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主动出击:20世纪早期英国的科学普及(看英国科普黄金时代的科学家如何担当科普主力,打造科学共识!)
》
售價:NT$
403.0

《
太极拳套路完全图解 陈氏56式 杨氏24式和普及48式 精编口袋版
》
售價:NT$
152.0

《
2+20:私募股权为什么能长期战胜市场
》
售價:NT$
403.0

《
经典秩序的重构:廖平的世界观与经学之路(探究廖平经学思想,以新视角理解中国传统学术在西学冲击下的转型)
》
售價:NT$
454.0

《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
售價:NT$
245.0

《
背影渐远犹低徊:清北民国大先生
》
售價:NT$
449.0

《
恨、空虚与希望: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
》
售價:NT$
407.0

《
我为何而活:罗素自传
》
售價:NT$
398.0
|
內容簡介: |
《黄帝内经素问》又称《素问》,与《灵枢》又合称《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早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素问》、《灵枢经》各八十一篇,其书成书年代久远,文意艰深,加之历代翻刻而有脱讹,难为今人所理解,为发掘灿烂文化之遗产,杨鹏举先生历时五载披卷无数,对该书原文进行了校勘、注释、语译,并加了按语。此次整理的重点在于解惑,其中运气七篇侧重阐述了五运六气源于五星之气形成的原理,揭示日月、五星之精气是阴阳五行的本质,并强调日月、五星之精气对人、动物、植物的影响而形成天人合一的原理,有理有据驳斥了目前中医教材纯哲学说,驳斥了五行即五材荒谬的说法,以恢复《内经》本旨,目的是更好的为教学、临床服务。 《灵枢经》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早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全书以问对形式,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针具的形状、取穴的方法、针刺的原理、针刺的手法、针刺和四时的关系、针刺的适应证、针刺的禁忌、经络的循行、营卫气血的形成与循行,以及疾病形成的原因和相应的治疗药物、方剂、针、砭、坎、祝由等内容。本书以四库丛刊影印明代赵府居敬堂刊本为底本精心校注。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是早的一部研究诸科疾病的专书。所谓“杂”者,即驳杂不纯、众多之意;所谓伤寒杂病,即除了伤寒外,还夹杂众多的内科、外科、妇科等病证。该书理论基础和临床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其中许多方剂有很高的疗效。本书对其进行了点校注释。 《难经》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讨论了81个问题,所述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并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1至21难讲脉学,22至29难讲经络,30至47难讲脏腑,48至61难讲疾病,62至68难讲腧穴,69至81难讲针法。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尤其对脉学有详细而精当的阐释;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本书将各难均按“提要、原文、校勘、注释、语译、按语”六部分校注详述。附录历代《难经》书目。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约成于东汉,共收载中药365味,为东汉以前许多医药学家经验的总结,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中药专著。原书早已亡佚。历代翻刻而有脱讹,辑本互有出入,又由于考古者不知医、业医者不知古,弄出许多笑谈。本书以清代医学家顾观光(1799-1862)辑本为底本,对全书原文进行校勘、标点、注释、语译、按语。书末附以中药音序索引和笔画索引。 《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前半部分阐明脏腑、经络、腧穴、诊法等;后半部分论述各病证及针灸法。它是中国晋代以前针灸学成就的总结性文献,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巨大。 唐代名医杨上善奉敕类编并注释《黄帝内经》,撰成此书,共30卷。自唐至宋数百年间,此书与《灵枢》《素问》并列医林,成为中医界的必读范本。然经靖康之难,此书仅余3卷,经元明清三朝,是书之亡遂成定论。幸盛唐文化传于扶桑,日本医家纷纷传抄研习,著名世医丹波家族更是累代传抄,然1290年以后的500多年此书亦归于沉寂。1830年发现了23卷,1918年又发现两卷多,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深藏秘府。1981年才将其影印出版。本书以之为主校本进行了校勘。所附《黄帝内经明堂》亦曾经杨上善奉敕类编并注释,日本影印本卷末附有其残卷古抄本,本书一并点校附上。 《脉经》是我国现存早的集西晋以前脉学之大成的脉学著作,首次从理论到临床对中医脉学做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使脉学独立分科,奠定了中医脉学发展的基础。后世的脉学著作可以说都是在《脉经》基础上的发展。本书对《脉经》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点校,将原繁体竖排经典原文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对经典原文中冷僻字词释义,辅助读者理解。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它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其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学术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必读书籍,也是中医院校的必修课,被誉为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本书以明朝赵开美复刻宋本的版本为底本,对该书进行了点校、注释。 本书开创性地将脏腑辩证的理论系统化,提出以形色脉证相结合、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的辩证方法;总结了各种疑难杂病的论治大法,对每个病证都有详细的预后说明,对许多病的逆证、危重死候都有详尽的记述。全书将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有论有治,用药简练,并记载了多种给药途径,还论述了生活方式不当所引起的疾病,强调预防。本书以明代江澄中刻本为底本点校,此本为江氏重校的明吴勉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的《中藏经》单行本,内有周锡瓒的朱笔批校,弥足珍贵。目录
|
關於作者: |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勃海郡郑(今河南郑州xin郑市)人,或齐国卢邑(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州(今河北任丘县北)人。战国时代名医。《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hao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gao明,为百姓治hao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