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微生物是什么?
微生物无疑是世界上微小却又庞大的群体。它们的个体微小,但数量却很庞大。
“离不开”“逃不掉”,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形容微生物?
微生物不仅是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邻居”,甚至是“我们自己”。
我们每天会吃掉多少微生物?
早餐里的面包和酸奶,午餐里的酱油和食醋,它们都是微生物的杰作。晚餐吃点什么?南乳肉鲜艳的色泽和酸菜鱼爽辣的口感,会不会成为你的选择?
我们每天会碰到多少微生物?
抱歉,这个我们也说不出来确切的数目,也许是几亿个,也许是几兆个。哦,忘了说,每个人的肠道里,就有一百万亿个微生物,比人体自身的细胞总量还要多。
微生物都是敌人吗?
不是的。微生物也有自己的个性和生活方式。它们有的对我们毫无兴趣,有的会让我们生病发烧,还有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朋友。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条件致病菌是不折不扣的“投机分子”,它们可以和我们和平共存,但有机会也会投机倒把搞事情。
我们对微生物无可奈何吗?
不是的。早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远古时期,人类就可以用火烤死它们,也可以用水冲掉它们。现在我们发现,高压和水蒸气,杀菌效果一级棒!
我们还能对微生物做什么?
|
內容簡介: |
一场世纪疫情,让人们对病毒这种微生物深恶痛绝、敬而远之。有人可能会就此认为微生物十恶不赦,应该对它们赶尽杀绝。其实,微生物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一样,都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离不开,也逃不掉。一部人类史其实就是微生物与人类合作和对抗的发展史。微生物与人类之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彩故事,将在这里徐徐展开。
|
關於作者: |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简称上海巴斯德所),是一所聚焦前沿科学,为人类健康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的国际化研究所。在求真务实的科研工作之余,上海巴斯德所亦积极开展大众科普活动,获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科普团队荣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大院》优秀组织单位、2019年度上海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19年度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成果一等奖、2018-2019年度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2018-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系统志愿服务先进集体,2020年度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提名奖等。上海巴斯德所的科普团队创作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多媒体科普作品,荣获科技部2020年度全国优秀科学防疫科普微视频作品、中科院科普视频三等奖优秀奖、短视频三等奖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