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NT$
500.0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卡夫卡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像梦境。梦人人会做,但能把小说写得如此像梦的,大概只有他一人。
——莫言
|
內容簡介: |
《变形记》为“卡夫卡作品选“系列之一,收入卡夫卡全部中短篇小说,包括其生前已发表作品和去世后出版的遗著。
|
關於作者: |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奥地利作家,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家庭,在布拉格大学读德国文学和法学,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法律事务所和法院见习,在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供职。1922年因肺病离职,1924年逝世于维也纳郊区的疗养院。卡夫卡自幼酷爱文学,1908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了《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中短篇小说集。生前在德语文坛鲜为人知,死后其遗著陆续出版,引起广泛关注,被誉为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卡夫卡深刻影响了莫言、余华、残雪等中国当代作家。
译者简介:
叶廷芳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原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在卡夫卡、迪伦马特等译介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
谢莹莹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致力于卡夫卡、黑塞等的翻译、研究。
韩瑞祥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主要研究翻译方向为现当代奥地利文学。
本书其他译者皆为优秀德语文学翻译家。
|
目錄:
|
目次
作家生前发表的作品
乡村大道上的孩子们
揭穿一个骗子
突然的散步
决心
山间远足
单身汉的不幸
商人
凭窗闲眺
回家的路
擦肩而过的人
男乘客
衣服
拒绝
为骑手先生所想
临街的窗户
盼望成为印第安人
树
不幸状态
判决
在流放地
新来的律师
乡村医生
在马戏场顶层楼座
在法的门前
一页陈旧的手稿
豺与阿拉伯人
在矿井的一次视察
邻村
家父的忧虑
十一个儿子
杀兄
一个梦
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
场痛苦
小妇人
饥饿艺术家
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
与祷告者的谈话
与醉汉的谈话
喧嚣
煤桶骑士
司炉
变形记
作家生前未发表的作品
乡村婚礼筹备
一场斗争的描述
乡村教师
布鲁姆费尔德,一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
〔桥〕
〔猎人格拉胡斯〕
中国长城建造时
〔敲门〕
〔邻居〕
〔一只杂交动物〕
〔一样每天都发生的事〕
〔桑丘·潘沙〕
〔塞壬的沉默〕
〔普罗米修斯〕
〔夜〕
〔拒绝〕
关于法律的问题
〔征兵〕
〔海神波塞冬〕
〔集体〕
〔城徽〕
〔舵手〕
〔考验〕
〔兀鹰〕
〔小寓言〕
〔陀螺〕
〔出发〕
〔辩护人〕
〔荆棘丛〕
〔一条狗的研究〕
一个评语〔算了吧!〕
〔论比喻〕
夫妻
〔回家〕
地洞
附录:致父亲的信
|
內容試閱:
|
编者前言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在西方现代文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生前在德语文坛上鲜为人知,但死后却引起了世人广泛的注意,成为美学上、哲学上、宗教和社会观念上激烈争论的焦点,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论年龄和创作年代,卡夫卡属于表现主义派一代,但他并没有认同于表现主义。他生活在布拉格德语文学的孤岛上,对歌德、克莱斯特、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托马斯·曼等名家的作品怀有浓厚的兴趣。在特殊的文学氛围里,卡夫卡不断吸收,不断融化,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风格”。他作品中别具一格甚至捉摸不透的东西就是那深深地蕴含于简单平淡的语言之中的、多层交织的艺术结构。他的一生、他的环境和他的文学偏爱全都网织进那“永恒的谜”里。他几乎用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在观察自我,在怀疑自身的价值,因此他的现实观和艺术观显得更加复杂,更加深邃,甚至神秘莫测。 布拉格是卡夫卡的诞生地,他在这里几乎度过了一生。到了生命后的日子,他移居到柏林,试图摆脱不再属于卡夫卡的布拉格。不管怎样,跟他的同胞里尔克和韦尔弗相比,卡夫卡与布拉格保持着更长时间和更密切的联系。在这个融汇着捷克、德意志、奥地利和犹太文化的布拉格,卡夫卡发现了他终身无法脱身的迷宫,同时也造就了他永远无法摆脱的命运。 实际上,随着卡夫卡命运的终结,一个融汇了捷克—德意志—奥地利—犹太文化的布拉格精神也宣告结束。像所有的艺术家一样,卡夫卡也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社会现实、家庭环境、个人身体状况以及其他具体的因素,决定了他的命运和创作。他处在一个历史发展的末期:随着哈布斯堡王朝日薄西山的挣扎,布拉格的德语文化走向衰败,但作为艺术家的卡夫卡并没有去猎取当时时髦的风格,借以表现现实的经历与感受,而是赋予表现那种末日现象以卡夫卡式的形式,一种并未使他生前发表的为数不多的作品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形式。如果卡夫卡在他绝大多数作品和札记里表现了绝望和徒劳的寻求的话,那么这无疑不只是犹太人命运的写照,而更多溯源于哈布斯堡王朝面临衰亡和自我身心的绝望,也就是处于社会精神和文化危机中的现代人的困惑。 卡夫卡的一生是平淡无奇的。他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的布拉格,犹太血统,父亲是一个百货批发商。卡夫卡从小受德语文化教育,1901年中学毕业后入布拉格大学攻读德国文学,后迫于父亲的意志转修法学,1906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法律事务所和法院见习,1908年以后一直在一家半官方的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供职。1922年因肺病严重离职,几度辗转疗养,1924年病情恶化,死于维也纳近郊的基尔林疗养院。 卡夫卡自幼爱好文学。早在中学时代,他就开始大量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尤其对歌德的作品、福楼拜的小说和易卜生的戏剧钻研颇深。与此同时,他还涉猎斯宾诺莎和达尔文的学说。大学时期开始创作,经常和密友马克斯·布罗德一起参加布拉格的文学活动,并发表一些短小作品。供职以后,文学成为他惟一的业余爱好。1908年发表了题为《观察》的七篇速写,此后又陆续出版了《司炉》(长篇小说《失踪的人》章,1913),以及《变形记》(1915)、《在流放地》(1919)、《乡村医生》(1919)和《饥饿艺术家》(1924)四部中短篇小说集。此外,他还写了三部长篇小说:《失踪的人》(1912—1914)、《审判》(1914—1918)和《城堡》(1921—1922),但生前均未出版。对于自己的作品,作者很少表示满意,认为大都是涂鸦之作,因此在给布罗德的遗言中,要求将其“毫无例外地付之一炬”。但是,布罗德违背了作者的遗愿,陆续整理出版了卡夫卡的全部著作(包括手稿、片断、日记和书信)。1935至1937年出了六卷集,1950至1958年又扩充为九卷集。这些作品发表后,在世界文坛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了特有的一章:“卡夫卡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