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斯坦福高中校长给父母的6堂课
》
售價:NT$
408.0
《
人间来过:百岁医师的人生处方
》
售價:NT$
250.0
《
湿胖2
》
售價:NT$
286.0
《
日本名厨高汤研究全书
》
售價:NT$
449.0
《
犹太古史
》
售價:NT$
908.0
《
四轮驱动:中国汽车产业的数智化创新之路
》
售價:NT$
454.0
《
帮凶:全二册
》
售價:NT$
407.0
《
红楼游园一步一景:详解红楼梦中的园林和建筑 配有人物关系图 赠送大观园全景图 精美书签
》
售價:NT$
407.0
|
編輯推薦: |
一本与学生距离近的社会学入门书,可以快速提升你的社会学的想象力。
|
內容簡介: |
你每天都会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食物?喝什么样的饮料?逛街或网购时又会买些什么?喜欢什么运动?喜欢看什么比赛?为何进了大学还喜欢在书包上系上一些玩具饰品?想与自己喜欢的人办一场什么样的婚礼?每天都在手机上忙些什么?如果没有手机你又会怎么生活?喜欢哪些品牌?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想用什么样的美容护肤品让自己变得更加好看?喜欢开什么样的车?
在当今这个消费时代,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与消费文化打交道,本书从大一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入手,亲手教给学生如何从自己身边开始“做”社会学,揭示了我们使用的物品如何反映出我们的私人生活与公共问题之间的冲突,将社会学涵盖的众多主题整合到一起,打通了抽象的社会学理论与具体的个人生活之间的关节,让社会学入门课的主旨——培养学生的“社会学的想象力”——真正落到了实处。
|
關於作者: |
[加]乔西?约翰斯顿(Josée Johnston),多伦多大学社会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食物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环境社会学、消费文化、批判理论。著有《饕客》(与夏恩?鲍曼合著),《食物与女性气质》(与凯特?凯恩斯合著),本书则为三人合著。
|
目錄:
|
目录
前言 致教师
前言 致学生
章 穿牛仔裤的一天:在生活中发现社会学
部分 在消费文化里生存(和繁荣)
第二章 我吃故我在:文化、规范和价值观
第三章 快餐店里的铁笼:全球经济工作模式
第四章 咖啡隔着你和我:阶层、区隔和“好”品位
第二部分 融入其中:成为群体一员
第五章 购物上瘾:消费社会秩序
第六章 游戏人生:种族、特长和群体界限
第七章 男女有别:社会化和“性别培养”
第八章 执子之手:婚姻、家庭和异性恋
第九章 手机响了:技术和社交网络
第三部分 凸显个性:与社会世界协商的个人
第十章 我的名字叫“红”:消费文化与社会自我
第十一章 一俊遮百丑:意识形态、交互性和美容行业
第十二章 我为歌狂:亚文化、种族主义和文化挪用
第十三章 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阳刚之气、汽车产业和环境可持续性
附录 下面插播广告:社会学方法综述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社会学的书,也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消费物品(如玩具、运动鞋、汽车和化妆)的书。如下图所示,这是一本关于这两个场域(社会学和物品)交集的书。具体来说,它事关从社会学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事物。
你期待在本书中看到什么?我们认为(也希望),你可以期待得到合理的愉悦。当然,阅读社会学书不会像看电影,或者(在这里可以插入适合你生活的例子)那么带劲。但我们还是特意写下这本书,希望能与你在消费文化中的日常经历产生共鸣。我们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长大后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我们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自己下一件要买或想买的物品(只要买得起)。这一点可以说再明显不过。消费文化常会给予我们一些短期满足的想法(如“哈罗芝士汉堡”),而更大的结构性力量则使我们很难确切知道25年后我们将如何谋生。我们希望能激励你去思考:你为什么、什么时候、如何发展出你现在的消费梦想(包括厌恶某些消费物品)。与此同时,本书也会追问:谁负担得起这种常见的消费生活方式?谁被排除在外?又是谁在让那些更富有的消费者垂涎并收集这些物品?就像迪士尼电影《玩具总动员》想象人们离开房间后那些玩具的秘密生活,我们也希望本书能激发你去想象物品的秘密生活。我们拥有的物品如何占据我们的抽屉、我们的卧室、我们的客厅,以及我们的集体意识?为什么我们会想要它们,它们与我们的自我意识,与我们作为各种社会群体(家庭、社区、族裔和国家)成员的角色,有着怎样的关系?
在每一章中,你都会接触到一种特定的消费物品或现象。我们会要求你首先思考:为什么这种物品很重要?它与你及你身边人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我们会介绍一些重要的社会学概念、思想家、理论和研究方法,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物品,进而更深入地了解社会。每章后,我们会概述与三种思考模式相关的案例研究。这三种思考模式鼓励你通过关注其物质或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强调个体行动者或结构力量(结构/能动性),研究小规模或大规模社会过程(微观/宏观),从不同视角探究同一个话题。每章后,我们还会要求你把对消费现象(和社会学理论)的了解运用到生活中。我们会提出一些问题,让你在课外进行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以及在电视、手机或电脑等虚拟或媒质世界中,寻找这种消费文化的其他例子。
许多学生都告诉我们,导论教材枯燥无味,脱离他们的生活。如果你也是抱着这种想法打开这本书,我们希望事实能够证明你的这一想法是错的。我们并不是说阅读本书会很轻松: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们会要求你直面现实,如社会上持续存在的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血汗工厂等,思考一些棘手的难题。但是,我们希望这一挑战,能为你提供新的工具去观察你周围的世界,而不是感觉像在例行公事。这是一项比考试得优或拿到学分更重要的技能。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随着释放你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我们希望你能找到新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日常生活。你可能会问:我们一再提及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什么意思?别急,我们很快就会为你揭晓答案。
后一件事,当我们通过消费“物品”这一视角教授社会学时,我们一直对学生们在课上讲述的故事感到惊讶并深受启发。在本书中,你会听到来自他们的声音,他们在一个充满令人兴奋的物品和有限资源的世界里穿行。我们知道,你在社会学入门课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我们依然诚邀你与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故事并对本书提出建议,以便于我们再版改进。
“便捷的”技术一定会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吗?
技术理论家吴修铭(Timothy Wu 2014)认为,当代美国文化促进了一种霸权主义思想,这种思想认为技术应该尽可能简单。“便捷”或“方便”的技术不需要“集中太多精力,并会产生可预测的结果”,就像加热冷冻比萨一样。事实上,很难就便捷技术的乐趣或吸引力进行争论。苹果手机等苹果产品的天才之处就是便捷。你把手机从干净的包装盒里取出,通常不用阅读任何说明书,只要几分钟你就可以操作新手机。我们简直难以想象,操作智能手机还得详细了解其工作原理。如果没有像手机这样简单上手的技术,我们就无法快速订购比萨,更不用说在耶普(Yelp)网站上对比萨店进行点评,或者在Instagram上展示其美味配料的精美照片。
便捷的技术创造了便利的乐趣,但是,吴修铭认为,这种便捷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首先,便捷的技术并未承诺给我们更多时间去思考、反思和休闲。今天,许多人都因过度劳累而感到绝望。手机非但没有使他们摆脱工作,反而像电子绳一样把他们与工作系在一起,这样他们就可以随时待命,就连“大学教授”这样的职业也是如此。许多工作场所现在都在使用像Sack这样的消息传递应用程序,它可以让员工随时保持联系,《纽约时报》将其描述为“历史上增长快的商业应用之一”(Manjoo 2015)。这项技术的优点是“工作地点自由”,员工可以远程工作,或者外出也能工作。但是,这种移动性也带来了“没有停工时间”的问题,因此,许多员工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下班时间。吴修铭认为,由于每项任务都可能变得“更便捷”(例如,发短信或电子邮件比写信、盖章和邮寄手写信件更容易),现在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琐碎的工作,例如,给一个收件箱发送数百条新信息。用吴修铭的话来说,“一个个的小任务大行其道,我们深受折磨。每个任务都很简单,但累积起来却会给人造成很大压力”。因此,我们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便捷技术真的便捷吗?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并非“便捷”的技术总会(或只会)造成社会问题。许多人都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手机现在使用起来如此便捷,就连那些技术恐惧症者也能在手机上获得发短信或查看地图的窍门。正如吴修铭所写,“用微波炉而非柴火加热剩菜,这并不是什么错”。我们既不想把劳动密集型的生活方式浪漫化,也不想夸大新技术所起到的解放作用。与此同时,那些看似“便捷”的技术也并非总能帮我们腾出时间,而且它们可以很方便地将资本主义工作文化扩展到我们生活的更多方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