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NT$
811.0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NT$
653.0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NT$
388.0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NT$
510.0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NT$
356.0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NT$
1948.0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NT$
2540.0
|
編輯推薦: |
1. 内含300多个小问题,快速解锁知识点。
这是一本内含300多个知识点的大众普及读物,它能快速帮你解锁关于中华五千年历史的那些小困惑。
2. 大师之作,精编精校。
华东师范大学张耕华教授为吕思勉研究专家,将吕思勉先生的史论文字,按照通史的系统精心编排,构成一部简明的学史读本。
3. “石破天惊”的新理论。
书中有许多新颖的观点。例如,一般人都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但是吕思勉先生说秦始皇并非不用儒家。又如,唐太宗一直以来都被捧得很高,可是吕思勉先生说他不过是个“中材”。
4. 贴合现在快速阅读的习惯。
章节段落编排紧扣吕思勉先生的大局观念、问题意识,而且各个小问题都不太长,非常贴合现在快速阅读的习惯。
|
內容簡介: |
本书按时代顺序,系统呈现国学大师吕思勉的史论、史评精华,可以说是一部写给国人的历史通识课。全书既有对中国文化的总体性论述,也有对具体史事、人物的精彩评说。吕先生那些引古鉴今的论说,既在简要的论述中让人了解到深刻而真切的史识,也为读者思考、研究国史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
關於作者: |
吕思勉(1884 —1957),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等。江苏武进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史学名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其治学涉及史学、文学、经学、文字学、文化思想、民族学等多个领域。其著述规模恢宏,博通周赡,既注重考据,又能融会贯通,素为学术界所推重,对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而巨大的贡献。
张耕华,1952年生,浙江鄞县人。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史学史和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来致力于吕思勉遗著等的整理工作,已编辑出版吕思勉文集《为学十六法》《吕思勉讲中国史》等十余种。主要著作有《人类的祥瑞——吕思勉传》《史学大师——吕思勉》《历史哲学引论》等。
|
目錄:
|
前言
章 史前时代:论大同之世
一 部落时代
二 世运之变
第二章 上古三代:论封建之世
一 夏商周之更迭
二 宗法与封建
三 古代的城与国
第三章 列国时代:春秋战国一大变
一 封建社会何以崩坏
二 古代的制度
三 王、君、臣、民之古义
四 先秦学术之缺点
第四章 秦代:帝政成功,君政废坠
一 秦是新进的野蛮国家
二 君政废坠是政治的退化
三 论秦史的真伪
第五章 两汉时代:治天下、安天下与让天下安
一 汉初君臣均是无赖
二 无为即放任
三 西汉盛世之真相
四 汉世非真崇儒
五 社会演进误入歧途
六 后汉国力远不如前汉
七 相权移于尚书为官制一大变
八 汉世学风止于纸上
第六章 三国时代:汉魏为民族盛衰之大界
一 统一之世何以走向分裂
二 三国人物之品鉴
三 三国史事之考辨
第七章 晋南北朝时代:内重与外重
一 中西历史走入相异之路
二 晋南朝何以不能恢复北土
三 陈武帝是君王中的真英雄
四 魏晋后的学术转向
第八章 隋唐五代:风俗侈靡之世
一 论隋唐制度
二 汉唐不可相提并论
三 唐朝诸帝均不过中材
四 唐之痼疾在宦官
五 隋唐制度之变迁
六 唐末之乱皆全社会所造之恶业
第九章 宋辽金元时代:文明民族何以见陵于野蛮民族
一 论宋之改革
二 论宋之官制与兵制
三 宋儒不宜做政治事业
四 民生穷苦古今一辙
五 征服与被征服
六 入侵民族治法各有不同
第十章 明清时代:治天下不可以有私心
一 明政治坏于废宰相
二 盛世与国民自助力
三 君主不代表人民的利益
四 西力东侵引发文化大变
五 唯豫兵于民可救兵制之弊
六 广田自荒易招外侮
七 明清之际的思想变化
附录 读史须知
一 为学当去名利之念
二 借历史倡爱国亦有弊
三 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
四 先读科学书,后读古书
|
內容試閱:
|
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一生恪守祖训:著书不如钞书。他在《钞书篇》中写道:“著书不如钞书。凡今人之学,必不及古人也。今人所见之书之博,必不及古人也。小子勉之,惟读书而已。”
我的老师李永圻先生,便用顾炎武的这句名言,督促我养成一种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当时,正在协助李先生为出版社整理吕思勉先生的著作遗稿,便一边阅读、整理吕先生的著述,一边将吕著中有价值的段落抄录下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久而久之,便积累了好几册笔记簿。后来有了电脑,为了便于保存与检索,又将抄录的文字,一一录入电子文档;新抄录的,也直接在电脑上操作。偶尔,选些抄录的段落,传送给朋友、学生交流分享。大家读后也颇为喜欢,建议我将这些精彩的段落编成一册,以飨读者。这本册子所抄录的,大都偏于吕先生史论的文字,又以通史的系统加以编排,遂以《吕思勉国史通论》为书名。
史论,顾名思义,就是对历史人物、事件,以及各种典章制度等文化现象的评述。初阅读、抄录吕著,自然会关注吕先生与我从教科书上所获得的相悖的史论史评。比如,教科书中有关史前史的叙述,都把史前的历史用一个公式来阐述,即史前的历史分为母系、父系两个演进的阶段,母系时代由母系女子统领掌权,父系时代是由父系男子统领掌权。但吕先生在著述中却说:“女权与女系异义。女系时代,事权不必皆在女子手中。”(见本书第2页。下仅出页码)“女系氏族的权力,亦有时在男子手中。此即所谓舅权制。此等权力,大抵兄弟相传,而不父子相继。”(第4页)
又如,各种教科书都说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夏商周属于奴隶制时代。但吕先生却说:“中国古代,虽有奴婢,似乎并不靠他做生产的主力。”(第28页)“近人所言中国奴隶社会之说,证据多不确实。”(第29页)教科书上说武帝征匈奴,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说唐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吕先生论及此事,却提醒读者:汉、唐对西域的控制不可高估。“我国历代盛时,疆域非不广大,然多并非实际的占领,如汉朝设西域都护,以维持天山南北两条通路,只可称为线的占领。唐朝设西域都护府以管理漠南北,又于西域设四镇,只可称为点的占领。此等占领,虽身在其地,并不能确立势力,而要有别一种势力,以为其后盾而维持之,到维持之势力亡,其本身即不得不撤退了。”(第320页)
后来书读得多了,发觉凡是彼此有差异的地方,吕先生的史论更能获得史实上的支持,逐渐成为史学界的共识,这就正好可以用作我历史学习上的绳愆纠缪。这一类史论,还有“先秦诸子可分家不可分人”“二世篡位非为事实”“无为即放任”“汉人称颂文景颇过其实”“汉时刻剥其民为史所不详者多”“使臣图自利”等等,它们有些可备学术研究上之一说,有些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历史上被遮蔽的另一面。
顾颉刚先生在《当代中国史学》一书中对吕先生的《吕著中国通史》有很高的评价,说这部著述“极多石破天惊的新理论”。顾先生所说的“新理论”,既指吕先生在著述中吸取了不少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新理论,也指吕先生史论上的许多新看法、新观点,他用“石破天惊”来比喻,自然是强调这些新看法、新观点的不同凡响、新奇惊人。循着顾先生的提示,我的抄书也就着重留意一些“石破天惊”的段落。
比如,吕先生说秦是“新进于文明的野蛮国家,为可怕”(第66页);秦的统一虽好,但联结的方法不佳,“前此的分争,固然不好,后来虽勉强统一,而其联结的办法,还不是好的”(第71页)。又说秦的建立是“帝政成功,君政废坠”。“帝政成功,则(一)内战可息;(二)前此列国间经济上的隔阂,亦可消除,如撤去列国时代所设的关,出入无需通行证。而且统一之后,对外的力量,自然加强;中国未统一时,蒙古高原不曾有像汉以后匈奴等强大的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天幸。这确较诸霸或王更为有利。但是帝政成功了,君政却全废坠了。”(第73页)君政的废坠,却是政治上的退化。
论及汉唐武功,吕先生的评说也与众人不同。他说西汉与匈奴,“国力相去悬绝,所以终能得到胜利。然此乃国力的胜利,并非战略的胜利”(第104页)。又说:“唐自太宗时,本无迫切之外患,而开边不已,高宗已后,国力日衰,而终不肯有所弃。于是玄宗继起,不得不重边兵,边兵重而安、史之乱作,节镇遍于内地,大局遂不可收拾矣。”(第204页)“论史者多以汉唐并称。论唐朝的武功,其成就,自较汉朝为尤大。然此乃世运为之。主要的是中外交通的进步。若论军事上的实力,则唐朝何能和汉朝比?汉朝对外的征讨,十之八九是发本国兵出去打的,唐朝则多是以夷制夷。这以一时论,亦可使中国的人民,减轻负担,然通全局而观之,则亦足以养成异族强悍,汉族衰颓之势。安禄山之所以蓄意反叛,沙陀突厥之所以横行中原,都由于此。就是宋朝的始终不振,也和这有间接的关系。”(第203页)
细读他的论证,却不得不敬佩吕先生的学力、才气与史识了。这些“石破天惊”的史论,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达到对历史的真切的领悟。
吕先生的史著,一般都以青年学生为预设对象,故他的著述都写得通俗练达、简明易懂。他的史论,不生硬套用深奥的理论,不铺陈艰涩的概念术语,为了论证的需要,他总是在史论中附以各种来自历史或现在的案例。比如,“文明民族何以见陵于野蛮民族”“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等条目,专门论述“文明民族何以见陵于野蛮民族”这一问题,吕先生认为:文明民族受野蛮民族的蹂躏,原因全在于文明民族自身的社会病状深刻。“以文明程度论,固然文明人优于野蛮人;以社会组织论,实在野蛮人胜于文明人。我们说具体一些的话:在政治上,我们有阳奉阴违之弊;又有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的弊。假使在两军相当之际,我们的将帅,就可以找一句推托的话,逗挠不前;我们的军需官,甚而可以借图私利。这许多事情,在野蛮社会里,大抵是很少有的。”(第272页)所以,“两国国力的强弱,不是以其所有的人力物力的多少而定,而是看其能利用于竞争的共有多少而定。旧时的政治组织,是不适宜于动员全民众的。其所恃以和异族抵抗的一部分,或者正是腐化分子的一个集团。试看宋朝南渡以后,军政的腐败,人民的困苦,而一部分士大夫反溺于晏安酖毒、歌舞湖山可知”(第271—272页)。甚至于该社会的首脑,“其行动先自误谬,导其众以入于盲人瞎马、夜半深池之境”(第274页)。
又如本书抄录的“教育偏重人伦不算错”一条,说:“今之论者,每怪从前的教育,偏重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致自然科学,在欧洲能够发达,而在中国则不能。此事的原因,是否真在于此,业已很成问题。即谓为然,而谓中国的教育,太忽略于自然则可,谓其太注重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则不可。须知注重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不即等于抛荒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我们今日,何人不坐轮船火车,但何曾都懂得蒸汽机?何人不点电灯、打电话,但何曾都懂得电学?一国中而无懂得蒸汽机和电学的人,固然不行,有些人不懂得,何碍于其为人?且亦何法使人人都懂得?人与社会的关系,却不是如此。结婚了,岂能说我不明白夫妇间的伦理,而使人代行?出门行走,岂能说我不明白走路的规则,而撞伤人物?然则人对于自然的关系,所知甚浅,由他人操作而我但享用,是并无不可的,对于社会之关系却不然。此理实甚明白。中国传统的教育,视人与社会的关系为首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次之,实在并不算错。所错者,乃在其所谓人与社会的关系,太陈旧而不适合了。”(第46页)
这些史论,都是从常识、常理来立论,都是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来论述,行文遣句里还带有一点吕先生特有的幽默感。
昔金松岑先生评说吕先生的古文,是“意境孤峭,笔锋犀利,近王安石的一派”。我也深有同感,尤其欣赏一些如同格言、警句、座右铭之类的警拔独到的文字。如:“为政之道不能废督责。”“国民而全不知法家之学,各事皆可谈,请勿谈政治。全不知道家之学,各事皆可谈,请勿谈外交。”“治天下不可以有私心。”“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等等。这些精彩的文字,读来毫不吸睛,却值得我们反复吟颂、深长思之。
为吕思勉先生编一本“国史通论”的想法始于二〇〇七年前后,先是有一个初步的设想,从吕著中划出所需的段落,请朱慈恩君帮忙输入成电脑文本,而后徐徐辑缀。本书将抄录的吕著史论,按内容分类辑成一个个专题,再按历史顺序加以编排。每一专题,摘录吕先生的原文概括成一段小引,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所引的吕著史论按著述的初版初刊加以注明出处,遇初版初刊有删节的,则按后来增补版加注。如《学校风潮》一文,初刊于《燕石续札》时就有删节,后收入《吕思勉读书札记》重印也未补全,现按增补本的《吕思勉读史札记》加注。又有初刊时间不清或不全者,则以后来重印版加注。如《答振甲君》,原刊1920年的《沈阳高师周刊》,未知具体的期号,读者无法查找原文,现按《吕思勉全集》加注。抄录中凡有省略或节录的,为了保持行文的流畅,个别行文未加省略、删节号等,但均注明版本与具体页码,读者可以回溯查找原文。
编者
2021年4月2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