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明代阁臣:三杨内阁

書城自編碼: 369145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历史/地理人物
作 者: 宋立杰
國際書號(ISBN): 9787568076128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4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积极心理学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自由,不是放纵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47
《 范仲淹传 》
+

NT$ 254
《 康震讲诗仙李白 》
+

NT$ 1008
《 苏东坡新传 全新增订版(全两册) 》
+

NT$ 231
《 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诗传 》
+

NT$ 265
《 杜甫传:所有流浪,都是归程 》
+

NT$ 312
《 苏东坡传(图文典藏版) 》
編輯推薦:
1.讲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机构。2.发掘被人忽视的正史细节。
內容簡介:
本书主要讲述明朝的内阁制度——三杨内阁。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成祖朱棣组建了大明王朝的任内阁,内阁制度由此进入明朝。本书讲述的是在明朝阁臣制度下,“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历四朝、辅政四十余年,开创仁宣盛世的一段明史,“三杨”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明朝的国力继续沿着鼎盛的轨道发展。这个时期被认为是明朝国力*强、政治*清明的时期。
關於作者:
宋立杰,汉族,历史学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晚明政治史、明清商人史。
目錄
上编盛世的序幕1章三杨生平3
节三杨其人4
第二节三杨的政治理念16
第三节互补的三杨28第二章新机构的酝酿与发展33
节新机构的诞生34
第二节阁臣:皇帝的智囊团51第三章旧朝与新朝61
节变异的宗藩制度62
第二节新朝的政治构成66

中编开拓盛世77第四章君臣同心79
节三杨与太子朱高炽的关系80
第二节三杨的帝师经历91
第三节三杨与皇室内部问题101第五章三杨的政治角色扮演107
节三杨与永乐政局108
第二节三杨与仁宣政局114

下编盛世的落幕149第六章三杨联盟的危机151
节帝王的御臣之术152
第二节内阁与部院的矛盾165
第三节三杨的内部分歧173
第四节宦官权力的提升175第七章三杨谢幕179
节少年帝王明英宗180
第二节三杨的无奈与妥协197附录三杨年表209延伸阅读书目235后记237
內容試閱
传统中国行政结构是一个垂直结构,统治者是皇帝,他顺承天意统治天下、统治万民。面对庞大的领土与纷杂的事务,皇帝一人实难处理,于是便要设官辅佐。文武群臣中为重要、权力也的便是相。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相逐渐成为外廷百官之首,是政府首脑,与皇权产生了“离心”。历史上确有擅权、祸国殃民的相,但也有力挽狂澜、针砭时弊、对国家发展起到巨大作用的相。统治者不能离开相的辅佐,故而设有相,但从汉武帝开始,又在不断限制相的权力,于是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直至明朝。
鉴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拥有权力的明太祖废除丞相,并下旨后世子孙不得设立丞相,如有朝臣奏请,则“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此后,直至明亡,明朝统治者再没有复设丞相一职。但凡对《明史》有所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明称贤相,必首三杨”这一说法。既然没有丞相,那为何又有“贤相”之称呢?“三杨”又是指代谁呢?是否是《明史》编纂者的失误呢?答案显然不是。出现这一局面,与明朝内阁制度有密切关系,也与明朝官员内心对相的留恋与追忆有关。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一个棘手问题随之出现:在皇帝与六部等行政机构之间,形成了权力真空,外廷没有了丞相这一决策机构,六部只是执行机构,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进一步地说,明朝皇帝集国家首脑与政府首脑为一体,故而国家各种事宜都必须由其躬亲为之,否则朝政无法有效运转,甚至会瘫痪,此种情形万历朝为常见。明神宗怠政,不视朝、不批阅奏折,以至于机构完全停摆。史载,仅仅在八天之内,明太祖朱元璋收到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共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批阅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这对于帝王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可见,废除丞相之后,凭皇帝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处理如此多的朝事的,毕竟一个人的精力与才能都是有限的。明太祖废除丞相原本是想加强皇权,杜绝权臣干政现象,自己直接处理政务。原本以为如此为之能提高办事效率,但事与愿违。在繁忙的政务面前,明太祖朱元璋言道:“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但他又不能复设丞相,如此则是自扇耳光,于是他与谋臣遍览历朝故事,希望在古制中寻求帮助。洪武十三年九月,也就是废除丞相制度仅仅半年,明太祖仿古制设立四辅官制。但是因为限制太多,四辅官制没有实现明太祖的目的,于是,明太祖又废除四辅官制。明太祖的次尝试以失败而告终。
然其一人实在无法及时处理繁杂的政务。明太祖又于洪武十五年十一月仿照宋朝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大学士的职权主要为“侍左右,备顾问,然不得平章军国事”,也就是做好皇帝的参谋秘书,没有实际职权。此种规定主要是为了限制大学士的权力,防止出现权臣专政的现象。尽管此时大学士的权力与政治地位都比较低,但殿阁大学士成为一种常设制度,它的顾问功能与秘书定位成为内阁制度的范本。至明太祖去世,一直设有殿阁大学士。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对殿阁大学士制度做了一些调整。由于此时特殊的政治背景,即靖难之役的爆发,建文帝与殿阁大学士之间的政治关系日趋紧密,从而使后者的辅政力度和顾问功能有所提高。明成祖朱棣时期,命解缙、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黄淮、胡俨七名翰林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务,以备顾问。此举一般被认为是明朝内阁制度之始。但是,终永乐朝,阁臣依然如洪武朝,没有实权,只是遵照皇帝的旨意办事;阁臣官衔也仅为五品,连独立的办公场所也没有,用印也是翰林院的印章。至明成祖中期以后,内阁的职权渐重。
一般认为仁宣两朝是内阁制度的发展完善时期,其原因在于时任阁臣与两任帝王之间特殊的关系。明仁宗为太子时,深受明成祖的猜疑,赖东宫府僚的鼎力扶持,才得以保全,终继承皇位。故而明仁宗对杨士奇等人非常信任,在不打破祖制的前提下,以设置三公三孤、兼任六部尚书等方式提升阁臣的政治地位,加大他们的辅政职责。阁臣的品秩虽然还是五品衔,但通过加官的方式,其品秩已然为正一品、二品,与六部尚书平起平坐,甚至凌驾其上。但阁臣只是皇帝的秘书,拥有六部尚书头衔只是提升他们政治地位的方式,而不是给予实权。正如《明仁宗实录》载:“荣、幼孜、士奇、淮,俱掌内制,不预所升职务。”明宣宗朱瞻基时期,阁臣权力进一步提升,阁臣拥有了票拟的权力。在宣宗中后期,逐步形成三杨辅政的局面。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时,年仅九岁,无法亲自处理朝务。太皇太后张氏鉴于祖训,不能“垂帘听政”,考虑到三杨等阁臣与先帝的特殊关系,于是便委政内阁。朝廷一切政务先经内阁商议,再由太皇太后张氏核实,后交由部、院衙门执行。此外,明宣宗时,除阁臣外,吏部尚书等人也享有票拟权,但从此时开始,内阁独享票拟权。这一切标志着阁臣已全面参与朝政,不再局限于备顾问。至嘉隆万时期,内阁遂被认为是政本之地,而阁臣则被认为是前朝之相。
既已交代内阁的发展,那么所谓的“三杨”究竟具体指代的是谁呢?他们便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杨士奇,建文三年,参与撰修《明太祖实录》。明成祖称帝后,机缘巧合下,他成为明朝首任内阁成员之一,得到明成祖的重用,参与机务。杨荣,建文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被明成祖拣选入阁。杨溥,建文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明宣宗时入阁。三杨因居第位置与籍贯的不同,杨士奇居西,所以时人又称其为“西杨”,杨荣居东而称“东杨”,杨溥居南而称“南杨”。
杨士奇、杨荣与杨溥三人的政治仕途虽始于建文朝,但真正在政局中有一席之地是在明成祖时期,开始辅佐帝王,至明仁宗、明宣宗与明英宗三朝,三人始终居于政治核心层。他们辅佐帝王近半个世纪,对由靖难之役、太子之争等事情造成的明朝局势由动荡走向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在矫枉除弊、减免赋役、整顿吏治、举贤任能、辅导帝王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辅政作用,可以说是与明初几代帝王一起构建了“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的盛世局面,亦是“仁宣之治”的主要辅弼者。他们同朝辅政,政绩卓著,更为难得的是三人互补,“时谓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云”,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因此不仅知名于当世,而且享誉后世,受到世人的推崇,故被舆论与史家并称为三杨。

精彩文摘(推荐)
一、明太祖何以废相
1. 底层的崛起
对中国古代史有所了解的读者大概都清楚,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帝王中得位“正”者。他起自平民,通过自身的奋斗,成功建立明朝,成为开国之君。这也许应对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出现第二位平民皇帝。
恰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前的这些苦难的经历与挫折,带给他来自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体验,同时也为其理政意识的发展与积累提供了特殊的客观条件。明太祖朱元璋本名叫朱重八,因在家族中排名第八,故名之。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适逢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吏贪污之风盛行,加上淮河流域出现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在灾荒中,他的父母、长兄先后去世,唯留其一人在世间。也许是这段经历造就了其坚韧、猜忌、不信任任何人的心理,如其自言道:“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既非可倚,侣影相将”。大家各为自己的生计着想,也就无所谓互帮互助了。朱元璋:《皇陵碑》,见张德信、毛佩琦主编:《洪武御制全书》卷16,黄山书社,1995年,第189190页。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前往皇觉寺剃度为僧。但是由于灾荒,民众已无法生存,很难有多余的钱粮向寺庙布施,皇觉寺没有了民众的施舍也很难维系,所以皇觉寺的主持决定让僧人自谋出路。朱元璋只得结束较为安定的生活,外出云游以谋生路。出去云游三年后,他又回到了皇觉寺。
明太祖晚年画像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时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而红巾军起义的核心地带就在安徽。朱元璋儿时的伙伴汤和参加了红巾军郭子兴部,因作战勇敢,屡立军功,被授职千户。后来他联系到了朱元璋,写信劝他参加红巾军,借此在乱世中赢得一条出路。经过深思熟虑,朱元璋决定投奔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部。这次选择给朱元璋的人生带来了重大的转折,但他当时没有意料到此次选择会令他成为日后的九五之尊。

明太祖异形图(来源:《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河北美术出版社,1996年)明太世画像较多,据研究表明,大致分为两类,圆脸像(正相)和长脸像(异相)两类。对其真实相貌,学界历来存在争议,可参阅胡丹:《相术、符号与传播——对“朱元璋相貌之谜”的考析与解读》,载《史学月刊》,2015年第8期;朱万章:《朱元璋画像再探》,载《文史知识》,2018年第10期。
参加红巾军,虽然承担失败的风险,但与朱元璋之前的生活经历相比,要好得多,甚至可以说使他龙入大海。在起义军中,朱元璋迅速成长起来,深得郭子兴赏识。郭子兴又将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朱元璋,并命其统率军队作战。在取得一系列的战功后,朱元璋的威望越来越高,并且得到了龙凤政权的认可。当郭子兴与其子先后战死后,朱元璋便成为这支部队的大元帅,有了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军事上的成功,并没有使朱元璋骄傲自满,他审时度势,反而更加谨小慎微,在狭缝中进一步壮大实力。朱元璋深知自身能力不足,非常信任自己的手下,并招揽文人学士。文人学士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声望。在乱世中,为了壮大实力,必须依靠文人学士。朱元璋听从谋士的意见,对他们以礼相待,史载朱元璋“独克己下人,旁求贤士,尊以宾礼,听受其言,昼夜忘倦”解缙:《天潢玉牒》,中华书局,1985年,第2324页。,朱元璋也自言:“资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之。”《明太祖实录》卷4,丙申岁三月庚寅,第42页。此举在元末群雄中甚为少见,正因为此,朱元璋得到了诸如宋濂、刘基、李善长等文人学士的支持。朱元璋也正因为有了文人学士的鼎力支持,从而能在元末群雄中脱颖而出。经过近二十年的南北征战,朱元璋实现了人生的逆袭,由社会底层一跃成为一国之主,而他的成功经验似难以复制,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虽然朱元璋儿时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在军旅生涯中成长为一名统帅后,明孝陵“治隆唐宋碑”开始注重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与文人儒士交流,常常与儒臣讨论治国问题,了解古今治乱,在讨论中,更加深知儒臣之重要。通过与儒士的交流,以及自身的努力,朱元璋的学识不断增长,自身文化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更喜欢阅读《左传》《史记》《汉书》《唐书》等史书。朱元璋为明朝开国之君,他设计了明朝的规章制度,促使新的王朝在废墟中顺利成长。由他一手建立的明朝延续了近三百年,即使在晚明时期,帝王怠政,国家机关尚可以正常运转数十年。清朝皇帝对其评价甚高,如顺治帝认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清世祖实录》卷71,顺治十年正月丙申,第567页。康熙立碑“治隆唐宋”,赞誉明太祖朱元璋,还说:“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清圣祖实录》卷193,康熙三十八年四月庚戌,中华书局,1986年,第1042页。,并多次亲自或者派人祭奠明太祖朱元璋。在某种程度而言,明太祖朱元璋是非常成功的,在古代中国所有帝王中,他不失为英主。但其为人诟病的便是他的权力欲,在永保朱氏天下这一动机的驱使下,大肆屠杀功臣,与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迥然不同。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身份发生了改变,与此前的同僚、朋友等等,变成了君臣关系,由平等转变成不对等的关系。结合自身经历以及遍览古今史书,明太祖朱元璋的君臣观、皇权思想也逐渐成形。在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历代君主以及儒士都鼓吹尧舜之道,明太祖朱元璋也不例外,他仿效尧舜之君道。而在不断构建皇权政治的过程中,他将自己塑造成君师兼任的圣君。明太祖朱元璋不失为一代英主,他奠定了明代近三百年的各项制度,使动荡的中华大地重归有序。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一直以尧舜之道要求自己,相比其他帝王来说,明太祖非常勤政。此外,他还有明确的臣道观,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君臣关系,形成君臣一体之局面。朱元璋曾专门创作了《臣用章》,系统地阐释其对臣的认识与要求。朱元璋认为臣是君的助手,是君治理天下的得力干将;臣是为君主服务的,臣的权力来于君,君与臣是统一体,臣必须为君服务。以此而论,他认为在君臣关系中,臣是君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君与臣不是平等的关系,臣必须对君负责,而君可不必对臣负责,也不可能约束君。朱元璋:《资世通训·臣用章》,续修四库全书第935册,第264页。
明太祖朱元璋对自身的要求比较高,他认为自己都以身作则,禁私欲,那么身为臣,也必须禁私欲。然而他认为“愚顽殖民”禁私欲是很难的,必须辅之以外力,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他推崇重典治国,这也是他屠杀官吏毫不手软的思想根源。他如此为之,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皇权,保障朱氏天下的长治久安。也许是出于的皇权心理,或许是年少经历让他看透世间冷暖,以及不法官吏欺压民众,明太祖对官员的管控极严,从他的臣道观来看,他也明确认为臣必须辅佐皇帝完成君的使命,以促成君主成为圣君。当明太祖认定该臣不是忠臣而是奸臣后,便会毫不手软地加以惩治。
经过十几年的奋战,明太祖朱元璋与他的合作者取得天下。他们支持朱元璋为皇帝,而自己也成为开国功臣。打天下的过程中,凶险异常,为了拉拢各方势力,“苟富贵,勿相忘”之类的承诺便发挥其效用,而一旦成功了,打天下的功臣势必要享受成功的喜悦与成果。史书多载历朝开国功臣的骄纵、排斥异己、结党营私,但他们忘记了这天下是他们打下的,但并不是他们的,而是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分封他们为侯为官,甚至是赐予免死铁券,但是在皇权面前,在国家稳定面前,这些不值得一提。明太祖朱元璋可以忍得一时,但不能一直纵容,他多次在谕旨中以及与臣的谈话中,透露让开国功臣们安分守己,享受荣华富贵即可的意思。但是开国功臣们的私欲不断膨胀,僭越法制礼制。那些将领拥兵自重,让明太祖朱元璋不得不担心,他要考虑自己皇位的安危。于是在各种内外因的刺激下,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清理开国功臣们。胡惟庸案前后株连三万多人,包括一公、十四侯;蓝玉案致死者一万多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此外,明太祖朱元璋处死了自己的侄子朱文正、李文忠;周德兴因帷薄不修被杀;廖永忠因僭用龙凤被赐死。明太祖朱元璋共封了十二公、五十七侯、六伯,经胡蓝党狱以及其他形式的清洗,开国功臣基本退出明初政治舞台,诸如汤和等仅存之功臣也不再干预朝政。
除却对开国功臣进行清洗外,明太祖朱元璋还大力整顿官员队伍,严厉处罚贪污渎职的官员。洪武十五年(1382)的空印案与十八年(1385)的郭恒案更是使官署为之一空。两案与胡惟庸案、蓝玉案并称洪武朝四大案。还有始于洪武十八年的逮捕清理“积年民害官吏”,一直持续到二十年(1387),历时近三年。
洪武朝的四大案,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比较令人震惊之事。明太祖朱元璋也因此被史家留下了肆杀的评价。限于篇幅,本书不一一叙述,因胡惟庸案与本书主旨密切相关,便着重阐述一番。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