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售價:NT$
500.0
《
大唐诡异录
》
售價:NT$
254.0
《
《证券分析》前传:格雷厄姆投资思想与证券分析方法
》
售價:NT$
612.0
《
当我点击时,算法在想什么?
》
售價:NT$
356.0
《
服务的细节136:提高成交率的50个销售技巧
》
售價:NT$
296.0
《
变法与党争:大明帝国的衰亡(1500—1644)
》
售價:NT$
439.0
《
大学问·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
》
售價:NT$
490.0
《
再造乡土:1945年后法国农村社会的衰落与重生
》
售價:NT$
436.0
|
內容簡介: |
香港作家潘国灵全新散文集,共分八个小辑,家庭、校园、人物、动物、旅游、影像、哲思、书写。作家在文字的时空中,记录告白与私语,捕捉时光与暗影,难忘相遇与交错;作家试图从多个角度,回望成长,内省生命,记述师友,感受文学……其敏锐力和透视力在香港作家中独树一帜。
此为“小说家的散文”丛书之一。
|
關於作者: |
潘国灵,香港作家,文化评论人。早年曾任职记者、编辑、音乐策划,曾于多份报刊撰写专栏及担任电台节目主持,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作品在港、台、内地(大陆)发表,跨越小说、散文、文化评论及诗。其作品屡获文学奖项,包括第27届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中文文学创作奖季军、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香港书奖等。2006年获亚洲文化协会颁发“利希慎基金奖助金”; 2007及2011年先后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杰出青年艺术奖(文学艺术)”和“年度艺术家奖(文学艺术)”。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失落园》《静人活物》、长篇小说《写托邦与消失咒》、图文集《消失物志》、散文集《七个封印》《爱琉璃》、诗集《无有纪年》等多部。
|
目錄:
|
家庭 无可折返的家园
我的坚尼地城
就在我家后园
成长地化作无有乡
昔日家庭出行记
为父母守岁
我一直错过的母亲
病中记父亲
忆述住家饭
成长之必然
校园 少年浪掷时光
原始玩意儿,匮乏的丰盛
八十年代,我的形塑时期
跌了一地的,中学回忆碎片
那些听歌领悟诗词的日子
联校活动,纯情的一页
人生溜冰场
MU的夹Band岁月
人物 生命的相遇与交错
刘以鬯与我,半杯咖啡时光
像我这样的一个西西读者
以书记人,因李欧梵读的一些书
一点文章,一点亲历记忆
——悼陶然先生
爱荷华相遇
纽约遇到的一些人
——“路过蜻蜓”日记
动物 人与动物的交集
消失中的动物
我和三色猫的日子
都市中,连鸽子也迷失了
动物的尊严告别
斑鸠筑巢的都市寓言
旅游 在路上,游走或者停歇
巴黎影像私语
那年那天,在蒙帕那斯墓园
离开这里,就是我的意思
爱荷华的梦
平安夜,静默夜,一个旅人
“暴风雪”的一天,在华尔街
流浪的意义,及其不可能
十年,时间将东西变成隐喻
影像 光与影的袂离
影像艺术沉思录
电影中,我们都在寻找经历
时间的灰烬,十五年后
很多影像我忘记了,独剩下了歌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一九九四,电影的美好年华
二十岁电影
杜鲁福情书:电影与生命,温柔与毁灭
哲思 存在的探问与私语
存在主义:成长画板上的一抹底色
救赎之姿,信与失信
可恨我们不是西西弗斯
回头我成了一根浮木,或盐柱
由宁默心驶向忘川
玫瑰堂里的祷语
书写 我在写作疗养院中度过若许年
写作疗养院
一个书写者的,不安之书
作家的身影,作品的灵魂
我的“洞穴”与“讲台”
阅读作为一种表演形式
我在油街的日子
我的手写信时代
|
內容試閱:
|
我一直错过的母亲
关于双亲,波兰导演奇斯洛夫斯基传记说过一段话,我记忆犹深:“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永远都不可能公平。当我们的父母在他们辉煌的时代、好、有精力、生龙活虎、充满爱意的时候,我们并不认识他们,因为我们还没出世,否则就是年龄还太小,不懂得欣赏。等到我们慢慢长大,开始了解这些事以后,他们已经老了。他们的精力大不如前,求生意志也不像年轻时那么旺盛。他们遍尝各种希望的幻灭、各种失败的经验,变得满腹苦水。我的父母都很好,真的很好,只是我从来没能及时欣赏他们的好处。”
母亲年少的时候是怎样?二八年华青春少艾的时候是怎样?何时情窦初开?父母亲是如何邂逅的?连忘记都说不上,因为我压根儿错过了,只能凭借一些黑白旧照,做不真实的想象。以及母亲似有还无、断断续续的口述。“你父亲呀……”“你爷爷呀……”“你婆婆呀……”她一个人,勾连着两个跟我血脉相连的家族,成为我认识家族故事的叙事者(相对来说,父亲少有言及自己)。不太刻意的,话语间或夹着生活牢骚,在做着家头细务时,对着子女又像对着空气诉说。又或者在我还会跟她到菜市场买菜时无意间说出。这已经是泛黄的日子。那时候,我一定非常年少,而母亲,仍是一个年轻母亲吧。可恨我记得的太少,也许当时无心装载,太多话语像细沙漏过指缝间,盛不着,一去不返。
然后是一大片沉默。并非不言不语,只是更多是日常家常话,有时聊聊媒体话题,不切身的。有时是关己的,却是简短得不能再简短的“对答”。“近很忙吗?”“是的。”“身体好吗?”“还好。”说不出累的是她还是我。有情的是一张圆桌,中国人的亲情都离不开食物,一家人可以共聚,就很好了。但这时候,父母家的饭香已经久违了,子女离巢,久已不再共住,除了过年过节,一般聚餐,就交由酒楼代办了。家人成了非常特殊的“酒肉朋友”。其实我仍很想很想听故事,真正属于双亲的故事,只是那些故事似乎不适合在酒楼说。而我也问不出口,我亲爱的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好意思探问其个人故事,中间仿佛隔着一堵无形的墙——心之墙。
然后母亲头发蔓生出片片白莲。转眼乘公交车已经享有老人优惠。牙齿又掉了一颗(其实已所余无几)。造成骨质疏松的结果,肯定有我的份儿。皱纹爬上了双手、脸颊、颈脖。不用母亲说,身体变异就在说话。骨头在身体内打鼓。颈椎的骨刺又多了一片。腰椎镶了一枚螺丝。胆子早已没了。石头长到肾上去了。血压成了生命的常态高潮。有时我别过面去,不敢直视母亲的脸庞。“妈妈,我不是不想看你的脸,我是不欲看见,生命的残忍。”一个家庭是一列车卡,集体地驶向年华老去的尽头。母亲的年华老去提醒我的青春不再。
由是我想到,生命从一开始,就无可复圜地离开母体。浸泡于羊水中,完完全全血脉相连水乳交融的状态,成了永远不可折返的原初想望。之后我甩掉了母亲的乳房、母亲的背带。因为要自立,我甚至松开了她的手。我错过了母亲许多许多。不仅是我未出生前来不及认识的那个女子,还有是我眼前熟悉不过却又如此陌生的母亲。如果有谁要我像小学作文时写一篇《我的母亲》(奇怪更多是写《我的父亲》),我怕我会交出一篇白卷。每一片母亲的空白,都写着自身的空白(断了脐带,你如何答得出:“你从哪里来?”)。
或许,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写照。等到我们开始发觉对双亲的过去所知甚微而引以为憾时,我想,我们离懂事又有一段日子了。有感缺失,也许是爱的另一开始。不要老是重播《爱得太迟》,等到玫瑰花蕾都丢落地上。来吧,母亲,我小时候的说故事者,你还有故事想说,我就有心去听。陪上一千零一夜,足够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