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熬通宵也要读完的中国史
》
售價:NT$
347.0

《
无人机飞行原理与气象环境(第2版)
》
售價:NT$
148.0

《
理解性别差距:美国女性经济史
》
售價:NT$
418.0

《
艺术哲学
》
售價:NT$
449.0

《
从助理到合伙人-青年律师业务进阶指南
》
售價:NT$
347.0

《
明清白话文献与吴语语法
》
售價:NT$
1010.0

《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修订二版)
》
售價:NT$
500.0

《
德州扑克自学一本通
》
售價:NT$
255.0
|
內容簡介: |
本书在分析中国公共外交理念、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国公共外交兴起和发展的历程,重点探讨了中国媒体公共外交、战略沟通公共外交和文化公共外交的运行模式与实践,并从目标、主体、渠道、路径建设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公共外交的运行机制。 中国公共外交发端于中国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对外宣传,伴随着新民外交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在以“和合”思想为核心的和平外交理念指导下,中国公共外交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公共外交、战略沟通公共外交和文化公共外交运行机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共外交体系,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应对化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中国公共外交的路径和平台进一步拓展,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之路。
|
關於作者: |
李德芳,女,汉族,1975年生,山东临朐县人,中共党员,现为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2009年6月毕业于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所学专业为国际政治,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理论、公共外交研究。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编著一部《帕劳》(列国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
目錄:
|
导论
一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二 研究思路及内容架构
三 主要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及研究难点与不足
章 公共外交理论概述
节 公共外交概念界定
一 公共外交含义的演变
二 国外对公共外交的界定
三 国内公共外交研究范式
第二节 公共外交的特征与形式
一 公共外交的特征
二 公共外交的形式
第三节 软实力与公共外交
一 政治权力变迁
二 软实力:公共外交的理论基石
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
节 中国公共外交的肇始
一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的公共外交尝试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践行公共外交的举措
第二节 中国公共外交的兴起与发展
一 打造全方位对外传播格局
二 拓展“媒体外交”渠道
三 “文化外交”作用凸显
第三节 中国公共外交的全面推进
一 设立公共外交领导和协调机构
二 建构中国公共外交运行模式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公共外交理念与运行机制
节 中国公共外交理念
一 中国公共外交理念的
二 中国公共外交理念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公共外交运行机制
一 中国公共外交目标定位
二 中国公共外交资源
三 中国公共外交主体
四 中国公共外交客体
五 中国公共外交实践路径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媒体公共外交实践及其运行机制
节 中国媒体公共外交的兴起与发展
一 媒体公共外交的
二 中国媒体公共外交的兴起
三 中国媒体公共外交体系的初步形成
四 中国媒体公共外交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媒体公共外交运行机制建构
一 中国媒体公共外交的目标与功能
二 中国媒体公共外交的运作方式
三 中国媒体公共外交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中国媒体公共外交案例:奥运媒体外交
一 奥运媒体公共外交
二 奥运媒体公共外交的效用
小结
第五章 中国战略沟通公共外交实践及其运行机制
节 中国战略沟通公共外交兴起与发展
一 战略沟通公共外交的
二 中国战略沟通公共外交的兴起
三 中国战略沟通公共外交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战略沟通公共外交运行机制建构
一 中国战略沟通公共外交的目标与功能
二 中国战略沟通公共外交运作方式
三 中国文化年战略沟通公共外交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中国战略沟通公共外交案例:德国“中国文化年”
一 德国“中国文化年”战略沟通项目
二 德国“中国文化年”战略沟通项目的效用
小结
第六章 中国文化公共外交实践及其运行机制
节 中国文化公共外交的兴起与发展
一 文化公共外交的
二 中国文化公共外交的兴起
三 中国文化公共外交的发展
四 新时代中国文化外交的创新发展
第二节 中国文化公共外交运行机制建构
一 中国文化公共外交的目标与功能
二 中国文化公共外交运作方式
三 中国文化公共外交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中国文化公共外交案例:孔子学院
一 孔子学院的发展历程
二 孔子学院的运行模式
三 孔子学院的公共外交效用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公共外交的未来
节 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中国媒体公共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 中国战略沟通公共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 中国文化公共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运行机制建构
一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使命
二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目标定位
三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四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路径方式的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