟能生巧这一说,即使是写一个篇幅不长的短篇,也能让你精疲力竭。而且,一个小说终能否顺利完成根本无法预料,有时勉强完工,因为不自洽和没意思只能一笔勾销。所以,能够写一部“顺手的小说”,就如同命运的馈赠。 《盛宴》这部小说的主干部分初是以片断的方式完成的,比如黎明睿和朱莹莹的故事、宋蒺藜和杜总的故事,都是独立成篇的。有趣的是我在写这部长篇的时候脑子里忽然跳出了一个短篇,还是非写不可的那种,于是我只得停下来另起炉灶——这个短篇是写一个心性孤傲宁为玉碎的年轻人在职场和婚恋中的遭遇,题目也想好了,叫《世界上美的岛》。大约写了一个星期,我被一股力量又拉回到了长篇,然后,这个短篇中的主人公居然也被我带进了长篇,他仍叫宋蒺藜,爱上了长篇中的女主人公黎太太,他仍是心性孤傲宁为玉碎,一点没变,结局也就可想而知。我没有想到这个长篇竟有这样的吞并能力,生生吃掉了我的一个短篇小说,这在我的写作历史上也是次。 想想我确实是很喜欢写长篇,虽然很累,而且不时会产生没有尽头之感。记得读过一位美国女作家的访谈,她坐下来写一个长篇,以为两三年就能完成,结果一写就是十七年。她说我要是早知道这么费劲,可能根本就不会开始。长篇之难,可见一斑。我写一个长篇花上一两年是正常的,有时花费的时间更长。只要动了笔,在相当长的日子里,不是在写,就是在改,每天早晨醒来一睁眼就想到有几千字的定额需要完成,因为一旦松劲,再拿起来犹如搬山,关键是很可能泄了气再写不下去,让半成品成了不可救药的烂尾楼。然而,写长篇又很像是慢跑,写作的大部分时间里可以保持一种平稳舒缓的节奏,不需要冲刺,慢慢写,一点点来,简直相当于在疲惫的长途跋涉中还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不能不说是一个隐藏的福利。而且,因为长篇无法一朝一夕完成,作者有时间和小说中的人物相处,相爱相惜,耳鬓厮磨,我感觉因为总在心上,每一天对笔下那些人物的了解都会增加。一天一天,和他们处成了熟人、朋友、亲人甚至是自己,对他们相知到细节,再写自然从容不迫,且游刃有余。 在某次北京SKP的新书发布会上,一位著名的评论家说,以前农耕社会大家的生活大同小异,一个村的人要处理的人生问题可能差不太多,而现在,比如就是楼下这条大街上任意五百个人,他们可能有各不相同的难题要面对。这正是小说所要挖掘和探索的。 我非常赞同。大都市,现代生活,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元复杂的社会,这些都特别考验一个作家。在小说中,一个作家不仅要处理自己的人生经验,还要处理笔下一系列人物的人生经验,这确实是艰巨的,也是困难的,但也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我自己读小说,人生经验和感悟总是特别吸引和打动我,读小说也拓展了我的阅历。我在一篇文章中写到,除了向生活学习,我更多是从小说中学习生活,并通过小说来熟悉和认识生活。 《盛宴》写的是当下的故事,里面所有的人物都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们跟我们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他们去的超市、餐馆、咖啡店、学校、医院、电影院说不定也是我们经常去的,他们就在我们中间,他们也跟我们一样恋爱、结婚、生子、养家。因此,实际上他们也是在演绎着我们的故事,他们的所思所感,他们的希望和欲望,他们的喜悦与疼痛,在某种意义说,也正是我们的。 诺贝尔奖得主彼得·汉德克说:“表演的目的不是戏剧,而是真实。”小说也一样,它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故事背后的东西,甚至不光是意义,或许是无意义——不光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有可能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及那些“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和“不思量,自难忘”的属于某个人心中隐秘而创痛的情感和感慨。 2020.11.29
我和老唐结婚的第七个年头他终于决定买房,房价在当时看已经是涨上了天,但和后来相比其实才刚刚爬到山坡上。出乎我意料的是一向以理性著称的理工男老唐头脑一热竟然看中了沁芳园的房子,那可是刚开盘不久的崭新小区,位于城市的东北部,既是上风上水,又离机场和CBD都不算太远,周边不仅道路通达,河水流淌,树木茂密,建筑疏朗,而且设施一流,购物中心、大型超市、私立医院、国际学校应有尽有,用老唐的话说“是顶配的”。据说沁芳园的每一座房屋皆由名师设计,坚固美观,空间合理,节能环保,无论是营造理念还是材料选取都是国际的。我知道“先进”这个概念是能打动老唐的心的,其实我也跟他一样。然而,就像俗话说的,一分钱一分货,这里的房子贵得厉害,比周边看上去差不多的小区均价要高出三到五成,而且因为是新近开盘,连二手房都没有。如此之高的价位无疑令我们望而却步,但老唐却像是陷入恋爱一般痴迷于这个楼盘不能自拔,其实他恋爱之时也未见得如此头脑发热。不知有多少次下班之后他开着他那辆从刚工作时就买的二手宝来带我到这里来看楼,那些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的房子,对我和老唐而言,简直不是工人们建造起来的,而是我们两个一眼一眼愣给看起来的。我们不仅看见了房子,看见了心目中未来的家,还看见了两个人共同的美梦——我一直认为自己和老唐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如果非要找出什么共同之处的话,想有个自己的小窝安定下来大概就是我们的共同之处吧。而实际上我们在对沁芳园一往情深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货比三家,我们踏遍了方圆十几甚至几十公里的售楼处,想找到一个性价比更胜沁芳园的楼盘。然而相比之下,老唐竟对沁芳园执念更深,而我则完全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每次听他嘴里念念叨叨“要买就买个好的”,我比听他说情话还要心荡神驰。 我们终决定买下沁芳园的房子除了它是我们心仪的小区,梦中的小区,还有一条也是坚实有力的理由就是这里的房子带有巨石国际学校的入学名额——只要买这个小区的房子,我们心爱的女儿小糖果儿就能顺理成章进入那所万千望子成龙家长梦寐以求的高大上的学校,为了小宝贝儿我们自然是在所不惜。我们拿出所有积蓄,包括双方父母的无私援助,加上积攒多年一分未动的公积金,又去银行申请了额度的贷款,才算在这个有湖有花风景如画的小区里买了一套面积小的公寓。——在这个以别墅为主的小区里,只有这的一栋公寓楼,还有个听上去既雅致又动听的名字叫“花间美庐”,楼书上介绍说这样的建筑突出材质的本来风貌,多用木料石料,并将自然风景引入到室内,注重自然光的运用,达到人与自然的对话。翻译成我和老唐的话就是“哇,好美的房子”,“窗户又大又多”,“看,树枝都快长到屋里来了”,“光线真不错,别人家开灯了咱家还用不着开灯”。我们家在顶楼,除了阳台特别大,还能看见碧波荡漾的湖水,和那些豪华气派的大宅子相比只是离得远点而已。让我们乐不可言的这是全小区价格的房子,简直就像是为我和老唐量身定制的。 一年之后我们一家三口搬到了这个楼书上写着“享受阳光湖水,生活犹如度假”的与我们经济实力相比更加显得奢华无比的高档小区,小糖果儿刚好满七周岁,如愿以偿进入了巨石国际学校读一年级——所谓“如愿”当然是老唐和我的心愿,她自己肯定是更愿意抱着她那堆百玩不厌的毛绒玩具陶醉在稀里糊涂的世界中。至此,老唐时常会露出志得意满的神情,完全是一副功成名就人生赢家的姿态,下班回到家除了在网上逛逛打打游戏释放自己,似乎没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他不再像从前那样珍惜分秒读书查资料,也不再点灯熬油通宵达旦做项目,甚至连家务活儿都不怎么动手。他松弛而平和,各个角度都显出怡然自得,简直像是准备安度晚年了。搬来的个冬天,他的体重噌噌上升,直奔一百公斤,成了一个十足的胖子。原先玉树临风的老唐变成了心宽体胖的老唐,不过在我眼里他依旧光彩照人,甚至犹如明星般耀眼,谁让他是我们家决定买房的功臣呢? 刚搬到沁芳园时这里的邻居我们一个也不认识,也无从得知我们的芳邻都是些什么人。小区院子很大,甬路很长,我们的家在后面的西八区,背靠的是一个一眼望不到头的大果园,不管是不是挂果季节,西门总是关闭的,就没见开过,我们外出要穿过整个园子。这也许就是房子便宜带来的小小不便吧,但我们毫不介意,还乐在其中,无论开车还是步行,正好可以欣赏园子里的美景。因为居住密度低,平常进出也不怎么遇得到人,老唐对此解释是还没有完全入住,我暗笑他思维还没有跟上。我们出门大多时候遇到的邻居都是开车的,很显然,他们的车差不多都比我们的要好。某天,老唐终于狠狠心卖掉了伴随他多年的二手宝来,咬咬牙买了一辆宝马,不过仍然是二手的。 在沁芳园住了一阵子我们渐渐和邻居相熟起来,我们的通讯录里陆续有了邻居们的姓名和电话,微信流行起来之后我们也被拉进业主群里,和街坊四邻的接触逐渐多了起来。我们发现这里的邻居都很不一般,他们要么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几乎都是名校毕业,很多是在欧美留过学的,不少都有博士甚至双博士的头衔,要么有令人羡慕的工作,他们工作的单位和公司都名头响亮而体面,令无数人向往,要么两样皆有,是名副其实的社会精英。他们突出的一点是看上去都非常有钱,远比我们富有得多。我和老唐都不是嫌贫爱富之人,以前我们还得意自己不是金钱的奴隶,没什么钱过得也挺开心自在,购房和换车两项支出不但令我们背上了几百万房贷,而且现金流几近枯竭。很快老唐就不再沉醉于买房带来的骄傲和得意,他改成了通达和恬淡。 黎先生和黎太太是我们入住沁芳园早认识的邻居。黎先生叫黎明睿,黎太太叫朱莹莹,他们夫妻两个都曾在国外留学,他们大学本科都是在美国读的,两人同样是在清华大学学术桥上了一年预科之后去的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黎先生读的是数学,之后又在纽约大学获得金融硕士学位,本来打算继续读博,因为回国结婚改变了计划。黎太太本科读的是管理,毕业之后去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读了硕士,因为英国一年就能拿到硕士学位,对于像她这样又想有高学历又不想花太多时间和精神读书的人无疑相当合适。他们夫妻二人一个英俊潇洒,一个秀丽娟媚,都是气质出众,举止优雅,连笑容都透着高级和洋气。他们有一个七岁的儿子,名叫黎鼎鼎,也在巨石国际学校上学,和我们家小糖果儿同年级不同班,是个大眼睛长睫毛长得非常好看的孩子,既聪明又讨喜,经常会说出一些天真幼稚又貌似世事洞明的令人捧腹的妙语。他们一家三口个个出彩,简直就像电视广告里走出来的那种完美家庭。 黎家的房子是沁芳园好的户型,两层带阁楼的欧式别墅,卧室和书房外面有很大的露台,地理位置也是小区中的,坐落于东一区的核心,离大湖近,房子三面朝湖,落地窗前是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草坪和树形低矮的花木,视野一无遮挡。门口是开发商送的将近一百平方米的花园,他们打理得别致漂亮,一看就是下了很大一番功夫的,一年当中有大半年各种花卉次第开放,既错落有致,又绵绵不断,就像排练过的一样有条不紊。这个花园的特点是几乎所有的花都颜色淡雅,绝少看得到浓艳的。那种纯净内敛的美格调很高,会让我情不自禁联想到织工考究的古代丝绢和某些素洁珍贵的宝物。这个小花园在我们的邻居中也是有口皆碑,有懂行的说当中不少花草还是不太常见的稀有品种。我听说这花园名声在外,不止一次上过园艺和生活方式杂志。有时黎太太会剪下园中刚刚盛开和将开未开的花朵扎成花束或是装在篮子里送给相识的邻居,我们也有幸领受过她的美意。虽然各家搬来不久,但黎家已然在沁芳园颇有名气。据我观察,不少邻居都以结识黎先生和黎太太并与他们交往为荣,包括我和老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