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NT$
340.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
售價:NT$
3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NT$
445.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編輯推薦: |
中国报告文学奖、安徽省政府文学奖得主杨小凡全新小说, 《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中国作家》《芙蓉》《钟山》荐读作品
|
內容簡介: |
《某日的下午茶》为小说家杨小凡近年来中短篇小说的精选集,共收入《寻找花木兰》《我们无路可返》《梅花引》《一条狗的前世今生》《缔结了就不会消失》《武松的爱情》等十四部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近年来均已在各重要的文学期刊发表。杨小凡小说的题材十分丰富,涉及当代中国各个阶层的生活,作者关注的是当下中国城乡的现实问题,并在作品中对社会场景做出开阔的描绘,以通过作品对当代城乡生活做深入思考。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捕捉鲜活的中国经验,并将之转化为小说的艺术。
一个优秀的作家通过他的作品,可以表现出一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这个时代的精神与情感结构。杨小凡以其对时代生活的丰富了解,向我们展示了当代中国经验的独特性,他将当代生活“相对化”,并以艺术的方式加以把握,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中国图景。
——李云雷
|
關於作者: |
杨小凡,1967年生于亳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中国作家》《芙蓉》《钟山》《花城》《诗刊》等多家刊物发表作品四百多万字,若干小说被《长篇小说选刊》《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北京文学选刊》《中华文学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转载,出版长篇小说《酒殇》《窄门》《天命》《楼市》,中短篇小说集《药都人物》《玩笑》《欢乐》《流逝的面孔》《梅子的春天》《总裁班》等,作品曾获中国报告文学奖、安徽省政府文学奖、《中国作家》优秀作品奖、鲁彦周文学奖、滇池文学奖、《山花》小说双年奖、《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奖、冰心图书奖等多项,编剧和改编电影四部。
|
目錄:
|
序?中国经验的丰富性及其“相对化”/ 李云雷/ 1
寻找花木兰/ 1
武松的爱情/ 20
知青小金/ 45
英?雄/ 78
大悲咒/ 106
我们无路可返/ 122
桥墩儿/ 137
某日的下午茶/ 153
尤里卡的笑声/ 177
一条狗的前世今生/ 201
桃花渡/ 215
梅花引/ 233
叫驴的套/ 248
缔结了就不会消失/ 269
|
內容試閱:
|
序?中国经验的丰富性及其“相对化”
1
我与小凡兄认识已有十几年了,我们最初相识是在酒场上,我那时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向一个做酒的老总挑战,当然很快就喝醉了,但也因此与小凡兄成了朋友。这么多年来,我们喝了不少次酒,每次都喝得很尽兴。尤其是有一年在德州开会,会后我要回冠县老家,小凡兄说也到我家去看看我老娘,那次他和谢欣老师跟我一起回了老家,让我颇为感动,当然我们喝得也很痛快。还有一次,小凡兄在清华读“总裁班”,那天喝酒时小凡兄带了一本《说文解字》,我们都喝得不少,我让小凡兄将这本书送给我,并请他及当时在场的朋友都签了名,以为纪念,后来谈起此事,小凡兄竟然不记得送书的事情了,可见那天喝得确实很爽快,这本书现在我仍然珍藏着。
在喝酒时,我们谈得最多的当然是文学,小凡兄让我感到敬佩的是,他的工作如此忙碌,竟然能写出那么多作品,可见他是多么热爱文学,又是多么勤奋。而他写作的一个长处是人生阅历丰富,他对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层面都有深刻的了解,无论是城市生活还是乡村生活,无论是底层生活还是精英生活,他都可以深入其中的内在逻辑,可以说这是他作为作家的重要资源与财富。当不少作家还在为“深入生活”而苦恼时,杨小凡却已经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在长篇小说《楼市》中,我们可以看到,从盖楼的打工者、包工头到房地产公司的老总、售楼小姐等不同阶层的生活;从征地、盖楼到售楼等房地产运作的不同环节,小说中无不有精彩细致的描写。杨小凡的小说也多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他用笔记录着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新经验,并不断将之转化为新的美学元素,在长篇小说中是如此,在中短篇小说中也是如此。
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鲜活的中国经验,以及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焦虑与矛盾。
这本小说集是杨小凡中短篇小说的一个选集,共收入《寻找花木兰》《我们无路可返》《梅花引》《一条狗的前世今生》《缔结了就不会消失》《武松的爱情》等十四篇小说。这些小说的题材各异,为便于讨论,我将这些小说大体分为两类:《寻找花木兰》《我们无路可返》《缔结了就不会消失》等小说为一类,这些小说更多地涉及对人生的反思;《桥墩儿》《梅花引》《一条狗的前世今生》为一类,这些小说都关注当下中国乡村的现实问题,对当代城乡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对社会场景的描绘也更加开阔。
2
在杨小凡的小说中,《寻找花木兰》《我们无路可返》《缔结了就不会消失》可以说是一种异类,在《楼市》《总裁班》等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杨小凡是一个社会的观察者,他对当代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独特的观察与思考,以个人的丰富阅历深入到某些社会事件的背后,揭示其运作机制与内在逻辑,可以说这是杨小凡小说的长处与特点。但在《寻找花木兰》《我们无路可返》《缔结了就不会消失》等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另一个杨小凡,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这些小说更多关注的是人生或“自我”的问题,而不是社会问题,而在写法上,这些小说也更注重艺术性,更加虚实相生,更有人生的况味。
在《寻找花木兰》中,“我”与中学同学艾文化三十多年没有见面,中间只通过几次电话,每个人都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发展。艾文化在电话中总是提起我们的同学“花木兰”,这让“我”回忆起了艾文化、“花木兰”的一些往事。几个月前艾文化又来电话说“花木兰”境况很不好,需要很多钱,希望“我”能出手相助,正好“我”要到艾文化所在的城市去,想见面跟他商谈。“我”在宾馆的电视上看到了“花木兰”,几经辗转联系上她,发现她的境况与艾文化说的不符;“我”又去艾文化所在的人事厅去找他,才发现他在三个月前自杀了,而他的情况也并非像他说的那样……这篇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那些多年不见的同学,亦真亦幻,亦虚亦实。“我觉得真的像是在梦中,一点都不真实。可当她说起同学时的事与人时,我才确信打电话的真是花木兰。难道艾文化这一年来的电话都是假的,或者,给我打电话的那个艾文化,从一开始就是我的幻觉?我与花木兰通话时,几次掐自己的手,一直怀疑自己不是清醒的。”——而当这些最熟悉的人与事也让我们产生怀疑的时候,那么“自我”的真实性又在哪里?作者在小说中将艾文化、“花木兰”的人生经历相对化、虚幻化,既在艺术上为我们带来了虚实相生的震惊感,也让我们将个人的人生经验相对化,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人生与世界的真相。
《我们无路可返》与《寻找花木兰》相似,也试图将特定的人生经验“相对化”,在小说中,“我”与同学周而比在大学毕业后,各自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一个在县文化馆当专业创作员,一个到乡信用社当信贷员,但多年之后,两个人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从一个落魄作家成了省摄影家协会的副主席,周而比则成了农商行行长,市里的大红人。但周而比也有自己的烦恼,他整天被各种人与事缠身,难得清静,只能和“我”谈谈自己理想的生活。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周而比突然失踪了,农商行和市里的舆论一时陷入混乱,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谁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一年之后,周而比来到了我的房间聊天,“他说,……一直想辞职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也就是想带着小叶去西递住下来画画。他一直没有勇气这样做,总担心会引起社会和熟人的议论,甚至打乱这些人的生活。可他真正把自己隐居起来,想看看自己离开后到底会发生什么,却失望了。前一段,他回到了我们所在的那个城市,夜里首先找了由副行长升任的行长,行长警告他最好不要再出现,现在银行运行比你在时还好呢;他又来到家里,妻子和儿子也不再接受他……”在这里,周而比离开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像感觉中的那么重要,那些特定的经验只是特定的位置带来的,如果说从信贷员到行长是周而比人生的重大变化,是一层“相对化”,那么离开则是又一层“相对化”,而在小说的结尾,我们才发现,周而比来访也只是我的一个梦,这又是一层“相对化”,在这重重“相对化”之中,“我”或周而比的人生又有哪些是真实的?又有哪些是恒久不变的呢?小说让我们穿透层层迷雾,思考这一重要的人生问题。
《缔结了就不会消失》写“我”参加一个代表团赴澳大利亚参观访问,在机场“我”遇到了一个秃顶男人,在旅途中也数次见到他,直到小说的结尾,才揭开了这个人物神秘的面纱,“那次旅行到现在已经半年多了。关于那个秃顶男人的信息再没有过。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我不敢肯定与这个秃顶男人一定是有联系的。三个月前钟主席和钱坤被‘双规’了,取道伦敦逃到悉尼的卞艳被引渡回国”。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了反腐题材,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神秘莫测,小说整体平静的叙事最后以戏剧性结尾,也显示了作者的艺术驾驭能力。在《寻找花木兰》《我们无路可返》《缔结了就不会消失》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到中年的独特况味,那是混杂着虚幻、梦境的真实人生,也是将人生“相对化”的独特感觉与思考。
3
相对于《寻找花木兰》等小说,《桥墩儿》《梅花引》《一条狗的前世今生》等作品更注重对当前中国乡村问题的思考。《桥墩儿》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写一个打工者的惨状,他到一个桥梁工地上打工,跌落在正在浇灌的桥墩中,施工方为节省资金,没有抢救他,而是将他浇注在桥墩中,几个月之后,他的母亲找到桥梁工地上,才得知了这一惨况。小说写的是社会问题,但却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没有重点关注这一事件的发生与解决过程,而是从一个母亲寻找儿子的过程入手,着重描绘她的内心世界与心理活动,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感受这一事件给亲人带来的巨大创伤,“九妮不相信兴旺会被浇进桥墩里,虽然那半个解放鞋的胶皮底儿就嵌在桥墩里面,但她还是不肯相信。他怎么就会失足掉下去呢?不可能,肯定不可能!”——这样的描述令人震惊,也让我们看到资本为了逐利是如何泯灭了人性!而结尾处,在母亲的想象中,儿子站在云彩上向她飘来,又冉冉上升,试图以一种虚幻的温暖安慰这个老人的心,则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笔端的一抹温情。
《梅花引》从叙述者“我”回乡的角度,切入了对一段乡村历史的钩沉。小说中的三弄叔善抚古琴,是他年轻时在地主汪家学会的,但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村里的干部,曾批斗过汪家的后人汪国庆,并致使“那次游街之后,他就得了吐血病,两年多吧,他就不声不响地殁了”。也因此,“我”父亲很看不上三弄叔的为人处世,对他当下的遭遇并不同情,认为是一种“报应”,“我”也对他感情较为复杂。此次回乡后不久,三弄叔跳塘自杀了,而在此之前他家遭了不少变故,“三弄叔出殡那天,我赶回了村子里。他的丧事办得很潦草,这也是自然的事,因为他儿子死了,媳妇已经走了,家里一个人也没有了”。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乡村中人物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乡村中伦理道德观念的强大,他们并不会因为一个人一时的得势或失势而态度大变,他们相信天理人心,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样的观念支撑着他们为人处世的标准。三弄叔因为“恩将仇报”虽然一时得势,却并不能得到乡村伦理道德的认可。我虽然敬佩他的琴艺,但也对他并不完全认可。“离开村子的时候,我看到三弄叔的新坟就矗在我们那片祖坟里,若隐若现。明年的这个时候,新坟就变成旧土了。寒日那天,我也会给他烧一沓纸钱吗?”这样的疑问,既是问自己,也是在问三弄叔,更是在追问做人的道理。
《一条狗的前世今生》的视角与《梅花引》相似,也是以“我”回乡的经历,串联起花婶一家与狗的关系,通过颇富传奇性的故事,反思当代中国乡村人与人关系的变化、人与狗关系的变化。小说中花婶家的那条黑狗一代代传下来,但在不同时代却与人有不同的关系,小说的结尾又涉及了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传说,让小说具有一种神秘性,也让我们思考一条狗的“前世今生”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桥墩儿》《梅花引》《一条狗的前世今生》等小说虽然关注的都是当代中国乡村的故事,但作者总是选择一种特别的角度进入,这样的视角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乡村故事,也为平凡的乡村生活赋予了一种新的色彩。
4
从以上简单的介绍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小凡小说的题材十分丰富,涉及当代中国各个阶层的生活,他主要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捕捉鲜活的中国经验,并将之转化为小说的艺术,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的新经验与新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置身于时代生活之中时,很难意识到这个时代真正的独特性是什么,只有当我们将这个时代的生活“相对化”,从不同的角度把握其特征,才能真正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一个优秀的作家通过他的作品,可以表现出一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这个时代的精神与情感结构。杨小凡以其对时代生活的丰富了解,向我们展示了当代中国经验的独特性,他将当代生活“相对化”,并以艺术的方式加以把握,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中国图景。
李云雷
(著名评论家、作家、《小说选刊》副主编)
深秋的一天下午,具体哪一天记不太清楚了,暂且叫作“某日”吧。
为一桩小三害死恩人丈夫又反告恩人的狗血官司,我在南方某城连续工作了二十多天,虽然还未开庭,身心都已疲惫至极。回到家里,睡了十几个小时。过了午,觉得该起床了,腰身依然倦怠得很,倚在床头时又无端地觉得烦闷和失落。为了朋友的一句托请,为了少得可怜的代理费,怎么就接下了这桩官司呢。活着是累的,也庸俗得很,总归是免不了情与钱。
一边洗漱,一边这么胡乱地想着,眼前的一切似乎都不太真实。
半个月没进书房了。摇开落地窗帘,窗外梧桐树的金黄扑过来。啊,已然到深秋。拉开玻璃窗,一丝桂花的沉香也飘进来,金黄的桂花虽已干成一团团深褐色,却依然残留着余香,这就是万物皆留香吧。
这时刻,喝茶是最相宜的,我确实也有些渴了,是那种久睡后来自身体深处的干渴。
这个时节,午后提神破闷,武夷山的肉桂是最适合的。牛栏坑的“牛肉”当然更好,马头岩的“马肉”也还不错,琥珀色的茶汤骨力苍劲,收敛而霸道,如一股开阔自由的山风迎面入喉,能浸透全身。
在冰柜里翻了半天,竟没找到肉桂。按我的习惯,这个时候喝红茶是有点早了,温热适中的乌龙是相宜的。乌龙也没有找到,只好顺手拿了盒绿茶。解渴就行。
这是春天遗留的一小盒太平猴魁,为什么没有喝呢?
我突然想起太平镇上的那个春日下午,以及朱山木。
那个春日的下午,我专门到朱山木的太平镇,是为了探寻朱山木所说的那桩三十多年前三兄弟结拜的纠葛吗?似乎不是。那段往事与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作为一个爱茶人,我当时就是冲着猴魁茶去的。
太平镇是朱山木的老家。镇街上临水而建的“太平道”茶社,是典型的前店后坊的老店铺式样,朱山木平时也常常住这里。
春天就要过完,离立夏没几天了,正是炒制猴魁最忙的时节。
上午采,中午拣,下午必须制完,十几个工人都在后院安静地制作。朱山木拿出新采制的猴魁,冲泡。一边泡,一边给我讲解猴魁炒制的流程和品赏的茶经。头泡茶果然香气高爽,蕴含幽雅的兰香,这个时刻是不容你多说话的,入脾的兰香你只有静心品味才行。
第二泡后的茶,味道便醇厚浓烈起来。
朱山木放下茶杯,突然说:就因了这茶叶我结识了两个朋友,快三十年不见了,但他们却像卡在我喉咙里的两根鱼刺,吐也吐不出,去也去不掉。
我敏感地觉察到这里面是有故事的,便端起茶杯说:可以说说吗?
朱山木也端起茶杯,笑了一下,他并没有喝,而放下了茶杯。
我喝了一口茶,也点上一支烟,望一眼街上匆匆而过的行人,对朱山木说:如果方便的话,说说吧。
他又从茶几上拿起一支烟,点着吸了一口,然后才说:朋友啊,就像这茶,靠的是缘分。有时越品越香,有时越喝越淡,有时还能喝出苦来,但最终是水里来水里去。
朱山木叹了口气,开口了。
八十年代的龙年岁末,离春节也就十来天了。那年合肥的天气出奇地冷,小雪接着中雪、中雪接着大雪下个不停,我住在永红路旅社一间三床的房间里,连取暖的火炉也没有,更不要说空调了。房门对面放一张床,另一面放两张床,对着门的那个角落里堆着我没卖完的茶叶,有七八个蛇皮袋。大街上的行人几乎都小跑着,生怕寒风冻坏了耳朵,商店里的人也稀稀拉拉的,茶叶一天都卖不出几斤。一到下午,我就不再出门,就窝在房间里,捧着热茶杯不停地喝,可还是觉得一股冷气贴在脊梁沟里。
那时的黄山毛峰、猴魁才是真正的无机茶,茶树连化肥都不施的,更不要说打农药了。朱山木穿插着说。他当年才二十二岁,但已经卖了五年茶叶,初中毕业那年就开始背着茶叶卖。那时,茶叶在城里也很少人喝的,当然价格也便宜。
还回到那天下午吧,朱山木接着说。
那天应该是腊月二十三,农历的小年。永红路两边的胡同里从早上到下午,都有零星的鞭炮在燃放。我本来是想回老家太平镇的,可还有这么多茶叶没卖掉,路上也结冰了,去了两次汽车站都没有买到车票,真是又急又冷。我正捧着茶杯发愁,门外响起了脚步声,接着又听到服务员大姐的铁环上几十把钥匙哗哗啦啦的响声。门打开了,服务员对旁边的高个年轻人说:就是这间房。
房间里住进一个人,我是高兴的,有人说话也是可以驱寒的。这人就是吉林白山的辛宝,个子有一米八多,两只脚很大,脚上的棉鞋有一尺多长。我拿出茶叶给他泡上,两个人便聊了起来。他是在合肥永青汽车驾校学开卡车的,驾校放假后,没地方住了,他没有买到火车票,只能先找到这里住下来。吉林人为什么会到几千里外的合肥来学开车,原因应该是挺复杂的,也许当时他说了,但我现在记不清了,毕竟过去三十年了。
朱山木说,他与辛宝很投机。辛宝当年二十八九岁,不主动说话,偶尔接起话茬也是很能说的,尤其说到他十来年在社会上四处走的见闻,还是很新鲜的。
当天晚上,我俩就在永红路尽头街角的小饭馆喝起了酒。那晚,我俩喝了一瓶古井玉液。说是我俩喝,其实我最多喝二两,辛宝的酒量显然比我大多了。边喝边聊,老板要关门了,我们才离开。那天夜里,雪下得很大,但我却不感觉冷。酒驱了寒,也驱走了寂寞。这一天,我第一次知道,心与心也是可以相拥取暖的。
几杯茶喝下去,朱山木慢慢兴奋起来。
他递给我一支烟,又接着说与贾大白相遇和他们三个人结拜兄弟的事。
腊月二十六那天下午,天空中下起了雪粒子,落在树枝上、雪地上,发出沙沙的响声;风吹过来,雪粒扑到玻璃窗上,不一会儿,外面就雾蒙蒙的一片灰白。傍晚时刻,贾大白被那个女服务员送到了我们房间。贾大白很能说,他一进屋,就开始骂天气,骂一个什么人不守信用,害得他找人找不到,回去又买不到车票。
那天晚上,我们仨又去了永红路那家小饭馆。贾大白点了菜,辛宝让店老板拿瓶古井玉液,我那时身上有卖茶叶的千把块钱,就说由我来出钱。贾大白大手一挥说,喝,这酒香,今天他刚住进来,酒菜都由他全包了。那晚,我们仨喝了两瓶酒,我还是只喝了二两多,有点晕了,剩余的肯定是他们两个喝了。贾大白那天晚上说的话最多,几乎都是他一个人在说。他说,他是河南驻马店的,是中学教师,是诗人,是来合肥《诗歌报》找人的。我和辛宝都只上过初中,对贾大白说的北岛、印象派什么的真是不懂,就任他边喝边说。
那年年底真是邪门,雪就是不停地下。三个人到年三十那天都没有买到回家的车票。那时的合肥,到了除夕大小饭店差不多都要关门的。我们仨早晨就跑到七里塘菜市场,买了一些熟菜、包好的饺子和几瓶酒,为年夜饭和初一做了准备。
那年三十,我们三个人真是守夜,一整夜都没有睡。那时没有电话,跟家里人联系不上,家里人肯定担心死了。街上不时响着鞭炮声,空气中弥散着肉香,可我们三个人开始也都愁苦着脸。冰天雪地,人困旅途,又有什么办法呢?随着酒越喝越多,我们的心情也渐渐好起来。
新年的钟声快要响起时,贾大白提议我们三个人结拜成生死兄弟。他的提议立即得到了我和辛宝的赞同。按年龄排序,辛宝是老大,贾大白是老二,我排行老三。外面的鞭炮声接连响起的时候,新年到了。我们仨举起酒杯,贾大白带着我和辛宝起了誓:兄弟结义,生死相托,福祸相依,患难相扶,天地做证,永不相违!
那夜,我们仨都喝醉了。贾大白喝得最多,也是第一个喝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