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选择共情:让你拥有疗愈自己、改变世界的能力

書城自編碼: 366133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積極心理學
作 者: 贾米勒·扎基 著 张俊杰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18086672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6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三卷)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三卷) 》

售價:NT$ 806.0
协和专家大医说:医话肿瘤
《 协和专家大医说:医话肿瘤 》

售價:NT$ 500.0
潜水指南 全彩图解第4版
《 潜水指南 全彩图解第4版 》

售價:NT$ 602.0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售價:NT$ 403.0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售價:NT$ 301.0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NT$ 709.0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NT$ 398.0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NT$ 296.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39
《 人心的本质:一套理解复杂人性和行为的极简思维工具 》
+

NT$ 312
《 恶人:普通人为何变成恶魔 》
+

NT$ 463
《 拖延心理学(经典畅销版) 》
+

NT$ 1049
《 白板(The Blank Slate) 》
+

NT$ 1049
《 心智探奇:人类心智的起源与进化(一扇窥视人类心智活动神奇与奥秘的窗户,一场探索心智本质的奇幻之旅。) 》
編輯推薦: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变革之作,改变你对共情的认知。
我们通常都认为共情是一种人格特质,有的人天生共情能力强,有的人天生情感淡漠,甚至是反社会人格者。但在本书中,贾米勒·扎基完全颠覆了这种认知,告诉我们共情是一种可以激发和培养的能力,善良也是一种可以培养的特质。

既温情又实用的佳作,教你释放共情的力量。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具有共情力的人?管理者如何在组织内部建立善意的反馈系统?医务人员面对患者时如何改善“过度共情”等负面情绪?在本书中,贾米勒·扎基结合前沿心理学研究,给出系统的实操方法,帮助我们提升共情能力,改善生活品质。

一本可以改变世界的书,给愈发冷漠分裂的世界开出一剂良药
当今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冷漠和分裂,尤其是疫情爆发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偏见不断加深,而改变这一切的关键,就是利用共情的力量。

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学教授马皑、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汪冰、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沃顿商学院终身教授亚当·格兰特、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科学》杂志重磅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內容簡介:
如何提高一个人的的共情能力?如何改善共情缺失的社会现状,消除不同群体间的偏见和隔阂?如何减轻过度共情带来的心理上的负担?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这本书里。《选择共情》是斯坦福大学副教授贾米勒·扎基多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娓娓讲述了当今社会的人们因为缺乏共情带来的人际交往不畅、职场恶性竞争、医患关系紧张乃至种族隔离等问题。同时,贾米勒·扎基还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新观点——共情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格特质,而是一种可以习得和发展的能力。并且他结合前沿心理学研究成果,给出了“如何提升共情水平”的实践方法,使本书成为一本既饱含温情又科学实用的佳作。
当所有人的共情能力都得到释放和发展,我们的生活、人际关系、组织和社会的状态也会越来越好。理解并学会共情,也能让愈发冷漠分裂的世界更加包容与温暖。
關於作者:
贾米勒 · 扎基 (Jamil Zaki)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斯坦福大学社会神经科学实验室(Stanford Social NeuroscienceLab)负责人,斯坦福大学跨学科研究机构Bio-x成员。
共情研究领域的新星,在2017年斯坦福大学开学典礼上,斯坦福大学校长马克 特希尔-拉维尼(Marc Tessier-Lavigne)在演讲中引用了他的研究。
其研究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等报刊争相报道。
目錄
引 言 共情的真相-- 001
共情,激发善良的心灵超能力- 005
现代社会正在毁灭共情之心- 009
关于共情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吗- 012
共情不是不变的特质,而是可习得的能力- 017
第1章 成为“好人”还是“坏人”,由你自己决定-- 021
大脑会随经验、选择和习惯变化- 024
共情约30% 由基因决定- 027
环境会影响人的共情能力- 030
相信共情的可变性,是提升共情能力的基础- 034
第2章 会不会与他人共情,完全出自你的选择-- 039
人们总是选择对当下有用的情绪- 043
如果共情会带来痛苦,人就会回避共情- 048
正确的心理拉力可以激发共情之心- 050
有意识地培养共情能力可以改变大脑- 057
第3章 建立人际联结,消除群体性偏见-- 061
群体内外的界限会摧毁共情- 065
人际联结能增加对群外人的共情- 067
接触与合作能快速化解偏见- 069
有效的接触是转变现有的权力结构- 071
与过去和解,与未来联结- 076
第4章 叙事疗愈,用艺术重塑感受-- 081
戏剧表演:认知共情的推手- 085
小说阅读:打开共情之门的钥匙- 091
电视广播:开启疗愈之路- 093
叙事艺术:减少群体间的冲突- 094
第5章 共情疲劳:如何摆脱过度共情的危害-- 101
见证了太多痛苦- 105
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107
共情对医务人员的危害- 111
自我关爱能让人免受共情疲劳的影响吗- 114
有目的地共情,明智地体恤他人- 118
要共情关怀,不要共情忧伤- 121
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有效的方式利用共情- 126
第6章 建立善意反馈系统,让组织良性发展-- 129
用从众心理激发善意- 132
战士心态下的美国警察- 135
带着公平和尊严倾听并解释- 139
偏见可能来自与自己人的共情- 143
对犯错的人零容忍是正确的吗- 147
建立关注感受的规范,避免一味强调秩序- 149
第7章 利用科技,激发并培养共情-- 157
网络的发展导致共情减少与冲突升级- 160
社交媒体:撕裂社会结构的工具- 163
虚拟现实:培养共情的“终极武器”- 164
增强现实:更好地识别情绪- 169
结 语 共情的未来-- 183
致 谢 -- 189
附 录 1 共情包括哪些内容-- 193
附 录 2 本书科学证据评估体系-- 199
附 录 3 每章观点科学性评级-- 203
译者后记 共情为何与共情何为-- 213
內容試閱
共情的真相
我8岁那年,我的父母打算离婚;而直到我12岁时,他们才正式离了婚。
他们的出生之地可以说相隔万里:母亲出生于离智利边境很近的秘鲁南部,而父亲则出生于巴基斯坦。在母亲25岁时,华盛顿州立大学为来自贫困国家的学生提供了奖学金,她就是其中一位。大约在同一时间,祖父给了父亲一张去往美国的单程机票以及仅够在华盛顿州立大学上一个学期的钱。母亲和父亲分别从秘鲁首都利马和巴基斯坦拉合尔这两个大小与洛杉矶相近的城市前往树木繁茂、宁静祥和的普尔曼小镇,也就是华盛顿州立大学主校区的所在地。
初到陌生之地,父亲和母亲都感到很迷惘。在巴基斯坦,父亲可称得上中产阶级,但在美国,他却是一个穷人。母亲则被安排到当地的一个家庭,以便能帮她尽快适应当地生活,但这里离学校有上百公里之遥。她大部分时间都是只身一人在学校学习。当华盛顿州立大学为国际学生举行欢迎招待会时,父亲为填饱肚子而来,母亲则为交友而来。在欢迎招待会上,他们认识了彼此。
父母在结婚后搬到了马萨诸塞州的郊区,并在那里生下了我。后来,他们对美国生活越来越适应,对彼此却越来越不适应。父亲开了一家计算机硬件公司,每天工作18小时以上。他梦想拥有一辆米色的奔驰和一幢桃色别墅,但这些都不是母亲真正想要的。有好几年,父亲很少回家,母亲便萌生了离婚的想法。
后来,父母彼此越来越疏远,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十分紧张。除了法庭之上,他们均有意避免直接接触彼此。每个周末,父亲都会在特定的时间在母亲房子外的路边等我,当我走出门后,母亲会锁上门,不露面。在我13岁时,我的祖母去世了。那个周末,当父亲来接我时,母亲走了出来,接着,他们拥抱了彼此。这是在近10年中,我记得的他们一次彼此对视。
那段时间,我在父母的住所之间来回穿梭,也可以说在平行宇宙之间来回移动,每个宇宙都有其优先级,同时充满恐惧和怨恨。母亲是典型的秘鲁人,看重的就是家庭。她为离婚会对我产生怎样的影响而焦躁不安,并努力找出使我陷入痛苦的蛛丝马迹,并将这些全部记在她的“心理账户”上,这个“账户”中罗列着父亲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伤害。而在父亲看来,才智过人和雄心壮志比什么都重要。他经常告诉我,在巴基斯坦,在大型考试中得分的学生能上大学,第二名则会流落街头。当我的成绩下降时,父亲会满腹狐疑,并怀疑送我上大学是否值得。实际上,他一直在非常辛苦地工作,并给予了我和母亲很多,而我和母亲却把他贬为只会赚钱的混蛋。我们怎么会看不到他的艰辛呢?
父母都曾试图将我拉入他们之间的斗争中。他们各自向我透露了一些隐瞒彼此的秘密,以获得我的好感,并希望我违反一方的规则。当我不想参与时,他们会愤愤不平地指责我站在另一方那边。我们三个都相信,某一天,我会从他们中间选择一位,离开另一位。
这让我想起了1983年的经典电影《战争游戏》(WarGames)。在这部电影中,马修·布罗德里克(Matthew Broderick)饰演的天才少年入侵了一个名为“约书亚”的人工智能程序。他并不知道,约书亚连接着北美防空司令部。他玩了一个模拟美苏之间核战争的游戏,结果差点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约书亚掌控着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导弹系统和火力装置,准备发射核弹,幸好这名少年成功说服它先尝试每一种可能的策略。约书亚很快意识到,无论这两个国家做什么,它们终都将灭亡。约书亚反馈说:“这个游戏真奇怪,赢得比赛的方法就是不比赛。”
因此,对于父母之间的游戏,我决定不参与,或者至少不按他们希望的方式参与。当他们通过我“斗争”时,我努力地克制着。我试着理解他们,而不是站在谁那边。尽管他们都很痛苦,但一直都对我很好。我从母亲那里学会了控制内心与思想的方法;同时,我也适应了父亲的生活法则。这个过程很艰苦,像许多离婚家庭中的孩子一样,我被一种离心力拉向不同的方向,有时会不知道自己该相信什么。不过,父母之间的联系虽然断了,但我学会了调整自己以适应他们的习惯,并设法与他们保持联系。
回想那些日子,我充满了感激之情。父母各自的经历可能大不相同,但都很真实、很深刻,这也许是我学到的重要的一课。

成为“好人”还是“坏人”,由你自己决定
一个世纪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脚下的大地是静止不动的。人们还认为,澳大利亚一直都是一座岛屿,巴西和塞内加尔则一直都位于大西洋的两端。在当时,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后来,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改变了这些观念。魏格纳既是一位冒险家,又是一位气象学家,这种身份组合并不常见。他曾经在欧洲乘坐气象追踪热气球参加空中耐久比赛,并以超过两天的时间打破当时的世界纪录。他还曾徒步穿越格陵兰岛,在苔原上引爆炸弹,以测量冰盖的厚度。魏格纳死于一次探险,时年50岁。
在研究海底地图时,魏格纳注意到几块大陆可以互相补充,就像拼图一样。在给一位女性朋友的信中,他写道:“你不觉得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非常契合,就像曾连接在一起一样?我想要探究这个想法。” 魏格纳还发现了其他谜团:非洲的平原上布满了古代冰川移动所留下的痕迹,可如果平原一直在赤道附近,怎么会留下这些痕迹?相同种类的蕨类植物和蜥蜴遍布智利、印度甚至南极洲,它们怎么可能被带到这么远的地方?
当时的地质学家认为,曾经存在横跨海洋的古老大陆桥,所以不同大陆的生物得以交错共生。魏格纳对这一理论并不满意。在1915年出版的《海陆的起源》(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一书中,魏格纳提出了一个激进的观点:地球上的陆地曾经作为的一块大陆连接在一起,即“泛大陆”(Pangea)。亿万年来,这块大陆逐渐分崩离析,终成为人们熟知的六块大陆。大西洋比人们认为的还要年轻,并且面积还在不断扩大。过去曾比邻而居且共同进化的动物,漂流到了地球的不同角落。地球上的陆地在不知不觉中持续地移动着。
魏格纳的想法没有被轻易地接纳。当时的地质学家无情地嘲笑了他所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原本不是地质学领域中的一员,他们作为内行对魏格纳“厚颜无耻”地挑战其已建立的观念感到难以置信,并认为魏格纳的想法非常奇怪。魏格纳饱受嘲讽,有人甚至将大陆漂移学说描述为“患有移动地壳疾病和游荡的北极鼠疫的患者的胡言乱语”。也有人站在了魏格纳这边,形成了一个地质学“活动论”小阵营,但传统的“固定论”阵营成功地捍卫了大陆桥固定学说。正如《地质学刊》(Journal of Geology)的编辑罗林·钱伯林(Rollin Chamberlin)所说:“如果要相信魏格纳的假说,那么我们必须忘记过去70年来所学到的一切并重新开始。”到魏格纳去世时,他的理论已然被扔进科学史的垃圾箱中。
几十年后,科学家发现了大陆构造板块,这些板块比熔岩流塑造的大陆还要大。北美板块和欧亚板块彼此远离的速度大约与人的指甲生长的速度一样。魏格纳,这位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想法的“科学局外人”,终被证明是对的。地质学得以重写,地质学家们则承认,即使貌似静止的事物也能移动。
大脑会随经验、选择和习惯变化
如今,人们承认地球和天空永远处于变化之中这一事实,但对自身的认知却十分僵化。即使人们变老了,骨头僵硬了,头发变白了,本质终究保持不变。不过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种本质的认识已发生了变化。过去,神学家认为它存在于永恒的人类灵魂之中,世俗哲学家则认为它是人天生的品格和美德。到了现代,人类的本质已经变得彻底生物化,人们认为它根植于基因,并被编码进身体之中。
无论人性存在于何处,人们通常都认为它是恒常的、无法改变的。我将这种信念称为“心理固定论”,它是以地质学家曾经看待地球大陆的方式来看待人类的。心理固定论能令人感到舒适,它意味着人们可以了解他人,也可以了解自己。但它同时也存在局限,就像认为欺骗者总在欺骗他人,说谎者总在撒谎一样。
19世纪曾出现过一门“科学”,即颅相学,它认为,每一种心理机能都能找到对应的神经区域。颅相学家用卡尺测量人颅骨上的隆起和凹陷,以此确定人的仁慈程度或责任心。这种故步自封的态度对维护当时盛行的社会等级制度很有用。例如,颅相学家查尔斯·考德威尔(Charles Caldwell)在走访了美国南部后认为,非裔美国人的大脑决定了他们天生要被征服。还有些专家则利用所谓的“生物学真理”来论证女性不值得接受教育,穷人一贫如洗有充分的理由,罪犯则永远不可能改过自新。目前,颅相学作为一门“科学”虽然已经破败,但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仍相当普遍地存在着。
到了20世纪初,神经科学虽然已经超越了颅相学,但其中仍存在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即认为人的机体作用方式是固定不变的。研究人员都知道,人脑在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进行跨越式发展:不仅仅是在成长,同时也在重塑成为一个令人惊叹且错综复杂的结构。之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发展似乎停滞了。神经科学家利用现有的种种工具都无法发现人成年后大脑的任何变化。这一发现与流行的人性观相吻合,并成了教条。科学家相信伤口会愈合,但由脑震荡、衰老等造成的神经元损伤永远不能修复。
此描述道:“在成人的大脑中枢中,神经通路是固定的、停滞的、不可改变的。一切都可能凋零,没有什么可以再生。如果有可能的话,未来的科学应该改变这一严酷的法则。”
其实,科学不需要改变这一法则,只需要意识到它是错误的即可。大约在30年前,科学家通过对鸣禽进行研究,首次发现了表明该法则错误的现象:每年春天,雄性雀类都会学习新曲调来吸引潜在的伴侣。科学家还发现,这些鸟在积累自己“保留剧目”的同时,每天还会产生数千个新的脑细胞。多年来,研究人员在成年大鼠、鼩鼱和猴子身上都发现了新的神经元。
然而,怀疑论者仍然怀疑成年人能否长出“新大脑”。后来,美苏“冷战”出人意料地成了研究的突破点。在美苏冷战早期,各国都会定期进行核武器试验。而在1963 年签署禁止核试验的条约后,核试验停止了。因此,由核爆炸产生的碳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其含量先是飙升,而后迅速下降。碳-14会被动植物吸收,由此进入食物链,出现在人们新产生的细胞中。柯丝蒂·斯波尔丁(Kirsty Spalding)等神经科学家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借鉴考古学家放射性碳素断代的方法,斯波尔丁对神经元的碳-14水平进行了测定,以明确它们产生的时间。令她感到惊讶的是,她发现,人在一生中都会产生新的神经元。
换句话说,大脑根本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发生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并不是随机的。研究人员利用磁共振成像经过反复验证,终得出结论:人们的经验、选择和习惯共同塑造了大脑。例如,当人们学会演奏弦乐器或变戏法时,大脑中与控制双手相关的区域会扩大。而当人们长期感到有压力或患有抑郁症时,大脑中与记忆和情绪相关的区域会萎缩。
这些年来,心理固定论还出现了其他漏洞。科学家越寻求固定不变的人性,他们能得到的支持性证就越少。以智力为例,高尔顿曾声称,智力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但在1987年,心理学家詹姆斯·弗林(James Flynn)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趋势:在过去的40年中,美国人的智商分数飙升了14分。在此后的几年里,其他研究人员在世界各地也发现了类似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同一家族的几代人,智力水平也会发生变化。这种转变肯定不是源于基因,而是反映了新的选择和习惯,如营养或教育等变化。与此相一致的是,较富裕家庭收养的贫困儿童的智商分数提高了10分以上。而在对60多万人进行的一项分析中,心理学家发现,每完成一年的学校教育,人的智商分数会提高大约1分,而且这种影响会持续终身。
此外,人格变化也比人们意识到的要显著。离家后,成年人会变得更加神经质;结婚后,他们会变得更加内向;开始份工作后,他们会变得更加尽职尽责。此外,人们也可以有意识改变自己的人格。通过心理治疗,人们会变得不那么神经质,也更外向、更认真;治疗结束后,这些变化至少会维持一年。人格并没有将人们“锁定”在特定的人生道路上,它也反映了人们做出的选择。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