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让孩子更有力量:赋权型家庭教育指南
》
售價:NT$
305.0
《
白夜追凶(上下)
》
售價:NT$
500.0
《
财富、战争与智慧——二战股市风云录
》
售價:NT$
602.0
《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
售價:NT$
403.0
《
汉字学理与小学汉字教学
》
售價:NT$
408.0
《
即将到来的能源战争
》
售價:NT$
407.0
《
时刻人文·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
》
售價:NT$
296.0
《
时刻人文·信用的承诺与风险:一个被遗忘的犹太金融传说与欧洲商业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469.0
|
內容簡介: |
平等作为人类社会文明所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具有极为宽广的研究视角和政策实践价值。中西方对于平等的认知和理解无论是从哲学意义上还是社会实践意义上都有一定的差别。本书通过对西方文化中平等观念思想发展史的介绍和梳理,清晰地描述了自古希腊文明、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平等观念发展历程与法文化制度与观念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可以帮助读者在阅读和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启发与思考。
|
關於作者: |
王建芹,中国政法大学党规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与行政法学、东西方法文明比较、党内法规、国家监察制度等。兼任中共青海省委法律顾问、北京纪监察学会理事、北京党内法规研究会与浙江党内法规制度研究会顾问等职。已出版相关学术著作6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
目錄:
|
前言 / 1
章平等问题的当代阐释 / 1
节从自由到平等 / 2
第二节权利,权利 / 10
第三节你要为自己负责 / 17
第四节从马克思到罗尔斯 / 27
第二章上帝之下 / 36
节依你的形象而造 / 37
第二节从选民到众生 / 45
第三节为何有罪 / 54
第四节神——大写的人 / 63
第三章为什么平等,为什么不平等 / 70
节弱者的呼唤 / 72
第二节平等的不平等:一个悖论 / 80
第三节追求不平等:人之本能 / 87
第四节你丈夫必管辖你 / 93
第四章我服从,但我们平等 / 102
节篡权者 / 103
第二节为我们立一个王 / 110
第三节恶之花 / 118
第四节自然之法 / 125
第五章平等的权利与平等的东西 / 133
节平等“什么” / 134
第二节不平等“什么” / 143
第三节在遍地给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 / 154
第四节制度怀疑:圣经重要的政治合法性 / 161
第六章从自然到社会 / 169
节剑,从此交到主权者手中 / 170
第二节不可永远让渡的权利 / 180
第三节使人文明起来而使人类没落下去的东西 / 189
第四节平等地创造与平等地占有 / 198
第七章祛魅的世界:平等主义何为? / 206
节谁失与谁得 / 208
第二节“民主的专制”与“民主的自由” / 214
第三节罗尔斯们的困境 / 221
参考书目 / 229
|
內容試閱:
|
前言
平等是人类基本价值诉求之一,从词义上理解,平等既可指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或者说人对人的一种态度,也指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现实生存诉求。但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个时代,平等看起来从来都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一种理想,这其中既有对平等内涵价值的理解不同,更有对社会平等现实的无法自足。显然,平等作为人类的永恒追求之一,似乎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理念化诉求。
人自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在禀赋上是生而不平等的,性别、体力、智力上的差异是个人无法选择的,因此“人生而平等”无疑不能指向个人的禀赋方面。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归之为私有财产制度,无疑揭示了人类由自然状态步入社会状态以来因财产关系而导致并逐步加深的社会不平等之根源。但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多以自由作为价值诉求,西方主流的政治观念是由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所奠定的,由洛克(John Locke,1632—1704)与约翰·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所奠基的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不仅确立了西方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更为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提供了政治哲学依据。进入当代以来,以罗尔斯(John Bordley Rawls,1921—2002)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自由主义学者所倡导的正义哲学理论试图解决西方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们未能解决的自由语境下的平等问题,其思考是极其深刻的。罗尔斯们所关注的不再是自由与平等孰优之话题,而是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虽然说自由与平等作为相对独立的价值存在矛盾性,但没有平等的自由与没有自由的平等至少在理念上是无法为人类的终极价值所接受的。
西方基督教文明是从人“被造”的角度奠基了人性平等之本质内涵,作为“依上帝的形象”所造且分有了上帝“神性”的人类,自呱呱坠地之始,无论智愚贤不肖,至少他们在“上帝之下”都是平等的,的不平等只能来自于他们与上帝之间。这是西方文明观关于人类平等的重也是重要的一重意义。但尽管如此,上帝依然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立约,虽然这一约定属于上帝对人的要求,但立约行为本身则包含着立约双方都需要共同遵守约定的意思表示,在这第二重意义上,立约主体间依然是“平等”的。第三重意义,上帝以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通过十字架救赎的方式洗脱人类的“原罪”,表明上帝也需要遵守公平原则,作为“全能的上帝”,他有完全的权柄可以直接免除人类的“罪”,但之所以没有这样做,因为上帝也需要遵守“交易”的等价原则,人类之罪的救赎、人类永恒生命的获得需要付出其独生子生命的“代价”。在这一重意义上,人的生命与耶稣基督的生命得到了“平等”性的价值。
中华文明起初并无平等之观念,本土的儒家文化在本质上并不认同人的平等性,而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智愚贤不肖之别及贵贱之分。儒家文化所主张的是在贵贱分殊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也就是在不平等的等级制度中寻求社会之“齐”,即所谓“维齐非齐”。中华文明接触到平等的概念始自于佛教的传入,“众生平等”成为国人理解平等早的观念来源,但众生平等所指向的远非任何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生活状态,在其本土化过程中,它只是肯定了人性中都具有“佛性”这一佛法平等观念。在后世看来,“佛性平等”,与儒家的性善论、“成圣”说和道家的“得道”说都包含了某种“平等”的形而上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平等学说的思想基础。
在人类社会中,能不能实现平等,能实现哪些平等,这是一个难以解决却不得不加以解决的问题。在近代及当代社会实践中,人们进行过无数的探索,但是否就如卢梭所悲观预言的那样,人类的进步史同时也就是人类的堕落史,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即加深一步,这是人类文明的悖论。近代以来,特别是随着启蒙运动对人性的“解放”,无论是西方自由主义在政治理论和哲学思想上对平等价值的探索,还是马克思主义将平等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抑或是罗尔斯的正义观念重新为平等所定位,实际上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向这一悖论发起的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