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金融科技15讲

書城自編碼: 364203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金融/投资
作 者: 杨涛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551740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7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掌故家的心事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NT$ 340.0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售價:NT$ 480.0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NT$ 445.0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NT$ 614.0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NT$ 290.0
战争社会学专论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NT$ 54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42
《 金融科技乱象 》
+

NT$ 408
《 金融科技投资一本通 》
+

NT$ 534
《 一本书读透金融科技安全 》
+

NT$ 284
《 科技赋能金融 》
+

NT$ 497
《 金融科技和信用的未来 》
+

NT$ 418
《 金融科技的中国时代:数字金融12讲 》
編輯推薦:
1. 十四五规划已明确提出要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
2. 书稿由15位研究者、监管者、从业者分别从各自角度讲述,全面呈现金融科技的真实面貌。
內容簡介: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金融科技是我国贯彻双循环战略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一个重要抓手,我国需要高度重视并结合国情着力创新发展金融科技。《金融科技15讲》围绕金融科技这一重要议题,由15位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等的研究者,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银保监会等的监管者,中国建设银行、腾讯、华为等的从业者集体撰写而成,专家们从各自的角度,结合实践案例,对金融科技这一新兴事物进行深入分析、解读,有助于广大读者理解金融科技创新对于凝聚金融发展新动能、深化数字化转型的特殊重要意义,认识金融科技创新的实质、标准、发展逻辑,科学研判金融科技创新的风险、边界,进一步激发金融科技创新潜能,助力新经济发展。
關於作者:
杨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博导。曾主编图书《数据要素:领导干部公开课》《读懂中国经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等。
內容試閱
数字鸿沟、金融科技与跨越挑战

  1999 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指出: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是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进入21 世纪,伴随着全球化演进,数字鸿沟始终如一道“ 伤疤” 横亘在突飞猛进的数字化“ 地球村” 梦想中, 并且在“ 后WTO 时代”的分化中变得更令人侧目,因为其被赋予了更多伦理内涵,即由于对数字化要素适应、拥有、应用能力的不同,而加剧了不同主体的福利落差与财富差距。
  数字化浪潮已经不可阻挡地扑面而来,把所有的人都卷入其中, 也深刻改变了经济社会运行模式。数字鸿沟并不仅局限于对信息、技术的担忧,而且反映了展现诸多矛盾与挑战的“时代鸿沟”。除了各界通常热议的话题,我们可以从更多元化的视角加以梳理。
  令人感觉沉重的,就是各国财富与收入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据统计,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美国的劳动份额已经开始下降,比其他发达国家都更早,在过去20 年下降得更为剧烈。而在疫情影响下,这一问题持续加剧,据美联储报告显示,2020 年美国富的前
1%和10%人口分别占有了全部家庭财富的30.5%和69%,而穷的50%人口仅占全部家庭财富的1.9%。我国也面临相应挑战,据西南财经大学对 3 万多家庭的调查显示,2020 年高收入家庭财富增加明显,而低收入家庭财富减少也很显著。不得不承认,不同阶层适应数字化、信息化的极大差异,对这些分化也有较大影响,以至于出现“折叠社会”,数字化的“高大上”与远离数字化的“活下去”在诸多领域共存。
  再就是经济结构层面,失衡与分化曾一度困扰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等,都存在大量的不协调, 在当前疫情影响下甚至有所加剧。即便是在数字经济内部也存在典型的“鸿沟”。数字化可包括三大层次:新“数字经济”即数字产业化、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即产业数字化,以及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过去数字产业化是重点关注的核心突破点,但现在迫切的问题是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程度极低,导致整个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难以真正提高。
  还有大数据时代存在的“信息能力鸿沟”与“幸存者偏差”。通常认为,大数据有助于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信息不对称,但需看到,信息社会的个体从过去难以获取数据,到陷入海量数据,是甚至大量“垃圾信息”之中,在分析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同样难以获取和甄别“ 有效信息”, 无法保障个体权益。同时,“ 幸存者偏差”也表明“数据可能撒谎”,真正科学、有效认识数据并不容易。这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意思是人们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当然,在数字化转型的大势之下,金融领域也概莫能外。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数字金融,始终牵动着理论界、政策层、业界和社会公众的“敏感神经”。同样,在金融领域也产生了诸多“鸿沟” 和“冲突”。例如,金融架构走向分布式与集中式的鸿沟并非那么容易弥合。随着AI、云计算应用和普及,以及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 分布式架构已成为热门话题。数字化与分散化、智能化、去中心似乎一直关联,由此也带来分布式金融模式等深远变革。但与此同时, 集中式的技术、架构到模式也并非能被简单颠覆,如在证券清算结算领域,中央对手方机制仍然被证明是高效安全的。
  再如,金融活动中新技术与制度的错位鸿沟,一方面新技术突飞猛进发展,已经深入到支付清算、资金配置、风险管理等全部金融功能层面,另一方面金融数据(替代数据)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乃至与数字化相关的众多“前沿”金融活动,都还缺乏法律、法规乃至道德伦理的约束。还有,金融科技的宏大叙事与微观基础之间的“脱节”,在我们似乎已经踏上数字化“宇宙飞船”之时,仍有许多市场生态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亟待解决。
  事实上,进入2021 年,关于金融科技创新与发展的讨论似乎又到了一个窗口期。首先,对其概念内涵又产生了一些争议。一方面,在央行金融科技“三年规划”进入收尾之际,各方逐渐接受了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即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 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者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无论是对互联网金融的整顿与反思,还是2020 年以来对进入金融业的大型互联网平台治理,又使得某些偏颇认识甚嚣尘上,如认为金融科技就是指“大型科技企业做金融”,或者认为“技术企业给金融机构做外包服务而已”。
  对此,我们认为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是天然的。首先,从功能来看,几乎所有金融业务都离不开新技术的影响和冲击;而就从业主体看,需要关注的就是四个方面:一是持牌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包括战略、组织、产品与业务、风控等各方面;二是大型科技企业如何合规地开展技术与金融的创新;三是技术、互联网企业如何与持牌金融机构合规、高效地合作,既非过去金融机构技术外包的传统范畴,也不能任由其“越界”而承担银行应有职责;四是数据、征信、基础技术、金融标准等金融科技市场设施的运营。只有厘清关注的重点问题,才能避免金融科技创新中的概念混淆与“鸡同鸭讲”。
  其次,新形势下的金融科技创新需把握好价值与安全的平衡。所谓价值,既强调能否提升金融运行的效率与效益,更需要体现金融科技的经济社会价值,如就前期已入围的“监管沙盒”项目看,多数都聚焦于:着力提升便民惠民服务能力、纾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局、助力赋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延伸金融服务范围等。所谓安全, 则是指金融科技的创新,在系统性风险层面不应该增加负面因素冲击,而应该有助于缓解现有矛盾;在非系统性风险层面,则应有利于运用新技术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与分散。
  后,金融科技创新不能只“叫好不叫座”。这就需要真正探索落地场景,并实现商业可持续性。迄今为止,许多的金融科技创新项目或者是“锦上添花”,或者是“PPT 价值”,难以在解决场景痛点、风险可控与商业内在价值之间实现平衡。要在此方面有所改观, 或许需要金融科技创新“放下架子”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点点滴滴”做起,并且更好地融入产业数字化的经济内在需求。
  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探讨这些“烧脑”问题,我们邀请了在金融科技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一批专家, 选择其精华文章和观点, 结集成了本书。他们分别来自科研院校、政府及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及科技企业等领域。由此,不同视角下对金融科技的全方位探讨,有助于在“头脑风暴”式的观点交锋中,为读者穿越新金融“迷雾”而提供帮助。
  无论如何,面对历史少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变革大势如何“把脉”?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转型究竟走向何方?这都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命题。虽然并不容易给出确定答案,但也可以试图探讨几方面的共识基础。一则,或许每个时代都有其数字鸿沟,这是信息化社会长期存在的事实,只能在快速迭代中“缓解”而无法消除;二则,理性的应对是在数字化发展中缓解矛盾和不足,而非简单粗暴地遏制,公开、透明的数字化变革始终是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方向;三则,应区分问题背后的道德层面与市场层面因素,不应以“泛道德化”来扭曲市场行为,也不能在数字化“狂热”中丧失伦理底线;四则,透过矛盾与问题的表象,更需抓住背后更深层次的源头,而非纠结于“唯技术论”,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创新演变中的矛盾;五则,除了推动各方以“救济措施”应对短期的
“数字化失灵”,不断加强“软”“硬”基础设施建设才是根本,包括金融新基建、教育与人力资本、信用体系、标准体系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