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伦纳德·戴维(Leonard David)
美国屡获殊荣的太空记者,从事太空活动报道已有50余年。曾任美国宇航局(NASA)和其他政府机构以及美国航空航天业顾问,杂志《飞向群星》(Ad Astra)和《太空世界》(Space World)主编等。2001年,获得美国国家太空学会(National Space Society)太空媒体先锋奖;2003年、2006年两度获得英国皇家航空学会(RAeS)年度太空新闻记者奖太空作品荣誉;2010年获得美国国家太空俱乐部新闻奖;2015年成为美国航天学会(AAS)“航天史卓越成就奖”奥德韦奖的新闻类别首个获奖者。
目前,伦纳德开设了个人网站,并在Space.com网站撰写专栏《太空内情》,同时担任其他多家报纸杂志的特约撰稿人。
出版作品有:
2003年出版合著《混沌到宇宙:太空漫游》(Chaos to Cosmos: A Space Odyssey);
2006年出版合著《极限飞行:火箭科学》(Extreme Flight: Rocket Science);
2013年出版与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的合著《火星任务:我的太空探索愿景》(Mission to Mars: My Vi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
2015年出版合著《太空职业》(Space Careers );
2016年出版《火星:我们在红色星球上的未来》(Mars: Our Future on the Red Planet)。
人类作为地球孕育出来的智慧生物,其视野却从未局限于地球。数千年以来,我们一直保持着对天象的好奇,探索之路也从古时的天文历法,发展到今天的登月探火。火星与太阳的距离排行第四,比地球稍远,属类地行星——拥有主要由硅酸盐岩石构成的壳幔;全球性沙尘暴使得多种铁氧化物遍布火星表面,在阳光的照耀之下呈现出橘红色调,因此它也常被称作“红色星球”。然而它绝非是以“蓝色星球”而著称的地球的红色翻版:如今的火星表面没有液态海洋,大气稀薄缺氧,温度低下且昼夜悬殊,充满致命的空间辐射,目前尚无生命存在(过)的确凿证据……这一切特征都表明它并非一个如同地球一般的宜居星球,但这些并不妨碍它成为新时代的“明星”——各国争相规划火星探测项目,大众积极报名火星殖民计划。浩瀚宇宙,我们为何对火星青睐有加呢?首先,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与地球的距离动辄以光年计量(近的比邻星b距离地球4.22光年),人类短期内无法企及;其次,太阳系内的类地行星除了地球和火星之外,本还有水星和金星,但它们表面温度可达四百多摄氏度,过于。相比之下,只有火星的条件和资源更易于让人类进行改造,实现殖民并自给自足。由此,我们视火星为人类未来可能的“第二家园”,并期望在探索过程中发展科学和技术。那么,我们真的准备好去改造这颗红色星球了吗?
为了探索这一答案,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推出硬科幻剧情式纪录片《火星时代》(Mars),大受好评。纪录片以现在和未来两条线穿插讲述人类对火星的认知和追求,探讨了人类未来殖民火星在技术、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等多个层面上的可行性。现在线为访谈纪录,以火星领域专家的视角解读人类为着陆火星所开展的各项研究工作;未来线为科幻剧情,基于严谨的事实依据和合理的科学猜想,刻画出2033年人类首次载人火星任务着陆并探索火星的历程。
与此同时,美国知名太空记者伦纳德·戴维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联合专程打造了该纪录片的伴侣书——《火星:我们在红色星球上的未来》(Mars: Our Future on the Red Planet),详细地描述了纪录片背后的科学支撑和现实故事。该书收录了美国宇航局(NASA)一手授权的近三百幅高清彩图,包含大量真实的火星探测照片,以及大量关于火星的科学知识;同时,本书以“英雄”系列传记的形式,采访了诸多科学家、工程师、航天员等人,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展现人类为殖民火星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本书堪称是一本精彩的关于火星殖民的百科全书。全书共6章,框架与纪录片剧集一一对应,各有侧重,能使阅读与观看的体验和效果相得益彰。
该书英文原版由美国国家地理出版后,中文简体版由现代出版社引进,经专业人员翻译,于近日出版。
《火星:我们在红色星球上的未来》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